浙江统计年鉴(2005)

浙江统计年鉴(200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统计局 编
图书标签:
  • 浙江
  • 统计年鉴
  • 2005
  • 数据统计
  • 经济发展
  • 社会经济
  • 浙江省
  • 参考数据
  • 历年数据
  • 政府出版物
  • 统计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46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1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2
字数:1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浙江统计年鉴(2005)》是一部全面反映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本年鉴收录了浙江及各市、县2004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主要统计数据。
《浙江统计年鉴(2005)》书内容分为18部分,即:1.综合;2.人口和从业人员;3.固定资产投资;4.价格;5.人民生活;6.农业;7.工业和能源;8.建筑业;9.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10.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1.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12.财政、金融和保险;13.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14.教育、科技、专利、测绘和标准计量;15.文化、体育和卫生;16.档案、司法、社会福利和工会组织;17.各市、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8.附录(企业统计情况及部分企业简介)。为便于读者使用,部分统计表下作了简要注释,每篇章后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综合
统计图
1-1 行政区划(2004年底)
1-2 人口和自然资源
1-3 各市水资源总量(2001-2004年)
1-4 各市供水总量(2001-2004年)
1-5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4年)
1-6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4年)
1-7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4)
1-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
1-9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1-10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1978-2004年)
1-11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
1-12 全省生产总值(1978-2004年)
1-13 按行业和构成分的全省生产总值
1-14 全省生产总值指数(1978-2004年)
1-15 全省生产总值指数(1978-2004年)
1-16 全省生产总值构成(1978-2004年)
1-17 第三产业增加值
1-18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1-19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1-20 按支出法计算的全省生产总值
1-21 总产出
1-22 居民消费水平和指数(1978-2004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二、人口和从业人员
统计图
2-1 历年总户数和总人口数(年底数)
2-2 各市、县总户数和总人口数(2004年底)
2-3 人口自然变动情况(1978-2004年)
2-4 各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2-5 各市、县总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04年底)
2-6 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
2-7 计划生育情况
2-8 从业人员总数(1978-2004年,年底数)
2-9 分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年末数)
2-10 分所有制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年末数)
2-11 分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2004年底)
2-12 分行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总数(2004年底)
2-13 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总数(2004年底)
2-14 分行业其他单位从业人员总数(2004年底)
2-15 按三次产业分的从业人员总数(年底数)
2-16 按三次产业分的城镇从业人员人数(年底数)
2-17 分行业城镇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
2-18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年末数)
2-19 按行业和经济类型分的工业、建筑业企业职工人数(年底数)
2-20 分行业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从业人员人数(年底数)
2-21 城镇新就业人数
……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四、价格
五、人民生活
六、农业
七、工业和能源
八、建筑业
九、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十、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十一、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十二、财政、金融和保险
十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十四、教育、科技、专利、测绘和标准计量
十五、文化、体育和卫生
十六、档案、司法、社会福利和工会组织
十七、各市、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附录
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览:基于历史数据的深度剖析 本书不包含《浙江统计年鉴(2005)》中的任何数据和分析。 本书旨在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经济学者以及所有关注浙江省发展历程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宏观视角,通过聚焦于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排除2005年数据点)的统计数据,系统梳理浙江省在改革开放深化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社会治理变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结构演进与区域协调发展(约450字) 本部分聚焦于浙江省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其经济基础的重塑过程。我们深入分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变化,重点考察了制造业的升级趋势,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早期迹象。通过对全省各地市(不含2005年数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温州模式”的深化与“宁波模式”的兴起如何共同推动了浙江经济的整体跃升。 特别关注点在于:外向型经济的深度发展及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增强。本部分详细呈现了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轨迹,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结构性变化,包括资本来源地的多元化趋势。同时,对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和港口吞吐能力的建设速度进行了量化描述,探讨了这些投资如何为后续的经济爆发奠定物理基础。 此外,本卷对县域经济的活力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分析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地区差异,勾勒出浙江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区域不平衡挑战及其早期应对策略。例如,对民间投资的活跃度及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变化,提供了对浙江民营经济生命力的直接衡量。 第二部分:人口、劳动力与社会事业的转型(约450字) 本章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在人口结构方面,我们审视了特定年份(排除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速度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对人口迁移模式的影响。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机会的集中,省内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对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劳动力市场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峰值及其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临界点。工资水平的增长趋势,包括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被用来评估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同时,对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变化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在社会事业领域,本部分考察了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教育方面,重点关注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扩张速度,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医疗卫生方面,我们呈现了医疗机构的数量、病床位数的增长,以及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覆盖率的早期进展情况,为理解当前医疗体系的形成背景提供了历史坐标。 第三部分: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变迁(约350字) 本部分通过细致的统计数据,描绘了浙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变动是核心指标,我们详细分析了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的下降趋势,这标志着消费重心向住房、交通、通讯和文娱等非必需品领域的转移。 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了分列对比。重点分析了耐用消费品,如家用电器、私人汽车保有量等关键指标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爆发式增长,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家庭财富的积累速度和消费观念的现代化。例如,对电话普及率和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增长分析,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早期渗透。 此外,本卷还探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基金收支情况进行了呈现,揭示了在市场化加速背景下,社会安全网构建的早期探索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初探(约250字)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也日益凸显。本部分回顾了特定年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结构变化,特别是对煤炭消费依赖度的分析。我们呈现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的数据,以及治理投入的初步规模。 本章强调了对土地资源利用强度的监测。通过对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与GDP增长的比较,探讨了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资源约束问题。同时,也记录了浙江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零星数据,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早期基础。 总结: 本书基于对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浙江统计数据的系统梳理与客观呈现,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实的历史断面,理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形成与演变,为后续时期的发展变化提供必要的参照基线。本书数据截止于2004年末及2006年及以后年份,不包含2005年的任何统计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重庆统计年鉴(2005)》时,我主要将其视为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执行效果的窗口。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其统计口径和区域覆盖范围的特殊性,使得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内陆腹地如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本书详尽记录了当年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上的投资力度。我注意到,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数据增长曲线非常陡峭,这表明了重庆在试图摆脱传统工业依赖的积极尝试。尽管整体数据详实,但我发现关于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性的量化指标相对较少,这在今天看来,略显遗憾。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把握2005年重庆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布局战略意图的必备工具书,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冉冉升起的山城形象。

评分

我最近在梳理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课题,手头恰好有一本《江苏统计年鉴(2005)》。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利用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分述。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其2005年的数据仿佛是那个时代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地位的缩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三资企业”贡献率的详细拆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外向型经济在当年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阅读一份年度经济体检报告,每个器官(行业)的健康状况都得到了精确的量化描述。不过,对于那些试图深入探究中小企业集群演变规律的研究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关于企业主体性质的细分数据,目前的分类略显粗放。总的来说,它为理解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经济韧性提供了绝佳的统计视角。

评分

翻开这本《辽宁统计年鉴(2005)》,一股浓厚的“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的数据叙事核心明显围绕着传统重工业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展开。我仔细研究了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支柱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以及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透露出当时辽宁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企业效益和职工就业数据的波动都反映了改革的阵痛。与沿海省份的年鉴相比,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再造”一个成熟工业体系的历史记录。我特别喜欢它对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人员分流和再就业情况的统计描述,这远比单纯的GDP数字更能体现社会转型的深度。如果能在区域间的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增加更细致的历史对比,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将进一步凸显。

评分

天哪,我刚刚翻阅完《上海统计年鉴(2005)》,真是让人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数据详实得令人咋舌,从宏观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到微观的人口、就业、居民收支情况,几乎涵盖了上海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关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清晰地展示了当时上海在这些支柱产业上的发展速度和面临的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记录,那些关于交通、能源供应的详尽统计,让我这个外地读者都能真切感受到上海在“五年规划”期间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不过说实话,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经济指标的解释略显晦涩,如果能配上更通俗易懂的解读,那就更完美了。总体而言,它无疑是研究21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轨迹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

厚厚的一本《四川统计年鉴(2005)》摆在桌上,沉甸甸的,读起来更像是一次对西部大省发展状况的深度访谈。我主要关注了川西高原和盆地之间的发展差异性,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横向对比数据。比如,关于农业产值和畜牧业结构的数据对比,清晰地揭示了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我花了大量时间对比了2004年和2005年的能源消耗数据,对于理解四川在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估,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一些侧重于城市群的统计资料,这部年鉴对于理解一个幅员辽阔的省份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略显保守,缺乏现代统计图表那种炫目的设计感,但其严谨的表格排列和详尽的脚注,反而带来了一种久经考验的权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