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热带农业
  • 农林复合系统
  • 生态工程
  • 研究生教材
  • 生态学
  • 林业
  • 农业工程
  • 热带生态系统
  • 生态建设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6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89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以推动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结构、功能,生态工程建设、设计等内容。目的在于让读者通过让读者通过对《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地开展对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并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科研和生产成果。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共11章。第1章绪论,主要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意义、作用、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2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主要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内外发展近况以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3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特别指出了热带地区与非热带地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第4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种群互作。除介绍了种群互作的分类外,还重点讨论了植物的种间竞争、邻体干扰、密度效应和化感作用。第5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重点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经济效率。第6章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以及最优规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动态系统模型和分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实例。第7章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常用农业生态技术。主要介绍了协调生态位技术、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技术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利用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种植多用途树种技术以及能量利用技术等。第8章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除讨论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原则、目标任务、设计内容与步骤外,还重点讨论了结构设计的意义与内容。第9章和第10章分别是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管理与综合效益评价,前者主要讨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项目及信息管理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以及工程的优化调控等内容,后者即结合实例,重点介绍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能流、物流分析以及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第11章是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重点介绍了林农复合、林牧复合、农林牧(渔)复合、特种农林复合以及农户庭院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等多种生态工程类型。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将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部或部分地结合在一起,实行一地多用、立体生产的一种复合工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1.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发展简史
1.3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尺度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1.3.4 研究方式

1.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1 农林复合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关系
1.4.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农业生态工程和种植业生态工程的关系
1.4.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林业生态工程的关系
1.4.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与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及生物工程的差异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国内外发展近况
2.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崛起的历史背景
2.2.2 世界各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2.2.3 我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

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2.3.2 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
2.3.3 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类型
3.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3.1.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3.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3.1.3 热带地区与非热带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异同

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
3.2.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
3.2.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
3.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3.2.4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

3.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
3.3.1 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3.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种群互作
4.1 种群互作的分类
4.1.1 生物与非生物的互作
4.1.2 生物型互作

4.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竞争
4.2.1 竞争的形式
4.2.2 植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
4.2.3 竞争的影响因素

4.3 植物的邻体干扰
4.3.1 邻体干扰的一般概念
4.3.2 植物邻体干扰强度的度量
4.3.3 邻体干扰与群落动态

4.4 植物的密度效应
4.4.1 最终产量恒定法則
4.4.2 -3/2自疏法则
4.4.3 描述林分密度效应的其他数学模型

4.5 植物的化感作用
4.5.1 植物对植物的化感作用
4.5.2 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4.5.3 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5.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1.1 生产力的基本概念
5.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特点
5.1.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潜力和现状
5.1.4 提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5.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2.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5.2.2 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5.2.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5.2.4 提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途径

5.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率
5.3.1 生态系统经济效率的概念及內涵
5.3.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率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6.1 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
6.1.1 模型的基本概念
6.1.2 模型的特征
6.1.3 数学模型的类型与用途
6.1.4 数学模型的建立步骤

6.2 最优规划模型
6.2.1 线性规划(LP)模型
6.2.2 整数规划(IP)模型

6.3 时间序列模型
6.3.1 灰色模型(GM)
6.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6.4 动态系统模型
6.4.1 动力学模型的描述
6.4.2 建模步骤
6.4.3 应用实例

6.5 分室模型
6.5.1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分室
6.5.2 构建系统模型
6.5.3 进行模拟实验
6.5.4 敏感性分析
6.5.5 应用实例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常用农业生态技术
7.1 中国农业生态技术的特点
7.1.1 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7.1.2 较充分的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
7.1.3 可以有效地连接不同的农业组分

7.2 几种常用农业生态技术
7.2.1 协调生态位技术
7.2.2 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技术
7.2.3 生产自净技术
7.2.4 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利用技术
7.2.5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
7.2.6 种植多用途树种技术
7.2.7 能量利用技术

7.3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7.3.1 控效肥料
7.3.2 生物肥料
7.3.3 新型农药
7.3.4 降解膜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
8.1 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8.1.1 设计原理
8.1.2 设计原则

8.2 工程设计的目标任务、内容与步骤
8.2.1 工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8.2.2 设计的内容与层次
8.2.3 设计的具体步骤

8.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结构设计
8.3.1 结构设计的意义与内容
8.3.2 平面结构设计
8.3.3 垂直(立面)结构设计
8.3.4 时间设计
8.3.5 食物链结构设计

8.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设计的选优
8.4.1 经验判断法
8.4.2 层次分析法
8.4.3 灰色系统方法
8.5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建设方案的组织实施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管理
9.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9.1.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目标、任务与特点
9.1.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过程
9.1.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9.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项目管理
9.2.1 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
9.2.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规划
9.2.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9.2.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后评价

9.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信息管理
9.3.1 信息的管理过程
9.3.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9.3.3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

9.4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可行陸研究
9.4.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9.4.2 可行性研究的程序和內容
9.4.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
9.4.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和报审
9.5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优化调控
本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
10.1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能流和物流分析
10.1.1 模型图解法能流分析
10.1.2 能值分析
10.1.3 物质循环分析

10.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综合评价
10.2.1 评价的基本原则
10.2.2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评价方法
10.3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综合评价的若干实例
本章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11.1 林(果)农复合生态工程
11.1.1 林(果)农间作型
11.1.2 林农轮作型
11.1.3 绿篱型
11.1.4 农田林网型

11.2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11.2.1 林草结合型
11.2.2 林牧结合型

11.3 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
11.3.1 基塘系统
11.3.2 猪—沼—果复合生态工程
11.3.3 多层次利用山地,林、农、牧、渔立体开发生态工程

11.4 特种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11.4.1 林林间作型
11.4.2 林—藤混交型
11.4.3 林药间作型
11.4.4 林—切叶花卉间作型
11.4.5 林—菌结合型
11.4.6 林(果)—经济昆虫结合型
11.5 农户庭院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本章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之钥》 引言: 在当今世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寻求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使命。尤其是在广袤而生机勃勃的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对热带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探索和实践指南。本书旨在汇聚前沿的科学理念、创新的工程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系统性认知框架,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绿色、和谐、繁荣的未来。 第一章:热带生态系统及其面临的挑战 本章将深入剖析热带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生态过程。我们将重点关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详细阐述这些宝贵资源所面临的多重威胁。这些威胁包括但不限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壤酸化与板结;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涝和海平面上升,对脆弱的热带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社会经济因素,例如人口增长、贫困、土地利用冲突以及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如何与环境退化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通过本章的梳理,读者将对热带生态系统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复合生态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章:复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核心理念 复合生态工程,作为一种融合了生态学、工程学、农学、林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在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人工干预与调控,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农业与林业生产系统。本章将系统阐述复合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种群动态、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核心概念,并解释这些原理如何在复合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们将强调“系统性思维”在复合生态工程中的重要性,即认识到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反馈,以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本书还将深入分析“可持续性”的内涵,不仅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还涵盖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阐释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本章还将对“工程化思维”在复合生态工程中的地位进行阐述,即如何运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方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主要模式与技术 本章是本书的实践核心,将详细介绍几种在热带地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模式。我们将首先聚焦于“林下经济”,这是一种在林冠下发展经济作物、药材、食用菌、或者进行畜禽养殖的模式。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林分结构、光照条件、土壤肥力下适宜发展的林下物种选择,以及配套的种植、养殖与管理技术。例如,如何利用橡胶林、油棕榈林等经济林下的散射光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或利用松涛林下空间发展林下养蜂。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农林间作与轮作系统”。这包括不同作物与林木的合理配置,例如在果园中种植蔬菜或农作物,或在短期作物行间种植长期经济林木。我们将分析不同物种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如固氮作用、养分循环、病虫害抑制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和时间配置最大化这些效应。例如,介绍如何将豆科植物与玉米、水稻进行间作,以提高土壤肥力,或在林木幼龄期种植短期经济作物,实现“林粮”或“林菜”结合。 本书还将详细阐述“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在坡度较大的地区,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等高线林带、草带、梯田等工程措施,结合植被的恢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例如,在坡耕地上种植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和草本植物,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如微生物技术,来修复退化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针对热带特有的问题,如“红树林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也将得到深入的介绍。我们将分析红树林在海岸防护、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介绍如何通过人工造林、限制过度捕捞、控制污染源等措施,促进红树林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在技术层面,本书将涵盖“精准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旨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介绍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如何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通过施肥系统精确施用肥料。 第四章: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章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系统设计。在系统层面的设计,我们将强调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形)、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生态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提升),进行整体规划。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等工具,对区域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为系统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组分层面的设计,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生态位的功能性物种的选择与配置。例如,选择具有固氮能力的豆科树种作为生态骨架,选择能够提供食物或药材的经济作物作为林下经济作物,选择能够吸引传粉昆虫或天敌的植物来维持生态平衡。我们将引入“生态位理论”,解释如何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物种,使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互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竞争,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本书还将详细介绍“多功能性设计”的理念。一个成功的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系统,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还应具备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提供栖息地等。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例如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来最大化这些生态效益。 在优化与管理方面,本章将讨论如何运用模型和模拟技术,对设计的系统进行预测和评估,找出潜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方案。例如,利用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不同管理措施对产量、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从而优化管理决策。此外,还将介绍“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性,即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策略,以应对不可预知的挑战。 第五章: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监测、评估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系统,离不开有效的监测、准确的评估以及持续的改进。本章将聚焦于这一关键环节。我们将详细介绍“生态监测体系”的构建,包括需要监测的关键指标,如土壤肥力、水质、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产量变化等。我们将探讨各种监测技术,从传统的野外调查到现代化的传感器网络和遥感技术,以及如何整合这些数据,形成一个全面的监测平台。 “绩效评估方法”的介绍将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阐述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估框架,来衡量农林复合生态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如何量化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贡献,如何评估其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作用。我们将介绍生命周期评估(LCA)等工具,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评估系统的可持续性。 “风险评估与管理”也是本章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将分析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病虫害暴发、极端天气事件、市场波动等,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最后,本章将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宏大主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更广泛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如何促进社区参与和知识传播,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推动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本书将强调,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和适应。 结论: 《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未来负责任的宣言。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利用科学的原理和创新的技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热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我们坚信,通过推广和实践本书所倡导的理念,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环境挑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繁荣的美好家园。这套教材是对热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有力探索,也是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专业的时候,面对浩瀚的文献和复杂的术语,简直是无从下手。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细节不够,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它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实践性,从宏观的生态学原理到微观的植物生理过程,再到具体的工程应用,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复合”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不同系统叠加,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协同增效。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贴近我们热带地区实际农业生产的痛点。比如,书中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养分循环的模拟和预测,让我对如何优化农林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坦白说,在写我的开题报告时,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持,为我节省了大量查阅资料的时间,让我的研究起点更高。它真的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和操作。

评分

我是一名在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日常工作就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技术方案。坦白讲,我们这行最缺的就是这样一本“落地性”极强的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划分了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它不像纯粹的科研报告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讨论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基层单位中实施复合生态工程。书中关于材料选择、设备维护和效果监测的部分,详细得令人感动,几乎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项目实施手册。特别是对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类型的适应性调整建议,这对于我们广阔的地域差异性需求来说,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书中介绍的某些小型沼气池与植被耦合的技术,我们当地已经在尝试,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我们在推广时更有底气,也更能预见潜在的风险和效益。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指导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效率。

评分

从一个资深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学术出版领域堪称典范。它的学术规范性毋庸置疑,引文准确,逻辑严密,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融合了跨学科的知识体系。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领域,需要生物学、土壤学、水文学、乃至系统动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拥有极高的学术整合能力,他们没有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互相打架,而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知识框架。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图文排版和数据可视化处理,许多复杂的生态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流程图和三维模型得以清晰展示,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认知负担。这本书的整体视野是全球性的,但落脚点又非常聚焦于热带区域的具体实践,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材,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关于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的智库文献。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因为很多“高等院校教材”的标签,往往意味着内容陈旧或者过于学术化,缺乏对新兴问题的关注。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对于热带地区特有的挑战——比如高降雨导致的养分淋失、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生物快速分解与转化——给予了非常细致和深入的探讨。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工程”这一块的处理,它没有把工程设计简化成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强调了系统工程的思想,要求读者从整体效益出发进行权衡和优化。例如,书中对水肥一体化系统在热带坡地上的应用案例分析,考虑了土壤侵蚀、径流控制以及作物需水特征等多个维度,这在我以前阅读的任何单一学科教材中都未曾见过如此全面的考量。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也体现了作者对教学难点的精准把握,重点内容反复强调,难点概念辅以生动的类比,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大大降低。

评分

这本教材的出版,对于提升我们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个人非常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韧性与效率。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前沿,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上,而是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化。我特别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术措施,更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生态学机制,比如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来调控微气候,如何利用生物多样性来增强病虫害的自然控制力。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生态位填充和资源竞争的章节,感觉自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值得称道,虽然是专业教材,但行文流畅,没有那种为了堆砌专业术语而产生的生硬感。对于那些希望将前沿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不只是教会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