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17-2011):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Extractive Metallurgy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of Heavy Non-ferrous Metal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17-2011):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Code for Extractive Metallurgy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of Heavy Non-ferrous Metal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重有色金属冶炼
  • 设备安装
  • 工程质量
  • 验收规范
  • 国家标准
  • GB 50717-2011
  • 冶金工程
  • 机械设备
  • 安装工程
  • 质量验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75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222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Extractive Metallurgy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of Heavy No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17-2011):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6章。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火法冶炼设备,湿法冶炼设备、收尘设备等的质量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质量验收的划分
3.2 质量验收
3.3 质量验收的程序及组织
3.4 设备基础验收
3.5 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
3.6 焊接
3.7 特种设备
3.8 工序交接确认
4 火法冶炼设备
4.1 一般规定
4.2 蒸汽干燥机
4.3 热风炉
4.4 挥发窑
4.5 鼓风烧结机
4.6 闪速炉
4.7 电炉
4.8 卧式转炉
4.9 阳极精炼炉
4.10 氧气底吹炉
4.11 鼓风炉
4.12 电热前床
4.13 烟化炉
4.14 固定式阳极炉
4.15 艾萨炉、奥斯麦特炉
4.16 卡尔多炉
4.17 沸腾焙烧炉
4.18 多膛炉
4.19 熔铅锅
4.20 捅风眼机
4.21 泥炮开口机
4.22 浇铸机
4.23 码垛机
5 湿法冶炼设备
5.1 一般规定
5.2 槽罐
5.3 搅拌槽
5.4 高压釜
5.5 浓密机
5.6 过滤机
5.7多效蒸发器
5.8 冷却塔
5.9 换热器
5.10 电解槽
5.11 阳极准备机组
5.12 始极片准备机组
5.13 残极洗刷机组
5.14 立式阴极刷板机
5.15 阴极自动剥离机组
6 收尘设备
6.1 一般规定
……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17-2011):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现代工程技术丛书: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友好型冶炼技术》 图书简介 丛书定位与愿景 本丛书聚焦于当前全球有色金属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证高冶炼效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全面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致力于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冶炼领域的前沿技术、工程实践以及绿色化转型路径,为从事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冶炼工艺研究、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权威、前瞻性的参考资料。本丛书旨在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模式,向高效能、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迈进。 卷册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览 本丛书计划涵盖以下几个主要领域,每一卷都力求深入探讨其专业深度和工程实用性: 第一卷:有色金属资源勘探、选矿与预处理优化 本卷侧重于上游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效率提升。详细介绍了新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复杂矿床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矿物学分析方法。在选矿工艺方面,重点阐述了新型捕收剂的开发与应用,如选择性浮选、磁分离技术在微细粒和难选矿物分离中的突破。 核心章节聚焦: 1. 复杂硫化矿的高效回收: 探讨了压力氧化(POX)和生物浸出(Bioleaching)技术在处理难冶氧化矿和复杂精矿中的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预处理设备选型与操作规范。 2. 尾矿与废渣的资源化利用: 系统梳理了从选矿尾矿中回收稀有和贵金属的湿法冶金工艺,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和膜分离技术在低品位元素富集中的表现。 3. 原料准备阶段的能耗控制: 深入分析了球磨、棒磨过程中的能耗特性,以及超细粉碎技术在提高后续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工程效益评估方法。 第二卷:新型湿法冶金与浸出技术前沿 本卷是丛书的重点之一,全面涵盖了现代湿法冶金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针对高难度、低品位原料的浸出体系。 核心章节聚焦: 1. 高压常压浸出工艺的工程放大: 详细分析了常压浸出(如硫酸浸出、氯化浸出)在铜、镍、锌冶炼中的反应机理、反应器设计(如搅拌槽系列、柱状反应器)及其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操作控制参数优化。重点剖析了影响浸出速率的关键因素(如粒度分布、氧化还原电位控制)。 2. 生物冶金的工业化挑战与解决方案: 讨论了生物浸出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培养、驯化技术,以及如何构建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浸出池(Heap Leaching)结构设计,包括渗滤均匀性、空气供应系统及酸液循环管理。 3. 选择性溶剂萃取与电积纯化: 深入介绍了用于铜、钴、镍分离的高效有机萃取剂体系,如羟肟酸类、胺类萃取剂的选择标准。详述了多级逆流萃取设备(如离心萃取机、脉冲塔)的放大效应、液液传质效率计算模型及操作稳定性维护。电积过程的电流密度优化、电解液成分调控(如Cl-浓度对沉积形态的影响)是本卷的重要工程实践内容。 第三卷:火法冶炼过程强化与过程控制 本卷聚焦于高温冶炼环节的能效提升、污染物固化与烟气处理技术。 核心章节聚焦: 1. 富氧熔炼与高温熔融技术: 阐述了先进的富氧顶吹(Top-Blown Oxygen Smelting)和闪速熔炼技术在硫化矿处理中的优势,特别是对硫回收率的提升。详细介绍了专用燃烧器设计、炉衬材料选择(如镁铬砖、尖晶石砖)及其寿命评估。 2. 连续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引入了先进过程控制(APC)在温度场、料流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基于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在线监测,例如用红外光谱监测炉内气氛、用高频传感器监测炉渣粘度和金属层厚度,以实现稳定操作。 3. 冶炼烟气净化与副产物回收: 详尽分析了二氧化硫(SO2)的深度脱除技术,包括双接触法制酸、低温SCR脱硝技术。重点阐述了砷、锑、铅等挥发性重金属在烟气净化环节的捕集与固化工艺,确保达标排放。 第四卷:冶炼过程中的环境工程与可持续性 本卷是本丛书环境责任的核心体现,专门探讨冶炼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循环经济实践。 核心章节聚焦: 1. 冶炼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 区别于传统方法,本卷重点探讨了冶炼渣(如高炉渣、转化渣)中残余金属的二次回收技术(如磁选分离、弱酸浸出)。同时,详细介绍了惰性渣向建筑材料(水泥、骨料)转化的工艺流程与性能标准。 2. 高浓度废水处理与零排放: 针对湿法冶金产生的高盐、高硬度、重金属离子超标的废水,系统介绍了膜蒸馏、高温蒸发结晶技术(MVR),以及分盐技术在实现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中的工程化案例。 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 针对萃取作业、脱溶剂等环节产生的VOCs,介绍了活性炭吸附、RTO/RCO焚烧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操作维护及排放监测规范。 本书特色 本丛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工程导向性”和“前沿融合性”。它不仅深入剖析了反应机理,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指南。丛书内容紧密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型冶炼项目的技术升级案例,强调了新材料(如耐腐蚀合金、高性能陶瓷)、新能源(如氢冶金的初步探索)在传统冶炼流程中的集成应用,为读者提供了跨学科、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适用对象 有色金属冶炼厂(厂长、总工程师、工艺技术骨干) 冶金工程设计院、设备制造企业(研发、设计、项目经理) 高校冶金、材料、环境工程专业师生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行业监管与质量标准制定部门相关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规范的标题真是够长的,一下子就点明了它的专业和严肃性。我一个外行光是看着这堆字都觉得头晕,想象一下真要去啃那些技术条文,估计得准备好咖啡因和字典。它明显是给冶金行业里那些做设备安装的工程师和质检人员量身定制的,普通读者看这本书,那感觉就像是误闯进了高精尖的精密仪器车间,放眼望去全是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流程图,完全不知所云。我猜里面一定充满了各种关于精度、公差、连接强度、乃至防腐措施的苛刻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到后续生产线上成吨重金属能不能安全、高效地被处理。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无可指摘的验收标准,让“合格”不再是主观判断,而是可以被精确测量的结果,这对于保证国家重要基础工业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虽然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技术天书”,让人敬而远之,但对行业内人士,它大概是吃饭的家伙事儿吧。

评分

说实话,我翻开这本书(假设我真的能找到一本),最先注意到的肯定不会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表格,而是它背后的“重量感”。“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光是想象那些动辄几十吨的反应釜、熔炼炉,和连接它们的粗大管道系统,就让人对安装工程的难度不寒而栗。这本书必然是沉淀了无数次工程实践的教训和经验,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规范,而是用无数次的安装、调试、甚至可能是失败的案例堆砌出来的“安全壁垒”。我个人对那些涉及基础建设和重工业标准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因为它代表着国家层面对工业质量的底线要求。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条款,都可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事故教训的总结,所以阅读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需要一种对工程严谨性的敬畏之心。它规范的不是小小的螺丝钉,而是支撑起现代工业大厦的钢铁脊梁的安装质量。

评分

如果我是一名刚踏入这个领域的年轻技术员,手边有这本规范,我可能会感到既踏实又焦虑。踏实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知道“应该怎么做”以及“验收时别人会怎么挑刺”;焦虑则是因为,这些规范的执行容不得半点马虎。我设想书中详细描述了例如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点设置、吊装就位的微调精度、焊接内部无损检测的探头角度,以及关键动设备的动平衡校核流程等等。这些细节的累积,构成了整体工程质量的基石。它不像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里面可能充满了大量“必须”、“严禁”、“应立即返工”之类的强硬表述。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在现场可能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用最坚硬的灰色标准框定了边界。

评分

我个人对这种国家标准类书籍的好奇心往往集中在“为什么是这个数值?”上。比如,为什么某个轴承座的安装平面度要求是三微米而不是五微米?这背后的数学模型和材料科学支撑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指导现场操作,更深层次在于它体现了国家对特定工业技术的成熟度评估。能够制定出如此细致的验收规范,说明我们国家在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的安装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成熟和标准化的阶段。对于一个关心国家工业水平的读者来说,翻阅这类规范,就像是瞥见了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角。它所承载的,是技术积累、安全考量和产业升级的综合体现,远超出了“一本说明书”的范畴,它是一份工业文明的契约。

评分

从书籍的编撰角度看,这套国标的结构必然是极其逻辑化的,每一章的衔接都遵循着工程安装的先后顺序:可能是从基础施工的验收,过渡到设备的就位与校准,再到复杂的管路连接和电气仪表联调。这本书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不同施工单位之间的质量差异。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统一标准,不同的承包商可能会依据自己的“经验”来操作,这在需要高度协同的冶金联合体中是极其危险的。这本书就像是行业内的“通用语言”,确保无论你在中国的哪个角落,只要是做重有色金属冶炼设备的安装,大家遵循的都是同一套最高要求。这套规范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不符合标准的安装行为都将面临结构性的挑战,它保障了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这是任何临时措施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