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套《学术笔记丛刊:陔余丛考》的《全3册》实体书,首先是扑面而来的厚重感,精美的封面设计,以及古色古香的竖排繁体字,都让我心生敬意。作为一名对古代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类著作往往是研究者们辛勤耕耘的结晶,承载着无数考据与辨析的智慧。我翻开第一册,虽然尚未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其装帧之精良,纸张之考究,以及字体排版的舒适度,都预示着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能够寻找到新的视角,或是对某些历史疑案有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我的学术功底尚浅,但我相信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揣摩,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养分,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套严谨的学术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沉淀。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智慧的窗户,我对此充满期待,并已准备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与这套《学术笔记丛刊:陔余丛考》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学术讲座。讲者在提到某个古代史料的辨析时,引用了此书中的观点,当时便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打动。如今,终于能亲手翻阅这套《全3册》,我的心情格外激动。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业学者,但长久以来,我始终对那些“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历史细节充满好奇。我尤其关注那些对史料进行细致梳理、辨析真伪、纠正讹误的研究。这类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学养,更需要极其耐心和严谨的态度。《陔余丛考》之名,本身就带有一种“闲暇余事”的考证意味,这与我平日里对历史的阅读习惯不谋而合。我希望在这套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从细微之处着手,抽丝剥茧,最终呈现出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历史图景。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考据方法,领略到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也为自己储备一些关于古代文献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些更宏大的历史叙事。
评分拿到《学术笔记丛刊:陔余丛考》(全3册),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字体和排版。繁体竖排,配合精良的纸张,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在翻阅时仿佛置身于古代书房之中。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往往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细微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考证的成果。《陔余丛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几分“寻幽探微”的意味。我渴望在这套书中,看到作者们如何从看似不起眼的笔记、零散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或是对一些流传已久的史实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我期待能够通过这套书,了解古人是如何对待文献、如何进行辨析和论证的,并从中学习到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所有专业术语,但只要能够感受到这种探求真相的态度,便已然收获颇丰。
评分收到《学术笔记丛刊:陔余丛考》(全3册),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包装的用心。厚实的函套,内含三本独立成册的书籍,整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典雅。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于那些能够触及历史细节、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尤为青睐。我曾读过一些关于古代笔记的选集,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考辨而感到意犹未尽。因此,当我得知有这样一套专门针对“陔余丛考”的专题性丛刊出版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将零散的史料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通过严谨的考证,对一些历史上的模糊之处或争议之地,提出有说服力的见解。我尤其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一些对鲜为人知但又极具价值的史料的挖掘和解读,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面貌。即便是作为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治学的严谨与乐趣。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展现古人智慧和治学方法的著作情有独钟。这套《学术笔记丛刊:陔余丛考》(全3册)的出现,无疑是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我虽然没有深入的学术背景,但通过阅读一些历史普及读物,逐渐了解到许多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细节考证之中。这套书以“丛考”为名,预示着其内容必然是对某一领域史料的深入研究与辨析。我热切地希望在这三册书中,能够找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繁杂史料的思路,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构建其学术观点的。我期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文献分析方法,即使是最简单的历史事件,在经过严谨的考证后,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面向。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传统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或进阶的途径。
评分就是标点有点头疼 其它可算完美
评分有價值的學術筆記,專業性強
评分送人的,回馈说不错。
评分除了外观看上去太简单了 别的都不错
评分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作者自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逾十余年始刊行,以其为循陔(即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以类相从,卷一至四论经义,五至十五论史学,十六至二十一杂论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论艺文,二十五论纪年,二十六、二十七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论科举,三十、三十一论风俗名义,三十二论丧礼,三十三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论术数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为杂考。作者长于文史,其考订时有精到之见。另一著作《廿二史札记》,即在本书论史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中讲经义部分较为平常;论史学、掌故、典制、艺文部分,为书内精华。 如谓《左传》叙事,对于一个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谥号,一篇之中,错见迭出。像《泌之战》中同一人,有时称士会,有时称武子,有时又称士季,几乎使人无法识别。过去注家认为这是春秋笔法,其中寓褒贬,钱大昕认为这只是一种文法,别无深意,足见其认识高明。赵翼在书中还谈到《三国志》记事的疏漏、讹误,如《蜀志·关羽传》有将军傅士仁,《吴志·孙权传》和《吕蒙传》俱作“士仁”,这是一人姓名之异;《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三年孙权攻合肥,曹操派张熹往救。然后,曹操到赤壁与孙刘联军会战,不利退兵。显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战在后。而《吴志·孙权传》则叙赤壁之战在前,合肥之战在后。作者历考诸将传,断定《吴志》的记载是对的。作者还善于分析史料,比较史书异同,如卷六指出宋、齐、梁、陈、魏、周、北齐、隋史与《南史》、《北史》写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据《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北梦琐言》等书,订正新旧《唐书》叙事上的差异,亦足以显示《陔余丛考》在提供史料线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参考价值并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陔余丛考》关于风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综贯各种引证,详述源流演变。如卷三十对“名帖”的考辨,从汉唐到宋明,洋洋一千余言,详述其源流演变。
评分非常好的学术笔记,值得细读。
评分斗将
评分给朋友买的,他说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相当不错的书,先买了后面慢慢看,读好收让人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