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之“黑色水脉”,异端文学的四大高峰。
脑髓地狱
1926年11月20日,住院在九州帝国大学精神病科的第七号病房楼的某一呆子青年,突然随着病房中的挂钟的“嘀嗒嘀嗒声”的节奏而恢复了意识。不过,他自己的姓名和经历一切都回想不起来。然而从邻近的病房中传来了一位少女的悲痛喊叫声“哥,哥哥——是我——我是哥哥的未婚妻,你想起来了吗?”据说有位住在九州帝国大学精神病院的患者——若林教授,为了让呆子青年回想自己的过去,把他带到狂人医院的标本室。在那儿,找到了二份资料,一份是《幻术》的狂人日记,另一份是在一个月以前自杀的正木博士的遗物资料。呆子青年拒绝阅读《幻术》,而开始读正木博士的遗物资料。它的首编资料是《疯子地狱异端邪说祭文——一名犯人的黑暗时代》,这是由正木博士扮演唱的《奇妙楼的众多孩儿》歌,歌中隐含著揭露精神病员和精神病院的黑暗面。第二篇是《狂人大解放治疗室》以正木博士提出“人类都是疯子”观点,建议进行精神病研究治疗办法(这种思维在1975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飞越疯人院》很相似)。接著又提出“侦探小说绝不是用脑子想出来的”,“头脑不是来思考问题的,而是交换的介质(就象电信局的功能)人的全身每个细胞,才是思考问题的来源”。接下来又提出了“胎儿的梦”,胎儿在母亲胎内是从单细胞式微生物进化到人的形态。当形成人的形态时,都是直接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各种复杂的罪孽,遗传给自己而所做的恶梦……
黑死馆杀人事件
降矢木,一个神秘、充满谜团的家族,居住在神奈川县一栋满溢妖异氛围、被称为“黑死馆”的西式城堡中。该家族多年前便发生过几起令人不解的命案,最后皆不了了之。这次,悲剧再度发生,黑死馆中的丹尼伯格夫人不幸遇害,尸体竟然还绽放出圣洁光芒,恰似被一层光雾包裹。然而,这只是开始……难道凶手真的是水、风、火、土四只精灵?
献给虚无的供物
昭和二十九年,“洞爷丸”号沉没,冰沼家的苍司、红司因此失去了双亲。然而,诅咒并没有结束,恐怖再次侵袭冰沼家……
红司在密室状态下的浴室中死去,叔父橙二郎因煤气中毒失去生命,这些是杀人事件还是意外事故?新出道的法国香颂歌手奈奈村久生能否解开冰沼家周而复始的诅咒?
匣中失乐
被称为“黑魔术师”的曳间被神秘杀害,他是一群推理小说狂热者中的一员。这起离奇的命案,竟然和曳间的朋友奈尔兹创作的推理小说中的情节一模一样!
密室,谋杀,谋杀,密室……
这是死亡的预言,还是神明的启示?
梦野久作,本名杉山直树,1889年1月4日生于九州福冈市。两岁时父母离婚,由祖父母养育成人。自幼生活经历坎坷,曾经出家避世。“梦野久作”这个笔名是取自福冈博多地区的方言,指精神恍惚、经常寻找梦幻的人。梦野久作的作品就是寻找梦幻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传奇、思考和批判。1926年1月开始倾尽毕生心血撰写《脑髓地狱》,1935年出版,被誉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1936年在与访客谈话中猝死于东京,年仅四十七岁。
小栗虫太郎,本名小栗荣次郎,一九〇一年生于东京神田旅笼町。小栗虫太郎具有超人的学识,他的作品如同百科全书,如同一座座错综复杂、既像地狱又像天堂的迷宫,令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一九三四年,小栗开始在《新青年》杂志连载《黑死馆杀人事件》。
中井英夫NakaiHideo,一九二二年生于东京田端市,东京大学在读期间创办《新思潮》杂志。一九六四年以“塔晶夫”为笔名发表发《献给虚无的供物》,仅仅以最初的两章参选江户川乱步奖,竟然获得了第二名,成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中优美较具文学性的作品。另有著有幻想文学作品《幻想博物馆》、《噩梦的骨牌》,散文集《肯托洛伊的叹息》,日记随笔《来自远方》,短歌集《黑衣短歌史》,诗集《沉睡者的哀歌》等。一九九三年因肝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竹本健治KenjiTakemoto,一九五四年生于兵库县相生市,东洋大学肄业生。一九七七年创作的处女作《匣中失乐》得到诸多名家推荐,连载于日本推理杂志《幻影城》,被媒体和读者评价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收官之作”,对后来新本格派推理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之后陆续发表神秘小说、科幻小说、怪谈小说多部,均受到无上赞誉。
在我看来,属于日本自己的艺术品只有三件:大阪的太阁之城,黑泽明的《罗生门》,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而我的《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还远远够不上。
——宫崎骏
我可以读懂《孙子兵法》和《黑死馆杀人事件》,所以管理企业对我来说是很简单的。
——松下幸之助
能写出《献给虚无的供物》这样的作品,真是让我赞叹不已。
——三岛由纪夫
《脑髓地狱》
《黑死馆杀人事件》
《献给虚无的供物》
《匣中失乐》
卷头歌
胎儿呀,胎儿。
你为何跳动?
是因为了解母亲的心而害怕吗?
……嗡嗡——嗡——嗡嗡嗡……
我迷迷糊糊地醒来时,这种如同蜜蜂振翅般的声音,仍然在我耳中留下极深的振动余韵。
就在我凝神倾听时,我突然察觉到,现在应该是半夜吧……总觉得附近某个地方好像有时钟的钟摆在摇动着。继续打盹之后,那好似蜜蜂振翅般的余响忽然越来越轻,渐渐消失,周遭恢复一片死寂。
我猛然睁开眼。
一颗蒙着灰白色尘埃的灯泡垂挂在高高的白色天花板上,发着光的红黄色玻璃球的侧面停着一只大苍蝇,就像死了似的一动不动。灯泡正下方,在坚硬、冰冷的人造石地板上,我呈大字型躺着。
奇怪。
我呈大字型躺着不动,用力睁开眼皮,上下左右地转动眼球。
这是一个由蓝黑色混凝土墙围绕成的十二尺见方的房间。
而且,是一间三面墙上各有一扇以铁格子和铁网双重罩住的细长型磨砂玻璃窗的,感觉上非常牢固的房间。
在没有窗户那一侧的墙边,头朝入口方向横置着一张同样牢固的铁床,上面铺着洁白被褥,看来似乎没有人使用。
太奇怪了。
我微微抬起头,环视着自己的身体。
我身穿洁白、崭新、蓬松的双层棉布和服,胸口系着一条短纱布带,从和服里伸出的圆胖泛黑的四肢上却满是污垢……那种肮脏……
实在太奇怪了!
我恐惧地举起右手,试着摸自己的脸。
鼻子尖削、眼窝低陷、头发杂乱、胡须纠结……
我吓得跳起来。
再摸一下脸,环顾四周。
这到底是谁?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啊!
我的心悸瞬间增强,宛如小鹿乱撞……呼吸急促,不久后就变得像是濒临死亡般的剧烈喘息……然后,却又静止不动。
居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
自己居然会忘了自己……
无论我怎么想,都无法想起自己是生活在哪里的谁……
我对与过去有关的回忆荡然无存,我所残存的记忆只剩下刚才听到的时钟的嗡嗡声。
仅此而已……
最近沉迷于《占星术杀人魔法》,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那种横跨数十年的宏大布局,让我对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构建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谋杀悬案,更像是一部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零件都咬合得天衣无缝,直到最后一刻才轰然启动,展现出惊人的全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时间线索的手法,他用非常克制和冷静的笔调,层层剥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读者就像是在参与一场缓慢而又紧张的考古发掘,每挖开一层,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罪恶的阴影。书中的哲学思辨也相当引人入胜,它探讨了“命运是否可以被操控”这一深刻命题,让推理不仅仅停留在“谁是凶手”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你明知道结局令人震撼,但过程中的每一步推导都充满了智力上的享受,它挑战的不是读者的耐心,而是读者的思维极限。读完后,那种“原来如此,竟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是任何通俗小说都难以给予的极致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点与线》这本书的时候,起初有点担心它是否会过于沉闷,毕竟它强调的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布局。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动声色”。作者用极其日常化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暗流涌动的世界。案件的展开不依赖于华丽的辞藻或夸张的戏剧冲突,而是依赖于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精准利用。比如,一条电车线路的时刻表,一个不起眼的电话留言,都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空间逻辑”的运用,通过地理位置和时间分布的巧妙关联,构建了一个严丝合缝的证据链条。阅读它,就像是在解一个由日常碎片拼凑而成的巨大拼图,虽然碎片本身很普通,但当你找到正确的角度将它们组合起来时,一幅清晰的罪恶图景便会浮现出来。这种基于现实逻辑的推理,让人感觉既真实又震撼,它让我们意识到,最可怕的犯罪往往就潜藏在我们最熟悉的环境之中,只是我们没有那位侦探般的洞察力去发现它们。
评分这套《日本四大推理奇书》实在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那本《X的悲剧》,我简直是连夜读完的。作者的叙事手法高超得让人拍案叫绝,他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推翻自己的猜测,每当以为自己接近真相时,他又会抛出一个新的谜团,让你彻底迷失在故事的迷宫里。我特别喜欢他笔下那种冷峻而又充满宿命感的氛围,角色之间的博弈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比如那位看似无懈可击的侦探,他的每一步推理都仿佛踩在薄冰之上,每当他揭示一个细节,你都会惊觉自己之前的所有判断都是多么的天真可笑。读完之后,那种被智力碾压的快感和对人性的深思久久不能平复。书中的场景描写也极为细致,无论是昭和年代的某个阴沉小巷,还是富人区里光鲜亮丽却暗藏玄机的宅邸,都仿佛触手可及,让人沉浸其中,为之屏息。这种高水准的文字功底和结构设计,绝对称得上是推理文学中的精品之作,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玄机。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黑死馆杀人事件》,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阅读体验。它篇幅宏大,信息量惊人,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推理小说界的“巨著”。作者在构建案件时,似乎将所有他能想到的知识点——从建筑学到化学,从日本传统文化到西方神秘学——都巧妙地融入了进去,使得整个案件的背景异常扎实和深邃。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很多背景资料,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一些设置,这对于喜欢深挖细节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侦探在现场的搜证过程,如同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每一步推论都有据可循,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苛求,铸就了它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它不像一些轻快的推理小说那样读起来轻松,它要求你付出心力,但回报你的,是一种结构严谨、逻辑密布的艺术品。尤其是关于密室的设计,简直是挑战了读者的视觉和空间想象力的极限,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我对《幽灵的诡计》的评价,会集中在它对氛围和心理层面的营造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哥特式恐怖元素和古典推理的杰作。作者非常擅长利用环境的压抑感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恐惧与挣扎。故事中那些老旧的宅邸、迷雾笼罩的山庄,以及那些行为举止怪异的角色,都为整个案件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侦探的介入,与其说是来破案,不如说是来揭示人性深处最幽暗的角落。他没有急于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逻辑技巧,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被“超自然现象”所掩盖的真实动机。这种将超自然表象与严密的人为诡计相结合的手法,实在是高明。它既满足了读者对奇诡情节的猎奇心理,又最终回归到对人性的冷静剖析,让人在寒意中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绝望,能驱使一个人去布下如此精妙而又残忍的“诡计”。这本书的后劲很大,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对周遭环境产生一丝微妙的联想和审视。
评分很有意义的一本书,,物有所值,双十一超值购入,留着慢慢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经常在京东买书
评分价格很便宜,物流也非常快,挺好的
评分还没开始看 但是看起来很厚
评分在购物车躺了很久了 终于买下 准备仔细读一读了
评分《黑死馆》绝对不推荐去看,整篇就是看作者在故弄玄虚加不好好说话,作者引用的东西以现在的眼光来说基本都是伪科学,我怀疑作者书中所写的某些现象和症状,完全是自己瞎编出来的,或许作者压根就不希望有人能读懂这本书。《脑髓地狱》我觉得是这里面写的最好的,作者提出的心理遗传很有意思,玩过《刺客信条》的人应该能理解这个概念,整篇文章有点像是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篇论文,结局不太好理解的话可以当做是《凉宫春日》里那个一直循环的八月。《虚无供物》和《匣中失乐》虽然写得比较好理解,但前者虎头蛇尾,结局令人失望,后者虽然逐渐引人入胜,但前面写得太过凌乱,容易让人提前放弃。
评分买回来拆开看看了。很好绝对正版。支持正版,抵制盗版。物流也快。超赞的一次购物!
评分不错哟
评分外壳有挤压,直接扔掉了,包装的不算太好,幸好书本身没什么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