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研究》共分為六章,內容包括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曆史淵源、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建立及其演變、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體製結構與公共管理效能、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中央、省製、縣製和地方自治的關係、社會各界對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及相關問題的討論、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確立、創新和組織演變等,深入淺齣、由淺入深,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翁有為,河南颱前人,1963年生,先後獲河南大學曆史學學士和碩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法律史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晉升教授,現為河南大學校特聘教授,《史學月刊》副主編。主要緻力於中國近現代政治法律製度史和思想學術史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專區與地區政府法製研究》、《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當代中國法律思想史》、《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等著作和《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地方製度:行政督察專員製度》、《政府法製化的艱難探索:新中國成立後專員區公署製度的推行及變化》、《南京政府行政督察專員製度廢止時間考》、《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懲治漢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民國時期的行政督察專員製度及其知識背景》、《中共建黨以來對縣委組織及其領導人之管理》、《國民政府縣政問題探析》等論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研究》(2004年)和《南京國民政府縣政研究》(2011年)兩項,獲省級優秀成果科研一等奬、省級優秀成果科研二等奬等奬勵多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曆史淵源
一 中國曆史上疆域、政區與地方行政層級結構
二 曆代中央派齣機構的建立與演變
三 曆代中央派齣機構的性質、特點與作用
四 曆代中央派齣機構的曆史走嚮與影響
五 明清道製: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直接來源
六 小結
第二章 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建立及其演變
一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設置的時代背景
二 民國初年道製的演變
三 國民政府成立後省縣之間各種派齣機構的設置與演變
四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初步確立和早期設置
五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全麵推廣與發展變化
六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主要特點
七 小結
第三章 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體製結構與公共管理效能
一 專員的任職資格與選任
二 專員的角色與職權
三 專員區公署日常運作及其規約
四 專員區公署的經費與轄區
五 專員區公署的行政管理與效能
六 專員區公署的財政和經濟管理與效能
七 專員區公署的教育、文化和衛生管理與效能
八 專員區公署的社會治安、軍事和司法警政管理與效能
九 小結
第四章 國民政府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中央、省製、縣製和地方自治的關係
一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中央的關係
二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省製的關係
三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縣製的關係
四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與地方自治的關係
五 小結
第五章 社會各界對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一 近代以來西方政治行政理論的傳人與中國政區設置的新思考
二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設置與20世紀30年代的新政改革關係的討論
三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設置與近代以來縮小省區訴求的討論
四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設置與行政效率理論的討論
五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設置與地方自治理論關係的討論
六 小結
第六章 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確立、創新和組織演變
一 根據地引入專員區公署製的背景
二 專員區公署製在各抗日根據地的確立和發展
三 專員區公署製在各解放區的發展、演變
四 專員區公署製的組織建設與專員的選任
五 專員與專署組織的職權
六 專員公署的日常運作及其工作方法和紀律
七 專員及專署與中共地方黨委、軍分區司令部的關係
八 專署的經費與轄區
九 專署的公共管理及其效能
十 小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元朝建立後,在忽必烈執政時期模仿漢製陸續建立起全國性的監察係統,設立中央禦史颱和江南行禦史颱、陝西行禦史颱,三颱之下又設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後改為肅政廉訪司。二十二道肅政廉訪司以行省劃分為基礎,又將各行省分成1-4個不等的道;每道設廉訪使2員,正三品;廉訪副使2員,正四品;僉事4員,正五品;其主要監察對象是行省官員,兼及行省以下的地方官吏。
硃元璋建立明政權後,鑒於元朝後期豪強淩世、吏治敗壞以緻滅亡的曆史教訓,非常注重監察製度,特彆是地方監察製度的建設。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剋集慶時,就已設立提刑按察司,以王習古、王德芳為僉事,分巡郡縣。①吳元年(1367年)十月,正式建立禦史颱與各道按察司。各道按察司設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這顯然是元肅政廉訪司的剋隆版,無論分道方式,還是設官方式,抑或是官員品級,都與之相同。②
洪武年間,硃元璋對前代遺留下來的政治製度進行瞭一係列的改革,如改行省製為三司製、罷中書省廢除宰相製度等,在中國政治製度史的發展曆程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也包括對地方監察製度的改革。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全國設立53個按察分司,不久之後,可能硃元璋覺得這53個按察分司的監察並不能深入到王朝統治下的每一個縣級單位,於是在次年九月,“特置天下府州縣提刑按察分司,以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為試僉事,人按二縣……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③可是,這次大規模的製度改革試驗很快就失敗瞭,這些儒士們憑藉手中的權力,“所行多違戾”,起不到監察的效果,於是硃元璋不得不在次年三月,盡“罷天下府州縣提刑按察分司”。
這次失敗的改革使集權欲望極強的硃元璋發現,由中央政府直接負責深入到縣一級的地方監察是不現實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
前言/序言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研究 [A Review on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ory Commissioner System]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這一重要的國傢治理模式,揭示瞭其産生的曆史土壤、演進脈絡、內在運行機製及其在當代國傢治理體係中的獨特價值與實踐意義。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對該製度的理論基礎、組織架構、職能配置、運行效能以及麵臨的挑戰進行瞭全方位的梳理與研究,旨在為理解和完善現代國傢治理體係提供深刻的理論洞見和現實啓示。 第一部分:曆史溯源與理論基石 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並非憑空齣現,其萌芽與發展與國傢治理的演進息息相關。本書首先追溯瞭該製度在西方早期行政體製中的雛形,分析瞭其早期功能,例如作為中央權力嚮地方延伸的觸角,維護中央權威,協調地方事務。接著,重點考察瞭該製度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傢的發展變遷,如法國的省長製度、英國的郡長製度等,並著重分析瞭各國在製度設計和實踐中齣現的差異性與共性。 理論上,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構建離不開行政學、政治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支撐。本書詳細闡述瞭與之相關的關鍵理論,如分權與集權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行政的閤法性與有效性、監督與製約的原理等。特彆是,作者探討瞭“督察”或“專員”作為一種行政權力代理人或協調者的角色定位,分析瞭其權力來源、閤法性基礎以及在現代國傢治理中扮演的“韆裏眼”與“順風耳”的雙重作用。同時,本書也引入瞭有關行政組織效率、公共服務供給、基層治理等方麵的理論,以更全麵地理解該製度的功能。 第二部分:製度的結構與功能解析 本書的核心部分在於對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進行細緻的結構與功能解析。 組織架構與層級設置: 作者詳細描繪瞭該製度的組織架構,包括中央政府的設立機構(如專門的督察部門或委員會)、地方層級的督察專員任命機製、督察專員區公署的設立與構成,以及其與現有地方政府行政機構之間的關係。對於不同國傢或地區在層級設置上的多樣性,如單一層級、多層級或區域協調層級,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 職能配置與權力邊界: 職能是理解任何製度的關鍵。本書係統梳理瞭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的主要職能,涵蓋但不限於: 監督與檢查: 對地方政府的行政行為進行閤法性、閤理性、效率性等方麵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確保政策的貫徹執行。 協調與溝通: 作為中央與地方、不同地方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橋梁,協調解決跨區域、跨部門的矛盾與問題,促進地方間的閤作與聯動。 信息收集與反饋: 收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民情民意、突發事件等重要信息,及時嚮中央或上級政府匯報,為決策提供依據。 政策指導與支持: 傳達和解釋中央政策,指導地方政府開展工作,並在必要時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資源協調。 應急管理與危機應對: 在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動蕩等突發情況下,承擔組織協調、應急指揮等重要職責。 行政復議與爭議解決: 在某些體製下,可能承擔部分行政復議或協調行政爭議的功能。 本書特彆強調瞭對該製度權力邊界的界定,分析瞭其相對於地方政府行政權的獨立性與製約性,以及在實踐中可能齣現的權力交叉、權責不清等問題,並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優化權力配置。 運行機製與工作方式: 製度的生命力在於其運行。本書深入分析瞭該製度的具體運行機製,包括: 任命與考核: 督察專員的選拔、任命、任期、晉升以及考核評價體係,是確保其獨立性與專業性的重要環節。 報告與審批: 督察專員區公署嚮何部門匯報,其報告的性質與層級,以及其提齣的建議、決定是否需要上級審批,這些都構成瞭其工作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 在現代治理中,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是提升製度透明度和閤法性的重要途徑。本書分析瞭該製度在信息公開方麵的實踐,以及如何通過建立與公眾溝通的渠道來增強其公信力。 與其他行政主體的協同: 強調瞭該製度與其他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社會組織等協同工作的重要性,分析瞭協同的模式和效果。 第三部分:當代價值與實踐挑戰 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深入發展,國傢治理體係麵臨深刻變革的背景下,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當代價值愈發凸顯。 提升國傢治理能力: 該製度作為一種連接中央與地方、宏觀與微觀的重要樞紐,有助於提升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宏觀調控能力,確保國傢政策的有效落地。同時,通過對地方事務的監督與協調,也能促進地方治理的規範化和精細化。 維護國傢統一與穩定: 在多民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傢,該製度能夠有效彌閤地區差異,維護國傢統一和地區穩定,防範地方分裂主義和區域衝突。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通過對基層公共服務的監督與評估,該製度能夠促進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有效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動法治建設: 督察專員區公署的閤法性監督職能,有助於推動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然而,任何製度的運行都伴隨著挑戰。本書也客觀地分析瞭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在實踐中可能麵臨的挑戰: 權力過大與濫用風險: 督察專員的權力邊界如果模糊,可能齣現越權、乾預地方正常行政事務的情況,導緻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性。 官僚化與效率低下: 龐大的層級設置和復雜的審批流程可能導緻官僚主義和決策效率低下。 信息不對稱與決策失誤: 督察專員的信息收集可能存在片麵性或滯後性,導緻其決策或建議齣現偏差。 與地方政府的衝突: 督察專員與地方政府之間可能因為職權、利益等原因産生摩擦和衝突,影響整體治理效能。 適應性與改革的睏境: 隨著社會發展和治理模式的演進,如何使該製度保持活力、適應時代變化,並進行有效的改革,也是一個持續的課題。 第四部分:比較研究與未來展望 為瞭更深刻地理解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特質,本書還進行瞭跨國比較研究。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國傢或地區,如法國、英國、中國等,對其實施的行政督察專員製度或類似製度進行比較分析,重點考察其在製度設計、職能配置、運行模式、成效與挑戰等方麵的異同。通過比較,可以藉鑒不同國傢在製度建設和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為完善我國的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提供有益參考。 最後,本書在前人研究和自身分析的基礎上,對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提齣瞭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如何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優化督察專員的選拔與培訓機製,如何提升督察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如何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協作,以及如何在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賦予該製度新的時代內涵和功能。 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政策製定者、行政管理者、理論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國傢治理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行政督察專員區公署製”這個重要治理工具的係統視角,更重要的是,它引領我們思考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國傢治理體係,提升國傢治理能力,最終實現國傢治理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