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

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 叶邦宗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回忆录
  • 国民党
  • 历史
  • 人物
  • 军事
  • 政治
  • 传记
  • 近代史
  • 侍卫长
  • 内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73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34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黄埔军校毕业就被选入蒋介石官邸,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目睹与耳闻了蒋介石的许多轶事,亲历了历史中诸多事件,并将其记录下来,为与当代息息相关的历史提供宝贵的佐证。

内容简介

叶邦宗见证了陈诚、戴笠、白崇禧、阎锡山、汪精卫、张治中、汤恩伯、胡宗南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见证了蒋介石的四次婚姻、父子反目、中原大战、三次下野、西安枣变、长沙大火、偏安台湾的行动计划、陈诚的谋反过程,这些历史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但明白期间细节的人越来越少,作者有幸在官邸期间耳闻内幕。

作者简介

叶邦宗,毕业了二黄埔军校,抗战期间曾任职官邸警卫团排长,蒋介石撤退到台湾之前,担任先头部队到台湾部署台北、阳明山与官邸警备任务。上校军阶退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五个女人、两个儿子
妈妈地位不如妾
顽童蒋瑞元
婚变与父子反目
姚怡琴与蒋纬国
穷追陈洁如
终级伴侣宋美龄
宋家姊妹反目

第二章 我在官邸的日子
照料领袖的人
潜入禁宫窥堂奥
经国、纬国、不同国

第三章 禁卫军之秘
卧房门口的大将军
冯玉祥的毛笔字
天生御林军
官邸尽是同乡人
陈布雷自杀之谜
我看见“皇上”
请托蒋经国的事

第四章 功德无量宋美龄
西安事变:官邸人版本
抢救吴国祯夫妇
营救孙立人
政工,让军中更黑暗

第五章 成也军队、败也军队
民初的大混战
黑社会蒋介石
黄埔起家
东征北伐崭露头角
蒋汪夺权斗争
蒋汪不想抗日
汪精卫的“艳电”
蒋介石不能容人

第六章 陈诚的忠与反
上司用心栽培
陈诚的大错
该轮到我了
王惕吾与陈诚的恩怨
……
第七章 四大爱将恩与仇两面人张治中
第八章 “反攻大陆”绝非空喊
第九章 治台功与过

精彩书摘

官邸的人员编组系统分成三种,包括:侍人组、警卫组、秘书组。
侍人组:包括厨师陈宝汉,奉化人;理发师仇定海,奉化人,他年老退休后,由钱如标接班:采购蒋孝镇,奉化人,以及清洁夫、洗衣匠蔡祺贞、司机阿毛、轿夫班刘永来等16人。厨师专门为委员长与夫人煮饭煮菜,制作点心等,不论委员长出差到哪里都要跟着走,譬如,委员长参加团体宴会,他吃的一份必由厨师带料带菜去做,因为有一次吃了团体伙食中毒,之后甚至连开水都自备,以防万一。
理发师替他刮胡子,挖耳朵,几乎每日都要做。室内卧室由刘永来等负责,这些最贴身的人,必须随叫随到。洗衣匠每日把先生及夫人换下的衣服拿来清洗,床单、枕头套等寝具也是天天换洗。司机阿毛专任为蒋介石及夫人开车,整天待命--就是静静等候,没有固定时间。
轿夫在现在的官邸编制里头大概没有了,在大陆则是特勤人员中的特勤,在翻山越岭的时候充当委员长的坐骑。他们在重庆官邸里没有轿可抬,除非到没有车辆甚至没有路的山区地方才带轿去抬,平常分配到的任务是扫官邸内道路清洁,另一部分人修剪花木,要修得整整齐齐,蒋介石与夫人很喜欢花木。
警卫组是官邸特勤人员当中组织最大的。侍卫长俞济时,中将,民国三十一年由三战区案团军副总司令调任,接替王世和担任侍卫长,俞是王太夫人侄子,和蒋介石有亲戚关系,中将官阶一直干到民国三十八年总统下野,改聘为顾问,以上将待遇,蒋介石十分相信他,他跟蒋介石寸步不离,忠心耿耿,有意见可以直达天听。
……

前言/序言


历史洪流中的守护者:一位近卫军官的岁月印记 这是一段跨越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紧随国家领导人身边的普通军人的非凡经历。他不是运筹帷幄的决策者,也非站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却以最直接、最贴近的视角,亲历了那些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这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论,而是一段来自基层,却又触及核心的个人回忆。它以一位近卫军官的视角,勾勒出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坚守。 严苛选拔,锻造忠诚的盾 主人公的经历,始于那个战火纷飞、百废待兴的时代。彼时,国家正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命运,每一次行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这种背景下,能够被选拔进入最高领导人的贴身侍卫行列,绝非易事。这不仅仅是对体能、技能的严苛考验,更是对忠诚度、判断力、以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的极致磨砺。主人公的回忆,将带领我们走进那个选拔过程,让我们得以窥见,是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考验,才能锻造出一支能够成为国家领袖最坚实后盾的队伍。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训练,更是一种意志的洗礼,一种信念的锤炼,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使命感。他将细致地描绘出,在层层筛选中,那些汗水、泪水,甚至是对自身极限的挑战,最终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铸就了一道看不见的、却无比坚固的守护之墙。 贴身寸步,记录时代的脉搏 作为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物,主人公的每一天,都与国家领导人的行程紧密相连。他不是在指挥部里指点江山,也不是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但他却在每一次的陪同、每一次的警卫任务中,感受着时代的呼吸。这本书将真实地还原,在那些我们熟悉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这位近卫军官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幕后”。他将以一种非政治化的、纯粹的个人视角,描述领导人日常的工作状态,例如,在一次关键性谈判的前夕,他看到的领导人是如何审阅文件、如何与幕僚交换意见;在一次重要的考察过程中,他如何处理突发的状况,如何确保领导人的安全;在那些紧张的时刻,他如何观察周围的每一个细节,如何保持高度警惕。这些细枝末节,或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忽略,却真实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领导人的工作强度、思考模式,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主人公的回忆,不是对政治事件本身的分析,而是对这些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那些微小却关键的细节的捕捉。他可能不会直接评论某个政策的对错,但他会描述这个政策制定过程中,他所观察到的领导人的神情,所听到的关于这个政策的讨论片段,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细致的观察,如同无数微小的光点,汇聚起来,能照亮历史的另一面,展现出那些更为人性化、更为鲜活的侧写。 警钟长鸣,应对未知的挑战 在任何一个时代,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国家领导人而言,这份安全的重要性更是被无限放大。主人公的回忆,将着重描绘他在执行警卫任务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外部的威胁,也可能来自内部的疏漏。他将详细讲述,在那些时刻,他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化解潜在的危机。这些场景,可能包括:在一次公开活动中,他如何识别出可疑人员,并迅速采取行动;在一次秘密行程中,他如何应对突发的交通状况,确保领导人不受惊扰;在一次恶劣天气中,他如何为领导人开辟安全的通道。这些描述,将不仅仅是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更会展现出他对安全规则的深刻理解,对风险的预判能力,以及在极端压力下,如何保持冷静与专业的职业素养。他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每一次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的警惕与防范,每一项严密的安保措施,都是在用生命去守护。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在极端情况下,他所做出的艰难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所带来的后果。这些细节,将有力地证明,作为一名近卫军官,他所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他的工作,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平凡英雄,见证历史的温度 在那些塑造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中,总有无数的“小人物”默默奉献。主人公,便是这些“小人物”中的一员。他的回忆,将不仅仅是关于国家领导人的片段,更是关于他个人在那个时代的成长、思考与感悟。他将讲述,在日复一日的警卫工作中,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如何理解自己的职责。他可能会反思,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感受到的敬畏、迷茫、以及内心的挣扎。他也会分享,在与领导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所见证到的领导人的另一面——或许是疲惫,或许是睿智,或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坚持。这些个人化的情感与思考,将为这段历史增添一份独特的温度。他可能不会直接评价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但他会以最真诚的态度,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他所理解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一个普通士兵的忠诚与担当,也映照出历史进程中,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覆盖的,更为人性化的维度。它将让读者看到,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也有着普通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篇章。 岁月留痕,回望不朽的忠诚 时光荏苒,曾经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然而,那些经历过的,那些守护过的,却在主人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是他在晚年,对这段不平凡岁月的回溯与总结。他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时刻处于戒备状态的军官,而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用一种更加平和、更加审慎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将真诚地表达,他对于这份职业的理解,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感情。他或许会提及,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收获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技能与经验,更是对人生、对责任、对忠诚的深刻体悟。这本书,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位老兵,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那些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无名英雄,去品味“忠诚”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也是一份关于忠诚与奉献的生动教材。它提醒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守护着,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安定与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总结 这本书,是一部充满个人印记的历史笔记,它以一位近卫军官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历史关键时刻的另一扇窗。它没有试图去改写历史,也没有去评论政治的得失,而是以最真实、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了一位守护者,在历史洪流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它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味到忠诚的珍贵,并最终,对那些为国家默默付出的人们,产生更深的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匠心,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那张微微泛白的蒋介石肖像,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单单这个标题,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电影电视里,身着制服、寸步不离的贴身护卫,他们见证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知道这位侍卫长究竟经历了什么,他笔下的蒋介石又会是怎样一个形象?是战场上的叱咤风云,还是政治斗争中的运筹帷幄?亦或是,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我对那些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那些普通人扮演的角色,总是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像侍卫长这样,身处权力核心的边缘,既能近距离观察,又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人物,他们的视角往往是最独特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那些伟人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书名——《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更是立刻勾起了我探究历史真相的欲望。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充满好奇,而“侍卫长”这个身份,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视角。他们是领袖身边最亲近的人,见证了无数不为人知的事件,也最有可能捕捉到领袖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实反应和内心想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关于蒋介石个人的、不同于以往的叙述。我渴望了解的,不仅仅是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更是那些发生在日常中的、琐碎却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细节。一个侍卫长的视角,是否能够揭示出领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记录下的,是否是那些真正触动历史齿轮的微小力量?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书的纸张很有质感,封面设计也颇具年代感,散发着一种历史沉淀的味道。书名——《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蒋介石的影像,有战场上的威严,有政治谈判时的深沉,也有新闻画面里的身影。但作为侍卫长,他一定能看到更多常人看不到的蒋介石。我渴望了解的是,在那位领袖的周围,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如何在他身边工作的?这位侍卫长又亲身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件?是否会有关于重大历史决策的幕后细节?我更关注的是,在那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这位侍卫长是如何观察和理解领袖的行为与思想的?一个身处核心却又非核心人物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揭示出许多隐藏在历史表面之下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仿佛就能勾勒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枪林弹雨的战场,戒备森严的官邸,以及那位身居高位、举手投足间都牵动着国家命运的领袖。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对历史总是怀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敬畏于那些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好奇于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而“侍卫长”这个身份,则天然地带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他们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的目光所及,往往比寻常人更为深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窥见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领袖的日常起居,他对身边人的态度,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内心挣扎。我相信,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回忆录,一定是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地勾勒出微观的人物群像,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变革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神秘感。“侍卫长”这个角色,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电影里身姿挺拔、目光警觉的形象,他们是领袖最亲密的守护者,也因此能够近距离观察到一位历史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我一直对那种“细节决定成败”的历史叙事很感兴趣,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微小的、鲜为人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最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决策过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蒋介石,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符号化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个体。我想知道,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关头,这位侍卫长是如何感知到领袖的内心世界的?他记录下的,是否是那些旁人无法企及的、触动灵魂的瞬间?

评分

涵老师教育我人丑还是要多读书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现在可能很少见了。现在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评分

你踢踢踏踏地在走廊里面一边走一边数着自己到底想去多少个地方,好友跟在你的后面臭着一张脸喊,好高骛远的家伙,离开这里看谁天天陪你。

评分

从蒋先生旁人的角度了解那段历史。书是正版,有塑料封皮,有珍藏价值。

评分

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称之为常读。

评分

作者黄埔军校r毕业就I被选P入蒋介石G官邸,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目b睹与耳T闻了蒋介石的许多轶事,He亲历了历史

评分

《蒋介石侍卫长回忆录》,书名起的很夸张。作者1942年才从中央军校18期毕业分配到蒋介石的警卫部队当排长,1949年逃到台湾时不过是个连长,之后曾在军校工作过,后来又到野战部队当副团长,在离福州不远的马祖岛上驻防过,1969年以上校军衔退役,根本就没有当过老蒋的侍卫长。书里也写了,老蒋的历任侍卫长:王世和、俞济时、石祖德等等。以作者这样的一个经历,怎么会“见证了蒋介石的四次婚姻、父子反目、中原大战、三次下野、西安事变、长沙大火”等等事件?一个低级军官怎么会“见证了陈诚、戴笠、白崇禧、阎锡山、汪精卫、张治中、汤恩伯、胡宗南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只能说,书里有关在老蒋官邸的所见所闻、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黑暗描述,等等,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它内容是参考相关书籍、报刊、文件、档案,或与某些人交流后写下来的,算不上是作者的回忆录。团结出版社以这样书名出版此书,也是有吸引读者注意、多卖钱的龌龊想法。另外,该书的排版也有问题,字体大,每行之间较宽,215页,但总字数只有16万字,定价29元,不值,幸好是优惠打折时买的,9块多钱,否则就太冤了。唯一一点好的,是有几张照片,还算清晰。第一本收到时,封面破了一个洞,更换后的质量还可以。作者对李登辉很是不耻,书里始终称为李某,好笑。作者的大哥在1949年底与解放军打游击被抓枪毙,其父母也因窝藏枪支和地主的身份被镇压。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评分

很好 很不错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