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评传

辜鸿铭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庆茂 著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学史
  • 传记
  • 历史
  • 名人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辜鸿铭评传》系国内首本辜氏评传!  独出机杼,新见叠出。澄清世人对“狂儒怪杰”辜鸿铭的普遍误读,重塑辜鸿铭纯粹的爱国者、中华文化坚定的捍卫者与传播者形象。  《辜鸿铭评传》,为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辜鸿铭!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选取二十余位近代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为其“作人传、立学案”,全面评价和把握他们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带领读者重新了解和领悟国学巨子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心灵历程。

作者简介

  孔庆茂,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90年获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钱钟书传》《辜鸿铭评传》《魂归何处一一张爱玲传》《杨绛评传》《林纾传》多个作品。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陈美林/001英文提要/001引 言 时代·气质·学术/001第1章 西方社会里的混血儿/0201.1 中华流浪儿/0201.2 时代与背景/0241.3 反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029第2章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0442.1 回归东方—马建忠改变了他的一生/0442.2 儒家文化的新认识/0502.3 对西化思潮的忠告/062第3章 尊王之旨/0913.1 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反洋教运动/0913.2 江南五省独立及攘外思想/0963.3 尊王之旨与愚忠之心/1043.4 日俄战争的道德意义/111第4章 东方文化的代言人/1164.1 中国经典走向世界/1164.2 世界的危机及中国国民的精神/1344.3 “中国学”的批评/153第5章 最后的希望与幻灭/1605.1 声誉日高 路途越穷/1605.2 挽救旧传统的最后抗争/1725.3 日本讲学,独向东瀛招迷魂/179结束语/189附录一 辜鸿铭学术年表/197附录二 参考文献/209后 记/215再版附记/217

精彩书摘

  辜鸿铭认为“其论弊风极为的切”。①可见辜氏对传统儒学还是有所批判的。不过,他批判的只是汉儒、宋儒中误入歧途,即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或以学术为沽名誉、博货贿之具的末世流弊,而对阐释经义真学笃行的儒者还是持赞赏的态度。由于他所受教育的局限,传统的训访考据非其所长。像郑众、郑玄、孔颖达乃至戴震这些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连名字都难以寻到。他对陷入专制的宋代理学不管是程朱还是陆九渊都不赞成,在文章中时有微词,对明代王阳明的学说也不大提及,对乾嘉朴学更觉得是无用之学。他说宗儒尚知讲明、践履,当今学者不以国无学术、无人才、无风俗为忧,只知办实业,讲功利,他认为这是不良的风气。他向往的是汉唐时代的传统精神和学说,他所强调的传统文化也主要是从孔孟的道统和汉唐精神的结合。  严复翻译西方著作时,感叹汉语中没有“自由”一词,辜鸿铭却认为:“汉语中不仅有表达‘自由’的词,而且这个词十分精确地表达了美国人的本意,表达‘自由’的真正含义。”这个表达“自由”的字就是“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因此“自由”即是“率性之道”,即“服从天命的自由”。“民主”的观念亦是集中下的民主,辜鸿铭把卡莱尔与孔子的“民主”、“自由”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他一生反对西化的基本观点。  辜鸿铭由于东西方知识的渊博,且没有传统的门户之见和师法之守,对经籍的解释往往跳出窠臼不受束缚,像韩愈所说的“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赠卢仝》)做法,自由大胆地发挥,时有创获。如《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对《论语》“践迹”的解释。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朱子解曰:“善人质美而未学。”又引程子言曰:“践迹如云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余窃以为,践迹一解盖谓行善事不出诸心,而徒行其外面之行迹,即宋儒所谓客气。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此皆所谓践迹之孝也,故孔子不谓之孝。曾子论子张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朱子谓:“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务外自高而欲学为圣人之道,其学必不能化其弊,必至于践迹。故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此孔子对症下药也。盖学圣人之道而践迹,即欲求为善人而不可得,况圣人乎?  朱子解释为,“善人质美而未学,我必进于礼乐,乃可入室”,于义可通。辜氏别解似更具新意,且引曾子论子张“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为佐证。郑玄《论语集注》“堂堂乎张”注:“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言子张为人一定是过于注重外表,孔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告诫他“不践迹”,辜氏的解释似更胜一筹。  他常常从哲学的意义上引申发挥,赋旧典以新的含义,这是辜鸿铭与传统儒学很大不同的地方。“唐棣之华,翩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辜鸿铭解:“余谓此章,即道不远人之意,”引自己所译歌德诗《自强不息箴》“不趋不停,譬如星辰,进德修业,力行近仁”作比,以证明“异途同归,中西一辙”。他具体的学术思想,我将在后面详论。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辜鸿铭评传》 一、 时代背景:百年前的文明碰撞与个体命运 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百年之前,一个中华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当西方文明以雷霆万钧之势涌入,古老的东方智慧与制度摇摇欲坠,知识分子群体陷入了深刻的迷茫与挣扎。在这巨变的历史洪流中,一些先行者,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捍卫者与传播者。 辜鸿铭,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争议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于南洋,却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他精通中西学,却在西方人面前高谈“东方哲学”的优越性;他被誉为“中国的柏拉图”,又因其“辫子”和“三妻四妾”的言行而饱受非议。他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折射出那个时代文明碰撞的剧烈,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复杂而深刻的命运。 本书将首先铺陈开那个时代的宏大图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何敲开了国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而文化思想领域,更是中西思想激烈交锋,新旧观念此起彼伏。读者将了解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而辜鸿铭,恰恰是其中一位以其独特方式参与这场思想论战的代表。 二、 辜鸿铭的“东方智慧”:反思与启蒙的另一条路径 在西方思潮席卷、国人纷纷“西化”的浪潮中,辜鸿铭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坚信“东方智慧”的价值,并将其视为西方文明的“精神解药”。本书将深入剖析辜鸿铭的这一核心思想,并非简单地罗列其观点,而是试图还原其思想的产生背景、逻辑链条及其深远影响。 我们将探究辜鸿铭所推崇的“东方智慧”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他为何如此推崇儒家思想?他对老庄思想的理解又有何独到之处?他所批判的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又具体指什么?本书将通过梳理辜鸿铭的著作、演讲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论辩,来揭示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辜鸿铭的“东方智慧”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现代性表达。他并非盲目排斥西方文明,而是认为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精神层面的危机。他试图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物质至上的价值参照。他的“牛津讲座”在西方引起轰动,正是这种对西方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把握。 本书也将审视辜鸿铭的思想在当时所引发的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的言论是“迂腐”、“保守”,甚至是“媚外”的另一种表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我们将客观呈现这些不同的评价,并引导读者思考,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文化上的盲目自大与全盘否定,而是实现一种有选择、有批判的吸收与创新。 三、 传奇人生:从南洋少年到文化大使 辜鸿铭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他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富有的华人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汉学教育,后又远赴英美留学,先后获得伦敦大学文学士、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等学位,通晓英、德、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并精通拉丁文与希腊文。他的学识渊博,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边界,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沟通者奠定了基础。 本书将详细叙述辜鸿铭的人生经历,从他的童年经历、海外求学,到他回国后在晚清政府的外交部门任职,以及他后来辗转于各地,从事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生涯。他的生活方式,如留着象征中国传统的“辫子”,被视为他个人文化立场的一种宣示。他与各色人物的交往,包括与西方名流的对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辩论,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在作为“文化大使”的角色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才华。他敢于在西方世界面前,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为中国文化辩护,甚至宣扬其优越性。他“以中国哲学证明中国人的精神”,通过其独特的讲解方式,让西方人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他们想象中“落后”的中国。然而,这种“辩护”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在他看来理所当然,在西方人看来却难以理解的言行,例如他对“三妻四妾”等传统观念的辩护,这无疑也成为了他人生中备受争议的焦点。 本书将试图深入探究辜鸿铭这些“争议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为之辩护,而是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他的某些言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会显得不合时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他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用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试图对抗西方文明的单向输出,维护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 遗产与反思:辜鸿铭思想的当代价值 辜鸿铭是一位早已逝去的历史人物,但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聚焦于辜鸿铭留下的遗产,以及我们今天可以从他身上获得的启示。 首先,辜鸿铭关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思考,在当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既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又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辜鸿铭的探索,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借鉴。他的“精神的东方”与“物质的西方”的对比,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我们警惕过度物质化对人类精神的侵蚀。 其次,辜鸿铭作为一位“离经叛道”的知识分子,他的独立思考精神,他的敢于挑战主流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潮流裹挟,坚持独立的判断。 然而,我们也必须审慎地对待辜鸿铭的思想。他的某些观点,如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可能存在片面性;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也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化。本书并非全盘接受辜鸿铭的一切,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去辨析他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理解他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性。 最后,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辜鸿铭这位独特人物的深入解读,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文明以及个体命运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的人生,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影,也映照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理解辜鸿铭,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的位置,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辜鸿铭评传》将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探究,一次对文明碰撞的生动展现。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坚持自我,并以独特方式贡献思想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辜鸿铭评传》时,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这位“国学大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书中不仅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梳理,更重要的是,它将他的生活细节、他的性格特征、他的言谈举止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英文,看到他穿着长袍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身影。他身上那种“反潮流”的精神,那种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以及他身上那种独特的“中国式”智慧,都让我深思。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他晚年生活的描绘,那段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又是如何在这个新旧交织的时代,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精神的傲岸?他的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在我看来,或许正是对那个时代盲目崇拜西方的有力反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独立人格。

评分

初拿到《辜鸿铭评传》,就被书名所吸引。辜鸿铭,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印记复杂而深刻。他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异数,一个遗世独立的学者,又或是那个时代对传统文化最后的坚守者。我一直对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充满好奇,而辜鸿铭无疑是解读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视角。我期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他鲜活的人生,去理解他身上那种“奇谈怪论”背后的深邃思想,去感受他如何在一个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时代,依然怀揣着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热爱。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评判与解读的意味,这让我对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期待,究竟会是如何的“评”?又会对这位“传”主有怎样独到的见解?这本书或许不是简单地陈述生平,更可能是一场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文明碰撞的思考。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立体、饱满的辜鸿铭,不只是教科书上的那个标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独立灵魂,他如何看待时代的变迁,又如何面对个人的命运起伏。

评分

阅读《辜鸿铭评传》,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辜鸿铭一同经历人生的潮起潮落。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辜鸿铭身上那些备受争议的部分,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审慎的态度,去探究这些争议背后的原因。他的“妾”论,他的“落后”论,这些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轩然大波,书中是如何呈现这些言论的背景,以及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解读的,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位复杂而迷人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本身就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文化断层的注解。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品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追溯。

评分

翻开《辜鸿铭评传》,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侧重于他早年的留学经历,还是更聚焦于他晚年在中国大学的教诲生涯?辜鸿铭以其“三人两足”论而闻名,这看似荒诞的论调背后,实则蕴含了他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辩护。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细腻地展现他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他的哪些经历塑造了他对“礼”的独特理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在那个西风东渐的时代,他如何用一种近乎“叛逆”的方式,捍卫着东方文明的尊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与同时代诸多文化名人的交往,通过这些鲜活的互动,来折射出辜鸿铭思想的特质以及他所处的文化生态。毕竟,一个人的思想往往是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得以更清晰地显现。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史。

评分

《辜鸿铭评传》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辜鸿铭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如此特殊的印记,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捍卫。书中对他如何解读《论语》、《大学》等经典,以及他如何将其思想运用到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坚守传统价值的文化战士,他在那个西方文明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依然能够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辜鸿铭的“非驴非马”论,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互补性”的强调,都让我对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评分

总体来说商品的描述与实物相符,配送一如既往的准时,使用起来也没有遇到什么明显的问题,包装虽然有时候比较单薄,既节约成本,也不失环保的考量,属于环境友好型的包装,还不错。希望京东能继续专注于用户体验的提高!!

评分

送给朋友的礼物,希望她们喜欢。

评分

送给朋友的礼物,希望她们喜欢。

评分

还可以!没看呢!

评分

不错,很好的版本,值得收藏,买来慢慢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送给朋友的礼物,希望她们喜欢。

评分

跟印象的辜鸿铭有很大差别,值得阅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