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君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萧红
  • 女性作家
  • 历史
  • 文化
  • 民国
  • 异乡
  • 漂泊
  • 东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4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53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此幽雅、任性、伤感,令人魅惑,是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萧红,这从异乡奔向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个如此卓异的存在,了解她、认知她,是大多研习中国现代文学者或深或浅的心理情结,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又一处精神故乡。

内容简介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的写作将主要以叙述萧红的故事为主,同时兼顾学理性,力图是书稿兼具趣味性、通俗性和书卷气,尽量以一种客观的观照态度来看待萧红和王恩甲、萧军以及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之间的婚变和恋情。以笔者所收集到的最新资料,对萧红一生中有些疑案,也有属于自己的解释。全书篇幅大约在35万字,同时配发有关萧红的一些图片资料,在哈尔滨收集萧红的遗迹图片十分方便。

作者简介

  叶君:男,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93年毕业于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出站,现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后备带头人。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见于《文艺研究》、《新华文摘》、《武汉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并已出版专著《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19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像》(2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现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本人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萧红研究是近年兴趣之重点,对萧红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占有十分全面、丰富,书稿已经完成20万字,计划在2008年底全部完成。另外,本人除了进行学术研究外,自幼酷好文学创作,感受细腻、文笔漂亮,已经在《散文》等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若干。

目录

第一章 呼兰河与后花园
家族沿革
身世之“谜”
童年记忆
1919,童年的终结
上学了
升学风波
解谜“王恩甲”

第二章 哈尔滨往事
中学时代
订婚与祖父之死
出走北平
重返北平
从流浪街头到落难旅馆
倾城之恋
“我可怜的孩子”
安家商市街
锋芒初露
哈尔滨也并不是家

第三章 暂避青岛
一座城与两本书
一封回信

第四章 成名上海
有鲁迅的上海
一桌新师友
步入文坛
《生死场》出版前后
幸福时光
郁闷谁诉

第五章 蛰居东京
别人的城市
惊悉鲁迅之死

第六章 重返上海
惊喜的归航
难说心痛
北平之行
沪战经验

第七章 转移武汉
三人行
瓜前李下

第八章 辗转西北
伤别离
劳燕分飞

第九章 重返武汉
幸福的新娘
炮火中的遐想

第十章 避难重庆
孩子
教授夫人

第十一章 客逝香港
香江文事
巅峰之作
辗转病榻
倾城
伤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呼兰河与后花园
  身世之“谜”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
  20世纪80年代初,萧军之女萧耘女士在访谈萧红生前好友李洁吾时,听他谈到萧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轻易谈笑,不轻易谈自己,也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别人对这位命运多舛的女作家的了解,甚至,最简单的身世信息亦变得扑朔迷离,比如生日。30年代,萧红因与家族关系彻底破裂,父亲与之脱离父女关系并将其开除族籍,因而,在《东昌张氏宗谱书》里对她不作记载,在姜玉兰条目下只载有“生三子”而不是“一女三子”。关于一个人生日最权威的认定,莫过于父母,但父母对此不予言说,因而到底生在哪天,就成为萧红的第一个未解之谜。而在其31年的生命历程中,像这样似乎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往后还有很多。或许这就是萧红的特殊之处——她生前实在被人了解得太少。
  关于萧红的生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两种:其一是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当地称“五月节”),其二是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亦有人撰文说是1911年6月2日,但把这天认为是五月初五,这显然是错误的,从万年历可以推知1911年的端午节是6月1日。然而,在端午节和6月2日之间,更有一种深入人心的折中说法,那就是萧红实际生于端午节,但呼兰本地风俗认为端午节出生的孩子不吉利,因而就“往后串一天”,即五月初六,也就是6月2日。“端午节生孩子不吉利”之说,最早或许见于姜德明1978年8月在《新文学史料》第四辑上发表的《鲁迅与萧红》一文,文中强调:“她(萧红)一生下来便受到家人的诅咒,因为按照旧时迷信的说法,端阳节生下的孩子是不吉祥的。因此,萧红连生日的自由都没有,她从小就被人们指定推迟三天出世,硬说生日是五月初八。”

前言/序言


 



《红楼遗梦:萧红人生轨迹的浮光掠影》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萧红无疑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她的名字,如同一抹凄绝的红,又如同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与追问。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探寻这位传奇女作家的一生时,却常常发现,那些被文字遮蔽或流传下来的片段,似乎总在不断变幻,留下的是一个个充满魅力的谜团,而非清晰的全景。《红楼遗梦:萧红人生轨迹的浮光掠影》,便是试图梳理这些模糊的印记,剥离那些喧嚣的尘埃,以一种近似于考古的审慎,去描摹萧红生命中那些可能被忽略的侧影,那些她或许未曾言明、却深刻影响了她生命轨迹的“他者”与“境遇”。 本书并非对萧红生平的简单梳理,也非对她作品的逐一解读。它的核心在于“映照”——那些与萧红人生轨迹交织的人物,那些塑造了她精神世界的时代风云,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地理空间。我们将从“异乡”这一概念出发,但并非仅局限于她地理意义上的迁徙,而是更侧重于她精神世界的流离与追寻。萧红的一生,是在不断寻找“故乡”与不断成为“异乡人”的双重体验中度过的。从黑土地走出的她,在北方的寒风中初识人间冷暖;南下的脚步,让她体验了江南的温润与北方的粗犷截然不同;直至生命的尽头,她客居于香港,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异乡人”。这些地理空间的转换,不仅仅是简单的迁徙,更是她心灵世界的不断拓展与重塑。 首先,我们会聚焦于那些在萧红生命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男性身影。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于萧红而言,是导师,是知己,更是精神上的灯塔。他的思想启蒙,他的文学指引,无疑为萧红的创作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鲁迅对萧红文学上的提携,更会深入探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女性作家如何在男性主导的文学界寻求独立,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本书将从“他者”的视角,审视鲁迅的言行对萧红早期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她日后独立创作中所发生的转化。 其次,我们无法回避端木蕻良这位与萧红相伴多年的伴侣。他们的结合,在当时充满了争议与波折。本书将尝试去理解,在这段关系中,端木蕻良所扮演的角色,他对萧红人生选择的意义,以及这段感情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为他们二人带来怎样的牵绊与考验。我们并非简单地评判这段关系的对错,而是试图从历史的厚度去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体的情感如何在宏大的社会变迁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端木蕻良的存在,不仅仅是萧红人生中的一个名字,更代表着一段复杂的个人情感经历,一段在历史进程中被反复提及的羁绊。 除了这些更为人熟知的男性人物,本书还会挖掘那些在萧红生命中可能被淡化,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隐形”人物。例如,那些在她求学时期给予她关怀与启迪的老师;那些在她困顿之时伸出援手的朋友;甚至是那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命运产生影响的普通人。这些“他者”,如同点点星光,虽不比日月般耀眼,却共同汇聚成照亮萧红生命历程的光芒。他们的存在,或许是萧红某一篇文字的灵感来源,或许是她某个人生抉择的推手,又或许只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映照出萧红的独特与不易。 再者,本书将从“境遇”的角度,去解析萧红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例如,她在哈尔滨的经历,那里既是她爱情的萌芽之地,也是她文学创作的起点。在那里,她经历了被抛弃的痛苦,也创作出了《呼兰河传》的雏形。这段经历,无疑为她日后作品中流露出的悲凉与坚韧埋下了伏笔。我们将深入剖析那个时代哈尔滨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以及这些元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萧红的写作风格与人生态度。 其次,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是萧红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从武汉到重庆,再到西南边陲,每一次迁徙都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她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坚持写作?她如何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安宁?本书将试图还原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图景,展现萧红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创作激情。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她作品中的战争描写,更是战争对她个人生命体验带来的深刻烙印,以及这种烙印如何在她的笔下转化为超越时代的艺术力量。 最后,香港的最后岁月,是她生命中最后的“异乡”。在那里,她身体日渐衰弱,却依然笔耕不辍。海风的湿润,异域的风情,以及对故土的思念,构成了她生命最后的篇章。本书将着重分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萧红对“故乡”与“异乡”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她的人生体验,在生命的终点,是否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安宁?我们试图通过对她生命最后时光的细腻描摹,去理解她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死亡如何升华了她的生命与创作。 《红楼遗梦:萧红人生轨迹的浮光掠影》并非要为萧红的人生下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探究那些她生命中可能被遮蔽的细节,那些塑造了她独特气质与艺术风格的“他者”与“境遇”。我们相信,每一个伟大的生命,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的世界、与曾经擦肩而过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动人的画卷。通过梳理这些“浮光掠影”,我们希望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萧红,一个在“异乡”与“异乡”之间,不断追寻自我,不断书写生命悲歌的传奇女性。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不曾被固化、不曾被轻易概括的解读,让萧红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更加鲜活、更加引人深思的姿态,继续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中,我读到了一种贯穿始终的“流浪”主题,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精神上的漂泊。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萧红的心灵深处。她的人生充满了不如意,情感上的背叛,身体上的病痛,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动荡,这些都构成了她生命中沉重的底色。然而,我却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屈服于命运的韧性。她的写作,是她反抗生活、寻找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我被书中对她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所吸引,那些深夜里的伏案疾书,那些反复修改的稿件,都展现了她作为一个作家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思考,一个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并最终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它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和对艺术的追求,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命本身挣扎的史诗。《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却又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描绘了萧红传奇而又悲怆的一生。我被她身上那种看似柔弱却又异常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撼。她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异乡”走向另一个“异乡”,这种疏离感贯穿了她的人生,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书中对于她童年创伤的回溯,对于她爱情中多次的背叛与伤害,都写得极其真实,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让她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和悲悯情怀。我看到了她在写作中倾注的所有热情与生命,那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她对抗孤独的唯一途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最艰难的处境,而创作本身,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评分

《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艺术性的手法,让故事在时间线上跳跃,却又逻辑清晰。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像是在拼凑一个破碎的灵魂,从不同的片段中,一点点揭示出萧红内心深处的复杂性。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运用,将那些零散的资料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书中对于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与同时代其他文人的交往,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萧红身体状况的描写,她长期的病痛,以及在战乱年代缺乏医疗资源的困境,都让她的人生更加坎坷。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她依然没有放弃写作,这种生命力和意志力,实在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一个女性如何用文字来定义自己,来寻找存在的意义,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深刻启示。

评分

读完《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萧红生平的传记,更像是一场与她灵魂的深刻对话。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萧红生命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容易被忽略的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我仿佛能看见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年轻女子,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却又被现实的残酷不断打压。她的爱情,纠缠不清,充满痛苦,却又在绝望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她的写作,是她唯一的救赎,是她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为自己,也为那些同样漂泊无依的灵魂,构筑的一方精神栖息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她与鲁迅、萧军关系的描写所打动,那些文字充满了张力,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人情谊,以及女性在其中所承受的复杂情感。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而是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萧红,一个在时代洪流中,用尽全力想要活得有尊严、有色彩的女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以及她们在文学创作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评分

翻开《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我立即被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所吸引。作者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硝烟与变革的年代。我看到了在黑土地上生长的萧红,那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却又命运多舛的少女。书中的场景描绘细致入微,无论是北方简陋的村庄,还是日据时期北平的繁华与动荡,亦或是香港的最后岁月,都仿佛在眼前展开。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没有将萧红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她作为人的脆弱、迷茫与坚韧。她与男人们的纠葛,那些轰轰烈烈却又充满伤痕的爱情,都写得如此真实,让人心疼。我看到了她对于写作的执着,那是她对抗孤独、对抗命运的武器。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充满了生命力,也承载了她自己对于自由与尊严的渴望。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萧红一同经历她的人生,感受她内心的波澜起伏,为她的不幸而悲伤,为她的才华而赞叹,更为她身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感动。

评分

发货很快,正版书,下次还来

评分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此幽雅、任性、伤感,令人魅惑,是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萧红,这从异乡奔向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个如此卓异的存在,了解她、认知她,是大多研习中国现代文学者或深或浅的心理情结,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又一处精神故乡。

评分

超赞 帮老公买的 他爱不释手

评分

速度快哦。正是我需要的书,正版的!速度快哦。正是我需要的书,正版的!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价格比较实惠,包装也比较好。但物流有点慢,可能是周末的缘故吧。

评分

京东自营极时迅速很满意。

评分

还不错,就是书被压皱了点点,没其他问题。

评分

刚才开始看呢,看样子比较不错的东东

评分

正在看。对了解萧红还是很有帮助,是很理性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