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文志

广东省水文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东省水文局 著,广东省水文局 编
图书标签:
  • 广东水文
  • 水文地质
  • 水资源
  • 水利工程
  • 广东省
  • 志书
  • 地方志
  • 自然地理
  • 环境科学
  • 水文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94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487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东省水文志》是广东省水文事业的专业志。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记述广东水文事业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年汕头海关设立雨量观测)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7年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其他部门如海关、铁路、港务等个别单位的一些水文工作也作了适当记述。
本志记事上限追溯至事物在本省的发端,下限至2007年底,但有关水文资料系列的平均值统计则以1956—2000年为准,资料特征值因情况特殊或遇跨时限的重大事件,下限适当后延。本志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史实。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主要机构全称与简称对照表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
第二节 气候特征
第三节 水系及流域

第二章 水文特征
第一节 雨量
第二节 蒸发与干旱指数
第三节 水位与径流
第四节 泥沙
第五节 水资源量
第六节 洪涝与干旱
第七节 风暴潮与咸潮

第三章 水文基础工作
第一节 水文站网
第二节 水文测验
第三节 水文调查
第四节 水文资料整编

第四章 水环境监测
第一节 水环境监测工作
第二节 水环境评价工作
第三节 地表水污染
第四节 水质
第五节 水质综合评价

第五章 水文情报与预报
第一节 水文情报
第二节 水文预报

第六章 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
第一节 降雨量径流量和蒸发量分析计算
第二节 泥沙水质分析计算
第三节 暴雨洪水分析计算
第四节 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规划

第七章 水文实验研究
第一节 水文基础实验研究
第二节 河流泥沙研究
第三节 水情预警预报方法研究
第四节 水质预报与水质水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其他

第八章 水文人才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人才建设
第二节 人才管理
第三节 省水文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
第四节 省水文系统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目
第五节 省水文系统在水文作业中牺牲的人员

第九章 水文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二节 国内合作与交流

第十章 水文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水文机构和团体
第三节 水文工作方针
第四节 水文工作法规及规范
第五节 水文规划和管理
第六节 水文工作会议

第十一章 水文服务与宣传
第一节 水文服务
第二节 水文宣传
附录
编后记

精彩书摘

1958年,省水文总站设立珠江三角洲河口研究组,下设巡回测流队,在珠江三角洲进行全潮流量、含沙量、含氯度的巡测工作,实质上为改革测站组织形式试行“站队结合”之始。是年冬,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在主要人海水道的8个潮水位站兼测含氯度。同年,省水文总站为研究山丘区小汇水面积的降雨径流关系,在北江水系滃江上游白沙水设立合江圩径流站,是广东第一个径流站,该站于1961年1月1日停测撤销。同年,在粤北的广东省最高峰石坑崆布设雨量站,用长期雨量筒半个月观测一次,委托当地人员观测。
1958-1961年,除建设基本站网外,还配合水利化运动的发展,增设测站。如为白盆珠水库、东韩运河和增江水库等工程规划设计需要,分别于1958年在双下(西枝江)、1959年在鲁瞻(五华河)和1960年在香溪(增江)设专用水文站。为工程管理运用需要,1958-1961年间,流溪河水电站和新丰江水电厂分别设流溪河水库水文站(在坝址处,利用水工建筑物测流)和亚婆庙水文站(在水库坝址处,1959年蓄水后易名为新丰江水库水文站),新丰江水库还在库区设岳城和石塘水两个进库水文站;黄岗河的汤溪水库、南渡江的松涛水库(海南)、九洲江的鹤地水库也分别设水库水文站;海南松涛灌区渠首设南丰水文站,并在库区南汊河的白沙和南湾河的细水分别设进库水文站,鹤地水库库区则在文官(广西境)设进库水文站。有些水文站是利用水库进行观测的,如1960年在海南望楼河设长茅水库水文站,并在茸鹿设进库水文站;原设在水库坝址的太阳河石龟水文站则易名为万宁水库水文站。兴宁合水水库工程管理单位于1959年在宁江上游潭坑和甘砖一度设进库专用水文站。以上所述大型水库水文站(除合水水库外)已于1959年起先后纳入了国家站网。
1959年,省水文总站在藤桥河上游脚下河(海南岛保亭县境)设立新政径流实验站(后改为径流站),至1972年1月1日停测撤销。为探讨配套雨量站的布设原则和方法,全省雨量站由1958年484处增至1959年656处。
1959年,设立广州、石角、潮安及海口4个中心化验室,开始在江河湖库上布设了26个点进行天然水化学测验及14处含氯度测验。
1960年,全省水文站达134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文站数最多的一年。水化学站由历年最多的1960年40处,调整为1961年25处、1962年18处、1963年15处、1968年仅余4处。1969-1984年,每年仅有4处进行水化学测验。
1963年,仍有含氯度基本站(距离河口较近,含氯度较大的站)14处、辅助站(一般设在基本站上游离河口较远、含氯度较小的站)9处,1964年以后基本站数变动不大,至1986年有基本站13处。
……

前言/序言


《潮汐之间:珠江三角洲的蓝色脉络》 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水文地理专著,而是一曲献给珠江三角洲丰富水系与生生不息生命力的诗意赞歌。它以一种更加亲近、更富情感的视角,探索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滴水,讲述它们与人文、历史、经济、文化交织而成的动人故事。 潮涌与潮退,塑造的不仅仅是地貌 珠江三角洲,这片被水滋养的沃土,其独特的地理格局与潮汐的律动息息相关。书中,我们将跟随潮水的涨落,感受那股推动生命前进的力量。从古老的渔村听闻关于潮汐的传说,到现代港口的繁忙景象,潮水是这片土地永恒的背景音,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蓝色脉络。我们不会仅仅罗列数字和曲线,而是试图描绘潮汐如何孕育了独特的海岸生态,如何影响了沿海居民的生活方式,如何成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纽带。 河流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沧桑 珠江,这条母亲河,及其无数支流,如同城市的血管,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承载了无数的传说与记忆。我们将沿着江河的蜿蜒,探寻那些被岁月打磨的故事。从西江的奔腾,到北江的秀美,再到东江的柔情,每一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与生命。本书将深入描绘这些河流沿岸的古村落、历史遗迹,以及那些依水而生的传统手工艺和生活习俗。我们将看到,河流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发源地。河流孕育了岭南的商埠文化,也塑造了这里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 湿地的呼吸,生命的低语与呢喃 珠江三角洲丰富的湿地,是这片土地的“绿肺”,也是无数生命的栖息地。我们将走进那些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湿地,倾听鸟儿的鸣唱,感受植物的生长,观察鱼虾的嬉戏。这些湿地不仅仅是生态系统,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宝贵空间。本书将展现湿地在净化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会探讨人类活动对湿地带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将深入了解红树林如何守护海岸线,沼泽如何过滤污染物,以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水乡的记忆,流淌在居民的血脉里 “鱼米之乡”的美誉并非空穴来风。珠江三角洲的水,与这里的居民生活密不可分。从古老的驳船过渡,到现代的水上巴士;从世代相传的捕鱼技巧,到水产养殖的兴盛,水是这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们生活方式的缩影。本书将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水乡人家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与水和谐相处的智慧。我们将看到,水不仅仅是资源,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载体。水乡的风景,水乡的人情,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水与经济的共舞,发展的澎湃动力 发达的河网与漫长的海岸线,赋予了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路交通的便利,孕育了繁荣的商业贸易,也为改革开放的浪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本书将探讨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如今的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我们将看到,水流如何汇聚成商机,如何驱动着经济的腾飞。但同时,我们也会关注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水与文化的交融,岭南韵味的生动展现 岭南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渗透在饮食、艺术、习俗的方方面面。水,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本书将追溯水与岭南文化的渊源,从那些以水命名的地名,到那些围绕水而形成的民间传说、节日习俗。我们将品味用河鲜烹制的美味佳肴,欣赏那些描绘水乡风情的艺术作品,感受那份独属于岭南的水灵与温润。水,是岭南文化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底色。 《潮汐之间:珠江三角洲的蓝色脉络》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这片土地上水的深情。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图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报告。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一次感性的体验,一次对珠江三角洲生命脉搏的深情呼唤。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看到水的千姿百态,感受到水的无穷力量,理解水与这片土地、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羁绊。

用户评价

评分

《广东省水文志》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广东区域发展的时间切片。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水文状况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我仿佛看到了,在遥远的过去,河流蜿蜒,植被茂密,而到了现代,城市扩张,水系改变,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书中的数据,不仅仅是静态的呈现,更是一种动态的记录,它记录了水的流动,记录了时间的脚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文数据变化的趋势分析感到兴趣,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自然因素的变化,更折射出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深远影响。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发展”的另一面,思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过去,理解现在,并更好地规划未来。

评分

沉浸在《广东省水文志》的世界里,我仿佛化身一名历史的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关于广东水文变迁的蛛丝马迹。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一部记录这片土地“呼吸”的历史。我被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河流形态、湖泊面积、地下水位等信息的对比分析所吸引。我看到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流可能改道,湖泊可能干涸,这些自然的变化,都如同是这片土地上刻下的深深的印记。书中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考证,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严谨和博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早已消失的水文现象的描述感到好奇,这些描述,如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广东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已逝去的时光。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了“变化”的力量,也看到了“传承”的意义。它提醒我,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在变化之中。而对历史的了解,正是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规划未来的重要依据。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初读《广东省水文志》,我便被其严谨的结构和庞杂的信息量所折服。它并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书中对于广东水文历史演变的长篇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地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从古至今,河流的改道、湖泊的兴衰、海岸线的变迁,这些宏大的叙事,都被作者以极为详尽的笔触描绘出来。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关于水文监测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最原始的人工观测,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其中所蕴含的技术进步,让我看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智慧与勇气。而书中对各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深的思考。那些关于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的讨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对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海量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并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地图,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关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的描述。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收获。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探索和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这本书,无疑为那些从事水利、地理、环境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广东省水文志》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水”与“广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冰冷的数据集合,却意外地从中读出了“生命”的温度。书中的那些关于水文数据长期的记录和分析,在我看来,就如同是为广东这片土地记录下的一部“生命体征报告”。它描绘了这片土地的“呼吸”,它的“脉搏”,它的“体温”。我看到,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节,水的涨落,旱涝的交替,都如同生命的起伏,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书中关于降水、径流、蒸发等基础数据的呈现,不仅仅是数字,更是气候变化、生态健康的晴雨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水灾与水利”的篇章所触动,那些曾经的洪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以及后来人们为了抵御灾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广东人民在与自然搏斗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韧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水文信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广东人民与水共存、抗争、发展的史诗。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回响,也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评分

《广东省水文志》带给我的,是一种对“连接”的深刻体会。它不仅仅是关于水的记录,更是关于这片土地上,水、人、生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水文与农业、水文与工业、水文与居民生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水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看到了,正是水的滋养,孕育了富饶的农业,促进了繁荣的商业,支撑了城市的发展。而人类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水文的形态和质量。书中关于水资源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人与水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水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作用,理解其重要性,并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评分

初翻开《广东省水文志》,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也不是探讨前沿科技的学术论文,更像是沉睡千年的古籍,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最古老、最顽强的生命脉络。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水利工程、大坝修建或是洪水预警的教科书,却没想到,它所描绘的水,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里不仅有珠江三角洲那奔腾不息的血脉,有粤东沿海那潮起潮落的呼吸,更有粤北山区那潺潺流淌的细语。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甚至每一处地下水系,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看到,古时人们如何依水而居,如何凭借水运开辟商路,如何在洪涝与干旱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书中那些详尽的数据、精确的图表,在我看来,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凝结了无数先辈智慧与汗水的印记。特别是对一些早已消失的古河道、古水文现象的考证,更是让我惊叹于作者的严谨与博学。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试图从这些文字中,捕捉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与水之间那既依赖又抗争的复杂关系。这本书,或许对于那些对广东历史、地理、生态环境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片土地的根基,理解其发展的脉络。我时常在想,当我在享受现代化的便利时,有多少曾经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水文信息,被这位“记录者”温柔地珍藏。

评分

沉浸在《广东省水文志》的海洋里,我仿佛化身一名潜水员,在这浩瀚的知识之海中探寻。我并非水利专家,也对地理知识知之甚少,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原本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叙事。我被书中对于“水”的多元定义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液体,更承载着文化、经济、生态的多重意涵。我看到了水如何塑造了广东独特的地理地貌,如何孕育了繁荣的农业,如何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广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水文环境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民俗与水”的论述感到着迷,那些与水相关的祭祀、传说、节日,无不展现了广东人民对水的敬畏与依赖。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水文,绝不仅仅是科学的范畴,它更是深深地烙印在地域文化之中。我试图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生活细节,多少悲欢离合。书中的那些历史文献的引用,那些地方志的梳理,都为我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每一滴水,它们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承载着地域记忆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家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点,而是由水文、地理、历史、文化交织而成的生命共同体。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其需要耐心的读物,初次翻阅《广东省水文志》,我感到自己如同置身于一座宏伟的数字迷宫。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水的知识,更是一份详尽的“档案”,记录着广东这片土地的水文印记。书中对水系分布、流域特征的细致描述,让我得以清晰地勾勒出广东的水网格局。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地理信息,以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些关于河流的源头、流向、支流的描绘,如同为我绘制了一张立体的水文地图。而对地下水、湖泊、水库等水体资源的详尽统计,更让我对广东的水资源总量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关于水质监测的数据,也让我看到了水环境的变迁与挑战。我开始思考,在每一个数据背后,都蕴含着怎样的生态故事,怎样的环境变化。这本书,它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而是为了记录、为了求证、为了传承。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广东的水文状况,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评分

初次接触《广东省水文志》,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数据支撑所吸引。它并非一本轻松读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百科全书”,收录了关于广东水文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水文基本要素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各种统计分析的详尽介绍,让我对水文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如此专业化的知识,以一种相对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过程中也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书中关于水文测站的分布、观测记录的系统性梳理,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汗水与心血。这本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为那些需要深入研究广东水文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鼓励读者自行探索和发现。这种开放式的呈现方式,反而激起了我的求知欲,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评分

《广东省水文志》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的巧妙融合。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广东的水文脉络,但同时,在字里行间,我又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关怀。书中对历史上的水灾、干旱的记载,不仅仅是数据的呈现,更包含了对受灾人民的同情和对人类抗争精神的赞颂。我看到了,在每一次水患之后,人们如何重建家园,如何总结经验,如何继续与自然搏斗。而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造福民生的努力。这本书,它不仅仅是记录水文,更是记录了人与水共存的历程,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与希望。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人文的温暖。它让我明白,再宏大的自然现象,最终都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