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全集(增订本 精装 全五册 )

刘文典全集(增订本 精装 全五册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文典著 著
图书标签:
  • 刘文典
  • 近现代史
  • 史学
  • 传记
  • 文化史
  • 增订本
  • 精装
  • 全集
  • 历史人物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通雅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406002
商品编码:1102061962
开本:3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作      者:

出 版 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I  S  B  N:97875664-06002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刘文典,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佑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有成就的时期。     刘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著名学者陈寅恪为《庄子补正》作序:“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1962年张德光教授为该书再版作《庄子补正跋》又曰:“补正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微补阙,实为精心刻意之作,足资治庄学者之借镜……先生勤搜前人微引,博采诸家校释。参稽互证,以为补正;其疏通疑滞,嫠定底本之功盖不可磨。” 《庄子补正》,共十卷,全书共收列庄子内、外,杂篇全部原文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及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庄子音义,校以历代之庄子重要版本,并广泛征引著名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等人的校勘成果,而将其补正之文分繁于各篇相关内容之下。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1938年刘文典先生逃离北平,辗转南下,历经磨难后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3年,刘文典被聘到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请他在云大担任“龙氏讲座”,后一直担任文史系教授。在云南大学执教至新中国建立以后。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朋友曾动员他去美国,已替他找妥具体去所,并为他一家办好了入镜签证。在这关键时刻,刘文典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全国解放后,刘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决心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云南大学先后讲授“杜诗研究”、“温李诗”、“文选学”、“文赋研究”、“历代韵文选”以及顾炎武、夏完淳评介等课程,并着手撰写《杜甫年谱》。1956年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被推选为全国政协一、二届委员。1958年7月15日病逝于昆明。其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 《进化与人生》等。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游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记念。 

         相较1999年版《刘文典全集》,本次修订,增补了刘文典先生古籍校订专著1部:《吕氏春秋简端记》;学术笔记1部:《学稼轩随笔》;译著1部:(日)荒木贞夫《告全日本国民书》;佚诗(词)14首:佚文56篇



《刘文典全集》增订本,精装全五册:一窥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巨擘的学术与人生 这部《刘文典全集》增订本(精装全五册),是一套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呈现二十世纪中国杰出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刘文典先生学术思想与人生轨迹的文献集成。它不仅是刘文典先生毕生学术研究的集中体现,更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思想演变及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珍贵钥匙。全套五册,精心编纂,装帧考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权威、系统、详尽的研究资料平台。 第一册:学术启蒙与早期探索——奠定坚实根基 本册收录了刘文典先生早期的学术著作、论文、札记以及相关文献,集中展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求学经历、思想萌芽与学术探索过程。读者将在此阅读到他接受传统经学训练的痕迹,以及在接受西方新思想影响下,开始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初期成果。 早期著述精选: 包含其在求学阶段完成的数篇重要论文,如涉及《周易》、《尚书》、《春秋》等经典的研究,以及对汉代学术、魏晋玄学等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些文章不仅展示了他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预示了他日后学术道路的走向。 思想萌芽的记录: 汇集了先生早期的读书笔记、随笔、日记片段(若有幸存),从中可以窥见他如何梳理、消化不同学派的观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自己的思想坐标。这些零散的文字,如同拼图的碎片,共同勾勒出一位青年学者在时代洪流中思索与成长的轨迹。 教育初探与理念: 可能收录先生早期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思考,如关于教学方法的设想、对教育制度的建言等,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早期担当。 文献考证与史料发微: 早期学术研究往往伴随着对史料的深入考证。本册将呈现一些先生在史料辨析、文献梳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展现其严谨的史学治学方法。 第二册:哲学深耕与史学建树——构建思想体系 本册聚焦于刘文典先生学术生涯中的核心领域——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他以其独特的慧眼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学派的演变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梳理和评价。 哲学史研究的里程碑: 集中收录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代表性著作,如其对先秦诸子、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时期思想家及其学说的深刻论述。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着重于揭示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不同学派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解读。 史学思想的开创: 先生在史学理论与方法上亦有重要贡献。本册将收录其关于史学起源、史料运用、历史叙事等方面的论述,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史学思想,并吸收了西方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观。 文献考证的深化: 在哲学与史学研究中,对原始文献的精确理解至关重要。本册将展示先生在古籍校勘、文献辨伪、版本考据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些工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研究的深入: 可能包含先生对特定哲学流派(如墨学、道家)、特定历史时期(如秦汉史)、或特定思想人物(如王阳明)的专题深入研究。这些专题研究,体现了他学术视野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册:文学评论与诗词创作——文史互鉴的艺术 刘文典先生不仅是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富有才情的文学家。本册将集中展现他在文学评论、诗词创作以及对文学史的见解,揭示他“文史一体”的治学理念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文学批评的洞见: 收录先生对历代文学名家名篇的评论文章,以及他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独特见解。他能够从深厚的史学功底出发,结合哲学思想,对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进行独到分析,其批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作品的展现: 汇集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也往往蕴含着他对国家命运、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其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骨。 文学史的独特视角: 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的梳理与评价,同样融入了他贯穿始终的史学观和哲学观,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新视角。 古籍整理与辨析: 可能包含先生在整理、校勘、注释古典文学作品方面的贡献,展现其在文献学方面的严谨治学精神。 第四册:教育生涯与社会关怀——实践与思想的交融 本册重点收录刘文典先生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历、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他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其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育实践的记录: 包含先生在多所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任教期间的讲稿、课程大纲、课堂笔记、学生回忆录等,真实展现其教学风貌和学术风格。 教育思想的阐述: 收录先生关于教育本质、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学术自由等方面的论述。他强调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严谨治学,反对空洞的理论和僵化的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见解。 社会观察与评论: 先生身处动荡变革的时代,其思想并非脱离现实。本册可能收录他针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现象发表的评论文章、演讲稿,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术争鸣与思想交锋: 先生一生与学术界、思想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参与了不少重要的学术争鸣。本册可能收录他在相关争鸣中的发言,反映了他敢于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 第五册:文稿、书信、年谱与附录——人生全景与研究参考 本册是《刘文典全集》的补充与延伸,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它将包含先生未曾正式出版的文稿、珍贵的书信往来,以及一套详实的研究年谱,并附有相关的研究资料与索引,为学界研究提供便利。 遗稿与零散文稿: 搜集整理了先生生前未曾编入专著的各类文稿、随笔、札记、序跋等,这些零散的文献往往能更直接地展现其思想的演变和学术的细节。 书信往来: 选取了先生与当时著名学者、友人、学生之间的书信,这些书信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了解他个人情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生动写照。通过书信,我们可以触摸到他更鲜活、更立体的一面。 详实年谱: 编纂一部严谨、详尽的刘文典先生年谱,梳理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思想发展脉络,是本册的重要内容。年谱将是理解整套全集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工具。 附录与索引: 可能包含先生的照片、手迹影印件、相关学者的回忆文章、已有的研究成果概述等。此外,一份全面细致的索引(人名、地名、书名、篇名索引等)将极大地提升全集的实用价值,方便读者查阅与研究。 《刘文典全集》增订本(精装全五册),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美的装帧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宝库的绝佳机会。它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必备参考,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发展的朋友们不容错过的珍贵读物。翻开它,就是翻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学术人生,就是与一位伟大灵魂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五册的体量,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许畏惧,但一旦沉浸进去,时间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你需要一把钥匙才能开启。我发现,即便是对某些篇章有所耳闻,但经过刘先生的梳理和阐释后,原有的理解总会得到极大的深化和拓展。他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称道,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行文间却不乏文采,逻辑链条清晰而又富有弹性,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每一次拾起其中一卷,都像是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谈。他引导你思考,教会你如何去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结论。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正是衡量一部伟大著作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对于当代学人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回归。它不仅是对刘文典先生毕生心血的系统性梳理和尊重,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校准学术方向的镜子。在快速迭代的今天,回望这些奠基性的著作,能帮助我们找回阅读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每一页文字都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浇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喧嚣的驳斥,是对宁静治学之道的坚守。对于任何一位渴望在人文领域有所建树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兴趣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绝非简单的书本价格所能衡量。

评分

阅读刘文典先生的文字,就如同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漫游。他的学问广博精深,尤其是在传统经学和文学领域,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的学术态度。在处理那些历史遗留的争议性问题时,他总能保持一种冷静而批判的视角,既不盲从前人,也不妄加臆断,而是扎根于文献,层层剥茧,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这种探求真理的勇气和学术精神,对于当下很多浮躁的学风来说,简直就是一剂清醒剂。每读到一处精妙的论述,我都会停下来,细细揣摩其中的深意,甚至会合上书本,结合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进行一番回想和印证。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阅读的过程变得立体而充实,远非快餐式的阅读所能比拟。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完备性。它不仅仅是零散观点的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知识体系的呈现。当你需要深入研究某一具体课题时,这套“全集”便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石和广阔的参照系。我注意到其中对于一些古代典籍的考订和辨析工作做得极其细致,这对于那些希望做进一步学术研究的后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要知道,在没有先进数字化工具的年代,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文献梳理工作,所付出的心血是难以想象的。这种对“真”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一种极高的职业操守和对学术的虔诚,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和历史的质感。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学者风骨犹存的年代。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心怀敬意的读者,我常常在翻阅这些经典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比如,当我看到那些详实的考据和严谨的论证时,总会感叹于刘文典先生当年治学的严谨与博学,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学者风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一册书的排版都非常清晰,注释详尽而又不失克制,不会过度打扰阅读的流畅性,却又能在需要时提供足够的支撑。精装的质感使得即便是偶尔的翻阅,也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特性,这对于想要珍藏和反复研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