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76-2012·备案号J 1347-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76-2012·备案号J 1347-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垃圾填埋场
  • 岩土工程
  • 技术规范
  • 环境工程
  • 市政工程
  • 标准规范
  • CJJ 176-2012
  • 固体废物
  • 地基处理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402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76-2012·备案号J 1347-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填埋场渗流及渗沥液水位控制;填埋场沉降及容量;填埋场稳定;填埋场治理及扩建;压实黏土防渗层及垂直防渗帷幕;填埋场岩土工程安全监测。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填埋场渗流及渗沥液水位控制
4.1 一般规定
4.2 垃圾水气传导特性
4.3 填埋场渗沥液总量计算
4.4 场底渗沥液导排设计与水头控制
4.5 垃圾堆体水位及控制
4.6 填埋气收集及控制措施
5 填埋场沉降及容量
5.1 一般规定
5.2 垃圾堆体沉降计算
5.3 填埋量计算
5.4 填埋场库区设施不均匀沉降验算
5.5 填埋场不均匀沉降控制和增容措施
6 填埋场稳定
6.1 一般规定
6.2 垃圾抗剪强度指标
6.3 土工材料界面强度指标
6.4 填埋场边坡稳定验算
6.5 填埋场稳定控制措施
7 填埋场治理及扩建
7.1 一般规定
7.2 填埋场治理及扩建岩土工程勘察
7.3 扩建垃圾堆体的基层处理
7.4 中间衬垫系统
7.5 填埋场治理及污染控制措施
8 压实黏土防渗层及垂直防渗帷幕
8.1 一般规定
8.2 压实黏土防渗层的土料选择
8.3 压实黏土的含水率及干密度控制
8.4 压实黏土防渗层的施工质量控制
8.5 垂直防渗帷幕及选型
8.6 垂直防渗帷幕插入深度及厚度
8.7 垂直防渗帷幕的施工质量控制
9 填埋场岩土工程安全监测
9.1 一般规定
9.2 渗沥液水位监测
9.3 表面水平位移监测
9.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9.5 垃圾堆体沉降监测
9.6 填埋气压监测
附录A 填埋场堆体压缩量计算过程及参数确定
附录B 局部沉陷条件下土工膜应变计算及加筋层设计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2012)解读与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递增,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为一种重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其安全、稳定、环保的运行至关重要。而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直接关系到填埋场的整体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76-2012·备案号J 1347-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为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提供了系统、科学、可操作的技术指导。本解读旨在深入剖析《规范》的核心内容、技术要点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标准,提升填埋场岩土工程的整体水平。 第一章 总则 《规范》的总则部分,明确了本标准制定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术语定义。 目的与原则: 本标准旨在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及相关活动,保证填埋场工程的安全、稳定、经济,并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防治结合,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术语定义: 《规范》对填埋场工程中涉及的岩土工程术语进行了清晰界定,例如“填埋体”、“防渗衬垫系统”、“渗滤液收集系统”、“覆盖层”、“边坡稳定性”等,确保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准确理解和统一。 第二章 一般规定 本章内容着重于填埋场选址、场地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等前期工作,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选址原则: 选址应充分考虑区域地质、水文、地形、交通、居民区距离、自然保护区等因素,避开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滑坡、地震烈度较高的区域)和重要的地下水涵养区。 场地勘察: 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勘察应查明场地的地层分布、土体性质(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等。勘察方法应根据场地具体情况选择,包括钻探、物探、室内土工试验等。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是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应详细描述场地地质概况、岩土层划分、土工试验结果、地下水位和水化学特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等。 第三章 防渗系统设计 防渗系统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填埋场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控制。 防渗材料的选择与要求: 《规范》对各类防渗材料(如HDPE土工膜、黏土衬垫、复合衬垫等)的性能指标、施工要求、耐久性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HDPE土工膜的厚度、抗拉强度、抗撕裂强度、渗透系数等均有明确的标准。 防渗衬垫系统的组成: 典型的防渗衬垫系统通常包括基层、黏土衬垫、土工织物、HDPE土工膜、保护层等。每一层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都至关重要。 防渗系统的稳定性计算: 《规范》要求对防渗衬垫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包括边坡坡度、滑动面、抗滑移等计算,确保在填埋体和覆土荷载作用下,防渗系统不会发生整体滑动或局部破坏。 渗滤液收集与导排系统: 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应保证渗滤液能够有效地被收集并引出填埋场。收集层的材料选择、坡度设置、滤层厚度、盲沟布置等是关键。 第四章 填埋体稳定性设计 填埋体的稳定性是保障填埋场安全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填埋体荷载分析: 填埋体荷载包括垃圾本身的重力、覆土荷载、运行荷载(如压实设备荷载)等。应根据垃圾密度、填埋高度、垃圾压实度等因素进行准确计算。 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规范》强调了填埋体边坡的稳定性设计,要求根据填埋高度、坡度、填埋体材料的力学性质、地下水条件等,采用合适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如圆弧滑动法、极限平衡法等)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安全坡度。 固化区与软弱地基处理: 对于存在软弱地基的场地,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如换填、桩基、挤密等,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止固化沉降过大。 填埋体变形分析: 填埋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压缩和变形,应进行变形预测和分析,以评估对防渗系统、导排系统等的影响。 第五章 覆盖层设计 覆盖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下渗,减少渗滤液产生,控制臭气扩散,以及美化环境。 覆盖层的组成与厚度: 覆盖层通常由多层组成,包括垃圾层、过渡层(如粗砂、砾石)、防渗层(如土工膜)、保护层(如黏土、土壤)、植被层等。覆盖层的厚度应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坡度、设计使用年限等确定。 覆盖层的排水设计: 覆盖层应设置排水设施,如盲沟、坡面排水沟等,及时排出渗透的雨水,减少对下方防渗系统的压力。 覆盖层的稳定性: 覆盖层应具备足够的抗冲蚀能力,防止在降雨等作用下发生滑坡和坍塌。 第六章 渗滤液处理与回用 渗滤液是填埋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其收集、处理和回用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 渗滤液收集系统: 如前所述,渗滤液收集系统的设计应保证高效收集,并防止渗滤液在填埋体底部积聚。 渗滤液处理技术: 《规范》鼓励采用多种渗滤液处理技术,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并根据渗滤液的水质水量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渗滤液回用: 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将处理后的渗滤液进行回用,例如用于填埋场内的洒水抑尘、绿化等,以节约水资源。 第七章 气收集与处理 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填埋气收集系统: 填埋气收集系统的设计应保证有效收集填埋气体,防止其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为能源化利用创造条件。收集系统通常包括水平收集井、垂直收集井、管道等。 填埋气处理与利用: 收集到的填埋气可进行处理后直接排放,或进行发电、供热等能源化利用,实现资源化。 第八章 施工与验收 本章内容关注填埋场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施工技术要求: 《规范》对防渗材料的铺设、焊接、接缝处理,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边坡支护,土方工程等施工环节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质量检查与验收: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材料进场验收、施工过程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等。工程完工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验收。 第九章 运行与维护 填埋场的运行与维护是保障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监测与检测: 填埋场的运行期间,应对填埋体的沉降、边坡变形、渗滤液水质水量、填埋气体产生量等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维护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如边坡修整、覆盖层修补、排水设施疏通等,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行。 结论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2012)是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行业标准,为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深入理解和严格执行本标准,能够有效提高填埋场的工程质量,保障其安全、稳定、环保运行,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做出贡献。 本解读仅为对《规范》内容的概要性介绍,具体工程设计和施工,仍需详细查阅原标准,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和专业判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震撼的,它显然集合了国内顶尖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多年的工程经验结晶。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场地稳定性和变形控制的章节。在处理高填深度的填埋场时,次固结沉降和瞬时沉降的耦合效应总是让人头疼。规范中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力路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填埋工艺来控制侧向位移的建议,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只给出理想化的模型,而是充分考虑了生活垃圾材料的非均质性和时效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仅告诉你理论的边界在哪里,更指出了在现实复杂工况下突破这些边界的可能途径。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坦白讲,第一次拿到这本备案号为J 1347-2012的规范时,我主要把它当成一本“查漏补缺”的参考手册。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其实是构建一个完整设计思维体系的基石。尤其是在环境风险评估和长期封场管理方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严谨的框架。它不再仅仅关注填埋体本身的结构安全,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对于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填埋场选址与基础处理,规范中的条文措辞严密,逻辑链条清晰,让你明白每一步的合规操作背后都关联着生态安全的红线。这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设计习惯,意识到许多“常识性”的处理方法可能在更严格的标准下是不够充分的。对于新入行的年轻设计人员来说,直接从这本书入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建立起正确的、负责任的工程观。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语言,虽然是标准体,但其严谨性带来的那种独特的“说服力”是其他文献难以比拟的。我对比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垃圾填埋场设计指南,发现CJJ 176-2012在结合我国特定气候、地质和管理现状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例如,在土工合成材料的选用和铺设要求上,它对国内供应商产品的适应性考虑得更为周全,提出的技术指标更具可操作性。阅读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规范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工程监理要点。这本书的价值链很长,它不仅指导设计,更指导施工、监理乃至后期的运营维护。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运行中填埋场的边坡稳定性复核”那一部分,它要求定期进行哪些监测,监测数据的变化如何触发工程措施的调整,写得极为详尽,让整个填埋场的生命周期管理都有了明确的技术依据支撑,这对于提升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整体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无疑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严谨的质感,一下子就传递出它作为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初次翻阅,我是在寻找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填埋场边坡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坦白说,我之前看的很多资料都比较碎片化,要么侧重理论,要么过于简化,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指导框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施工地图”。它对岩土工程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应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勘察取样到材料选择,再到后期的监测预警,几乎没有留下疏漏。特别是关于垃圾体本身的力学特性描述,那部分内容写得极为扎实,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让我对以往凭经验处理的一些复杂情况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虽然标准类的书籍阅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但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工程师,也能循着规范的脉络逐步深入,绝非那种只堆砌公式的教条主义著作。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基建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最欣赏这本书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细致入微。许多规范往往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层面,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做好”。比如,在防渗系统的设计部分,它不仅给出了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还详细说明了不同填埋阶段的沉降差异对防渗层可能造成的应力集中点如何识别和预防。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处理一个老旧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时遇到了困难,当时参考了这本书中关于渗透系数测定和长期渗透性能预测的章节,发现我们原有的测试方法遗漏了关键的变量。通过采用书中推荐的现场试验方案进行修正后,数据精确度有了显著提升,这直接帮我们避免了返工的风险。它真正体现了“技术”二字,是案头常备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

不错,字迹清楚不错,字迹清楚

评分

必过!!!!!!!!!!!!!!!!!!!!!!!!!!!!!!!!!!!!!!!!!qq

评分

必过!!!!!!!!!!!!!!!!!!!!!!!!!!!!!!!!!!!!!!!!!qq

评分

必过!!!!!!!!!!!!!!!!!!!!!!!!!!!!!!!!!!!!!!!!!qq

评分

不错,字迹清楚不错,字迹清楚

评分

必过!!!!!!!!!!!!!!!!!!!!!!!!!!!!!!!!!!!!!!!!!qq

评分

必过!!!!!!!!!!!!!!!!!!!!!!!!!!!!!!!!!!!!!!!!!qq

评分

必过!!!!!!!!!!!!!!!!!!!!!!!!!!!!!!!!!!!!!!!!!qq

评分

不错,字迹清楚不错,字迹清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