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外园林史》一书记述从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内容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点面结合,既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多处地域与多种类型,又针对典型案例从设计层面进行重点分析。本书编写采取以园林属性为线索的分类写作结构,通过将中外园林统一论述,从纵向发展及横向比较中深入剖析园林的本质与特征,并关照影响造园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使读者在全面了解中外园林发展历程的同时,学习园林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思考园林设计与建造背后的时代及文化因素并探寻园林艺术的内在规律。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外园林史》
导 读
1.中外园林发展概述
1.1 地域格局下的古代园林分布体系
1.2 时空视野下的古代园林发展脉络
1.3 现代园林的变迁与拓展
古代部分
2. 帝王宫苑
2.1 亚洲地区
2.2 中东及伊斯兰地区
2.3 欧洲地区
2.4 重点案例
3. 乡野庄园
3.1 东亚地区
3.2 欧洲地区
3.3 重点案例
4. 城市宅园
4.1 东亚地区
4.2 中东地区
4.3 欧洲地区
4.4 重点案例
5. 宗教园林
5.1 东亚地区
5.2 中东地区
5.3 美洲地区
5.4 欧洲地区
5.5 重点案例
6. 公共园林
6.1 亚洲地区
6.2 欧洲地区
6.3 重点案例
6.3.1 中国·武当山
6.3.2 中国·峨眉山
6.3.3 中国·西湖
6.3.4 中国·瘦西湖
6.3.5 意大利·圣马可广场(Plaza San Marco)
6.3.6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Vatican City State)
6.3.7 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Thermae Caracalla)
6.3.8 英国·沃克斯霍尔花园(Vauxhall garden)
现代部分
7. 中外现代园林的变革与探索(1800S-1940S)
7.1 欧美地区
7.2 亚洲地区
7.3 重点案例
8. 中外现代园林的形成与发展(1930S-1980S)
8.1 欧洲地区
8.2 美洲地区
8.3 亚洲地区
8.4 重点案例
8.4.1 英国·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
8.4.2 美国西雅图高速公路公园(Freeway Park)
8.4.3 巴西·柯帕卡帕那海滨大道(Aterro de Copacabana)
8.4.4 中国·北京陶然亭公园
8.4.5 中国·上海松江方塔园
8.4.6 中国·越秀公园
8.4.7 中国·花港观鱼公园
8.4.8 日本·榉树广场(Saitama Sky Forest Plaza)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外园林史(The World Garden and Landscape History) 前言: 园林,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映射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从远古先民对自然景物的崇拜,到贵族阶层追求的私家园林,再到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园林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 《中外园林史》一书,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和世界各地代表性园林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部宏大而细腻的园林发展全景图。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园林的建造年代与风格特点,而是力求揭示园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社会背景、技术成就以及哲学理念。通过跨越时空的比较与鉴赏,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文明在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独特智慧,以及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创造出的无限意境。 本书的写作,力求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兼顾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此处为假设,实际书籍中应有),带领读者走进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感受那些古老的匠心与智慧,品味那份宁静致远的东方韵味,或欣赏那份恢弘大气的西方气魄。 第一部分:东方意境——中国传统园林的千年流转 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指导,发展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与实践。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将自然山水的高度抽象与艺术化,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再现自然的神韵,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第一章:萌芽与早期发展(史前至秦汉) 史前园林: 追溯至史前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神圣崇拜,以及氏族部落的聚居环境,已经孕育出最早的“园”的概念。虽然缺乏具体实证,但考古发现的遗址,如带有水池、植物种植痕迹的区域,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对特定环境的经营与利用,是自然景物初步被人为干预的早期形态。 先秦园林: 诸子百家思想的涌现,为园林的发展注入了哲学思考。道家的“逍遥游”、儒家的“乐山乐水”,都影响着人们对自然与人居环境关系的理解。这一时期出现了“囿”和“苑”,如周文王在渭水之滨建造的灵台、灵沼,是集狩猎、游憩、祭祀于一体的皇家园林雏形,标志着大规模人工改造自然的开始。 秦汉园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上林苑,将皇家园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林苑集动物饲养、植物种植、狩猎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汉代皇家园林则更加注重景观的营造,如汉武帝的建章宫,就模拟了各地名山胜景。这一时期,园林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游憩功能。 第二章:雅韵与俗情——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园林: 战乱与士族阶层的兴起,使得园林风格发生转变。士大夫阶层开始追求洒脱不羁、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私家园林应运而生。名士们对自然景物的品评和赏析,提升了园林的精神内涵。如东晋的王羲之兰亭,虽为短暂的文人雅集,其临水宴饮、曲水流觞的场景,已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经典意象。佛教的传入,也为园林增添了宗教色彩,寺庙园林开始出现。 隋唐园林: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园林也呈现出雄浑壮丽、气魄宏大的风格。皇家园林如隋代的洛阳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大明宫和兴庆宫,规模庞大,布局严谨,集宫殿、御苑、寺庙于一体。唐代园林注重山水意境的营造,堆山叠石、凿池理水成为重要造园手法。同时,私家园林也蓬勃发展,文人雅士在园林中吟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园林文化。海内各地名园涌现,如苏州的韦园、李园等。 第三章:写意与神韵——宋代园林的巅峰 宋代园林: 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宋代园林更加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 皇家园林: 如东京汴梁(今开封)的皇家苑囿,规模宏大,景观丰富,集宫殿、苑囿、水系、花木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皇家气派。 私家园林: 文人园林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诗词、绘画为灵感的园林。代表性的如苏轼的东坡园、李格非的清溪园等。造园手法上,宋代园林善于借景、叠石、理水,追求“一池三山”、“曲径通幽”等意境。园林中的建筑也更加精致,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理论著作: 宋代还出现了重要的园林理论著作,如《营造法式》中关于园林部分的记载,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园林艺术的论述,为后世园林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章:意趣与格调——明清园林的集大成 明代园林: 明代园林在前代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巧和意趣。私家园林成为主流,以江南的苏州园林为代表,形成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特色。 苏州园林: 明代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其特点是布局灵活,景物丰富,移步换景,步步皆景。通过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点缀等手法,创造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园林空间。园林中的建筑设计也极其考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廷园林: 明代宫廷园林也承袭了前朝的风格,如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园,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清代园林: 清代园林在继承明代精巧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宫廷园林的宏大与皇家气派。 皇家园林: 以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已毁),承德避暑山庄等为代表。这些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融合了中西元素,体现了清代皇家的多元文化视野。如圆明园中的西洋建筑群,就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私家园林: 扬州、苏州等地的私家园林继续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意和情趣的表达。 理论与实践: 清代在园林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如计成的《园冶》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园林专著之一。 第五章:技艺与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造园要素: 详细探讨山、水、植物、建筑等园林构成要素的配置原则与艺术表现手法。 叠石理水: 论述叠石与理水的艺术性,如何通过堆叠石头和布置水体来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意境。 植物配置: 探讨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如何选择、配置不同的植物来营造四季景色,表现特定情趣。 建筑点缀: 分析园林建筑(亭、台、楼、阁、榭、廊、桥等)在园林中的功能与美学意义,如何与自然景物和谐共融。 造园手法: 深入剖析“借景”、“对景”、“漏景”、“障景”、“藏与露”等造园手法,以及“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空间处理艺术。 哲学与美学: 阐述中国传统园林所蕴含的儒、释、道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隐逸情怀”、“禅意美学”等,以及“含蓄”、“留白”、“意境”等中国传统美学原则。 文化意义: 探讨园林在中国文人生活、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世界一瞥——西方园林的多元形态 西方园林,受其不同的历史、宗教、文化背景影响,呈现出与东方园林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演变轨迹。本书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西方园林类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 第一章:古埃及与古希腊罗马的早期实践 古埃及园林: 追溯至古埃及,统治者和贵族在神庙和宫殿周围兴建花园,用于宗教仪式、食物生产和消暑纳凉。这些园林通常以规整的几何布局,种植枣椰树、棕榈树等,并设有水池和灌溉系统。体现了对生命、繁荣和神圣的崇拜。 古希腊罗马园林: 希腊人崇尚自然,园林多以寺庙、广场为中心,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罗马时期,园林发展迅速,出现了“维拉”(Villa)的私人庄园,将居住、娱乐、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园林中开始出现柱廊、雕塑、喷泉等元素,并借鉴了东方园林的某些手法。 第二章:中世纪的庄园与修道院花园 中世纪庄园园林: 欧洲进入中世纪后,社会动荡,防御性建筑成为主流。庄园园林主要以实用为主,种植蔬菜、药草、果树,满足生活所需。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装饰性的花圃,为贵族提供休憩场所。 修道院花园: 修道院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的文化和宗教角色。修道院花园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分为菜园、药草园、果园和玫瑰园等。体现了宗教的秩序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第三章:文艺复兴的理性与秩序 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园林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园林强调理性、秩序和人的主体性。 几何规整: 园林布局趋于几何化、对称化,通过挖建水池、栽植绿篱、设置雕塑、喷泉等,营造出宏伟、庄严的景观。 山坡别墅园: 意大利独特的山地地形催生了著名的山坡别墅园,如佛罗伦萨的皮蒂宫花园、罗马的埃斯别墅花园等,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 法兰西古典园林: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以凡尔赛宫花园为代表,将古典园林推向了极致。 轴线对称: 强调宏大的轴线、整齐划一的绿篱、规则式的几何花坛,以及气势磅礴的喷泉和雕塑。 人工的胜利: 这种园林风格体现了法国王权的强大和对自然的绝对掌控,被誉为“人工的胜利”。 第四章: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华丽与精致 巴洛克园林: 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巴洛克园林更加注重戏剧性、动感和华丽的装饰。通过复杂多变的布局、丰富的雕塑、喷泉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视觉冲击力。 洛可可园林: 洛可可风格则更加轻盈、精致和浪漫。园林中多采用不对称的曲线、柔和的色彩,以及精美的雕饰,营造出优雅、梦幻的氛围。 第五章:英式风景园林的浪漫与自然 变革的开端: 18世纪,英国开始出现对法国古典园林的批判,倡导回归自然,出现了“风景园林”(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自然美的追求: 英式风景园林反对过度的人工雕琢,追求自然形态的起伏、曲折和变化。通过模仿自然山水,结合人工的湖泊、溪流、假山、树林,以及点缀其中的亭台楼阁、小型建筑,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代表作品: 斯托海德花园、海德公园等,都成为英式风景园林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现代园林的多元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也对园林提出了新的需求。 城市公园: 出现了面向大众的城市公园,如纽约的中央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艺术: 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风格也影响了园林设计,追求抽象的图案和装饰性的元素。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园林强调简洁、功能和材料的运用,后现代主义则开始探索更具观念性、象征性和地域性的设计。 生态园林与可持续设计: 当代园林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 《中外园林史》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和世界各地代表性园林的深入探讨,力图展现园林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共通性。我们相信,通过对历史园林的了解与鉴赏,不仅能提升读者的艺术品味,更能启迪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园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园林艺术的窗口,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