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恺,王骅,吴凯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配合比设计
  • 商品混凝土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施工技术
  • 手册
  • 速查
  • 材料
  • 配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1325
版次:2
商品编码:11487252
包装:平装
开本:横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是根据新实施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并根据新修订的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本书从基本的知识入手,引入了大量新的数据和图表,介绍了普通混凝土、常用特种混凝土的材料选择、配置方法,并配以相关工程配合比设计实例,以便让读者快速掌握各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同时,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验收方法等内容也做了介绍。
   本手册适合广大的新品混凝土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商品混凝土基础知识
1.1 混凝土的定义
1.2 混凝土的分类
1.3 混凝土的特点
1.4 商品混凝土概述
1.5 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
第二章 混凝土用原材料
2.1 水泥
2.2 矿物掺合料
2.3 外加剂
2.4 细集料
2.5 粗集料
2.6 水
第三章 普通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要求、依据与方法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
3.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
3.4 掺加减水剂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实例
3.5 掺加矿物掺合料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实例
3.6 普通商品混凝土配合比数据
第四章 特种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4.1 泵送混凝土
4.2 抗渗混凝土
4.3 高强混凝土
4.4 纤维增强混凝土
4.5 大体积混凝土
4.6 道路水泥混凝土
4.7 水工混凝土
4.8 轻集料混凝土
4.9 补偿收缩混凝土
4.10 自密实混凝土
4.11 喷射混凝土
4.12 清水混凝土
第五章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验收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 内容概要: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是一本专注于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实用性工具书,旨在为从事混凝土生产、科研、设计、施工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易于掌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参考。本书结合当前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对传统的配合比设计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并融入了最新的行业规范、标准和工程实践经验,旨在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设计出满足工程要求、经济合理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 本书内容涵盖了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常用原材料的性能特点及选用原则、不同强度等级及性能要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点、特殊性能混凝土(如抗渗混凝土、抗裂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早强混凝土、缓凝混凝土等)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配合比的优化与调整、试验验证、质量控制等多个重要环节。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原则 本部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理。首先,详细介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标,包括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经济性等关键指标的相互关系和设计取舍。其次,系统性地讲解了影响混凝土配合比的各种因素,如原材料的性质(水泥品种、细度、早期强度、掺合料的种类、活性、细度、外加剂的种类、性能、掺量等)、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施工工艺(搅拌方式、运输方式、浇筑方式、养护方式)以及工程结构的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阐述了配合比设计的“四要素”理论,即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和外加剂掺量,并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给出了它们在不同工程条件下的取值范围和设计依据。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的判定标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了通过配合比设计来保证和提高混凝土工作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原材料性能与选用 原材料是混凝土的“骨架”和“血肉”,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最终质量。本部分对商品混凝土中常用的原材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选用原则。 水泥: 详细介绍了不同品种(如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和等级的水泥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细度、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及其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等级,并重点分析了水泥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对配合比设计的影响。 骨料(砂、石): 阐述了粗骨料(碎石、卵石)和细骨料(砂)的粒径、级配、形状、表面纹理、含泥量、堆积密度、坚固性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本书提供了常用的砂、石技术要求和判定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级配理论来选择和确定骨料的级配,以达到优化混凝土密实度和工作性的目的。特别强调了骨料的吸水率和含水率对配合比计算的修正作用。 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 详细介绍了常用活性掺合料(如粉煤灰、磨细矿渣)和非活性掺合料(如石粉)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细度、火山灰活性、活性矿物含量等)及其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如改善工作性、提高后期强度、增强耐久性、降低水化热等。对掺合料的掺量选择和对配合比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相关规范,给出了不同掺合料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限制。 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速凝剂、缓凝剂、膨胀剂等): 系统介绍了各种类型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掺量范围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重点讲解了高效减水剂/超塑化剂在降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贡献。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工程需求正确选择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并强调了外加剂使用前的适应性试验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配合比设计方法与计算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计算流程。 目标强度与设计强度: 详细阐述了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设计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出配合比设计所需的目标强度。 经验配合比法与目标配合比法: 介绍了两种主要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经验配合比法基于大量工程实践数据和规范推荐值,适合初步设计或常规工程。目标配合比法则通过对原材料性能的深入分析和试验,计算出满足各项性能要求的配合比。本书重点讲解目标配合比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表格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 配合比参数的确定: 分步骤指导读者如何确定水泥用量、水胶比、骨料用量、砂率等关键参数。根据不同的强度等级(如C20、C30、C40、C50等)和不同的性能要求(如抗渗等级、抗裂等级、耐久性要求等),给出了详细的参数取值依据和计算公式。 砂率的确定与调整: 详细介绍了砂率对混凝土工作性、密实性、经济性的影响,并提供了确定和调整砂率的方法,以适应不同粗骨料的特点和泵送要求。 水胶比的控制: 强调了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目标强度、水泥性能、掺合料种类和掺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水胶比,并给出详细的计算示例。 配合比计算示例: 提供了多个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性能要求的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示例,涵盖了普通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抗渗混凝土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配合比的设计过程。 第四部分:特殊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针对工程中常见的特殊性能混凝土,本书提供了专门的配合比设计指导。 高强混凝土: 介绍了高强混凝土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技术,如选择高品质原材料、优化骨料级配、使用高效外加剂、严格控制水胶比等。 抗渗混凝土: 详细阐述了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如水胶比、密实性、掺合料的作用,并提供了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方法和参数选择要点。 抗裂混凝土: 分析了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并介绍了通过调整配合比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途径,如采用低收缩材料、控制水胶比、合理配置粗骨料等。 泵送混凝土: 强调了泵送混凝土对工作性的特殊要求,如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砂率、增加减水剂掺量、选择合适的骨料等来设计适合泵送的配合比。 早强混凝土/缓凝混凝土: 针对需要快速施工或需要延长凝结时间的应用场景,详细介绍了早强混凝土和缓凝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如选择适宜的水泥品种、掺加或不掺加相应的早强剂或缓凝剂。 轻骨料混凝土/重骨料混凝土: 简要介绍了这两类特殊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要点,以及对配合比计算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五部分:配合比的优化、验证与质量控制 配合比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经过优化、试验验证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配合比的优化: 介绍了如何根据试验结果和工程反馈,对配合比进行经济性、工作性、耐久性等方面的优化调整。 配合比的试验验证: 详细讲解了配合比设计完成后,进行试配、性能检测(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等)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复核和调整。 混凝土质量控制: 强调了从原材料进场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检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实际生产的混凝土质量与设计的配合比相符。 常见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 收集了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并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对配合比设计的思路和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本书特色: 实用性强: 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强调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计算的便捷性,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直接可用的参考。 系统性全: 从基础理论到具体计算,再到特殊性能混凝土的设计,内容覆盖全面,逻辑清晰。 参考性高: 引用了大量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确保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易于查阅: 采用速查手册的编写形式,配以图表和计算示例,方便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紧跟前沿: 结合了当前商品混凝土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新材料的应用,为读者提供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指导。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是商品混凝土技术人员必备的工具书,能够帮助从业者提升设计水平,优化生产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专业感,那种磨砂质感的触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内容分量十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摸起来细腻平滑,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廉价的油墨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编者对实用性的极致追求,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图表空间分配,让信息获取的效率大大提升。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选择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公式和表格,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很多技术手册为了追求信息的密度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兼顾了详尽与易读,让人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是专业出版社应有的水准,让人对后续内容的质量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坦白说,很多技术手册读起来枯燥乏味,简直像是面对一座数据迷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哪些是核心信息,哪些是冗余的背景介绍。然而,这本手册在信息提炼上做到了极致的精准和克制。它的每一页、每一个表格似乎都是经过反复的“精炼手术”的,只保留了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参数和计算逻辑。它的优势不在于包罗万象——毕竟再厚的书也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而在于其“速查”的本质。当你急需一个特定强度等级在特定水灰比下的参考指标时,你几乎可以立刻在目录或索引中定位,信息呈现的方式是那种“一眼即知”的效率。这种对信息“颗粒度”的精准控制,使得它成为我工具箱里不可替代的核心成员,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流程中的决策速度和准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迭代能力是其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我手头这本已经是第二版,对比前一版,能明显感觉到编者紧跟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关于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自密实混凝土(SCC)的配合比优化策略,这次的介绍更加深入和具体,包含了新的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的适用范围和推荐掺量范围。在建筑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本不能及时反映最新规范和新材料特性的参考书很快就会沦为废纸。这本手册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确保了我们手中的数据和方法论是当前行业内最前沿、最合规的。对于注重工程质量和技术领先性的项目来说,拥有这样一本与时俱进的工具书,就是抢占先机的有力保障。

评分

作为一名刚接触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初级技术员,我原本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和不知所措。各种稠度要求、水胶比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整个试拌的失败。然而,拿到这本“速查手册”后,那种焦虑感明显减轻了。它的结构设置非常人性化,像一本高效的“快速入门指南”。初级章节对基本概念的解释深入浅出,没有过多地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没有深厚的理论背景也能迅速跟上节奏。更妙的是,它还穿插了大量“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板块,这些都是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潜规则”和现场教训的总结。这些小贴士,比死记硬背公式有效得多,它们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判断”,而非仅仅是“计算”,这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新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我过去使用的那些混凝土配合比资料,总是零散分布在好几本厚重的规范和几张老旧的计算稿纸之间,查找起来效率极低,尤其是在项目现场赶工的时候,简直是灾难。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与配合比打交道的工程师们量身定制的“救星”。它将海量的基础数据、经验系数以及各种特殊条件下的调整方法,像梳理脉络一样系统地归纳整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非常规骨料和新型胶凝材料方面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老旧参考书里往往是空白或过于保守的陈述,而这本书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气候、运输条件和强度要求,那种实战指导的风格,比冰冷的理论条文管用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