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澄清概念,回溯原点,展现一贯之系统,明本发微,以利正解。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其所谓的“道”,是“究竟真实”,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排除感官与认知,化解欲望与行动,觉悟由道而来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领悟智慧之大道、万物之上德深入老子返朴守真的自由境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执大象,天下往。
——《老子》
目录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书
前言二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上篇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
精彩书摘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真朴的状态分散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管理与领导。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
【注解】
①本章文句在“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或许有一小段,即“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其意为“守住黑暗的位置,作为天下的用具。作为天下的用具,恒久的德就不会偏差,再由此回归无穷的境界。知道荣耀的好处”。在此,“式”即“栻”,为古人占卜用的器具;如此才可与“谿”、“谷”之卑下含意并列。许多专家依《庄子·天下》引文,认为此一小段为衍文。本章取消此段,理由有三:一是“知其白,守其辱”一语,“辱”为黑垢,与“白”相对,不必另增“黑”字底下数语(第四十一章有“大白若辱”一语可供参照)。二是“复归于婴儿”与“复归于朴”,分别指涉人与物的原始状态,不必再增其他说法。三是如果加上“复归于无极”,则“无极”一词难以得到合理解说。
②“谿”与“谷”为譬喻用字,所指涉的都是“常德”的某种状态。“谿”若作“谿”解,与“谷”意近;若作“奚”解,则指古代奴仆,如此亦合乎“守雌”之意。
③“常德”,恒久的德,亦即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由“常德不离”与“常德乃足”二语,可知我们处在“离”与“不足”的困境中。保持常德,就可以复归于“婴儿”或“朴”。婴儿代表纯真的原始状态,朴代表未经加工的原木。
④“圣人用之”,在此,“之”是指明白“朴散则为器”的道理,亦即治理时不去割裂,使万物可以返朴归真。
⑤《庄子·天下》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
前言/序言
《问道》:一场穿越时空的哲学对话 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群星璀璨,而老子,这位被誉为“道家之父”的思想巨匠,以其《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深刻的启示。《道德经》并非一本孤立的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自古老的智慧,流淌于无数心灵之中,滋养着后世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问道》,正是试图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邀请您与老子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并非直接呈现《道德经》的原文,也不是单纯的学术解读。相反,《问道》是一次对老子思想精髓的深入挖掘与现代语境下的重塑。它旨在引领读者,不仅仅是“读懂”《道德经》,更是“活懂”其中的智慧,让这份古老的思想,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看见“道”——超越语言的体验 “道可道,非常道。”开篇这句耳熟能详的论断,并非是老子在否定语言的意义,而是提醒我们,“道”的本质,超越了我们所能用言语描绘的一切。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名词,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驱动一切变化的根本动力。 在《问道》中,我们不会用枯燥的哲学术语去定义“道”。相反,我们将引导读者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故事和类比,去体悟“道”的存在。我们会从自然界的宏大与精微入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感受四季的更迭,体会一花一草的生命律动。从一粒种子如何孕育出参天大树,到一片落叶如何回归尘土,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道”的规律。 我们将探讨“道”的无形无象,它充盈于天地之间,却又无处不在。它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东西,而是亘古不变的存在。我们将尝试理解“道”的“自然”属性,它不为外物所役,不强求,不造作,只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就像水,它顺应地势,无形地滋养万物,却从不炫耀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也会深入探究“道”的“玄”——那种超越我们日常理性认知的神秘感。这种“玄”并非是不可知,而是提示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而“道”的深邃,是我们永远需要去仰望和探索的。通过对“道”的初期体悟,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建立起一种超越文字的感知能力,为后续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第二章:无为而治——治理的艺术与人生的智慧 “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常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或放任自流。然而,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应事物本性,不妄加干涉的治理之道。它是一种高明的艺术,也是一种深邃的人生智慧。 在《问道》的这一章节,我们将拨开“无为”的迷雾,展现其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治”如何能够化解冲突,实现长治久安。老子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激起民怨,破坏社会的和谐。真正的善治,在于减少不必要的政策,简化制度,让人民能够自然地安居乐业。 我们会通过历史上的案例,分析那些“无为”而获得成功的治理,以及那些“有为”而导致衰败的教训。我们会学习如何识别那些“人为”的痕迹,以及如何回归“自然”的状态。 然而,“无为”的智慧远不止于政治。它更是一种关乎个人生命的态度。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无为”。这包括但不限于: 放下执念: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并非来源于外部事件,而是来源于我们对事件的过度解读和执着。学会放下,不强求,能够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 顺势而为: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去正面硬抗。很多时候,找到事物的规律,顺应其趋势,反而能事半功倍。就像河流,它不会逆流而上,而是顺流而下,最终汇入大海。 保持谦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谦下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力量的沉淀。懂得退一步,反而能够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减少欲望: 过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学会知足,保持适度的欲望,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虚幻的追求所迷惑。 通过这一章的探讨,《问道》希望读者能够领悟到,“无为而治”并非是一种被动,而是一种主动的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第三章:柔弱胜刚强——力量的辩证法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一种看似矛盾却又至理名言的辩证法——柔弱胜刚强。这并非是鼓吹软弱,而是揭示了一种更高级、更持久的力量。 在《问道》的这一章,我们将深入剖析这种“柔弱”的力量。我们会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 水的力量: 如同前面提到的,水是“柔弱”的典型代表。它看似柔弱,却能滴水穿石,容纳百川。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却能适应任何容器。水象征着一种适应性、包容性和持久力。 婴儿的智慧: 老子曾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婴儿的纯真、无邪,以及他们天生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一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柔弱”力量。这种力量不带功利,不存杂念,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韧性。 不争之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人争,并非是放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高明的竞争方式。通过避免无谓的冲突,反而能够保存实力,获得更长远的优势。 空杯的心态: 拥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接纳新的事物,不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这种开放和谦逊,反而能够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阐释“柔弱胜刚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人际关系中,如何运用温和的态度化解矛盾;在事业发展中,如何通过灵活变通应对挑战;在个人成长中,如何通过保持谦逊的心态不断学习。 《问道》将带领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总是表现为咄咄逼人、雷霆万钧。有时,最深刻的力量,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柔弱、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理解并运用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第四章:知足常乐——摆脱欲望的牢笼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足”似乎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然而,老子早已洞察到,欲望的无止境,是导致痛苦和危机的根源。 《问道》将聚焦于“知足常乐”的智慧,帮助读者摆脱欲望的牢笼。我们将深入探讨: “足”的定义: “知足”并非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意味着懂得欣赏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永远追逐自己所没有的。 欲望的陷阱: 我们将分析现代社会中,欲望是如何被不断地刺激和放大,以及这些过度的欲望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止”的智慧: “止”不仅仅是停止,更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智慧。懂得在何时收手,何时放下,能够避免我们陷入更深的泥潭。 感恩与珍惜: “知足”的基础是对已有的事物心存感恩。我们将引导读者培养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通过这一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学会“知足”,意味着我们掌握了通往持久幸福的钥匙。我们将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知足”的心态,从而体验到“常乐”的真谛。 第五章:反者道之动——循环与新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是老子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辩证性和循环性。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必将走向其反面,而这种“反”,又孕育着新的生机。 在《问道》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探讨“反者道之动”的深刻含义。我们将看到: 物极必反的规律: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物极必反”的例子。例如,白昼的极盛迎来黑夜,黑夜的极深迎来黎明。 否定之否定: 这种“反”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上升,是在经历了对立、矛盾之后,实现新的融合与发展。 危机与机遇: 每一个看似绝望的“反”,都可能蕴藏着新的机遇。理解这种辩证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希望。 生命的循环: 从生老病死,到春去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循环。理解这种循环,能够帮助我们更平和地面对生命的起伏。 我们将通过丰富的例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我们会探讨,在个人成长中,如何理解失败的“反”作用,以及如何从中获得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如何理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如何从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问道》的这场哲学之旅,并非为了提供一套僵化的答案,而是为了开启一扇门,引领您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老子的智慧,如同星辰,虽古老却永恒。愿《问道》能成为您仰望星空,感受智慧之光的一盏明灯。在《问道》的陪伴下,愿您能与老子对话,与古贤共鸣,最终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道”,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