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芹永 编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高等教育
  • 教材
  • 21世纪
  • 结构原理
  • 第二版
  • 大学教材
  • 工程教育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74435
版次:2
商品编码:1104549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开本:16 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压、受拉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扭曲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混凝土结构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设计原理。本书是根据我国新颁布的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而编写的,为突出应用,本书有详细的设计步骤以及相当数量的计算例题、思考题和习题。
《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科研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主要术语与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1.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1.3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2.1 钢筋
2.2 混凝土
2.3 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
思考题

第3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
3.2 极限状态
3.3 结构的可靠度、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指标
3.4 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3.5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3.6 结构分析
思考题

第4章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4.1 素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4.2 素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4.3 素混凝土构件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4.4 素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思考题

第5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 概述
5.2 梁、板的一般构造
5.3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的受力全过程
5.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
5.5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6 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7 T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8 深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6.1 概述
6.2 受弯构件斜截面的受力特点与破坏形态
6.3 影响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6.4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与适用范围
6.5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步骤
6.6 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措施
〖1〗目录〖3〗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6.7 受弯构件中钢筋的构造要求
6.8 深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受压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
7.1 受压构件的一般构造
7.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7.3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受力过程与破坏形态
7.4 偏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弯曲影响
7.5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一般计算公式
7.6 不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7 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8 对称配筋Ⅰ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9 正截面承载力N�睲相关曲线及其应用
7.1 0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7.1 1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受拉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
8.1 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2 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3 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受扭构件扭曲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
9.1 纯扭构件的试验研究
9.2 矩形截面纯扭构件的扭曲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
9.3 弯剪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9.4 受扭构件的配筋构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0.1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
10.2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
10.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延性
10.4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11.1 概述
11.2 张拉控制应力与预应力损失
11.3 后张法构件端部锚固区的局部承压验算
11.4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
11.5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
11.6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述
11.7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混凝土结构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设计原理
12.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及其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的应用
12.2 受弯构件正截面与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2.3 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2.4 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2.5 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12.6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应力、裂缝与变形验算
12.7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与计算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1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附录2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347主要术语与符号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21世纪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之外,专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和初级工程师编写的关于《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涵盖结构工程基础理论与现代设计理念,但完全避开混凝土结构(特别是配筋混凝土的细节设计)的内容: --- 《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基于性能与先进分析的系统性导论》 面向新时代土木工程教育的结构思维与分析工具集成手册 第一部分:结构工程的基石与演进(理论基础的重塑)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侧重某一特定结构材料(如混凝土或钢材)设计规范的教本,而是一部致力于夯实结构工程学原理、优化结构思维模式、并引入现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专著。其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超越规范的条文限制,深入理解结构受力机理和设计哲学。 第一章:结构工程的哲学与历史溯源 本章首先探讨结构设计从经验驱动到科学量化的历史演变,强调结构工程师在社会安全与经济效益间的伦理责任。内容涵盖结构体系的分类、静力平衡的普适性原理,并引入“结构可靠性”与“结构适应性”的早期概念,为后续的概率和性能化设计打下哲学基础。 第二章:材料本构关系的通用描述 本章聚焦于结构分析中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抽象和数学描述,而非特定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的内部细部构造。重点讲解: 线弹性、弹塑性与粘弹性模型的对比: 如何利用本构方程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宏观响应。 应力与应变场的张量表示: 深入理解三维状态下的力学量描述及其在有限元方法中的应用基础。 材料的失效准则: 介绍普适性的屈服面理论(如冯·米塞斯准则、德赛斯准则)在不同材料体系中的适用性边界。 第三章:结构分析的几何与静力基础 本章是结构力学从二维向三维、从静力向动力过渡的关键桥梁。 刚度矩阵的建立与求解: 详细介绍直接刚度法(Direct Stiffness Method)的原理,包括单元自由度的选择、约束条件的施加,以及全局矩阵的装配过程。 位移法与力的基本方程: 阐述结构自由度与超静定次数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位移法求解位移和内力,为计算机分析做准备。 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初探: 引入二阶P-Δ效应的基本概念,解释在分析高层或柔性结构时,几何刚度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分析技术与数值模拟(计算工具的掌握) 本部分旨在将理论分析与现代计算工具紧密结合,是本书区别于传统分析教材的显著特点。 第四章:矩阵结构分析的深入应用 本章着重于将结构力学原理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机算法。 稀疏矩阵技术: 讲解在处理大型结构模型时,如何高效存储和求解超大规模的刚度矩阵,包括矩阵分解与迭代求解方法的比较。 节点与单元的划分策略: 讨论在进行结构建模时,如何合理选择单元类型(梁单元、桁架单元、壳单元的适用性)和网格密度对计算精度和效率的影响。 外部载荷与边界条件的数字化处理: 规范化地处理移动荷载、温度荷载以及复杂的支撑条件。 第五章:动力学分析基础与振动特性 理解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等时变荷载下的响应是现代设计的核心。 自由振动分析: 详细推导结构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求解特征值问题,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 模态叠加法: 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得到的振型信息,简化复杂动力响应问题的计算过程。 响应谱分析原理: 讲解反应谱的构建、使用及其在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于多自由度体系的峰值响应估计。 第六章:有限元方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 本章为结构分析工具背后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变分原理与虚功原理: 阐述有限元法(FEM)的能量基础,包括瑞利-里兹法和伽辽金法。 单元内插函数(形函数): 探讨不同阶次形函数对单元内应力场插值精度的影响。 后处理技术: 如何从节点位移结果中准确可靠地提取单元应力、应变和内力,并讨论应力奇异点问题。 第三部分:结构设计理念的现代化转型(面向性能的设计) 本书将设计理念导向性能化和可靠性驱动,而非仅仅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 第七章:结构可靠性理论(LRFD/LFRD 基础) 本章引入概率论和统计学工具,量化结构设计中的不确定性。 随机变量的特性: 讲解荷载和材料强度随机构成的随机性描述(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 一阶可靠度方法(FORM): 介绍如何计算结构可靠指标 $eta$ 值,并将其与目标可靠性水平进行对比。 荷载与抗力分项系数的确定: 探讨基于统计数据的校准方法,为极限状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章:结构稳定性的深入研究 本章超越简单的欧拉公式,深入探讨复杂结构失稳模式。 压杆的整体与局部失稳: 讨论细长比、有效长度系数的确定,并引入欧拉临界荷载的非保守性。 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分析: 重点分析剪力墙、伸臂桁架等抗侧力构件对整体侧向刚度的贡献。 屈曲分析(Buckling Analysis): 应用特征值屈曲分析方法求解临界屈曲荷载,并探讨几何非线性对屈曲行为的修正作用。 第九章:结构性能化设计导论 这是对未来结构设计趋势的展望。 基于性能的目标设定: 明确界定结构在不同荷载情景下(使用、大风、罕遇地震)应达到的性能等级(如即时使用、生命安全、倒塌防护)。 性能化评估方法概述: 简要介绍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基本流程和局限性,强调结构在超越弹性阶段的行为预测。 --- 目标读者: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希望系统提升结构分析与设计理念的初级结构工程师。本书是衔接基础力学与高级专业设计的理想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混凝土这种材料的内在潜力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这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从最基础的材料组成,讲到各种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再到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机理,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它们将复杂的力学过程形象化,帮助我建立起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裂缝控制”那一章的讲解,这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书中给出了非常多可操作的建议和设计方法,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是可以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收到这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引入了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例如,在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的时候,它不仅列举了各种新型添加剂的性能,还提到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相当到位,涉及了不同类型的混凝土结构,比如桥梁、高层建筑和工业厂房等,并且针对每种结构都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设计说明。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耐久性设计”的部分,这是衡量一个结构是否能长期稳定使用的关键,书中对不同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都有着详尽的阐述,这对我日后进行工程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人性化。我发现它采用了双色印刷,重要的概念和公式通常会用醒目的颜色标记出来,这样在快速浏览的时候,就能抓住重点。而且,它的段落之间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复杂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或者科学家的研究历程,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原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比如,在讲到材料力学基本定律的时候,它穿插了对伽利略、胡克等科学家的介绍,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对人类智慧的探索。书末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丰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大气,淡蓝色的背景搭配金色的书名,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封面中央那个精致的混凝土结构示意图,它简洁但信息量十足,一眼就能看出这本书的主题。打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普通纸,而是偏向于一种微黄的、略带纹理的纸张,手感温润,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书的装订也十分牢固,厚实的封底和精美的胶装,让我觉得这本书是能够陪伴我度过很长一段学习时光的可靠伙伴。翻阅目录,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到复杂的结构分析,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我对其中关于“结构抗震设计”那一章的内容尤为期待,这部分在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深入且实用的讲解。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2版)》的。当时在图书馆里闲逛,被它在书架上那种低调却又充满专业气息的外观吸引了。拿到手里,厚度适中,不算太轻也不算太重,方便携带。我翻开其中一章,看到里面的插图和图表,绘制得非常精细,比例准确,标注清晰。例如,在讲解梁的受力分析时,它配有详细的应力分布图,每一个区域的受力状态都一目了然。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公式的由来和背后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有时候,死记硬背公式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这本书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阐述,把抽象的力学原理变得生动起来,让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