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胜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工程
  • 驳岸设计
  • 构造设计
  • 景观建筑
  • 水利工程
  • 实例解析
  • 园林绿化
  • 工程技术
  • 园林构造
  • 河岸防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78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43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园林施工设计与实例解析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的作者多年从事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研究,写作过程中曾与多位专家进行沟通和探讨,同时广泛阅读文献、考察实例,最终完成了此书。本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园林驳岸构造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不同案例进行点评,。
  本书附带光盘,免费为读者提供CAD原图,方便读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使用。相信本书一定给园林景观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设计人员带来巨大帮助。

内容简介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与实例解析》追溯国内园林驳岸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功能,深入分析影响园林驳岸稳定性的潜在威胁和崩塌形式,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该原理对典型园林驳岸构造层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

  李胜,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本科教师,同时也是园林综合实验室主任。

目录

1 园林驳岸的发展历程与分类
1.1 园林驳岸的发展历程
1.1.1 驳岸的由来
1.1.2 古代园林驳岸的兴起
1.1.3 近现代园林驳岸的发展
1.1.4 西方发达国家园林驳岸的典型构造
1.2 园林驳岸的分类

2 园林驳岸稳定性的潜在威胁与崩塌形式
2.1 园林驳岸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2.1.1 抗土压力型园林驳岸的潜在威胁
2.1.2 抗水冲刷型园林驳岸的潜在威胁
2.2 园林驳岸的崩塌形式
2.2.1 浅层崩塌
2.2.2 平面崩塌
2.2.3 地表冲刷引起的崩塌
2.2.4 深层圆弧滑坡
2.2.5 复合式岸体崩塌

3 园林驳岸的功能作用与设计原则
3.1 园林驳岸的功能作用
3.1.1 园林驳岸的水文基本功能
3.1.2 园林驳岸的景观亲水功能
3.1.3 园林驳岸的良好生态功能
3.2 园林驳岸的构造设计原则
3.2.1 结构稳定性原则
3.2.2 良好生态性原则
3.2.3 场所地域性原则
3.2.4 景观亲水性原则
3.2.5 甘当配角性原则

4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4.1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原理
4.1.1 工程力学
4.1.2 美学
4.1.3 景观生态学
4.2 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方法
4.2.1 现状调查与背景分析
4.2.2 园林驳岸平面位置和岸顶高程的确定
4.2.3 园林驳岸的稳定性验算
4.2.4 园林驳岸稳定性的增强措施
4.2.5 园林驳岸的景观效果处理
4.2.6 园林驳岸的加固与修缮

5 园林驳岸的基本构造与典型构造层设计
5.1 园林驳岸的基本构造
5.1.1 重力式园林驳岸的基本构造
5.1.2 园林水体护坡的基本构造
5.2 园林驳岸的典型构造层设计
5.2.1 重力式园林驳岸的典型构造层设计
5.2.2 园林水体护坡的典型构造层设计
5.2.3 园林驳岸的防渗设计

6 天然材料在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中的应用
6.1 草皮
6.2 水生植物
6.3 树木
6.4 木(竹)材
6.5 块石
6.5.1 干砌块石
6.5.2 浆砌块石
6.5.3 人工抛石
6.6 山石
6.7 卵石
6.8 真菌类生物
6.9 小结

7 人工材料在园林驳岸构造设计中的应用
7.1 钢材
7.2 石笼
7.3 混凝土
7.3.1 预制混凝土块
7.3.2 混凝土台阶
7.4 钢筋混凝土
7.5 加筋土结构
7.6 土工合成材料
7.7 沥青材料
7.8 其他人工材料和驳岸形式
7.9 小结

8 典型案例
8.1 浙江林学院园林专业室外教学基地园林驳岸工程
8.1.1 园林驳岸工程设计分析
8.1.2 典型园林驳岸构造
8.2 美国波特兰市威拉米特河园林驳岸工程
8.2.1 项目介绍
8.2.2 典型园林驳岸构造

9 园林驳岸常见施工方法
9.1 施工准备
9.2 浆砌块石园林驳岸常见施工顺序及方法
9.3 土工合成材料园林驳岸的施工技术(以生态袋边坡系统为例)
9.3.1 相关工程部件
9.3.2 施工工具
9.3.3 填充材料
9.3.4 坡面的修整
9.3.5 基础施工
9.3.6 装袋
9.3.7 垒砌
9.3.8 植物配置方式
9.3.9 工程的保护和观察
9.4 山石驳岸施工技术

10 案例点评
10.1 驳岸构造设计点评
10.2 项目实景点评
附表一
附表二
参考文献
结语

精彩书摘

  1园林驳岸的发展历程与分类
  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作为其中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园林驳岸也随着园林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笔者意对园林驳岸的发展过程做初步的探索与总结,并阐述园林驳岸的常见类型。
  1.1园林驳岸的发展历程
  1.1.1驳岸的由来
  在人类还未出现前,岸就随着水的诞生而出现了。大海无论多大,它都有边界;湖泊无论多宽,它都有尽头,其边界或尽头的分界则由岸构成。
  河流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当水体流经平原时,犹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它特性很明显,“欺软怕硬”——遇到坚硬的岩石或成片的树林绕道而走,遇到松散的砂土与质地欠密实的砾石等“可欺负对象”则进行拍打、侵袭,形成畅通无阻的前进“道路”,而“道路”两边则是水体一时无法跨越的“红线”,即水陆相交处,我们称之为“岸”。
  岸具有限制水流速度、改变水流方向的能力。江河湖海中的水体之所以能流动,除了自身重力因素之外,岸对其的空间限制也是它们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之一,这集中表现为水体对岸的侵蚀作用,而这种能量的获得正是岸对水流的速度与方向进行限制而产生的。因此,岸所限制的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将会引起周边岸的重新组合与排列。早期,大自然中自然的岸更替频繁,它的每次更替都发生在水流的方向与速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它犹如“水”、“土”两国的边界线,每次两国“交战”必定引起国界线的重新划分。因此,岸的最初功能是规范水的流向。
  1.1.2古代园林驳岸的兴起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躲避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防御措施,创造出了“僝”与“堙”的防洪形式。据说“僝”是“以柴木壅水”,“堙”是“壅土填筑”,这就是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堙”的意思。当时出现了治水大师共工,他的治水方法是“雍防百川,堕高堙庳”,即把高处的泥土、石块搬下来,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建简单的土石驳岸。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木驳岸、土石驳岸与洪水作斗争,这些材料我们目前仍然还在运用。
  之后便出现了在人类水利史上最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大禹治水”。当时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是“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疏通主干河道,导引漫溢出河床的河水入海,同时,大禹把主干河道裁弯取直,加速洪水的排泄。大禹靠“疏”与“分”的方法驯服了洪水,而河道两边的驳岸起到了引导水流走向、保护人类自身安全的作用。驳岸在“僝”、“堙”、“疏”、“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引导水流走向,保护岸坡的稳定性,从而达到保护人类自身安全的目的,这是人类利用驳岸的初衷。
  在大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国家财富迅速增加,城市的出现更是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繁荣刺激了君主和皇亲贵族在自家花园中设水溪和湖泊。据考古发现,距今3000~5000年的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存在“苑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园林遗址,同时出土了大约5000m2的园中水池,采用的块石驳岸的砌筑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图1-1)。水池直接建造在生土上,然后人工回填掺有料礓的白色土,分层铺垫,每层厚0.1~0.15m,垫厚约1m;池壁用圆形石头加固,池壁高度超过1.5m;池底采用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青石板。驳岸在这时已经开始脱离了单纯的防御性,经过人工修建,开始进入园林,增加了美感和质感,开始与人亲近。
  由于块石取材方便,同时与自然相融,所以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常用材料。在公元前203—公元前111年的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中出现的块石驳岸砌筑的方法与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图1-2、图1-3):所用石材为黄白色砂岩,砌筑方法为用不规则的砂岩石板拼砌。拼砌时完全按石料的自然解理走向稍事加工,随形就势,并无定制,驳岸的拼砌效果就如瓷器“开片”纹样,渠底布满灰黑色卵石。可以想象御花园中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茂、龟鳖爬行、鱼翔浅底等颇具闲情雅致的自然景致,好一派岭南山水的园林风光!
  其他材料如木材也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由于木材寿命较短,一时不能找到尚还残存的木结构驳岸的证据,但从出土的西汉南越国木结构水闸遗址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采用木材建设园林驳图1-3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中的块石驳岸(来源:《广州南越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
  岸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园林驳岸的材料选择也更加丰富。这里出现了埽工驳岸,即使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而成作为驳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固然使用的镶嵌手法与所用材料会随时代与施工人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种驳岸技术与理念即使在现代也是比较可行的。但这种材料的弱点也比较明显,即容易腐烂,寿命不长。
  到了明清,据记载的园林驳岸有抛石驳岸、柳树驳岸、山石驳岸与条石驳岸。这里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官员刘臣以及据前人经验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的一套驳岸植柳体系——“植柳六法”。“植柳六法”为: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现今杭州西湖的较多园林驳岸无疑都受到明代“植柳六法”的影响。
  山石驳岸在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南方文人墨客的私家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里到处可见假山石驳岸。明清园林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集大成者,各种高超的园林驳岸技术和手段都在这个时期出现。网师园(图1-4左)、狮子林、虎丘、拙政园、留园、怡园、耦园、颐和园后溪河(图1-4右)等,只要是水陆交界的地方,基本都采取了山石驳岸。这些驳岸造型丰富,或矶、或岩、或崖、或岫,所用的石材基本上是为湖石与黄石,英石、石笋等其他材料作补充、点缀使用。条石驳岸也常常被使用。现存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东堤就为花岗石条石驳岸(图1-5)。另外,湖北省武昌江夏区金口镇长江之滨槐山矶条石驳岸(图1-6)筑于明代,全长290m,平均高度7.5m,分三层台阶构筑,每层台阶宽2~2.3m,为纤道,行若坦途。上两层每层高2.3m,底层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m左右。驳岸全部为大块花岗石条石砌筑,顶层装有花岗石栏杆,气势磅礴,工程宏大,施工精细,颇具特色。
  1.1.3近现代园林驳岸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开始复苏。尤其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的引进,促使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这同时带动了园林行业,包括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快速发展。
  这里出现的著名实例有北京动物园驳岸、上海典型园林驳岸与杭州花港观鱼金鱼园驳岸。北京动物园驳岸为虎皮石驳岸(图1-7),这是北京园林中运用较广泛的驳岸类型。北京的紫竹院公园、陶然亭公园多采用这种驳岸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驳岸的背水面铺了宽约50cm的级配砂石带。因为级配砂石间多空隙,排水良好,即使有所积水,冰冻后也有空隙容纳冻后的膨胀体积,这便可以减少冻土对驳岸的破坏,这也是北方驳岸不同于南方驳岸的最显著的差异。
  杭州花港观鱼金鱼园驳岸(图1-8),原地形是一条水塘中间的土埂。利用当地块料填筑扩大后两边都临水。左边水浅而湖底坡缓,用作水生鸢尾种植带,根部在最低水位以下,利用木材沉褥护底岸。岸上散植鸡爪槭和五针松,与驳岸的山石融为一体,极具特色。
  到了现代,出现了大量新式园林驳岸材料与做法。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分强调驳岸组织排水的速度是缺乏全面考虑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生态性结合到园林驳岸中来。比较典型的是杭州西溪湿地驳岸、上海苏州河驳岸、成都府前河园林驳岸与近年刚建的桂林“两江四湖”护岸工程(图1-9)。其中“两江四湖”护岸工程采用了丰富的园林驳岸构造形式,体现出自然式园林驳岸的优美与自然。强调生态性与景观性成为这一时期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突出特征,但是在突显这两个特征的同时,也降低或忽视了驳岸的初始功能,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这一点从目前对“生态护岸”的定义中可见一斑,即“以生态为基础,以安全为导向,减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伤害”的可持续发展来保护堤坝岸坡滩地的施工技术。在这个定义里,“生态”是决定性的,是首要的,这恰恰忽视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利益,无视地域情况的各自特点与差别,造成目前行业内对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盲目性,忽视科学性和驳岸的稳定性,园林行业的工程师们用经验与视觉感观代替了逻辑与科学,这必然为园林驳岸带来安全隐患。
  ……

前言/序言

  序

  水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水景的偏好,也促使“水”在园林中被大量运用。纵观中国大江南北,几乎每个园林中都有水,即使没有水,大多也都被要求做出水景来。而为了保护水陆相交的地方(即岸)的稳定及其生态化的构筑物——驳岸也就成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同时也是园林景观中重要设计元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对园林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国正处于“园林”需求迅速增长与外来技术的冲击,国内园林行业来不及仔细总结、辨别与验证便被快速地挤上了快速道。从景观小区、主题公园再到风景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园林驳岸在全国遍地开花。

  园林驳岸做为园林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就被园林整个行业裹同着,“强制性”的带上了快速道。由此园林驳岸发展至今,也就产生了许多问题,甚至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1、由于园林行业侧重于景观性与生态性,忽视或轻视了驳岸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因素,设计师对驳岸稳定性缺乏科学的计算与验算,而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更有甚者是人云而亦云,降低了园林驳岸稳定程度的可信度与科学性,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园林行业体系发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2、园林驳岸地处室外,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景观设计师忽视或遗忘了场地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构造做法类似于建筑工程做法,造成园林驳岸工程依附于建筑工程的假象,散失了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严谨性。

  3、园林驳岸处于园林行业与水利行业的学科交叉口,园林行业对园林驳岸的研究甚少,目前许多的施工图绘制都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或者是现实做过但目前还安稳无恙的园林驳岸实例来进行,造成了驳岸工程资金的大量浪费,与目前中央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背道而驰,需要进行科学的讨论与纠正。

  4、园林驳岸防渗设计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进行科学的土质勘探与分析,而是依靠经验甚至个别设计师凭自身直觉来决定是否做防渗,或者无视场地需要而过分夸大生态性致使宝贵的水体流失或者设计师自身没把握池中水的稳定性而要求园林驳岸整体做防渗,这些无论对甲方还是社会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5、园林驳岸的初始功能在整个社会日益强调景观性与生态性的强大声势下,能力日益减退,甚少有人对此做较科学的研究与总结。

  因此,对园林驳岸进行较为系统的追根溯源,探讨园林驳岸的最初功能以及园林驳岸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变化,来认识现今园林驳岸的诸多功能。运用现今较为科学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园林驳岸常见做法进行探讨与总结,形成较为科学的园林驳岸构造设计方法,规范园林驳岸设计就变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对驳岸研究已经都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我国在渠道修整工程中就使用了柳枝、竹子等编织成的篮子装上石块来稳固河岸和渠道。”到了明代,湖州知府刘臣和更是借鉴前人的经验,自身总结出了刘式“植柳六法”,到现今还对国内驳岸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次大战后,在交通运输方式改变、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危机爆发等因素推动下,世界范围内都掀起轰轰烈烈的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热潮。以此为背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对本国所开展的城市滨水开发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驳岸构造设计方面的研究做为城市滨水区开发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德国、瑞士开始探讨如何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土木工程中的试验性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即河流规划与建设应以接近天然河流为标准。之后,德国开始在自身国内大势进行这一概念的落实与实践。受这观念的影响,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倡导多自然型河流建设,仅在1991年,日本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在日本建设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对于5700KM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KM采用植物堤岸,1400KM采用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堤岸,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2000KM堤岸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覆土改造。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对待自然河流的驳岸设计方法,分门别类,形成了系统的多自然型河流驳岸设计指南。

  国内对园林驳岸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张谊从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的视觉、心理需求出发,对自然原型、自然型以及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生态驳岸的设计进行深入探讨;邝敏毅指出在河道横断面设置上,要形成滩涂、水潭,设置水域到陆地的过渡带,形成不同生物的生活场所,并提出4种生态化的河涌改造方案;刘滨谊、周江从生态、河流动力学、景观及游憩等4个角度对护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结构安全稳定、视觉景观美化和亲水可游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对策。但目前还未有人对园林驳岸进行较为整体和相对系统的追根溯源,也未对目前较为常用的构造做法做一定程度的总结与探讨,还未形成方便可行的构造验算方法。

  在材料应用上,新材料与新应用层出不穷,如华清青生态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成功“多孔植物生态砖”与“鱼巢砖”,上海同济大学周琪等研究开发的“混凝土或浆砌石驳岸的生态修复方法”,桂林“两江四湖”生态护岸工程构造做法[5]以及“无砂混凝土块”、“三维土工网”与“格宾网”在河道护坡中使用方法的介绍等等近年应用十分频繁。但对园林驳岸构造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国外对于园林驳岸的专门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多是集中在堤坝与江河湖海的整体驳岸水利工程上。

  综上所述,国内园林普遍存在园林驳岸在园林中大量运用而又未有科学的构造设计方法理论来指导的现象,造成园林驳岸在实际项目工程中只是依靠前人经验或者依靠现实做过但目前还安稳的园林驳岸实例做为范本来设计,而未对园林驳岸稳定性与科学性做相应的计算与验证,造成园林驳岸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和铺张浪费现象的持续蔓延;同时园林驳岸的初始功能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带动下,无视具体实际情况,片面的盲目追求生态性,从而使自身基本功能日益减退,造成无故的经济损失与生态变迁。

  本书试图通过对园林驳岸进行较为系统的追根溯源,寻求园林驳岸的初始功能以及园林驳岸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认识现今园林驳岸的诸多功能的由来;运用现今较为科学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园林驳岸各个重要的构造层目前的常见做法进行探讨与总结,形成较为科学的园林驳岸构造设计方法,规范园林驳岸的构造设计,为园林驳岸构造设计提供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因此,本书对于目前园林行业中驳岸构造设计的盲目性无疑是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水岸新生:驳岸工程的前世今生与绿色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索水岸驳岸工程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之作。它不仅梳理了驳岸构造的演变历程,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工程技术与审美观念的交融,更着眼于当代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的时代需求,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驳岸工程在城市景观提升、生态修复、防洪减灾等多元功能中的作用与价值。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规划师、环境学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水系健康与活力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瞻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 第一章:驳岸的生命线——历史的回响与技术的演进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驳岸工程的起源。从古代人类依水而居,初步改造河岸的经验性尝试,到早期文明中为防御、航运而建造的石砌、土夯驳岸,我们将看到人类智慧在面对水患与自然挑战时留下的印记。随后,章节将重点关注工业革命以来,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对驳岸设计产生的革命性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使得驳岸的结构强度、耐久性和形式多样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驳岸类型,如重力式驳岸、悬臂式驳岸、桩板式驳岸等,阐述其结构原理、建造方法以及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古典园林中驳岸艺术性的体现,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驳岸如何与叠石、理水、植物等元素巧妙结合,营造出步移景异、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将解析这些历史经验对于现代驳岸设计在美学与功能融合方面的启示。 第二章:解码驳岸的骨骼——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的深度对话 本章将聚焦驳岸工程的核心——结构设计。我们将深入解析驳岸承受的各种荷载,包括水压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土压力、波浪冲击力、船只撞击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冰冻力等,并阐述相应的计算方法与理论依据。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驳岸形式的受力机制,例如重力式驳岸的稳定判别,悬臂式驳岸的弯曲与剪切分析,以及锚杆、桩基等辅助结构的抗拔、抗剪设计。材料科学的发展为驳岸工程提供了更丰富、更可持续的选择。本章将全面评估传统材料如石料、混凝土、砖材的优缺点,并重点探讨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如生态混凝土、透水材料、再生骨料等,分析其在提高耐久性、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潜力。此外,我们将关注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包括冻融循环、化学侵蚀、磨损等对驳岸结构寿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三章:绿色脉搏的跳动——生态化驳岸的理念与实践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化驳岸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水岸工程的主流。本章将深入探讨绿色驳岸的核心要素,强调其在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将详细介绍多种生态驳岸技术,例如: 生态格宾驳岸: 分析其材料组成(金属丝网、填充石块)、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如何通过网孔和石块的组合,为水生生物提供隐蔽和附着空间,构建复杂的立体栖息环境。 植被护坡型驳岸: 探讨不同类型植被(草本、灌木、乔木)在驳岸防护中的作用,包括根系固土、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为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本书将分析不同土体、坡度条件下适宜的植被选择和种植技术。 生物砖、生态砌块驳岸: 介绍这些预制构件的特点,如多孔结构、透水性、易于植物生长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模块化组合,快速形成稳定的生态驳岸。 湿地型驳岸与浅滩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缓坡、浅滩、浮岛等形式,营造过渡性水陆区域,为两栖类、鸟类、水生植物等提供优良的生境,同时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 仿生驳岸设计: 借鉴自然界中岩石、树根等结构,设计具有复杂几何形态的驳岸,以最大化地提供栖息地多样性,并提升景观美感。 本章将通过大量国内外成功的生态驳岸案例,展示这些理念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在不同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滨海)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智慧之眼观水患——防洪减灾与安全保障 驳岸工程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抵御洪水、保护岸线安全。本章将深入探讨驳岸在防洪减灾体系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水文条件下驳岸的设计要点。我们将详细阐述洪水类型(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天文大潮)及其对驳岸结构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防洪标准和设计方法。 抗冲刷设计: 针对水流的冲刷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流速、含沙量下的冲刷机理,并介绍抗冲材料(如加固石块、抛石、混凝土护脚)的选择与布置,以及柔性防护措施(如植被、格宾)在减缓水流能量中的作用。 波浪防护: 对于湖泊、海洋等面临波浪威胁的水域,本章将详细分析波浪特性(波高、周期、方向)及其对驳岸的冲击力,并介绍消浪结构(如消浪块、消浪堤)、缓坡设计等防护措施。 溃决分析与应急处置: 探讨驳岸失事(如塌陷、溃决)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的制定。 长期监测与维护: 强调驳岸工程并非一劳永逸,系统性的长期监测(如沉降、变形、裂缝监测)与定期的维护保养对于保障驳岸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章将结合具体的防洪案例,分析不同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表现,以及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兼顾生态与景观需求。 第五章:城市表情的塑造——景观与文化融合的设计 驳岸不仅仅是工程构筑物,更是城市滨水空间重要的景观元素。本章将着眼于驳岸在城市环境中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地域文脉与设计语言: 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地方特色融入驳岸设计,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例如,借鉴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运用当地石材,或设计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景观小品。 滨水空间的活力营造: 分析驳岸与滨水步道、广场、绿化带、码头等元素的协同设计,共同构建功能完善、吸引人流的滨水公共空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驳岸的高差变化、材质组合、灯光设计等,创造丰富多样的观赏视角与休憩场所。 亲水性与可达性设计: 强调驳岸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与水的互动,例如设置亲水平台、观景台、浅水区,方便市民休憩、娱乐,甚至参与水上活动。同时,关注驳岸的无障碍设计,确保所有人群都能方便地接近和使用滨水空间。 景观驳岸的创新实践: 介绍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景观驳岸设计案例,包括艺术装置驳岸、多功能驳岸(如集雨、净化功能)、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驳岸等。 本章将鼓励读者跳出纯粹的工程思维,将驳岸视为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精心的设计,赋予其独特的城市表情与文化内涵。 第六章:精益求精的工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再精妙的设计,也离不开高效可靠的施工。本章将深入探讨驳岸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体系。 基坑开挖与支护: 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开挖方法(如明挖、干挖)、支护形式(如挡土墙、桩基围护),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排水措施。 主体结构施工: 详细阐述不同驳岸类型(如重力式、悬臂式、桩板式)的施工工艺,包括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关键环节。 填筑与回填: 介绍合格的填筑材料选择、分层夯实技术,以及回填土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驳岸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特殊工艺应用: 探讨声测、静载试验等桩基检测技术,以及高强灌浆、固结灌浆等特殊加固技术的应用。 质量监测与验收: 强调贯穿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测体系,包括材料检验、过程控制、隐蔽工程验收等,以及最终的工程验收标准与程序。 本章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与技术诀窍,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施工中的转化与落地。 第七章:挑战与展望——未来驳岸工程的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驳岸工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本章将对驳岸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智能化与数字化: 探讨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驳岸设计、施工、监测和维护中的应用,实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 韧性城市与气候适应: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驳岸工程需要提升其抵御灾害的能力,例如设计适应海平面上升的驳岸,或应对强降雨导致的山洪风险。 多功能融合与价值最大化: 展望驳岸在城市综合开发中的作用,例如集防洪、生态、景观、交通、能源(如波浪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设计。 公众参与与共建共享: 强调在驳岸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引入公众意见,促进人与水、人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共生。 本书的最后,将呼吁所有从业者和关注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更负责任的态度,共同推动驳岸工程朝着更安全、更环保、更美观、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湖泊、每一寸海岸线,都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园林驳岸设计的“深度游”,它带领我探索了这个看似平凡的构件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在书中对不同类型驳岸的分类、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从最常见的浆砌石驳岸,到现代化的混凝土挡墙,再到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护岸,书中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解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生态驳岸”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将自然力量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来构建既能满足防洪防浪需求,又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甚至能够净化水质的生态驳岸。书中对不同地域典型驳岸形式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江南水乡的石笼驳岸,北方城市的防浪堤,以及沿海地区的护岸工程,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反复研读书中那些详细的节点详图,从中揣摩设计师的意图,理解每一个构造细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灵感,拓展我视野的宝贵资料。它让我认识到,园林驳岸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工程上的需要,更是为了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园林驳岸的设计。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驳岸构造的类型、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还对驳岸设计的历史演变、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驳岸”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将自然力量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来构建既能满足防洪防浪需求,又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甚至能够净化水质的生态驳岸。书中对不同地域典型驳岸形式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江南水乡的石笼驳岸,北方城市的防浪堤,以及沿海地区的护岸工程,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反复研读书中那些详细的节点详图,从中揣摩设计师的意图,理解每一个构造细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灵感,拓展我视野的宝贵资料。它让我认识到,园林驳岸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工程上的需要,更是为了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空间。

评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实用技能”的提升课程。我一直觉得,园林设计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的落地性,而驳岸设计恰恰是许多景观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技术环节之一。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指导。作者在书中对驳岸的荷载计算、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排水体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排水在驳岸结构中的重要性,以及多种排水构造的节点详图和施工要点。这对于我来说,是解决了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水文条件的驳岸设计案例的解析,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具体的地形、水文、气候条件,以及项目的整体风格和预算,来选择最合适的驳岸类型和构造方式。书中对驳岸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我的专业技能。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园林景观的普通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的背景,但对美好的景观总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书,它让我对曾经习以为常的“水边线”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只是觉得水边的石头墙或者木头栏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是构成景观的一部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构筑物,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水流对岸边侵蚀的原理,以及驳岸构造是如何对抗这种力量的。我被书中展示的各种精美的驳岸设计所吸引,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石头驳岸,那些充满艺术感的曲线形驳岸,还有那些在水中倒映出动人景色的驳岸,都让我赞叹不已。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欣赏驳岸的美,更让我理解了美的背后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书中对不同驳岸材质在视觉效果上的表现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石材的天然肌理,木材的温润质感,以及混凝土的现代简约,都能够如何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景观氛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与水共生”的设计理念,它让我看到了如何让驳岸不仅仅是阻隔,更是连接,是与水亲密互动的媒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驳岸,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做”的哲学思考。作者在书中对于驳岸设计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古代的防御性工事,到近代的城市防洪设施,再到如今强调生态性和景观性的现代驳岸,每一个阶段的设计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前驳岸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书中关于“生态驳岸”的章节,更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启发。我一直以为生态驳岸只是简单地在驳岸上种植一些植物,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生态驳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选择、种植方式、根系固土能力,以及与水生生物的互动等多种因素。作者通过对不同生态驳岸案例的解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让驳岸既能起到防浪、护岸的作用,又能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甚至能够改善水质。书中对某些特定植物在驳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及其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都非常实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活体护岸”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驳岸设计与自然生命力相结合的无限可能。这种将工程技术与生态智慧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无疑是未来园林发展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园林驳岸设计中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对驳岸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考量,从基础的处理,到驳岸的坡度,再到表面的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驳岸的整体效果和使用寿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过渡”的设计理念,它强调了驳岸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和谐过渡,以及驳岸与周边景观的有机融合。书中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让驳岸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界限。我对书中关于“材料的表情”的探讨也十分感兴趣,它让我认识到,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感体验。无论是天然石材的粗犷肌理,还是夯土驳岸的温润质感,抑或是木材的自然纹理,都能够为景观增添独特的魅力。书中对不同驳岸构造的耐久性分析,也让我更加重视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质量。我常常会花上很多时间,仔细揣摩书中那些精美的节点详图,从中学习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园林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它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在驳岸设计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和难题。我一直觉得,驳岸的设计往往是园林项目中技术含量最高,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在视觉效果上下很多功夫,但却忽略了驳岸最基本的功能——稳固和耐久。这本书则非常系统地阐述了驳岸构造的力学原理,并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驳岸基础处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水流速度和浪涌压力的驳岸结构形式,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排水系统”在驳岸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良好的排水系统,不仅能够防止水分侵蚀驳岸内部结构,延长其使用寿命,还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避免因积水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书中提供了多种排水构造的节点详图,以及不同材料排水层的选择建议,这些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技术交底和指导施工,都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驳岸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园林驳岸的设计绝不是简单的堆砌石块或浇筑混凝土,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工程技术、生态学原理,以及对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作者在书中对不同驳岸构造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从基础的夯实、排水,到驳岸的挡土墙、防护层,再到表面的装饰和绿化,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全细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柔性驳岸”和“刚性驳岸”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对于前者,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毛石、木桩,甚至生态袋等,来构建既能适应水流变化,又能融入自然景观的驳岸。对于后者,虽然看起来更具工业感,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其稳定性和耐久性又是不可替代的。作者并没有一味推崇某一种类型的驳岸,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的地形、水文、气候条件,以及项目的整体风格和预算,来做出最合适的设计选择。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配合着清晰的剖面图,让我仿佛置身于每一个具体的工程现场,亲眼见证着驳岸是如何从图纸变成现实的。尤其是那些关于驳岸基础处理的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驳岸会因为地基沉降而损坏,而有些却能长久地屹立不倒,这对于我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方案论证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园林驳岸的传统认知。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驳岸只是一个单纯的工程构件,其主要功能就是稳定岸边,防止水土流失。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驳岸设计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是与自然对话的语言。作者在书中对驳岸的美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线条的运用,到材质的选择,再到色彩的搭配,都充满了智慧和创意。我被书中展示的各种富有艺术感的驳岸设计所吸引,那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驳岸,那些在水中形成优美倒影的驳岸,都让我赞叹不已。书中对“生态驳岸”的阐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让驳岸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甚至能够改善水质。这种将工程技术与生态智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无疑是未来园林发展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与水共生”的设计理念,它让我看到了如何让驳岸不仅仅是阻隔,更是连接,是与水亲密互动的媒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创作灵感的宝库。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在园林设计领域读到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之一。我原本对驳岸的构造设计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相对基础的工程技术问题,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艺术的领域。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纸、剖面图、节点详图,以及不同材质驳岸在不同地域、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实际应用案例,将复杂的技术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驳岸构造的力学分析,虽然我不是工程师,但作者用非常浅显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种设计能够承受水流的冲击,为什么另一种设计又能在保证功能的同时,兼具美学价值。书中对生态驳岸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一个稳固的驳岸,更是关于如何让驳岸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如何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加固土壤。这对于当下越来越重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设计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提供的案例也极其丰富,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到北方城市的滨水景观带,再到海滨度假区的防浪堤,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驳岸类型,而且每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设计思路、施工要点以及后期维护的建议。我常常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细细品味每一个案例,从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项目中有选择性地应用这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创新思维的宝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