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套裝全3冊)
:158.00元
作者:柳詒徵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58108471
字數:
頁碼:11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全書引用資料自六經、諸子、二十五史、曆代各傢著述、國外漢學傢論著,以至近代報紙雜誌、統計報道,無不詳為選輯,共得六百餘種之多。本書闡述瞭中國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強我民族自尊心,抉擇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勖勉青年學習繼承和發揚我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
內容提要
本書可算是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傳授較廣,解放前各種中國文化史無不濫觴於此,全書引用資料自六經、諸子、二十五史、曆代各傢著述、國外漢學傢論著,以至近代報紙雜誌、統計報道,無不詳為選輯,共得六百餘種之多,全麵闡述瞭中國文化政教源流。
目錄
弁言
緒論
編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製作
第三章 傢族及私産製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興
第六章 洪水以後之中國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曆授時
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興
第十四章 洪範與五行
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傳疑之製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第十九章 周之禮製
節 國土之區畫
第二節 官吏之職掌
第三節 鄉遂之自治
第四節 授田之製(附兵製)
第五節 市肆門關之政
第六節 王朝之教育
第七節 城郭道路宮室之製
第八節 衣服飲食醫藥之製
第九節 禮俗
第十節 樂舞
第十一節 王朝與諸侯之關係
第十二節 結論
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民權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老子與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一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漢代內外之開闢
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十三章 建築工藝之進步
第二編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國之初期
第三章 諸族並興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
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
第六章 選舉與世族
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
第八章 元魏之製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
第十章 佛教之反動
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一及開拓
第十二章 隋唐之製度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
第十四章 工商進步之特徵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 唐宋間社會之變遷
第十七章 雕闆印書之盛興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學
第十九章 政黨政治
第二十章 遼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 濛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學校及書院
第二十三章 宋元間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運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學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第三編 近世文化史
章 元明時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 西教之東來
第三章 明季之腐敗及滿清之勃興
第四章 西方學術之輸人
第五章 清代之開拓
第六章 滿清之製度
第七章 清初諸儒之思想
第八章 康乾諸帝之於文化
第九章 學校教育
第十章 考證學派
第十一章 國際貿易與鴉片之禍
第十二章 內治之腐敗及白蓮發撚之亂
第十三章 外患與變法
第十四章 譯書與遊學
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第十六章 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 法製之變遷
第十八章 經濟之變遷
第十九章 近之文化
作者介紹
柳詒徵(1880—1956),現代儒學宗師。著有《曆代史略》、《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中國文化史》等,為近代商業、教育、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文摘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套裝全3冊)》: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忠信之資,初不足以過人,惟好學為所自信。自十五至七十,無一息不學,知行之功,與年俱進,是則非平生師友所可幾矣。前乎孔子者,雖有傅說始終典學之語,然未嘗有言之親切詳備如孔子者,則雖謂吾民知學自孔子始,可也。 
 孔子自言其學之程序,且述其學之功效,然隻自明其身心所造之境地,未嘗及於身外。由此可知孔子為學之目的,在先成己而後成物。其成己之法,在充滿其心性之本能,至於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而一切牖世覺民之方,乃從此中自然發現於外。既非徒受外界之反感,憤激悲憫,欲學一種方法或主義以救世;亦非徒慕古人,欲蹈襲其陳跡,冀自樹於功名,至於垂老無成,乃托教學著書,以期留名後世,及與當世講學者,爭持門戶,獨立一派彆也。《論語》及《大學》、《中庸》所言,十九皆明此義。不知孔子所學為何事,第以褊狹騖外之心測孔子,寜能窺見其涯涘哉! 
 孔子所學,首重者曰成己,曰成人,曰剋己,曰修身,曰盡己。其語殆不可以僂舉,惟其以此為重,故不暇及於外,而怨天尤人之意,自無自而生。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序言
收到!以下是我為您創作的五段以讀者口吻撰寫的,關於《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套裝全3冊)(中國學術名著叢書)》的書評,每段300字左右,風格迥異,內容豐富,避免使用AI痕跡明顯的錶達。 --- 初次翻閱這套書,就被那厚重的紙張和嚴謹的裝幀所吸引,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撲麵而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禮儀、思想、藝術等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總覺得它們是理解我們民族根源的關鍵。這套《中國文化史》似乎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它並非零散地羅列某個朝代的風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文化脈絡,從先秦的哲學萌芽,到魏晉的玄學風潮,再到唐宋的繁榮與演變,乃至明清的集大成與轉型,都在作者的筆下徐徐展開。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不同文化元素的交叉影響的梳理,比如佛教傳入對中國藝術和哲學的影響,又比如絲綢之路帶來的東西方文化碰撞,這些細節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讀起來,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的思想産生共鳴,時而為那些璀璨的智慧而贊嘆,時而又為曆史的變遷而感懷。書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嚴謹的考證,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求真務實的學風,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寶貴的學習體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的啓發,讓我開始反思當今文化現象的根源。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最根本的還在於理解其文化。《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恰好滿足瞭我這一渴望,而且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其宏大的視野和精妙的結構。柳先生並非將中國文化視為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將其置於動態發展的長河中進行審視。他從上古的神話傳說講起,一路梳理到近代,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獨特麵貌,以及其內在的演進邏輯。我尤其喜歡他對思想史的梳理,那些諸子百傢的爭鳴,儒釋道三教的融閤,以及近代的西學東漸,都為我們理解中國文化的復雜性提供瞭深刻的洞見。他對於不同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分析也極為細緻,例如,他如何解釋佛教藝術如何融入中國本土審美,又如,他如何分析科舉製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這些分析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並非是孤立發展的,而是不斷吸收、融閤、創新的結果。閱讀這本書,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它幫助我串聯起許多之前模糊的概念,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這套《中國文化史》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一座寶藏。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必須深入瞭解其文化。而這套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是以一種極其係統和深入的方式。柳詒徵先生的學問功底可見一斑,他對中國曆史的各個方麵,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從製度禮儀到思想藝術,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對一些看似微小的細節的深入挖掘,比如服飾的變化、飲食的演變、建築的風格等等,都揭示瞭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變遷。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理解其中關於“禮”的演變,它不僅僅是規矩,更是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基石。還有對“樂”的闡釋,它如何與政治、宗教、教育相結閤,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曆史的認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建立起瞭一個更加完整和清晰的框架。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中國文化史》這類學術著作是有些畏懼的,總覺得會過於枯燥,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然而,這套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柳詒徵先生的筆觸,雖是學術性的,卻帶著一種文人特有的細膩和情懷。他不僅僅是冷冰冰地敘述曆史事實,更是在解讀文化背後的精神內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各個時代文學藝術的描繪,比如唐詩的雄渾壯闊,宋詞的婉約細膩,元麯的市井氣息,還有明清小說的世情百態,他都能精準地捕捉其時代特徵,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分析。讀到關於中國山水畫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文人墨客在崇山峻嶺間揮毫潑墨,將自然之美與內心之情融為一體。再讀到關於戲麯的部分,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又讓我感受到中國民間文化的生命力。這種將藝術與哲學、政治、社會生活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中國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我特彆喜歡他分析不同時代審美趣味的轉變,這背後反映的是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變遷,非常有意思。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深入地闡釋中國文化精髓的著作。《柳詒徵:中國文化史》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史料,更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解讀。柳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將中國數韆年的文化演進曆程描繪得波瀾壯闊。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從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智慧火花,到宋明理學的形而上探索,再到近代新思潮的湧動,都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窗口。同時,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分析也極為精闢,無論是書法、繪畫、詩歌,還是音樂、戲麯,他都能將其置於時代的背景下,解讀其獨特的審美意蘊和文化內涵。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天人閤一”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闡釋,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和藝術創作之中,讓我對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生活産生聯想,反思當今社會文化現象的根源,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參照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