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张维为中国崛起三部曲) 团购电话:010-57994240
:108.00元
作者:张维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8139275
字数:529000
页码:792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张维为作品,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推荐读物,中国模式研究强音。
1.三部作品总突破100万册;中国模式强有力的理论总结,亲历百国现实,以中国话语解读世界中的中国。
2.这三部曲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
3.《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出版后广受欢迎,先后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中央干部欢迎的10本书”、“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等多项荣誉。
★ 各界学者及党政机关领导推荐。李君如、李世默、金仲伟、史正富、陈平、黄仁伟、姜义华、张文木、王文、萧思建、罗伯特·库恩、潘维、童世骏、王心富……均撰文推荐。
★ 邓小平资深翻译、国际关系学者张维为,30年来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亲历百国现实,以全球视野比较“中国经验”——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内容提要
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
谈中国崛起,有理念支撑才有生命力。
谈中国崛起,有逻辑分析才有深入力。
20来年,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走来,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悟。他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许多触动和震撼。
“中国三部曲”整合了张维为近年来的代表作《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是建设中国话语的尝试,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评论中国和世界,来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激发更多的人去思考和研究,为中国全面西方、西方模式和话语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书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特别是对美国和美国模式的,这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也可能美国。作者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
中国是世界上维系了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人百年奋斗的主要目标就是重返世界之巅。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包含了对于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于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于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以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重返世界之巅。
目录
《中国震撼》
引 言
章 不再误读自己
一、世界变化真快
二、这个崛起不寻常
三、从中国日本说起
四、GDP悖论
五、迈向
第二章 中国的1 1大于2
一、“准发达国家”板块
二、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
三、“新兴经济体”板块
四、为什么中国的1 1大于2 ?
第三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一、走向“民族国家”的坎坷
二、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三、新的视角
四、重新认识中国
第四章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
一、危机带来的思考
二、中国模式可能胜出
三、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
第五章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
一、迷信西方话语的代价
二、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
三、不被西方话语忽悠
四、“游戏民主”还有没有戏?
五、日内瓦激辩人权
六、言论自由与井底之蛙
第六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
一、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二、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
三、印度民主综合症:“散、软、短、泛、粹”
第七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
一、二十年前的东欧
二、东欧今天怎么样?
三、重返匈牙利
四、东欧的“两个激进”
第八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
一、三大困境
二、民主品质为何不佳?
三、民主建设不能靠“换血”
结语 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后记
附录 变动秩序中的中国与世界
——张维为与福山对话“中国模式”(节选)
《中国触动》
序 言
引 言
章 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
一、次出国的震惊
二、在海外感受中国崛起
三、中国崛起的意义 .
四、印度:能赶上中国吗?
五、别了,南斯拉夫
六、东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七、从欧洲到美国
第二章 不坏的模式?
一、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
二、从丘吉尔的名言说起
三、东亚模式之争
四、中国模式:你的独特之处
五、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
第三章 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
一、慕尼黑的一场辩论
二、从贝·布托遇刺到肯尼亚骚乱
三、好民主才是好东西
四、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
第四章 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一、谁创造了人类普世价值?
二、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三、也谈人权
四、公民社会之我见
五、让理性的声音占上风
第五章 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
一、贫富差距:一些国际比较
二、缩小贫富差距的难与易
三、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四、腐败问题:国际视角的观察
五、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与反腐败
六、生态文明:中国的机遇
七、与世界比较,中国打几分?
第六章 软实力,更触动世界
一、实事求是
二、和谐中道
三、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
四、政府是必要的善
五、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
六、民主与还是良政与劣政?
七、崛起的中国精神
八、面向未来的中国模式
原版后记
《中国》
引 言
章 从“追赶”到“”
一、“一出国,就爱国”
二、从中美首脑峰会说起
三、扎卡利亚的问题
四、有质量的增长
五、中美比较:此长彼消
第二章 从“神话”到“实话”
一、皇帝的新装?
二、“美国梦”出了什么问题?
三、“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
四、西方开始了制度反思
五、也给西方制度把把脉
六、三个“基因缺陷”
第三章 制度:三种力量的关系
一、感念邓小平:中国模式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有自己的逻辑
三、制度:三种力量的关系
四、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话语:谁的终结?
一、建构强势的中国话语
二、在牛津大学谈中国模式
三、“普世价值”的普遍困境
四、与福山的辩论: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第五章 “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一、从“埃及之春”说起
二、“颜色革命”的结局
三、台湾民主:从希望到失望
四、“颜色革命”为何失败?
第六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一、光荣:昨天与今天
二、放飞梦想:三种情怀
三、放飞梦想:三个维度
四、:思路与经验
结论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逻辑
后 记作者介绍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这里的温度,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热度,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国家、对人民深切的关怀和期许。他用一种近乎于“情书”般的笔触,去描绘他所理解的中国,那种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每一次的“震撼”和“触动”,都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积,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他善于从微观的个体故事中,挖掘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述了某个基层干部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百姓办实事的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数字的增长,更在于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暖流,温暖着读者的心,也点燃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感到一股莫名的激动,想要去做些什么,去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将“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以及“中国崛起”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词汇,有机地编织成了一部连贯而富有逻辑的宏大叙事。我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从最初的震撼,到深入的触动,最终达到对中国崛起这一深刻主题的全面理解。这种递进式的结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情绪和认知层层深入,不会感到突兀或生硬。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都显得非常有条理,他能够清晰地区分事实与观点,并且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断。我尤其欣赏他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比如他能够将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联系起来,将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度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评论文章。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中国,更是在“解析”中国,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深度拓展,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这类书籍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枯燥的说教式作品,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性。作者的文风非常生动,他能够将复杂的议题,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甚至穿插了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و. 这种“寓教于乐”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对相关话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状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分析某个国际事件时,引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让我瞬间茅塞顿开。这种将宏大叙事与生活化场景相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独特的魅力之一。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崛起,并非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通过生活中各种鲜活的例子来感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中国。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发出赞叹,感叹作者的智慧和才华。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厚重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很有力量感,那种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力,仿佛预示着接下来将要展开的叙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股自信而坚定的笔调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宏大叙事的背后,那些复杂而深刻的逻辑,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某个具体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精妙把握。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更是关于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价值观的重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思考作者的意图,以及他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层含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原先模糊的概念产生了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欲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它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迷雾,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进程之中,与作者一起,观察、感受、思考。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崛起”这个概念,可能还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认知上,比如经济数据,比如军事实力。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中国震撼”,什么叫做“中国触动”。它所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是观念上的。作者用他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崛起背后的逻辑和动力,那种深层的文化基因,那种独特的政治智慧,那种强大的民族韧性,都让我为之震撼。而“触动”,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一种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是一种对民族复兴的期盼。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爱国主义”读物,而是一本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的“启蒙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这种深刻的认知和情感的触动,是任何单一的经济数据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