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胜,法学博士(国际关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助理。1999-2000年在美国玛瑞埃塔大学讲学,2006-200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研究员。2009年获“北京市**教师”称号;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围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美国政治等领域的研究。著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伊拉克战争解析》。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哈佛大学网站、《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等处发表《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论文与文章数十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莱娜·汉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安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重点集中在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方面。她的研究还涵盖性别与安全、网络安全、丹麦关于欧盟的辩论、穆罕默德漫画危机等议题。《作为实践的安全:话语分析与波斯尼亚战争》阐述了关于身份与对外政策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如何在国际关系领域进行话语分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她还与巴里·布赞合著有《国际安全研究的演进》,在《欧洲国际关系》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正从事视觉与安全的研究。 梅琼,文学硕士,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2004—2005年在美国奥克兰大学政治系做访问学者。主要讲授“英语口译”“英语政论”等课程,主要从事美国政治与文化、口笔译教学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译有《设计心理学》等。
这本《作为实践的安全》似乎试图解开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谜团:为什么我们总是围绕着“安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却又常常感到它遥不可及?我猜测,书中对于“话语分析”的侧重,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一个方法论工具,而是作者对现实世界中权力运作方式的一次深入洞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话语的力量被无限放大,它能够轻易地煽动情绪,分化群体,甚至挑起战争。而“波斯尼亚战争”作为20世纪末最残酷的冲突之一,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试验田,用来检视话语是如何被用作武器,又是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些在战争期间充斥于媒体、政治演讲和民间讨论中的话语,是如何识别其中隐藏的意图和策略,又是如何揭示这些话语对普通民众和决策者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和“真相”,认识到它们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经过话语的精心塑造。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次对当下国际安全困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认为,“国际安全”这个概念,在很多时候被过度简化了,常常被局限于军事对抗和地缘政治的框架内。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作为实践的安全”,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行动主义的视角,它强调安全并非一个静态的、被动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来达成和维护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在实践的过程中,哪些因素最为关键?是外交手段的运用?是国际组织的协调?还是公民社会的力量?而“话语分析”的加入,则为这一实践过程增添了另一层维度。在我看来,话语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更是塑造现实的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如何构建一种有利于和平与稳定的叙事,如何消解煽动仇恨和冲突的言论,这无疑是摆在所有致力于维护国际安全的人们面前的巨大挑战。波斯尼亚战争的惨痛教训,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话语如何被滥用,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话语来促进和平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研究的兴趣点。“作为实践的安全”这个表述,让我联想到,安全并非只是纸面上的理论,而是贯穿于国家行为、国际互动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构建和维护。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在国际关系中,语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塑造认知,影响决策,甚至引发冲突。而“波斯尼亚战争”的引入,则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对象。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通过对战争期间各种话语的细致梳理和解读,来揭示话语在其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是如何被用来妖魔化对手,又是如何被用来争取国际支持,以及最终如何影响战争的走向和和平的进程。这本著作,无疑是对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安全挑战的一次深刻的剖析,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理解和驾驭话语,是实现真正安全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极具吸引力,在浩瀚的书海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为实践的安全”这一提法,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颠覆了我们对“安全”的传统认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拉回到具体的生活和行动中。我想象着,这本书必定是对安全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构和重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融入了人类的实践,在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博弈中得以体现和发展。而“话语分析”的引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观察,而是要深入到信息传播的内在机制,去探究语言如何塑造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如何影响决策的制定,甚至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冲突的走向。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中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因素,例如意识形态、国家叙事、媒体宣传等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更不用提“波斯尼亚战争”这一具体的案例,它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地基,让我们可以具体地看到“作为实践的安全”是如何在现实的血与火中上演。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起一幅关于安全与话语的宏大画卷。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深邃的学术意图所吸引。“作为实践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它更指向了一种现实的困境,一种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我猜想,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安全概念的宏观叙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实践层面,试图揭示在现实世界中,安全是如何被形塑、被争取、甚至是被破坏的。而“话语分析”的视角,则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们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看到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较量。“波斯尼亚战争”作为一个典型的冲突案例,无疑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平台,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话语考察,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在那样一场血腥的冲突中,语言是如何被用来构建敌人、煽动仇恨、合理化暴力,以及最终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和和平的达成。这本书无疑是对我们理解现代冲突和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一次重要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