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一生,难道没有在后世不断重演么?
   他,曾经是未来皇室风头最劲的人,他被上下看好,极为得宠,然而,他终究过于得意自负,低估了自己的对手,败局已定。他夺权前夜的几步棋尤其下得仓促、凌乱、荒唐而无力,最后他保住了性命,却落得偏安一隅,胆战心惊地过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中华名人传:曹植传》,告诉你一个复杂政治背景下的一个单纯的曹植,告诉你权力的夺取不取决于你的才华和能力,告诉你,为什么文人常常会变成政坛上的傻瓜。
   《中华名人传:曹植传》文字极为细腻、凄美,读来令人掩卷悲鸣。
  王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为人生性散漫,酷爱自由。好饮酒,乐山水,喜清静而畏虚名。兴趣甚广,所求无多。常谓遍游天下名山,尽阅世间奇书,平生志愿毕矣。专业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古典诗学及山水文化。
 
  太子之争
   铜雀台上父亲那道目光,不仅照彻曹植的肺腑,也刺痛曹丕的肝肠。
   曹丕似乎预感到什么。半年以后,父亲让他和弟弟曹植一起从征孙权。他们兄弟一起从征的机会并不多,仓舒去世那年,他们一起南征,尔后又相伴东征。他不敢确定这是什么信号,但总觉得兄弟二人被放在一个平台上,便于近距离进行比较。
   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以至父亲迟迟不立他为太子。他不是都在按父亲的意志行事吗?当他守邺时,父亲命他凡事请教张范和邴原,他无不遵嘱照办。父亲又让他礼敬荀攸,他在荀攸生病时,专门去探视,独自拜在荀攸的床下。即使是不久前被父亲赐死的荀彧,他一直也很尊敬。没想到荀彧的儿子荀恽现在倒是跟子建走得很近。
   事情变化之快,超乎想象。他开始觉察到某些人态度的变化,比如那个孔桂,原来对他很殷勤,现在对他爱理不理,忙着跟临淄侯大套近乎。除了小时候看到丁夫人的脸色,曹丕第一次感受到世态炎凉。比如丁仪,我说的是大实话,只不过建议父亲将清河嫁给夏侯楙,没有嫁给他,这人就记恨在心,跟我过不去,老在父亲面前说子建的好话,言外之意我不行。太可恨了!
   曹丕越想越觉得很委屈。本来他就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他是五官中郎将,是副丞相,何况他早就是真正的长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表露出对他的敬意和殷勤,只有父亲那道目光,映在他心底,久久不能抹去。
   父亲当上魏公,这意味着立太子事近了,可是父亲的心似乎愈益疏远。曹丕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失宠的妇女,期待着父亲回心转意。对于将来,他越发感到渺茫,他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办。虽然还有不少人对他甚为恭敬,但是真正能说贴心话的却不多。
   还好有一个郭氏。这个歌伎出身的女人不仅有色有谋,现在看来还有义。自从郭氏来后,甄氏早不跟他一条心了。郭氏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劝他要隐忍,不时为他出谋划策,上下斡旋。为报答郭女王,曹丕答应大事若成,将来立她为后。
   除了郭氏,不久前迁为五官将中庶子的司马懿,时而也给他出点主意。他的铁哥儿吴质,心更是向着他。但是吴质还在朝歌任职,不像杨修、丁仪、丁廙都在朝,正得父亲的信任和重用。他们在那里推波助澜,整日在父亲耳边吹风。这样下去,形势不妙啊!曹丕不禁长叹一口气。
   曹丕正在犯愁,恰好吴质到邺都来述职。
   曹丕宴请吴质,让曹真、曹休作陪。酒酣之时,曹丕命郭氏出来见他的铁哥儿。也许为了消除几年前甄氏出见、众人不敢仰视的顾虑,曹丕特意附着吴质的耳朵说:“哥们儿,抬着头看她!没事儿。”
   宴罢,曹丕专门找吴质密谈,说到自己的苦衷。两人商议结果,决定先将吴质从朝歌调回邺都。曹丕不便出面处理此事,上次他向毛玠要求安插自己的亲眷,遭到拒绝。现在父亲大概只听得进子建的话。吴质说他去找临淄侯说这事,让曹丕装作不知。
   吴质刚走不久,曹丕突然接到父亲一道急令,命他第二天一早火速出城去办一件要事。曹丕甚感欣慰。天方蒙蒙亮,他急忙佩上宝剑,策马直趋城门。没想到守城的卫士,横着刀戟,无论如何不准他出门,并说魏公有令任何人不许出城,违者当斩。曹丕想起那次闯铜雀台的教训,只好悻悻然往回走。
   当曹丕垂头丧气回去时,曹植也接到类似的命令,他赶紧求教杨修应当怎么办?杨修送给他一个字:“斩”!
   曹植迅速策马赶往城门,卫士依然坚决不让其出门。曹植二话不说,挥出宝剑,一道寒光闪过,一个卫士的脑袋滚落在地。其余卫士不敢阻拦,只好打开城门。曹植纵马直奔出门,不一会儿,将事情完全办妥。
   曹操对曹植的表现感到满意。这年子建徙封临淄侯。不过,曹操心里隐隐有种疑虑:子建模样斯文,怎么下手这么狠。相比之下,子桓显得比较仁慈。
   曹丕却一直为此懊恼不已。事后他才知道这是父亲的圈套,他一边命令他们去执行任务,另一边又命令守门卫士不许放任何人出城门。
   接下来的事更让曹丕气索:父亲居然下令让邯郸淳当临淄侯文学。这个邯郸淳还到处称赞子建,也在父亲面前称颂子建,让曹丕极为不爽。
   更有甚者,父亲这次竟然让子建守邺!这种事向来是我做的,现在居然让子建为之。事态越来越明朗了,父亲对子建的宠爱已不是猜测,而是事实。或许这恰是父亲不立我为太子的根本原因!
   曹丕的心情又黯淡下去。
   刚下了一场阵雨,暑气消去不少。曹植从听政殿出来,感觉特别爽,回想刚才与父亲的对话,心里美滋滋。
   父亲问他:最近都在看什么书?
   他恭敬回答:在看《史》、《汉》。
   父亲又问:听说你曾与人讨论汉二祖优劣?到底孰优孰劣?说来听听。
   他马上回答说:“汉高祖因秦朝暴政而起兵,当时他不过是亭长这样的小官吏,押送逃亡者的途中,自己也逃之夭夭,去招集天下英雄,消灭强大的项羽,从而广有天下。其功劳可以和商汤、周武王相比;其王业也传至后代子孙。但是他的声誉和他的品德不相称,他的行为也不完全符合道德准则。果然在他死后,吕后残害戚夫人,赵王被幽禁,祸及骨肉,诸吕专权,几至改朝换代。不过,高祖雄才大略,倜傥不羁,绝对是当世最为豪迈杰出的人物。他手下那些骁勇的大将和运筹帷幄的谋臣,也都是古今少有的人材。高祖能任人以才而用之,察言观色以知人,所以能得到天下并坐上帝位,建立巨大功勋。要不然,他不过是一个平民,当世的一介匹夫而已。……”
   父亲说:“你说的都是高祖之事,光武又是如何?”
   “世祖具有先天的美德,稟有纯粹的气质,有鉴识且通晓精微之理,怀抱亚圣之才。他通达而多见识,仁智而又明理,懂得宽恕之道,处事郑重谨慎又周密,好善乐施而爱人。他所处的是汉代遭受厄运的时期,他却像雷声爆发一样,赫然举兵,振奋武略以抵制暴力,兴举义兵以扫除残贼。犹如流星划空而过,威风一往无前。他的军队还没有开出南阳,王莽的短命王朝已终结于长安。接着他在昆阳击破王寻、王邑,在南阳沘水斩甄阜和梁丘赐。当此之时,天下一片混乱,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都在虎视眈眈,如狼似虎,跃跃欲试。光武却持巨大的威慑力,发出威猛的怒气。看他荡涤那些凶猛势力,剿除丑恶的豪强割据,那就像顺应着迅猛的大风放纵烈火,曝露明晃晃的太阳一扫云霾。……”
   曹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曹操几次想插话都不便打断他,最后还是忍不住:“看来你一定认为光武为优?”
   曹植使劲点头,喘一口气继续说:“建武之行军打仗,计策出自其深思熟虑,授其大将以方略,所以窦融听到光武即位,便来归附;马援看到光武,不禁称叹。因此大臣有庄敬之美,天子有亲和之容。九族和睦,享有比美唐虞的声誉;风俗高尚淳朴,一如伏羲氏时代;谦虚接纳臣民,付出周公吐哺的辛劳;留心国家政务,昼夜勤勉。于是规划宏伟的将来,登上最高的权位,创立帝王之道和教化根基。……”
   曹植还在往下说,曹操沉吟不语,若有所思。恰巧侍臣进来禀报:“许都密件。”于是这场父子面谈暂告结束。
   曹植手按腰间宝刀,步履轻盈,一路吹着口哨往回走。
   这把宝刀是曹操送的。曹操当上魏王时,制成五把宝刀,说要给“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曹丕、曹植、曹林各得一枚,曹操自己留两枚。曹植当即创作《宝刀赋》,并命王粲作《刀铭》。
   现在,曹植每天都佩戴着这把宝刀,就像肩负着父亲殷切的嘱托。......
   亲事
   “那事办得怎样了?”卞氏干脆单刀直入。
   曹操很快反应过来:“是子建的事吗?”
   其实他一直把子建的亲事挂在心上。在卞氏上次提醒他之后,他就暗中积极在物色人选。说实在,他觉得嫁女比娶媳妇单纯一些,因为大体知道哪家子弟是人材,比如前些年爱女清河公主要出嫁,就有几个不错的子弟可选,他的本意是找老朋友丁冲的大儿子丁仪。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子桓,没想到子桓说丁仪眼睛坏掉一只,形貌上有缺陷,只怕女孩子家觉得委屈,建议将清河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操觉得有理,按曹丕说的做了。但谁家的女孩子出众,他就了解不多了。
   曹家儿女的婚嫁大多有实际目的,这也因为政治人物儿女的婚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政治需要,曹操更是如此。其儿女婚事大体有几种形态:一是政治交易,比如让儿子曹彰娶孙权侄女,儿子曹均娶张绣女,曹彭祖(曹宇)娶张鲁女,差点又让曹整娶袁谭女儿。二是笼络世家大族,像安阳公主嫁荀恽(荀彧长子)。三是更高级别的控制作用,像三个女儿适配献帝,既表示献忠,又是安插卧底。其他像走亲戚、做人情的也有,比如与夏侯氏的联姻:清河公主嫁夏侯楙,夏侯尚娶曹氏女。无论何者,当事人的感受相当模糊,几乎皆曹操自作主张,想将谁嫁与谁,想让谁娶谁,都是他说了算。用政治联姻笼络或控制世族,也是不得不为之事,那个时候,什么都离不开政治。
   卞氏偏爱子建,她不愿意曹操把子建的婚姻作为政治上的筹码。她想将玉翠配与曹植,被曹操一口否定。一些曹家女人听说曹操在为三公子物色对象,也纷纷将娘家的女孩推荐给卞氏,不时把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女儿带进宫,让卞氏过目。卞氏看了几个女孩,有不错的,但是跟曹操一说,又被否决了。
   曹操想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子建可是一个人才,得找一个有来头的人家。
   卞氏看曹操犯难,想替他分忧,又不知怎么办。那天甄氏来请安,卞氏和她说起曹植的亲事。甄氏说“叔叔文才品貌都很出众,不是一般女子可以配得上,得找一个相当的。”卞氏随口问甄氏有无看到合适的对象。甄氏沉默许久,见卞氏发愁,便说娘家有一远房侄女,知书达理,尚待字闺中。卞氏细细盘问姑娘的情况,请甄氏把这女孩带进宫来,让她瞧瞧。
   几天后,甄氏把女孩带来了,卞氏看了很满意,来不及与曹操谈这件事,曹植却来了。
   “甄家有一个闺女还不错,你想考虑吗?”
   “哪个甄家?”
   “就是你嫂子中山无极的甄家。”
   听说是嫂子娘家的女子,曹植猜八成是嫂子做得媒,心里有种异样的感受。自从父母要给他娶亲起,他一直很无奈。那个时候男婚女嫁有谁考虑到爱情?那是一件谁都要解决的事,多由父母说了算。千百年下来,每个人都是按这个规矩行事,他只怕也不例外。
   曹植不语,半晌才说:“母亲看着办吧。”
   “甄家的女子模样长得不错,人也贤惠。看你嫂子就知道了。”卞氏自言自语,也像在自我安慰。见曹植不言语,卞氏又说:“我跟阿翁商量看,行的话就定下来,这样亲上加亲,没什么不好。”
   曹植不知道要说什么,他突然很想见见甄氏。他知道通常每月朔日,嫂子都会到母亲那里请安。正巧过几天又是初一。
   那天,巳时刚到,甄氏从鸣鹤堂内出来,在犄角撞到曹植,颇感意外。两人微微点着头,都没说话,也都不想离开。
   还是曹植先开口:“嫂子是去说媒吧?”甄氏愕然以对。
   曹植单刀直入:“你愿意看到我娶亲吗?”
   甄氏语塞,许久才说:“娶妻生子,人伦之道,常人不免。奈之若何。”说着,声音一直低下去,头也低下去。
   曹植蕴蓄已久的感情像火山爆发,他一下抓住甄氏的手,直视着她:“我不想娶亲,一辈子都不娶!只要能天天看到嫂嫂就行。”
   甄氏眼泪像潮水一样涌出眼眶,全身在抖动。
   曹植冲动地将她拥入怀中,甄氏颇为吃惊,努力挣脱,但曹植腰间的带坠勾住她的袖口。曹植松了松手,又拉住她的手臂不放。
   不知过了多久,有脚步声过来,两人不约而同地急速分开。甄氏下意识地用袖口擦拭眼角,整一整弄乱的头发。曹植闭着眼睛,大口喘气,试图尽快平静下来。
   幸好脚步声停顿一下,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甄氏急忙掩面而去。
   曹植心神一直不定,刚才发生的一切,那是真的吗?她的肤髪,她的体香,是那么真切。转眼之间,怎么就不存在了?那不过是一个幻觉吧?
   他的神思游离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痛苦与甜蜜、绝望与期待,纠结交缠。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无休止地回思、品赏所有的情味,千回百转。
   他想到陈琳他们创作的《神女赋》。“神女”形象未免荒幻遥远,现在他心里充盈着诗意,一个清晰的人间美女呼之欲出,隐含在心底的忧思也灼热起来:
   “夫何美女之娴妖,红颜晔而流光。卓特出而无匹,呈才好其莫当。性通畅以聪惠,行孊密而妍详。荫高岑以翳日,临绿水之清流。秋风起于中林,离鸟鸣而相求。愁惨惨以增伤悲,予安能乎淹留。”(《静思赋》)
   深潜的无奈,淡淡的哀伤,他觉得心目中的女子,虽是人间的“美女”,又何异于仙界的“神女”?
   如果父亲同意甄家女子的亲事,他该怎么办?他第一次感到人生的不自由。作为儿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等待最后判决。
   结果是曹操不同意与甄家女子的婚事。曹植暂时松了一口气,随即内心一片茫然。
   ……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散发出的淡淡的书香,这种沉静的气息总能让人瞬间进入一种阅读的状态。封面上的曹植形象,并非那种常见的影视剧中的戏剧化演绎,而是通过一种写意的水墨画风格,勾勒出其飘逸出尘又不失文人气度的神韵。旁边的题字,古朴而有力,似乎能穿越时空,直接与读者对话。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知道他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情感起伏,他的思想境界。曹植,这位才华惊人的王爷,他的诗歌是我一直以来所仰慕的,尤其是那几篇著名的篇章,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但我也知道,他的生活并非只有诗酒唱和,更充满了政治上的压抑和人生的起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曹植在这些复杂境遇下的真实情感,去探究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之间的拉扯。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历史的空白处填补得有血有肉,让读者能够真正地走进曹植,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种古朴的墨色晕染,中间是苍劲有力的“中华名人传”几个大字,副标题“曹植传”则显得更加内敛,但又恰到好处地点缀了主标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捧起了一段历史的厚重。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颇感兴趣,而曹植,这位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他的诗才横溢,文采斐然,却又身处那个乱世之中,经历着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这种才情与命运的碰撞,总让人忍不住去探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曹植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诗歌中的悲壮与豪迈,去理解他人生中的无奈与挣扎。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都颇具匠心,细节之处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学的尊崇,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信心。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曹植的生平娓娓道来,不仅仅是堆砌史料,更能挖掘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让这位千古才子跃然纸上,鲜活生动。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翻阅,而是先仔细端详了它的封面。那种淡淡的青灰色,配上古朴的字体,传递出一种穿越历史的静谧感。我想象中的曹植,不仅仅是那个“七步成诗”的才子,更是一位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努力生存并留下璀璨文化印记的人物。我对于他的经历,特别是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微妙处境,一直很好奇。这本书的标题“中华名人传”,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而“曹植传”则聚焦于一个人,这让我期待它能有详尽而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罗列史实,更能通过对曹植生平的细致描绘,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以及作为个体,曹植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写自己的传奇。我期待它能有别于一般传记的枯燥,能够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曹植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孤独与辉煌。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不会令人失望。
评分书的包装简洁而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种厚重的质感,仿佛在告诉我,它里面承载着的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封面上的曹植画像,并非写实,而是用一种写意的手法,捕捉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气质,带着一丝疏离,一丝落寞,却又目光炯炯,似乎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复杂性,曹植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他既是才情横溢的建安七子之首,又是身处权力漩涡的王爷。我非常好奇,他在诗歌中抒发的豪情壮志,与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挣扎,是如何在他内心交织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曹植性格的深层原因,去探究他为何会写出那些荡气回肠的诗篇,又为何会经历那样的命运。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视角,来解读曹植的一生,揭示隐藏在史料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风格,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的敬畏,这让我对未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中华名人传:曹植传》这本书,第一眼就觉得它非同寻常。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包装,而是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封面色彩素雅,字体设计也很有讲究,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我之所以对曹植的故事感兴趣,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曹植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命运似乎与整个时代的走向紧密相连。我总觉得,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一种写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曹植,不仅是他的文学成就,更是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选择。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曹植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他既有惊人的才华,也有作为政治人物的无奈。这本书的定价也让我觉得作者是带着诚意在做内容,而非急功近利,这更让我对其品质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聆听曹植内心的声音,去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气息。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东晋谢灵运
评分北京没货,从上海给我调的,两天就送来了,好评
评分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事情变化之快,超乎想象。他开始觉察到某些人态度的变化,比如那个孔桂,原来对他很殷勤,现在对他爱理不理,忙着跟临淄侯大套近乎。除了小时候看到丁夫人的脸色,曹丕第一次感受到世态炎凉。比如丁仪,我说的是大实话,只不过建议父亲将清河嫁给夏侯楙,没有嫁给他,这人就记恨在心,跟我过不去,老在父亲面前说子建的好话,言外之意我不行。太可恨了!
评分研究建安文学的专家,为什么不用专业的严谨态度而要用小说想象的笔调去写呢。
评分曹植这个人物以前比较正面,现在开始有争议!
评分这个书不错,很好,继续购买
评分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