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 [DOSTOEVSKY:The Years of Ordeal,1850-1859]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 [DOSTOEVSKY:The Years of Ordeal,1850-185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刘佳林 译
图书标签: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俄罗斯文学
  • 传记
  • 19世纪文学
  • 文学史
  • 作家生平
  • 心理学
  • 社会批判
  • 苦难
  • 流放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1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749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学纪念碑
外文名称:DOSTOEVSKY:The Years of Ordeal,1850-185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二,约瑟夫?弗兰克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的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厚重的陀传。弗兰克站在列昂尼德?格罗斯曼、阿?谢?多利宁等前驱学者的肩上,并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传记,它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伟大作品。《受难的年代》作为第二部,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0年代的艰难历程。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难的年代里进一步巩固了“反叛的种子”,苦役与流放并没有击垮他,通过“西伯利亚小说”的写作,他顽强地保持着与俄国文坛的精神联系,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国文坛。本书荣获美国一九八四年国家图书奖(传记类)。

  陀思妥耶夫斯基首次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使得本书在评传的体例里有意增加了传记的成分,可读性很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作者简介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誉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精彩书评

  这部雄心之作满纸生辉——严肃的知性,对俄国环境及资料的驾驭,谦和的语调,温润的感情……弗兰克显然正在创造这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传。

  ——欧文·豪,《纽约时报书评》

  ……知识分子之历史与传记的完美结合。

  ——《时代杂志》

  像小说一般迷人、充满意味又扣人心弦的传记。

  ——《费城问询报》

目录

插图目录

音译

前言............ⅰ

第一部分彼得保罗要塞

第一章引言............ 3

第二章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 8

第三章“丰富的生活”............ 26

第四章“聪明,独立,狡猾,顽固”............ 45

第五章谢苗诺夫校场事件............ 68

第二部分苦役地

第六章初次印象............ 95

第七章无数的道德恐怖............ 126

第八章俄罗斯爱国者............ 149

第九章农夫马列伊............ 165

第十章新眼光............ 181

第十一章悲苦中的恶魔............ 205

第三部分初恋

第十二章渴望知识............ 229

第十三章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 244

第十四章有影响的朋友............ 257

第十五章“穿女装的骑士”............ 280

第四部分再次开始

第十六章俄罗斯之心............ 311

第十七章“强”“弱”典型............ 337

第十八章文学计划............ 359

第十九章西伯利亚小说............ 373

《舅舅的梦》............ 377

《斯捷潘奇科沃村》............ 387

第二十章归来............ 404

参考资料............ 427

索引............ 436


精彩书摘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第二卷涉及这样一个阶段,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终于十年后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一八四九年四月遭拘禁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文坛的小圈子里已很知名,即使生活在尼古拉一世严酷的军政统治下,他仍忙着为将来在俄国文学及文化中的光荣奠定基础。事实上,当时最重要的批评家维萨里昂·别林斯基曾热情洋溢地预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终有一天会享有盛誉,而许多跟他地位相埒的竞争对手则会长久地归于遗忘;可是没过几年,这种预言性的判断就被推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送往西伯利亚时,他第一部作品《穷人》的成功并没有因后来的创作而延续,他没有实现早期的承诺,因此普遍认为,他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作家。没有人能够预见,他才能的惊人发展竟会让他成为现代世界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立即引起注意,是由于其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特征。别林斯基称《穷人》是“我们在社会小说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在别林斯基的评论后五年,亚历山大·赫尔岑于著名的《论革命思想在俄国的发展》中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证明“[我们的]文学作品逐步充满了社会主义的灵感和倾向”。这些灵感和倾向花了很长时间才在俄国诞生,可以说最初是由臭名昭著、不公正的农奴制激发出来的——这个制度长期以来困扰着有教养的俄国社会优秀分子的良心,并成为一八二五年十一月流产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一个动因。
  从那时起,新的一代承继了相同的事业。与十二月党人中间主要(但不是惟一)盛行开明的共和制理想不同,如今激励人们的是社会主义理论,那是一八三。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主张。陀思妥耶夫斯基目睹农民遭遇的残暴,这让他深受刺激;同时,阅读进步的、人道的、模糊的空想社会主义文学(维克托‘雨果、乔治·桑、欧仁·苏,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家)也对他产生很大影响,尽管书报检查官极力阻止,这些作品还是从法国流人了俄罗斯。我们也不要忘记果戈理的《外套》、《死魂灵》给俄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活力,别林斯基紧紧抓住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同样“慈善”的社会文学倾向在本土的光辉范例。因此,在别林斯基的激励下,当俄罗斯社会文化气候于一八四。年代初从浪漫主义转向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时,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有了足够的准备以积极应对。他第一部作品的非凡成功表明,他跟那些导师和时代学习得很好。但他不只是加入到文学运动或社会政治思想潮流之中,这些思想致力于将俄国农民从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将俄国社会带进社会正义的新纪元。从一八四八年冬天起,他还定期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聚会,那是一个由年轻人参与的组织,他们聚集在米哈伊尔·布塔舍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家,讨论当时的种种重大问题,遭受钳制的俄国报刊是禁止提及这些问题的。一八四八年的欧洲,王权到处被推翻,新的权利在获得,新的自由被主张。在这种紧张的期待气氛的刺激下,国外空前的胜利消息又鼓舞人心,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讨论就渐渐走向更加危险的道路,导致他们不可抗拒地想模仿正在欧洲发生的那些英雄壮举。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卷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不久会有第三卷,专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随后五年的生活。在那个较短的时期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产量丰富,而且他关心俄国历史激荡时刻的所有突变。因此,对关键时期的他需要单卷描述。第三卷正处于最后的润色阶段,本卷出版不久即可面世。  让人开心的是,第一卷受到了好评,我感谢所有的赞誉,无论是公开刊文还是私下来函。对一个投身宏伟事业的作者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要竣工,我还需要更多辛劳的岁月。  这种反应也让我确信,我所选择的方式——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私人生活置于他与时代文学及社会文化史的相互关系之中——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他们因为喜欢伟大的作家进而喜欢其传记。如果传记家一味叙述日常生活事件,如果作品被简单分解为一连串的经验描述,这些经验可以(或不可以)作为那些作品的来源,读者的兴趣就无法满足。要尽可能地把握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创造过程,对生活经验的理解与组织就不能违反任何历史记录,以便阐明这种神秘的突变。只有始终通过专注于作品、从作品出发来看待生活,而不是像更为寻常的那样,将作品视为生活之多少有些偶然的副产品,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知道,第一卷保持这样的专注并不十分困难,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叙述大体上可以依从他与一八四〇年代多种文学及社会政治圈的关联。但本卷却面临全然不同的问题,因为在这十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先是在孤独的监禁之中度过,接着去了西伯利亚的劳役营,后来则成为俄军西伯利亚兵团的一个士兵。他与俄国文学活动中心相隔数千里,有四年甚至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一切通信联系。  因此,与早先的做法相比,我需要从更为孤立的状态(当然不是社会的,而是文化的)来描绘他,这给了我��许多麻烦。我很难根据我选择的视角来谋划那些涉及劳役营生活的章节,尤其很难根据这些方法去解释这些岁月中那个最关键的事件——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大多数早先的作者只是满足于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寻章摘句,却什么也解释不了;要么就照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尽管明显无能),根据各种仔细的检查加以推断,试图切合事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的只是针对人民而不是沙皇父亲的罪恶感)。因此我得重新探究问题;这让我关注到那些多少被忽略的方面,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波兰狱友关系的催化作用等。我的叙述始终留意于这些经验对他所具有的意义,它们在导致他放弃过去某些东西、为未来思想观念及艺术演进准备道路方面的决定作用。  此外,无论是在这个阶段之前或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都表明,他极不愿意失去与正在发展着的俄国文化的联系;因此,我将他生平的这一特征置于我全部描述的前景,甚至忽略了对手头文献进行更全面生动的调遣。我可以补充的是,这种努力带来了喜出望外的结果,使我能比以前更深入地探究某些宁可被忽略的材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阿列克谢·普列谢耶夫的通信,只有普列谢耶夫一方的信件留存下来)。这些文本对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五十年代中期俄国文化景象的反应明显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有助于廓清他生平的这段模糊图景。  不过,他第一次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比起第一卷对他私生活的处理来,就不可避免要从传记角度给予更多的对待。但我不想陷入与鲍里斯·艾亨鲍姆一样的荒谬境地。对这位评论家我十分景仰,他关于托尔斯泰的三卷本著作(遗憾的是,他去世之前未能完篇)对我是一种激励。他是俄国形式主义创始人之一,与该学派所有成员一样,他激烈反对混淆艺术与生活,后来他着手对托尔斯泰进行宏大的历史研究——但如他谨慎解释的那样,只限于“文学习俗”层面(亦即那个时代的文学及社会文化史)。他在第二卷中非常详细地讨论了托尔斯泰在为农民的孩子开办学校时所作的努力以及他的教育理论,最后艾亨鲍姆得出结论说:“托尔斯泰没有移居国外,而是关闭了学校,结了婚,盘踞在亚斯纳亚·ⅹⅲ波良纳——像城堡里的封建主一样。”关于婚姻就这么多!尽管我对艾亨鲍姆无限尊敬,这番得意洋洋的偶像破坏行为也让人精神一新,可我总觉得,在“真实生活”方面他可以写得更多,这并不妨碍对“文学习俗”的主要兴趣,后者让他的苦行走向了极端。  在第一卷的前言中,我曾说:“我所写的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写作本卷时,我无论如何都相信,我的那句话作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区分;我仍然认为,那些试图在我的作品中寻找“常规传记”的人往往会感到失望。批评界的反应也帮助我改变了想法,因为人们一致认为,第一卷并非试图与传记彻底决裂,而是可喜地着意拓展这一文类的界限。是的,现在我也欣然接纳一个优秀评论家的观点,他大度地谈到了我的承诺:“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实验。”此刻我认识到,这种融合正是我孜孜以求的。本卷是否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应让读者诸君评判。  许多年来我数易其稿,这个任务漫长而艰辛。在前一卷的前言中,我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达了谢意。我仍感激鲁弗斯·马修森,他的故世于我是损失,我的题献记录的就是这种感受。关于这第二卷,我尤其要再次感谢罗伯特·L.杰克逊和勒内·韦勒克,他们阅读了手稿,给我批评建议,为本书增色。尼娜·别尔别罗娃也好意阅读,并以其对俄罗斯生活与文学的精通给我帮助。她帮我避免了几处惊人的错误,并让我瞬间与我的传主亲近起来。我曾提到外省城市特维尔的地区委员会,她无意间说,她的祖父就是其中的一个开明地主,曾见过逗留其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利安·杰恩斯给了我有关癫痫病的材料,并大力帮助我与耶鲁医学院的吉尔伯特·H.格拉泽博士取得联系,后者抽时间对我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病的描述进行专业性审读。他们的帮助都是巨大的。  我还要感谢戴维·戈尔茨坦,他核对了我的脚注,纠正了转写错误。我感谢丽贝卡·巴林斯基太太和珍妮特·米尔斯基太太,她们一丝不苟地阅读校样,让我很受益。我的文字编辑格雷岑眼光犀利,各种错漏都逃不脱他的眼睛,他还在文体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我的打字员卡罗尔·西曼斯基无限耐心,她对我正在展示的故事的兴趣让我相信,我在文本中设法做到了ⅹⅳ保持叙事的节奏。普林斯顿大学费尔斯通图书馆斯拉夫目录学家奥雷斯特·佩列奇始终见闻广博,对我有求必应。盖洛德·布赖诺尔弗森也是该馆图书馆员,像在第一卷中一样,他自愿为我编写本卷的索引,不顾自身责任在不断增加。  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间的间隙,古根海姆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了我支持,让我有时间摆脱教务。没有他们的资助,谁知道这一卷会拖多久!对他们无限的帮助,我惟有深深地感谢,我衷心赞赏他们无比宝贵的帮助。在支付研究及打印开支方面,普林斯顿研究会一直都很及时。  最后,作为惯例,我必须把最后的话留给我的妻子玛格丽特。不过,我向她致意的责任远非出于恪守某种职业礼仪。尽管她自己的学术工作也面临许多要求,她还是做了我的第一读者和编辑,在材料组织和文体风格方面,我绝对仰仗她的判断。她在编辑方面的建议让我释然,文本能够不断推进。我的工作若没有她的引导将会负担很重,这一点其他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  约瑟夫·弗兰克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82年11月
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的试炼,思想的蜕变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最耀眼、最深刻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以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精妙洞察、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以及对宗教、道德、哲学等宏大命题的深邃探讨,征服了无数读者,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生涯中,有一段极为关键却常常被文学史的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时期——那便是从1850年到1859年,一段充满苦难、磨砺与深刻蜕变的“受难的年代”。 这段看似“沉寂”的时光,实则孕育了这位伟大作家灵魂深处最强烈的凤凰涅槃。在此之前,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穷人》、《双重人格》等早期作品崭露头角,展现出惊人的文学才华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然而,政治上的激进思想和参与秘密革命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将他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1849年,他与同伴一同被捕,经历了严酷的审讯,甚至一度面临被处死的命运,最终被改判为苦役,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 这八年,对于任何一位敏感而富有思想的灵魂而言,都将是难以想象的煎熬。本书《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也不是泛泛地解读几部作品,而是深入挖掘这段时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轨迹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旨在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在绝境中淬炼,在苦难中升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苦役的熔炉:人性最深处的拷问 鄂木斯克堡垒的苦役生活,是这段时期最核心的“受难”体验。想象一下,曾经活跃在圣彼得堡文学沙龙的青年才俊,如今却被剥夺了自由,与形形色色的罪犯一同被禁锢在冰冷潮湿的牢房里,从事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巨大冲击。 本书将细致描绘这段苦役生活的真实图景。我们将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从最初的震惊、绝望,到逐渐适应,乃至从中发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与形形色色的囚犯朝夕相处,他近距离观察了他们的生活,倾听了他们的故事,体验了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笔下那些充满“地下人”特征、挣扎于善恶边缘的复杂人物,提供了最真实、最深刻的素材。 在苦役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重塑。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下,他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追寻精神的慰藉。他通过阅读《新约》,与信徒们交流,逐渐在信仰中找到了力量,也对基督的苦难与救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对宗教的重新审视,将深刻影响他后期作品中关于罪与罚、忏悔与救赎的主题。 二、西伯利亚的广袤:精神的放逐与内心的开拓 除了强制性的苦役,西伯利亚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环境,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广袤无垠的原野,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相对孤立的生活,都促使他将目光更多地转向内心世界。 本书将探讨西伯利亚的自然环境如何成为他内心探索的“画布”。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以摆脱了外界的纷扰,得以更清晰地聆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他开始沉思人类的生存困境、自由的价值、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韧性。这段时期,他可能开始构思那些日后成为文学经典的宏大主题,虽然具体的作品尚未出现,但其思想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播撒。 三、狱中书信与秘密日记:思想的萌芽与情感的记录 尽管身处囹圄,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未放弃思考和写作。本书将搜集和分析他在狱中撰写的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秘密日记(即使内容现已不全)。这些零碎的文字,是了解他当时思想状态、情感波动以及内心挣扎最直接的证据。 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我们将看到他与亲友的联系,他们给予他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渴望。同时,他可能在信件中流露出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创作的初步构想。这些细枝末节,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思想火花,是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风格和主题的重要线索。 四、重返社会:缓慢的复苏与创作的酝酿 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获得释放,并被允许返回欧洲部分地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缓慢的复苏与创作的酝酿。 本书将详细描述他获释后的初期生活。他依然受到当局的监视,生活条件也并不宽裕。但最重要的,是他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生命的可贵以及信仰的力量。 这段时期,他可能在静默中酝酿着他最伟大的作品。那些在苦役中经历的、在西伯利亚的寂静中思考的、在狱中书信中记录的,都开始在他心中汇聚、发酵,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时刻。本书将尝试勾勒出他如何从一个政治激进分子,转变为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一位洞察灵魂的文学大师的内在逻辑。 五、文学史的“静默期”与思想的“潜流” 从作品问世的角度来看,1850-1859年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中的一段“静默期”。在此期间,他没有出版任何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然而,恰恰是这段“静默”,孕育了日后《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巨著的思想根基。 本书将强调,将这段时期仅仅视为“空白”或“中断”是片面的。相反,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和灵魂经历深度“重塑”的时期。苦难并非将他击垮,而是将他锻造成一块更加坚韧、更加深邃的璞玉。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的价值所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最隐秘、最深刻的转折点。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一位伟大作家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度探险。通过对这段时期文献的考证、对人物经历的细致描绘,以及对思想演变的深入剖析,本书将为读者提供: 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 告别脸谱化的大师形象,走进一个在苦难中挣扎、在绝境中求索的鲜活个体。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作品理解的新维度: 揭示其最重要思想主题的源头,理解其笔下人物为何如此复杂、如此深刻。 对人性、信仰、罪与罚等普世命题的深刻反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经历,正是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最生动注解。 对文学史“静默期”价值的重新认识: 证明伟大的创作往往诞生于思想的沉淀与灵魂的淬炼。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是一次对文学巨匠内心深处的一次追溯,一次对苦难如何塑造天才的深刻考察。它将引领读者穿越那段黑暗的岁月,去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深处那股不屈不挠的力量,以及那股最终绽放出文学史上最耀眼光芒的思想火花。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献给所有对人性、生命和信仰有着深刻探究的读者的作品。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伟大的灵魂,往往是在最深的黑暗中,才学会了如何最勇敢地迎接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吸引人,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用了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期间的日常生活,他的衣食住行,甚至是他与狱友的每一次对话,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牢房里传来的嘈杂声,闻到潮湿发霉的气味,感受到西伯利亚寒风的凛冽。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他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但又饱含同情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遭遇命运重创时的挣扎与困惑。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坚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苦难”这个词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肉体的折磨,更是精神的洗礼,是重塑灵魂的熔炉。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同经历着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

评分

天呐,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尽管书中详尽描绘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十年,但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伟大作家的人生低谷,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灵魂深处,以及人类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与韧性。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手术刀,一点一点地剖析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流放、监禁的经历中所经历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我尤其对其中对于他如何从绝望的边缘重新找回创作力量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关于他如何与狱友们交流,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观察人性,以及那些在字里行间闪烁着的对信仰、对救赎的挣扎,都让我感到既压抑又振奋。我能想象,当他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在简陋的牢房里,面对着粗粝的生活,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是如何被激发的。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些黑暗与痛苦,反而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呈现,让我看到了这位文学巨匠是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以笔为舟,艰难而坚定地航行。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巨大的苦难,而人类的精神,在最深的黑暗中,也能爆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本书,绝对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如何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一直对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命运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紧密相连。我仿佛看到了沙皇时代的腐朽与革新在暗流涌动,看到了贵族阶级的奢靡与底层人民的挣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敏感而深刻的灵魂,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承受者。书中对于他参与革命活动的描写,以及随之而来的严酷审判和流放,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氛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在有限的史料中,还原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交织在一起。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革命的激情、思想的碰撞、以及严酷的压迫,都仿佛在我眼前展开。我能感受到,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后作品中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批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俄罗斯灵魂的画像。

评分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中一段极为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时期。我原本以为,这段时间仅仅是作家人生中的一段低谷,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十年,恰恰是他生命中最具蜕变意义的时期。书中对于他如何从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宗教思想家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如此细致地捕捉到这种思想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是如何由他的个人经历所驱动的。我看到了他在西伯利亚的劳动改造,不仅仅是对他肉体的惩罚,更是对他灵魂的锤炼。我能够感受到,那些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接触,那些面对死亡的恐惧,都极大地拓宽了他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苦难并非总是摧毁人,它也可以是塑造人的熔炉。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作品,会对人性的幽暗面进行如此深刻的挖掘,以及为什么他对救赎和信仰的探讨如此动人心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在生命的最低谷,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阅读起来颇具挑战性,因为它深入探讨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复杂议题,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思想上的挣扎与转变。我一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作者对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各种思潮,如虚无主义、斯拉夫主义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分析了它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形成的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如何面对信仰危机,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摇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关于他对于宗教、对于罪与罚、对于自由与必然性的深刻思考,让我为之震撼。我能够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复杂与矛盾,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又是古老传统的守护者。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看到了他作品中那些深刻的哲学命题,是如何在他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中孕育而生的。它让我意识到,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离不开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深刻认知。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包装质量都可以。

评分

文学纪念碑丛书为什么没有早点遇见,只能买还在出版的了。晚上不要轻易下决定买书…

评分

文学纪念碑丛书为什么没有早点遇见,只能买还在出版的了。晚上不要轻易下决定买书…

评分

看看文学大师的精彩

评分

广西师大的装帧真的不错,精品书。

评分

你们都在想什么都没了。。

评分

还是不错的选择哦,买一送一的。

评分

弹尽粮绝也要买啊……必须啊

评分

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期待后续出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