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及相关标准汇编:齿轮与齿轮传动卷(上)

零部件及相关标准汇编:齿轮与齿轮传动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齿轮
  • 齿轮传动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标准
  • 零部件
  • 工业标准
  • 机械制造
  • 传动设计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6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30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3
字数:1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零件是构成机器产品的单个制件,若干零件又可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部件。零部件的标准化不仅成为为专业化集中生产提供合格的、可互换的零部件产品的依据,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生产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为此,零部件及相关标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械零件,齿轮传动是利用两齿轮的轮齿相互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机械传动。在所有的机械传动中,齿轮传动应用最广,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中国齿轮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齿轮制造大国。然而,中国齿轮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新品开发慢、市场竞争无序、企业管理薄弱、信息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基础标准
GB/T 2821-2003 齿轮几何要素代号
GB/T 3374.1-2010 齿轮术语和定义第1部分:几何学定义
GB/T 3374.2-2011 齿轮术语和定义第2部分:蜗轮几何学定义
GB/T 3481-1997 齿轮轮齿磨损和损伤术语
GB/T 12601-1990 谐波齿轮传动基本术语
渐开线圆柱齿轮
GB/T1356-2001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标准基本齿条齿廓
GB/T 1357-2008 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模数
GB/T 2362-1990 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
GB/T 3480-1997 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GB/T 3480.5-2008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第5部分:材料的强度和质量
GB/Z 6413.1-2003 圆柱齿轮、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第1部分:闪温法
GB/Z 6413.2-2003 圆柱齿轮、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胶合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第2部分:积分温度法
GB/T 6443-1986 渐开线圆柱齿轮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
GB/T 6467-2010 齿轮渐开线样板
GB/T 6468-2010 齿轮螺旋线样板
GB/T 10063-1988 通用机械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简化计算方法
GB/T 10095.1-2008 圆柱齿轮 精度制 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 10095.2-2008 圆柱齿轮精度制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 10096-1988 齿条精度
GB/T 13924-200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检验细则
GB/Z 18620.1-2008 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的检验
GB/Z 18620.2-2008 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 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径向跳动、齿厚和侧隙的检验
GB/Z 18620.3-2008 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第3部分:齿轮坏、轴中心距和轴线平行度的检验
GB/Z 18620.4-2008 圆柱齿轮检验实施规范 第4部分:表面结构和轮齿接触斑点的检验
GB/T 19406-2003 渐开线直齿和斜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工业齿轮应用
JB/T 8830-2001 高速渐开线圆柱齿轮和类似要求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圆弧圆柱齿轮
GB/T 1840-1989 圆弧圆柱齿轮模数
GB/T 12759-1991 双圆弧圆柱齿轮 基本齿廓
GB/T 13799-1992 双圆弧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GB/T 15752-1995 圆弧圆柱齿轮基本术语
GB/T 15753-1995 圆弧圆柱齿轮精度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机械传动基础与工程应用 本书聚焦于机械传动领域的核心知识与工程实践,旨在为机械设计、制造、维护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本书内容覆盖了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部件的结构特性、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优化策略,是理解现代机械动力传递机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第一部分:机械传动系统概述与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对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传动系统是连接动力源与工作机构的桥梁,其效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整机性能。 1.1 传动系统基础理论: 深入探讨了机械能、功率、扭矩、转速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传动比的概念及其在多级传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变载荷、变速度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分析,包括瞬时速度波动、冲击载荷的传递过程。 1.2 润滑与密封技术基础: 传动部件的长期稳定运行离不开有效的润滑与密封。本章介绍了润滑剂的分类(矿物油、合成油、润滑脂),润滑的基本理论(流体润滑、边界润滑),以及不同工况下润滑方式的选择(飞溅润滑、压力润滑、滴油润滑)。同时,对迷宫式密封、唇形密封、填料密封等在传动设备中的应用和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1.3 基础材料科学在传动中的应用: 讨论了用于制造传动部件的主要工程材料,包括碳钢、合金钢、铸铁及高强度铝合金等。着重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疲劳极限)与传动可靠性的关系,并介绍了表面处理技术,如渗碳、氮化、感应淬火等,如何显著提高部件的耐磨性和抗疲劳能力。 --- 第二部分:弹性连接与柔性传动机构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允许一定程度的轴线相对位移或用于吸收冲击振动的传动形式。 2.1 联轴器的设计与应用: 全面介绍了固定联轴器、弹性元件联轴器(如膜片式、梅花形、鼓形齿式)和万向联轴器的工作原理。详细解析了联轴器在补偿轴向、径向和角向偏差时的计算模型,并提供了不同工况下联轴器选型和承载能力的校核方法。特别强调了联轴器在动平衡和振动抑制中的作用。 2.2 传动带与链条传动: 带传动: 详细对比了平带、V型带、同步带的特性。着重讲解了带的拉紧力计算,有效拉力与摩擦系数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中心距和预紧力来优化传递效率和使用寿命。 链传动: 分析了滚子链、套筒链的结构特点和受力分析。重点阐述了链条的节距、导向机构的设计,以及链速对传动平稳性和噪音的影响。 2.3 柔性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讨论了带传动和链传动中常见的周期性脉动和振动问题,引入了振型分析的概念,指导工程师如何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来避免共振现象。 --- 第三部分:机械摩擦与制动系统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机械系统中控制运动或实现能量耗散的关键技术——摩擦与制动。 3.1 摩擦学基础: 系统阐述了干摩擦、湿摩擦和边界摩擦的理论模型。详细介绍了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以及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和滑移速度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3.2 机械制动器的设计原理: 涵盖了常用的机械制动器类型,包括钳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和带式制动器。对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热平衡分析以及制动效能(减速度、制动距离)的确定给出了详尽的公式和步骤。 3.3 离合器的选择与控制: 介绍了常啮合式、摩擦式、液力式离合器的工作机制。重点分析了摩擦片式离合器的扭矩传递能力、接合时间控制以及磨损补偿设计,确保动力平稳、高效地接合或分离。 --- 第四部分:轴系、轴承与刚性连接件设计 轴系是传动系统的骨架,而轴承则是保证旋转部件精确运动和低摩擦运行的核心元件。 4.1 轴的设计与校核: 从强度角度(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和刚度角度(临界转速、变形量)全面讲解了轴的设计流程。重点分析了疲劳载荷下的许用应力确定,键槽、轴肩等结构突变处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并介绍了动载荷下的有限元分析辅助设计方法。 4.2 滚动轴承的选型与寿命计算: 详尽介绍了深沟球轴承、角接触轴承、圆柱滚子轴承、调心滚子轴承等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和适用场景。深入解读了国内外轴承寿命计算标准(如ISO 281或ABMA标准),包括额定动载荷、基本额定寿命(L10寿命)的计算,以及对预紧力的精确控制。 4.3 轴承的安装、润滑与失效分析: 提供了轴承安装的正确工艺规范,包括冷/热安装技术。讨论了轴承在不同转速和温度下的润滑剂选择,并对轴承常见的疲劳剥落、滚道点蚀、保持架断裂等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病理分析。 4.4 键、销、螺纹连接件的可靠性设计: 探讨了连接件在承受剪切、拉伸和扭转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明确了键槽应力集中对轴强度的削弱效应,并给出了保证连接可靠性的安全系数取值范围。 --- 第五部分:现代传动技术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现代机械系统中常见的非接触或高度集成化的传动技术。 5.1 液压与气动传动基础: 介绍了液压泵、马达、阀类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压力、流量控制在实现精确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对比了液压系统和气压系统的优缺点,及其在重载和精密定位领域的应用。 5.2 线性驱动技术: 分析了直线电机、滚珠丝杠、滚柱丝杠等线性执行器的性能参数和动态响应特性,为需要直线运动的自动化设备提供设计参考。 5.3 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介绍了基于振动分析、温度监测、油液分析的现代故障诊断技术。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频谱分析来识别轴承缺陷频率、啮合频率和不平衡等早期故障信号,实现预防性维护。 本书的编排逻辑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图表丰富,数据翔实,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系统性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零部件及相关标准汇编:齿轮与齿轮传动卷(上)》终于让我盼到了,作为一名长期在机械设计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对于这类实用性极强的工具书一直有着迫切的需求。从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它那严谨的结构和详尽的内容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于各类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图示的罗列,清晰的线条和精确的标注,几乎覆盖了我们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标准齿轮类型。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陷入过于枯燥的纯数学推导,而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比如在讲解齿形系数和应力集中系数时,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际案例,能让我迅速理解这些抽象参数在实际传动系统设计中的意义和影响。书中对不同材料齿轮的性能指标对比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在进行选材决策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过度设计或欠缺考虑。整个卷册的编排逻辑非常流畅,从基础的几何参数到材料选择,再到制造公差要求,层层递进,使得读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认知框架。对我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装配在工具箱里的一把瑞士军刀,随时都能拿出需要的关键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侧重于齿轮箱集成和系统维护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往往是那些关于制造、检测和装配的标准。这本《齿轮与齿轮传动卷(上)》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度与深度。关于精度等级的划分,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标准的差异,并配有高清晰度的剖视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精度等级对齿廓误差、基准偏差和公差带的具体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忽略“售后”环节的关键标准,比如关于齿面粗糙度Ra值和有效啮合长度的检测方法标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质量控制和故障诊断时必须依赖的数据。我发现书中关于“渐开线修正”的部分,不仅介绍了为什么要进行变位,还详细列出了不同修正量对噪音和承载能力的影响曲线。这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在实际加工中通过控制刀具补偿来实现预期性能的“秘笈”。过去我们常因为对某个特定公差带理解不深而导致返工,现在有了这本书,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加工车间需要达到的具体几何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和首次合格率。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的尊重。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大量复杂的表格和几何图形,也丝毫没有出现墨迹模糊或线条断裂的情况,这在查阅大量数据时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因视觉疲劳而导致的误判。我特别留意了索引和术语表的设计,它们做得非常专业和全面。很多国内标准中采用的中文术语,往往在不同年代或不同行业背景下存在细微差异,这本书通过交叉引用和附注,清晰地界定了本书范围内所采用的标准术语的唯一含义,这对于跨部门协作或与国际标准进行比对工作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曾尝试用其他工具书来查找某个特定斜齿轮的法面端面变位系数的计算流程,但往往需要跳转好几页才能找到零散的信息,而在这本汇编中,所有相关的信息都被逻辑性地组织在同一章节附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簇。这种以“功能”和“应用场景”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无疑是为提高我们工程师的现场工作效率量身定制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桥梁,连接了基础的机械原理和繁琐的工程标准。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专注于“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例如,在讨论齿轮副的对中度和轴承刚度对啮合精度的影响时,书中引用的案例数据都来源于多个已通过验证的工业应用实例,这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我最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标准”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年代标准的演进,让读者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力学考量。例如,对比新旧标准中关于重载齿轮的接触疲劳安全系数的取值变化,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工程实践对标准制定的反馈和修正过程。这本书不仅是查询标准的工具,更是一本深入理解齿轮设计优化思路的参考书。它帮助我跳出了单纯的“套公式”的思维定式,转而从整个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去审视齿轮的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是机械工程师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库之宝”。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汇编时,我略有些担忧,担心它会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只是简单地堆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缺乏必要的解读和指导。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不仅仅是标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身边悉心指导。特别是在“齿轮强度计算”这一核心章节,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和经验不足者在面对复杂公式时的困惑。他们不仅列出了ISO和GB标准中的计算公式,还对每一个变量的选取原则、适用范围进行了细致的点评,甚至标注了在特定工况下(例如冲击载荷或交变载荷)需要额外考虑的修正系数的来源和取值范围。这种深度挖掘和专业解读,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前段时间负责一个重载减速器的设计任务,原先的计算结果总是在安全系数上有些拿不准,翻阅了这本书中关于齿根疲劳强度和齿面接触强度的章节后,结合书中提供的多组实际工况下的校核案例,我迅速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成功优化了啮合精度等级,使得最终的试验数据表现优异。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