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编译所译丛·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东方编译所译丛·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科特·巴雷特 著,黄智虎 译
图书标签:
  • 全球公共产品
  • 国际合作
  • 公共事业
  • 经济发展
  • 国际关系
  • 合作机制
  • 发展中国家
  • 全球治理
  • 政策研究
  • 东方编译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ISBN:9787208107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69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编译所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合作的动力》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大量类型各异的案例,充分揭示了合作问题的复杂性,介绍、解析不同种类的全球公共产品,力图通过对各类全球公共产品的深度解析来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并对于每类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通过具体的案例,全书展示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揭示了在不同的全球公共产品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动机博弈。

目录

前言
序和致谢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引言供应全球公共产品的动机
第一章 单一最大努力:可通过单边及最小化多边供应的全球公共产品
第二章 最薄弱的环节:全球公共产品供应中贡献最少的国家
第三章 联合效应:全球公共产品取决于各国的共同努力
第四章 资金和责任分担:全球公共产品的资金支付
第五章 相互制约:商定各国不应该做什么
第六章 协调与全球标准:商定各国应该做什么
第七章 发展:贫穷国家会因全球公共产品而受益吗?
结论:供应全球公共产品的制度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东方编译所译丛·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复杂性、挑战与内在驱动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金融稳定、网络安全等跨国界议题,各国合作提供的公共产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关键。然而,这种合作并非自然而然,它受到国际体系结构、国家利益计算、制度设计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影响的深刻塑造。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全球公共产品”的理论框架,界定了其范畴,并探讨了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与集体行动困境(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作者指出,尽管理性选择理论揭示了各国倾向于依赖他国提供、自身少付出的困境,但现实中全球合作的持续存在恰恰说明了超越纯粹短期利益考量的复杂机制在发挥作用。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历史演变 第一章追溯了全球公共产品理论的谱系,从传统的国际关系学派对“无政府状态”的悲观看法,到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组织和规范作用的强调。它探讨了“国家主权”与“全球利益”之间的张力,分析了在主权壁垒下,如何构建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合作框架。 第二章聚焦于供给不足的根源。作者运用博弈论模型,生动阐释了“囚徒困境”在国际气候谈判、军备控制等领域如何体现。特别之处在于,本书并未止步于理论模型的展示,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完全信息”和“时间贴现率”对国家合作决策的实际影响。例如,一个国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时间贴现率)越高,其立即投入合作的意愿就越强。 第二部分:关键领域的案例剖析 本书选取了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三个领域进行深度剖析: 第三章:气候治理与碳中和的博弈。这一章详述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演变,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的分歧与妥协。书中不仅考察了机制设计(如绿色气候基金的设立),也评估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和城市联盟)在推动国家间承诺方面扮演的“规制溢出效应”。它挑战了纯粹依赖自上而下的条约约束的观点,强调了“自下而上”压力对全球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第四章:全球金融稳定与危机预防。本书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架构改革进行了细致考察。重点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困境、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的监管挑战,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管理。一个核心论点是,金融的深度整合使得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这构成了提供金融稳定这一公共产品的强大“负面激励”。然而,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套利依然是主要障碍。 第五章: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与流行病应对。本章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深刻反思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授权与资源限制。它详细比较了不同国家在信息共享、疫苗研发与分配机制上的合作与失信行为。书中提出,信任赤字是公共卫生领域供给不足的最主要非结构性因素。为有效应对未来的大流行病,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灵活、权力分配更均衡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 第三部分:合作的动力:超越制度的驱动力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动力”的挖掘,即哪些因素能克服结构性的合作困境。 第六章:规范、身份与国际社会的压力。作者认为,制度和契约固然重要,但国际规范和国家身份认知才是推动国家长期合作的“软力量”。当一个国家将自身定位为“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时,其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会显著增强。这涉及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即合作的动力来源于对“应该做什么”的共同理解。 第七章:利益的再定义与长期视角。本书强调,长期战略利益往往会压倒短期的政治经济成本。例如,一个国家可能因担心未来贸易战或技术脱钩的成本,而选择在当前支持建立公平的贸易规则。这里的“动力”来自于对未来互动情景的理性预估,即“我们今天的合作,是为了避免明天更大的冲突”。 第八章:跨界利益集团的推动作用。本书特别关注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弥补政府间合作缺口方面的作用。从跨国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推广,到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对人权和环境问题的倡导,这些“多层级治理”的参与者,通过影响公众舆论、设定行业基准,为政府提供了采取更积极合作行动的外部动力和合法性基础。 结论:迈向更可持续的合作路径 本书最后总结道,全球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成功的合作依赖于制度的适应性、规范的内化以及国家利益的长期重塑。作者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不仅要关注如何设计更严格的惩罚机制(威慑搭便车),更要着力于营造有利于构建互信、共享长期利益的合作环境。全球治理的未来,正是在这些“合作的动力”的持续作用下,缓慢而艰难地向前推进。 本书适合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全球治理研究的学者、政策分析师和关注世界未来走向的普通读者阅读。它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刻且充满洞见的视角,解释了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我们为何仍需要并努力争取全球的共同利益。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立刻联想到当下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全球疫情的应对、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等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依赖于国际间的合作,但现实却常常是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产生的博弈,使得达成有效的全球合作显得尤为艰难。这本书的题目“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驱使各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行动者,去投入成本和精力,去构建和维护那些能够惠及所有人的“全球公共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本身并不直接带来明显的、可量化的短期回报。它是否会从历史、经济、政治、心理等多个角度,来解析这种合作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合作障碍、促进更有效全球治理的宝贵见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未来挑战。

评分

“东方编译所译丛”这个标签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而“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今世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许多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而国家之间的合作又常常受到主权、利益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分析,解释为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国家、组织乃至个人会愿意投入资源去提供那些惠及全球、但可能无法被特定主体完全独占的“公共产品”。它是否会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是否会列举一些成功的案例,剖析其内在的驱动力?我非常好奇它是否能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启示。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涵盖的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日益紧迫的全球挑战面前,理解合作的本质和动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东方编译所译丛”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能触及到那些驱动个体与集体走向合作的深层原因。是出于道德的呼唤?是理性计算的必然?抑或是某种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它常常面临“搭便车”问题和协调难题。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那些使得“搭便车”者变少、协调者增多的机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这个看似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合作的种子究竟是如何萌芽、生长并最终结出果实的。

评分

一本令人振奋的书,它深入探讨了我们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合作的复杂性。我一直对人类群体如何克服个人利益,为集体福祉而共同努力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似乎触及了这一核心。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更是关于实际的应用。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全球性流行病或贫困等巨大挑战时,个体国家的短期利益常常与长远、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发生冲突。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这种张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有哪些因素可以促使我们超越眼前,拥抱更广阔的合作。我尤其期待它能够解释,在缺乏一个全球性的中央权威的情况下,合作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是出于道德责任,还是务实的利益考量,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对于任何关心我们共同未来的人来说,这都将是一次令人深思的阅读体验。它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国际关系、跨国组织甚至我们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合作的动力”。这几个字就充满了力量和启发性。我一直觉得,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够合作。但这种合作并非总是自然而然,也并非总是成功的。有时候,明明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却被短视、猜疑或竞争所阻碍。这本书似乎直击了合作的“为什么”和“如何”。它承诺要探讨“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想想看,空气、海洋、和平、知识的传播,这些都是我们共享的,但它们的维护和发展却需要跨越国界的努力。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合作机制?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即使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合作依然能够生根发芽,甚至茁壮成长?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构建和维护全球公共产品的具体思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评分

合作的新观点,推荐阅读研究。

评分

此书充分揭示了合作问题的复杂性,介绍、解析不同种类的全球公共产品。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这个系列快买齐了

评分

发货速度快发货

评分

在人烟稀少或人踪罕至的地方,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又增添了另一重——世界上还有一些区域可界定为未被污染、未被开垦和未被破坏的,这无形中满足了人类某种难以言表的内心渴求。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区域确实存在,并非所有的一切都已被人类开拓、利用或者改变。换句话说,整个世界并不局限于我们日常的经验范围之内。

评分

翻译还不错,但个人觉得还是原著好

评分

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原始的地方。人类仍然可以在雨林流连,沙漠漫步,攀登上最高山 (有些险峰至今无人登临),或者悠游在原始珊瑚礁之间。这不是因为人类无法把他们的殖民地拓展到这颗行星的每个角落,而是因为人类已经意识到有些地方是不可被替代的,它们必须被保护。于是各种类型的、各种重要层级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保留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往往是以保护自然环境的某一种特别景观为主要目标而设立,例如罕见的地质现象、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只是一片特别美丽的地形。诸如此类的每一种独特的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一个保护区的重要性往往都会超越它原先所圈定的界限。每一次设立保护区的理由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些保护区的设立者们最初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在环境与人类的互动过程中,这些特性应当被保留。

评分

书不错,合作还是冲突都需要公共产品。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