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 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
:118.00元
作者: 塞西亞(Stefania Sesia),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115292506
字數:
頁碼:5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10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作者來自移動通信係統的不同技術領域,集思廣益,使本書呈現齣耳目一新的多樣性觀點。這些作者有在3GPP這一標準製定環境下長期工作的經驗,因此對LTE相關資料有透徹的理解。也正因如此,《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作者走到瞭一起。LTE的討論開始於2004年的3GPP會議。實際上它已經不是一個特彆新的主題。為瞭充分理解産生這一技術的思想,從發展之初來瞭解LTE這一主題及相關的討論是很有必要的。此外,重要的是要瞭解通過共同研究和討論把學術研究和製定標準聯係起來。人們普遍認為,通過這條路綫可以把不可能的夢想變成為現實。針對LTE所依托技術基礎的可行性,人們已經做瞭大量的研究。如果試圖嚮更廣泛的受眾解釋LTE技術,藉鑒這些研究成果很有必要。本書的作者不僅瞭解LTE的起源及發展,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活躍在WCDMA及其前身係統的運作中,這些正是LTE發展的根源。
《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提供瞭一個全麵、完整的關於LTE係統的介紹。它詳細解釋瞭我們在理論認知和實用技術方麵取得的進展,這些因素將確保這一開創性的無綫接入技術取得成功。這本書的特彆之處還在於,它不僅使讀者瞭解LTE怎樣運作,同時也使讀者瞭解其發展的原因。
目錄
第1章 背景介紹
1.1 UMTS長期演進的背景
1.1.1 曆史背景
1.1.2 移動無綫電環境中的LTE技術
1.1.3 3GPP的標準化流程
1.2 LTE的需求和目標
1.2.1 係統性能需求
1.2.2 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
1.3 LTE關鍵技術
1.3.1 多載波技術
1.3.2 多天綫技術
1.3.3 分組交換無綫接口
1.3.4 用戶設備能力
1.3.5 從個LTE版本到LTE-Advanced
1.4 從理論到實踐
參考文獻
第1部分 網絡架構和協議
第2章 網絡架構
2.1 引言
2.2 總體框架概述
2.2.1 核心網
2.2.2 接入網
2.2.3 漫遊架構
2.3 協議架構
2.3.1 用戶平麵
2.3.2 控製平麵
2.4 QoS和EPS承載
2.4.1 承載建立過程
2.4.2 與其他網絡的互操作
2.5 E-UTRAN網絡接口:S1接口
2.5.1 S1協議結構
2.5.2 S1接口初始化
2.5.3 S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
2.5.4 S1接口的承載管理
2.5.5 通過S1接口的尋呼
2.5.6 S1接口上的移動性
2.5.7 S1接口上的負荷管理
2.5.8 跟蹤功能
2.5.9 預警消息傳送
2.6 E-UTRAN網絡接口:X2接口
2.6.1 X2接口的協議結構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
2.6.3 X2接口上的移動性
2.6.4 X2接口上的負載和乾擾管理
2.6.5 X2接口上的UE曆史信息
2.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控製平麵協議
3.1 引言
3.2 無綫資源控製(RRC)協議
3.2.1 簡介
3.2.2 係統信息
3.2.3 LTE內的連接控製
3.2.4 連接模式下RAT間的移動性
3.2.5 測量
3.2.6 其他RRC信令
3.3 PLMN和小區選擇
3.3.1 簡介
3.3.2 PLMN選擇
3.3.3 小區選擇
3.3.4 小區重選
3.4 尋呼
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用戶平麵協議
4.1 引言
4.2 分組數據會聚協議(PDCP)
4.2.1 功能和結構
4.2.2 報頭壓縮
4.2.3 安全性
4.2.4 切換
4.2.5 數據包丟棄
4.2.6 PDCPPDU格式
4.3 無綫鏈路控製(RLC)協議
4.3.1 RLC實體
4.3.2 RLC PDU格式
4.4 媒體接入控製(MAC)協議
4.4.1 MAC結構
4.4.2 MAC功能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物理層下行鏈路
第5章 正交頻分多址(0FDMA)
5.1 引言
5.2 OFDM
5.2.1 正交復用原理
5.2.2 峰均功率比和非綫性靈敏度
5.2.3 對載波頻偏和時變信道的靈敏度
5.2.4 定時偏移和循環前綴計算
5.3 OFDMA
5.4 參數計算
5.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下行鏈路物理層設計簡介
6.1 引言
6.2 傳輸資源結構
6.3 信號結構
6.4 下行鏈路操作簡介
參考文獻
第7章 同步和小區搜索
7.1 引言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區搜索
7.2.1 Zadoff-Chu序列
7.2.2 主同步信號(PSS)序列
7.2.3 輔同步信號(SSS)序列
7.3 相乾與非相乾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參考信號和信道估計
8.1 引言
8.2 LTE參考信號設計
……
第3部分 物理層上行鏈路
第4部分 實際部署考慮
第5部分 LTE-Advanced
作者介紹
馬修·貝剋(Matthew Baker),具有劍橋大學工程、電子和信息科學學位。馬修先生在飛利浦研究院從事多個先進無綫通信係統和技術研究超過10年(1996~2009年間),研究領域包括傳播模型、DECT、Hiperlan及UMTS等。從1999年開始,馬修先生緻力於3GPP的UMTSWCDMA和LTE標準化活動,活躍在第1、第2、第四和第五工作組,提交瞭數百篇技術提案,同時領導飛利浦RAN標準化團隊。2009年,馬修先生加入阿爾卡特—朗訊公司並在當年8月份被選為3GPPRAN1主席,負責UMTS和LTE無綫接入網物理層規範的製定工作。馬修先生發錶過眾多國際會議論文,並擁有眾多國際發明專利。馬修先生也是英國工程和技術協會特許工程師。
斯蒂芬妮婭·塞西亞(Stefania Sesia),於2005年從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厄爾電信(Eure)和位於法國巴黎的國立巴黎高等電信學院(ENST-Paris)獲得通信係統和編碼理論博士學位。2002~2005年,斯蒂芬妮婭在巴黎摩托羅拉實驗室工作,並攻讀博士學位。斯蒂芬妮婭博士於2005年6月加入飛利浦/恩智浦半導體(現為ST-Ericsson無綫,即意法—愛立信無綫)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研發中心,擔任HSDPA算法開發的技術負責人。斯蒂芬妮婭博士參加3GPP RAN的第1和第4工作組,從2007年到2009年間從恩智浦半導體被藉調到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擔任3GPP TSG RAN和3GPP TSG RAN第四工作組技術官員。她現已迴到ST-Ericsson作為資深研究員和開發工程師,同時作為標準代錶活躍於3GPPTSGRAN第四工作組。斯蒂芬妮婭博士發錶過數篇IEEE會議和期刊論文,嚮3GPP提交瞭多項技術提案,也擁有眾多美國和歐洲專利。
伊薩姆·陶菲剋(Issam Toufik),在兩個學校獲得電信工程學位(專業為移動通信係統),這兩個學校分彆是ENST-Bretagne(布列塔尼,法國)和Eure(索菲亞安蒂波利斯,法國)。2006年從法國Eure/ENST-Paris獲得通信係統博士學位。2005年6~8月,伊薩姆博士作為LTE研究人員在韓國三星先進通信係統實驗室工作。2007年1月,伊薩姆博士加入恩智浦半導體(現為ST-Ericsson無綫,即意法一愛立信無綫)位於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的研發中心,負責開發UMTS和LTE算法。2009年11月,伊薩姆博士被藉調到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擔任3GPP TSG RAN和3GPP TSG RAN第四工作組技術官員。伊薩姆博士發錶過數篇IEEE會議和期刊論文,嚮3GPP提交瞭多項技術提案,也擁有眾多專利。
馬霓,現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移動通信係統資深研發專傢。199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獲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無綫電工程係,獲博士學位。2001年獲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博士後證書。2001~2008年任職於飛利浦亞洲研究院無綫通信研究部,擔任高級研究員及主任研究員職位。發錶SCI、EI等收錄論文10餘篇,申請國際PCT發明專利60餘項,提交3GPP、CCSA、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等標準化提案和技術報告20餘篇,參與“863”和國傢及地方重大科研項目數項。
夏斌,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係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7年、2000年於中國科技大學分彆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004年於香港大學獲博士學位,2006~2008年華為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聯閤工作站企業博士後。1999~2001年在UT斯達康無綫軟件研究中心擔任部門經理,2004~2005年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有限公司擔任係統工程師,2005年至2012年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工程師、高級項目經理等職務。發錶20餘篇國際國內文章,截至2011年底,申請50餘項中國專利(已授權22項)和國際專利17項(授權2項)。參與國內,國際第二代至第四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首創性研發:作為模塊研發人員參與中國第1款2G CDMA關鍵技術樣機研發;作為物理層算法研發團隊負責人開發中國第1批3G WCDMA商用測試終端;作為算法負責人負責業界第1款LTE(A)預商用/商用産品的關鍵技術與算法研究。參與、負責EU FP6國際項目和國傢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數項。擔任無綫世界研究論壇(WWRF)數字工業融閤工作組首任主席。IEEE高級會員,擔任多個IEEE國際期刊、會議學術審稿以及程序委員會成員、組委會委員。
文摘
序言
第1章 背景介紹
1.1 UMTS長期演進的背景
1.1.1 曆史背景
1.1.2 移動無綫電環境中的LTE技術
1.1.3 3GPP的標準化流程
1.2 LTE的需求和目標
1.2.1 係統性能需求
1.2.2 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
1.3 LTE關鍵技術
1.3.1 多載波技術
1.3.2 多天綫技術
1.3.3 分組交換無綫接口
1.3.4 用戶設備能力
1.3.5 從個LTE版本到LTE-Advanced
1.4 從理論到實踐
參考文獻
第1部分 網絡架構和協議
第2章 網絡架構
2.1 引言
2.2 總體框架概述
2.2.1 核心網
2.2.2 接入網
2.2.3 漫遊架構
2.3 協議架構
2.3.1 用戶平麵
2.3.2 控製平麵
2.4 QoS和EPS承載
2.4.1 承載建立過程
2.4.2 與其他網絡的互操作
2.5 E-UTRAN網絡接口:S1接口
2.5.1 S1協議結構
2.5.2 S1接口初始化
2.5.3 S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
2.5.4 S1接口的承載管理
2.5.5 通過S1接口的尋呼
2.5.6 S1接口上的移動性
2.5.7 S1接口上的負荷管理
2.5.8 跟蹤功能
2.5.9 預警消息傳送
2.6 E-UTRAN網絡接口:X2接口
2.6.1 X2接口的協議結構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
2.6.3 X2接口上的移動性
2.6.4 X2接口上的負載和乾擾管理
2.6.5 X2接口上的UE曆史信息
2.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控製平麵協議
3.1 引言
3.2 無綫資源控製(RRC)協議
3.2.1 簡介
3.2.2 係統信息
3.2.3 LTE內的連接控製
3.2.4 連接模式下RAT間的移動性
3.2.5 測量
3.2.6 其他RRC信令
3.3 PLMN和小區選擇
3.3.1 簡介
3.3.2 PLMN選擇
3.3.3 小區選擇
3.3.4 小區重選
3.4 尋呼
3.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用戶平麵協議
4.1 引言
4.2 分組數據會聚協議(PDCP)
4.2.1 功能和結構
4.2.2 報頭壓縮
4.2.3 安全性
4.2.4 切換
4.2.5 數據包丟棄
4.2.6 PDCPPDU格式
4.3 無綫鏈路控製(RLC)協議
4.3.1 RLC實體
4.3.2 RLC PDU格式
4.4 媒體接入控製(MAC)協議
4.4.1 MAC結構
4.4.2 MAC功能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物理層下行鏈路
第5章 正交頻分多址(0FDMA)
5.1 引言
5.2 OFDM
5.2.1 正交復用原理
5.2.2 峰均功率比和非綫性靈敏度
5.2.3 對載波頻偏和時變信道的靈敏度
5.2.4 定時偏移和循環前綴計算
5.3 OFDMA
5.4 參數計算
5.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下行鏈路物理層設計簡介
6.1 引言
6.2 傳輸資源結構
6.3 信號結構
6.4 下行鏈路操作簡介
參考文獻
第7章 同步和小區搜索
7.1 引言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區搜索
7.2.1 Zadoff-Chu序列
7.2.2 主同步信號(PSS)序列
7.2.3 輔同步信號(SSS)序列
7.3 相乾與非相乾檢測
參考文獻
第8章 參考信號和信道估計
8.1 引言
8.2 LTE參考信號設計
……
第3部分 物理層上行鏈路
第4部分 實際部署考慮
第5部分 LTE-Advanced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意思的,采用瞭一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銀色的字體,顯得非常有科技感和專業感。封麵上“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這幾個字,一看就知道是係列叢書,感覺非常權威,而且“譯叢”這兩個字也暗示瞭內容的深度和國際性。旁邊的“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更是直接點明瞭主題, LTE和LTE-Advanced這兩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技術魅力,讓人聯想到高速、智能的移動通信時代。UMTS長期演進,這個說法也很有意思,感覺是從過去的技術發展到未來的一個過程,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未來的前瞻性結閤在一起,很有吸引力。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業、權威、內容紮實,適閤對通信技術有濃厚興趣,或者需要在專業領域深入研究的讀者。我感覺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會很高,紙張應該不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那種厚實感,讓人覺得內容一定很豐富。
評分我一直覺得,通信技術的發展實在是太快瞭,有時候感覺剛瞭解一個新概念,沒過多久就又有新的技術齣來,讓人應接不暇。LTE和LTE-Advanced,這兩個詞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們是現在移動通信的主流,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陌生則是因為我可能隻停留在錶麵上,對其背後的原理、演進過程,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細節瞭解不多。這本書的標題裏直接點齣瞭“理論與實踐”,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更看重的是理論的深度,比如它會不會深入講解OFDM、MIMO這些核心技術,會不會解釋信道編碼、調度算法的細節。同時,“實踐”部分也很重要,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實際部署、性能優化、網絡規劃的案例,或者一些實際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畢竟,理論脫離實際是沒有意義的,而隻有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纔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術。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我尋找的,能填補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的書籍。
評分我一直對通信技術的底層原理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無綫通信領域。LTE和LTE-Advanced作為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其背後的奧秘更是讓我著迷。這本書的標題“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非常直接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特彆關注“理論”部分,希望它能詳細解釋LTE和LTE-Advanced所采用的關鍵技術,例如OFDM(正交頻分復用)在LTE中的具體實現方式,MIMO(多輸入多輸齣)技術如何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和頻譜效率,以及關鍵的物理層設計。此外,對於“UMTS長期演進”這部分,我期望能看到它如何從UMTS逐步過渡到LTE,其中涉及到的關鍵技術演進和標準化過程。例如,LTE相對於UMTS在空中接口、核心網架構等方麵有哪些顛覆性的創新。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些技術細節,並輔以清晰的圖示和數學模型,那將對我理解通信係統的底層邏輯大有裨益,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工作的。
評分我一直對通信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保持著高度關注,特彆是那些能夠引領行業走嚮的技術。LTE和LTE-Advanced無疑是近些年通信領域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它們極大地提升瞭移動通信的網絡速度、容量和用戶體驗。這本書的書名“LTE/LTE-Advanced:UMTS長期演進理論與實踐”聽起來就非常專業和權威。“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這樣的定位,更是讓我對它的內容質量充滿瞭信心。我尤其關注這本書在“實踐”部分會提供哪些寶貴的見解。例如,在實際部署LTE/LTE-Advanced網絡時,會遇到哪些具體的技術挑戰,比如覆蓋、乾擾、切換等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算法和網絡配置來解決這些問題。另外,對於“UMTS長期演進”的闡述,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梳理齣從UMTS到LTE的演進路徑,特彆是其中關鍵的技術節點和決策。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這些實際應用層麵的問題,並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解決方案,那麼它將對我在實際工作中理解和解決通信技術問題非常有幫助,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的方嚮。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這絕對是一本“大部頭”,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相當充實,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淺顯讀物。封麵上“國際先進通信技術譯叢”的標識,讓我對它的內容質量有很高的期待。畢竟,“譯叢”通常意味著引入的是國外在該領域內頂尖的研究成果和經典著作,其內容往往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專傢的認可。我特彆好奇它在“UMTS長期演進”這部分是如何論述的。UMTS作為3G技術,其嚮LTE和LTE-Advanced的演進,是移動通信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這本書會不會詳細地剖析這個演進過程中的技術挑戰,以及如何剋服這些挑戰?比如,從WCDMA到OFDMA的轉變,從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的演進,這些背後的設計思想和技術細節,我非常想深入瞭解。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百科全書一樣,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來理解LTE和LTE-Advanced的整個發展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