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三国的第三本书

看懂三国的第三本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国才子 著,三国才子 编
图书标签:
  • 三国
  • 历史
  • 历史小说
  • 战争
  • 策略
  • 人物
  • 文化
  • 古典
  • 文学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14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81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看懂三国的第三本书》不只是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风云人物,它还涉及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知识,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轻松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读本。

内容简介

在两位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的不懈“努力”下,东汉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公元184年,张角扯起反抗的大旗,。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如董卓、吕布、袁绍、公孙瓒等人在风光一时之后,纷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曹操在经历了屡战屡败的人生低谷之后,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兖州,成功地将汉献帝抓在了自己手中,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也在经历了四处为他人打工的命运后,成功获得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青睐,成为徐州的新主人,从此踏上了扩张领地的征程。一时间,各路军阀趁机招兵买马,自立门户,一场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大戏开场了……

作者简介

三国才子,原名夏炜东,四川成都人。生于草堂江畔,九岁开始读史。因较爱三国,遂潜心研习三国正史、野史数年,颇有心得。惯于用新笔法写史,擅长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并提出新颖的历史观点。

目录

第1章 张角,东汉的掘墓人
东汉的灭亡之路是从两个极品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的。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好事没干几件,工作基本上都在梦游,但坏事却做了一火车。在他驾崩后,又一位比他更混蛋、更极品的皇帝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汉灵帝刘宏。前任干过的那些破事儿,他基本都干过,而且干得更荒唐、更无耻、更流氓,因此他的名气也更大。本来,他的日子一直都很逍遥,直到184年,一个能让他做噩梦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张角。

第2章 曹操,乱世出枭雄
人都是复杂的,曹操既是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各种矛盾集于一身,这就是曹操。在我看来,如果一定细分的话,曹操有两副面孔:酸枣会盟前,他是治世之能臣;迎接汉献帝后,他是乱世之奸雄。

第3章 刘备,一切从零开始
在三国“三强”人物中,刘备不是出道最晚的,但却是创业条件最差的:论出身,他最多算是贫下中农,一无钱,二无权,什么都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零开始,但好在历史给了他这个机会。

第4章 将腐败进行到底
张角死掉了,皇帝大人的伤也好了。按中国人的习惯,伤好了,疼也就忘了。以前我说过,汉灵帝刘宏是个千年难遇的极品昏君,除了享乐,几乎什么都不会。事实上我说错了,汉灵帝除了享乐,至少还有一门技术特长——理财。当然,是为自己理财。

第5章 东汉后宫也疯狂
在中国,当皇帝无疑是最风光、最威风的职业,但未必是最快乐的职业,因为皇帝有皇帝的烦恼。其中,最让皇帝头疼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而汉灵帝刘宏就面临着这一难题。

第6章 决斗,最后的决斗
就在袁绍与何进讨价还价之际,宫里的宦官也得到了消息,他们立即意识到,以前那个客客气气和他们和谐共处的何进已经不见了,现在何进已经变脸了,成为他们的死敌,靠不住了。既然翻脸了,那就亮剑吧。

第7章 野心家董卓来了
外戚死了,宦官也死了,人世间最邪恶、最强大、最爱闹腾的两股势力霎时间灰飞烟灭了,天下太平了吗?没有!因为,新的野心家又粉墨登场了,他就是董卓。

第8章 酸枣,会盟还是作秀
队伍都到齐了,那总得搞点什么仪式,隆重地向大家宣布此举的行动方针及重大意义,然后领导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群众热烈鼓掌,最后大家一起吼几句口号,以鼓舞士气。其实,这个仪式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开会。
酸枣盟军要搞的仪式更加隆重,叫开会已经不能显示其气派,传统上有个更为出名的专有名词叫“歃血为盟”。

第9章 曹操,自古英雄多寂寞
所有的英雄都是孤独的。曹操决心做个英雄,他不怕孤独。既然其他人无可救药了,还是自己干吧,哪怕前面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他也会毫不畏惧的,这就是英雄之路,英雄之气!

第10章 “猛虎”孙坚来了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如愿以偿当上了太师,这一职位离帝王宝座仅仅一步之遥。而且,只要他愿意,这一步随时都可以踏上去。然而,他终究没能踏上去,因为不久又有人带兵来搅局了。这人比曹操还难缠,比曹操还狠,他的名字叫孙坚。

第11章 枭雄董卓之死
董卓进京的时候是一匹狼,现在,他已经不是狼了,而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谁能干掉魔鬼?皇帝不能,诸侯不能,老百姓更不能。虽然世界一片黑暗,但终究还是有勇敢者现身的,这位勇士的名字叫王允。

第12章 犯长安,王允之死
成为国家的领导人后,王允开始有点儿飘飘然了,也难怪,连不可一世的董卓都被他拉下马了,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摆平的呢?因此,他无需像以前那样低三下四地刻意奉承谁,也无需像以前那样隐瞒自己的主张,他急于撕下伪装,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他也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第13章 李、郭汜,没事狗咬狗
老当权派死的死(比如王允),逃的逃(比如吕布),李傕等四人当仁不让地成为新的当权派。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现在朝廷的格局是三公六府共同执政,除开徒有虚名的三公府,李傕、郭汜、樊稠都开府治事,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直接把三公踢到一边。但三个人一起执政也是有问题的,大家多少都是有点儿本事的人,都想大权独揽,谁听谁的?朝廷这座山头上一下蹿出了三只老虎,不打架都难。对汉献帝而言,摆脱了李傕等人的控制,并不意味着虎口脱险,接下来他将面临更多小军阀的纠缠。总之,我介绍过的,没介绍过的,你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汉献帝以前见过的,没见过的都粉墨登场了,他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第14章 汉献帝流浪记
关东联军成立的时候,要说他们没办事是不对的,他们只是不办正事,不办公事,不办大事,但对自己的私事还是很上心的。董卓还没死,大家就散伙了,当然不是回家种地当良民,而是抢地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袁绍。现在,韩馥是冀州之主,而冀州是当时的发达地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兵有兵,韩馥的日子过得相当潇洒,而袁绍这个昔日的盟主却在艰苦朴素奋斗中。袁绍不想一直过穷日子,他想吞下冀州这块大肥肉。

第15章 袁绍空手夺冀州
关东联军成立的时候,要说他们没办事是不对的,他们只是不办正事,不办公事,不办大事,但对自己的私事还是很上心的。董卓还没死,大家就散伙了,当然不是回家种地当良民,而是抢地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袁绍。现在,韩馥是冀州之主,而冀州是当时的发达地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兵有兵,韩馥的日子过得相当潇洒,而袁绍这个昔日的盟主却在艰苦朴素奋斗中。袁绍不想一直过穷日子,他想吞下冀州这块大肥肉。

第16章 幽州,志在必得
酸枣会盟后,曹操除了一个奋武将军的空头衔,一块地盘也没有。在鲍信的建议下,曹操把目光投向了东郡,他打算到那里去发展。以前朝廷曾经任命他为东郡太守,但他装病,没去;现在东郡是别人的地盘,他却打算积极争取,其实就是去抢。

第17章 东郡,第一块根据地
曹操走了,陶谦却忧郁成疾。在撒手人寰之前,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完成,那就是徐州该交给谁呢?他有两个儿子,但都不是玩政治的料,看来看去,只有刘备了,于是陶谦决定把徐州让给刘备。

第18章 陶谦临终让徐州
对于曹操而言,194年绝对是最凶险的一年。他刚刚在徐州杀得性起,后院却起火了,而且这次的火燃得挺旺,差点儿让他彻底完蛋。而且,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扯他后腿的竟然是陈宫、张邈和吕布。

第19章 兖州,祸起萧墙
对于曹操而言,194年绝对是最凶险的一年。他刚刚在徐州杀得性起,后院却起火了,而且这次的火燃得挺旺,差点儿让他彻底完蛋。而且,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扯他后腿的竟然是陈宫、张邈和吕布。曹操拿下兖州后不久,朝廷就发来“贺电”,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但曹操并不急于再攻徐州,尽管他的三大仇敌(吕布、刘备、陈宫)都在徐州,但他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迎接汉献帝,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皇帝身上潜在的价值。

第20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拿下兖州后不久,朝廷就发来“贺电”,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但曹操并不急于再攻徐州,尽管他的三大仇敌(吕布、刘备、陈宫)都在徐州,但他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迎接汉献帝,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皇帝身上潜在的价值。

精彩书摘

第1章 张角,东汉的掘墓人
1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文字更精彩。
东汉的灭亡之路是从两个极品皇帝——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的。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好事没干几件,工作基本都在梦游,但坏事却做了一火车——宠信宦官、搞政治运动打击士人(即著名的“党锢之祸”),穷奢极欲、五毒俱全,搞得民怨沸腾,真的很极品。
在他驾崩后(167年),又一位比他更混蛋、更极品的皇帝闪亮登场了,他就是汉灵帝刘宏。所有的极品皇帝都是相似的,汉桓帝干过的那些破事儿,比如娱乐、斗争、搞政治运动,他基本都干过,而且因为他干得更荒唐、更无耻、更流氓,所以他的名气也更大,可谓是极品中的极品,千年一遇。
东汉的政治势力一共分为三派:宦官、外戚和士人。严格地说,宦官属于皇帝一派,由于他们常常帮助皇帝夺权,因此,在皇帝大人眼里,他们是同志加兄弟。所以,斗争的结果通常是宦官、皇帝获胜,外戚完蛋,士人靠边站。比如汉桓帝联合“五侯”(五个极品宦官),先是斗垮了外戚梁冀,然后斗垮了士人,最终自己掌权。
有文化的人被晾在一边了,那就让没文化的人上,于是宦官上台了。
汉末除了皇帝带头乱搞外,还有宦官。汉桓帝宠信宦官,汉灵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家伙打破中常侍一般只有四人的常规编制,一口气突击提拔了十二个宦官,号称“十常侍”。
所谓的常侍,就是中常侍,通俗地讲,就是皇帝的秘书。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不仅管皇帝的生活,还管国家大事。由于皇帝不大理事,这个职位的实权大体相当于丞相,很牛气的,其中的两只领头羊张让和赵忠更是不得了,一个混成了皇帝他爹,一个混成了皇帝他娘。
严格地说,汉末掌权的宦官已经不是人,而是“人妖”。所谓“人妖”,似人似妖,在皇帝面前是人,在皇帝背后是妖,而是妖怪就要吃人的。这么说吧,这些直起了腰杆的“人妖”除了自己掌权,还安排亲友团成员到各地做官,一起祸害国家。
一个妖怪已经够受的了,十二个妖怪一起兴风作浪,还让不让人活?都乱套了,可更乱的还在后面。
汉末以后的年份是比较诡异的,除了宦官爱折腾外,老天爷也爱时不时出来凑热闹,什么地震、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冰雹……怕什么,来什么,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数都数不过来。比如史书记载豫州灾后的情况是“饥民死者四五”,而冀州的情况只比豫州多两个字——尤甚。
尤甚,尤甚,真是要命。天灾加人祸,双重打击一块儿上,谁受得了?
老百姓活不下去,怎么办?
造反!
一切改变从184年开始。
2
184年,那个能让汉灵帝做噩梦的人出现了,叫张角。
对于许多人来说,张角是一个神秘人物。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以前没名气,而且从事的是特殊工作——传教。以前没名气,没关系;搞出动静来,自然就有名气了。
其实,张角出道已经有好多年了,早在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张角就和两个弟弟张梁、张宝一起开始了传教活动。他获得道士于吉传授的《太平清领书》(《太平经》),自己琢磨了一番,终于开发出了拥有独家知识产权的宗教新品种——太平道。
张角具体的活动区域是冀州(今河北衡水)一带。之所以选择冀州,是因为那里是重灾区,拉人头容易。咱们中国人平时不信神,但遇到躲不过去的大灾大难,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什么都信,包括像牛鬼蛇神一类的冒牌货,也能大行其道。也难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神仙总是没错的。
张角是个多面手,不仅会理论研究、宣传策划(传道),还会一点儿医术。其实,道家本身也是把行医作为第二产业在搞,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期望最后能羽化成仙。
张角的医术怎么样不好说,但他的名号足够响亮——大贤良师。后来举事时,他的名号更加生猛,号称“天公将军”,而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则分别号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听上去实在很威风。当然,这些荣誉称号都是他们自己封的,不用花钱买。
我是天公将军,皇帝不过是天子,谁大?!由此看来,要办大事,面子很重要。
张角治病的方法的确别具一格。治病之前,他先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叫病人坦白一点儿个人隐私,比如自己以前都干过什么对不起政府、对不起人民之类的坏事,然后再施展法术,嘴里念出一大堆只有外星人听得懂的咒语为患者消灾除难。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理疗法,玩的就是神秘。除此之外,还有药物疗法。不过,张角开出的药方既简单又神秘,就是符水(神水)。据说不少群众饮用过后,感觉还相当不错(应该是心理作用)。不开刀、不住院、不用送红包,喝一碗符水就能药到病除,真是太神奇了。
创造奇迹的就是神医,不,是活神仙,事实上,张角一直被当做活神仙崇拜的。这样好的组织,就是挤破头也得加入啊。
除了传播教义,张角还组织群众搞政治理论学习。其实,张角成立太平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什么宗教文化,而是为了政治。行医也罢,传道也罢,都是假的,一个幌子而已,因为搞地下工作,披一件合法的外衣很重要。
很快太平道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加盟的人太多,许多人抛弃财产,也要追随“大贤良师”,由此也造成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交通堵塞(流移奔赴,填塞道路);二是安全事故频发。据史书记载,还没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病死的人居然就有一万余人(未致病死者亦有万数)。都说现在的“粉丝”疯狂,可和古代的那些“追星族”相比,那热情可是小巫见大巫,“大贤良师”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十余年间,张角苦心经营的太平道影响力一下子席卷大半个中国。这样说吧,东汉只有13个州,它就占据了8个州,信徒高达数十万之众,外围“粉丝”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张角开始对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他把信徒按地区分为36个方(片区),小方有六七千人,大方有一万余人,分别派出片区经理(渠帅)进行管理。
做得如此有板有眼,就是傻瓜也明白张角想干什么。但奇怪的是,张角出道那么多年,事业做得风风火火,却没人说它是邪教组织,也没见人来找他的麻烦,真是相当的怪异。
张角的确是一个狠角色,不光理论宣传做得好,统战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太平道中除了一般的信教群众,不少政府公务员都被他挖了过去,成为秘密会员。更让人叫绝的是,他不光发展一般的地方官,连中央也有人,而且是重量级选手,他们是中常侍封谞、徐奉。呵呵,也就是说,皇帝的秘书被发展成卧底了,也不知道张角给人家灌了什么迷魂汤。不管怎样,这两位算是跳上“贼船”了。走上那条路,就不能回头了。不管红道、黑道,只能一直往前走了!
3
其实,造反这样的工作就和做生意差不多,开业之前,一般都要翻翻历书,挑一个黄道吉日,以求开张大吉、财源广进,张角也不例外。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出一个吉利的日子:甲子年甲子日(184年农历三月初五)。我坚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但有时候,迷信的东西也不那么靠谱。
选好了日子,还得有行动。为了让大家认准目标,他拿出今日小商小贩贴小广告的精神,特意让人在各地的官府衙门上用石灰写上“甲子”两个字作为标记。好在那时没有城管,即使你乱写乱画,污染环境,也没人管。
离预定举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角开始加紧准备。他派出一个叫马元义的大方渠帅,先是联络荆州、扬州的信徒,让他们到冀州的魏郡会合。紧接着,马元义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联络京城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封谞和徐奉,让他们做好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共同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出乎张角意料的是,东风没等到,迎面刮来一阵冷风——出叛徒了!一个叫唐周的信徒向朝廷告了密,检举张角的“不轨行为”。这时,离起义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时间紧迫,对于起义军而言是如此,对于朝廷而言更是如此。
原来真有人要造反啊,汉灵帝刘宏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忙不迭地使出三招:首先,把马元义抓起来,车裂(五马分尸);其次,派人去冀州捉拿张角;最后,拉网式清查公务员中信仰太平道的官员。他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好家伙,公务员队伍中竟然有一千多个意志不坚定分子。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老子花钱养你们,还吃里爬外,怎么吃的怎么加倍给我吐出来——全部处死!看来搞政治投机就像是买彩票,风险极高,稍微选号不准,就会血本无归。
皇帝已经磨刀霍霍,张角被逼到了墙角,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等了,于是派人连夜通知各地,不必等那个好日子了,立即行动!一时间,各地几十万人一起举事,加上跟风响应的,造反的人数多达百万人(算上随军家属)!
黄巾起义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而火山的岩浆足以吞噬一切!
危机!危机!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黄巾军,汉灵帝感到自己的背脊骨透出阵阵凉意。三月初三,汉灵帝任命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布置京师的防御,接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带兵四万迎战。
四万人去对阵一百万人,听上去和送死差不多,但事实恰恰相反。当时黄巾军的主力主要分为三支:张角三兄弟所领导的黄巾军在冀州活动,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在颍川(河南禹州一带),张曼成领导的南方黄巾军在宛城。这三部分起义军分别从东、南、北三方向洛阳进发,准备抄汉朝的老底。
一开始,趁朝廷手忙脚乱之际,黄巾军攻占了很多地盘,但开局很梦幻,结局很凄惨,这大概是多数农民起义军的宿命吧,有时你不得不信。而且黄巾军的战斗力是所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军中最差劲儿的。
对朝廷而言,目前威胁最大的不是张角,而是颍川的波才,因为颍川离洛阳最近,波才的队伍能力最突出,而且表现最积极,任其发展,要是让皇帝大人睡不好觉,那大家都别想混了。所以,先解决波才,解除京师的直接威胁再说。
到了颍川,皇甫嵩和朱俊开始分兵,由朱俊和波才面对面会战。但朱俊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开门红,而是失败。看来,波才也是个人物啊。
朱俊首战失利,连皇甫嵩也受到影响,在长社(河南长葛县)被波才包围。农民军人多势众、气势正盛,皇甫嵩闭门不出,他在等待战机。
由于条件限制,黄巾军只能野外宿营,睡觉也没有军用帐篷,只能用野草扎几个凑合着用。这是个小小的纰漏,却被最不应该发现的人发现了,这个人就是皇甫嵩。事实证明,皇甫嵩不愧是汉末名将,他在这方面有过人的眼光。
到晚上,战机就来了。到了深夜(应该是黄巾军睡得正香的时候),皇甫嵩派一部分士兵偷偷进入对方军营放火,然后自己趁机带着人马杀过去,大家里应外合。
火攻,应该是三国时期最经典、最实用的战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靠火攻一锤定音的。
黄巾军猝不及防,大败。真是祸不单行,这时朝廷又给皇甫嵩派来了一支生力军。带队的骑都尉当时不咋有名,但后来却威名赫赫,直到现在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就是曹操。
现在仔细想来,黄巾军有点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皇甫嵩和黄巾军这么一交手,立即被照亮了,成为名将,曹操、刘备、孙坚原本没啥名气,也借黄巾军的光大踏步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列书名之外,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书名。 --- 《史海钩沉:汉末风云与三国鼎立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乱世之源——东汉末年的社会肌理与思想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导致汉室倾颓的深层社会结构性矛盾,而非仅仅聚焦于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我们从土地兼并的失衡、豪强地主的崛起、以及宦官与外戚集团长期的权力绞杀战入手,描绘了一幅末世图景。 一、底层呼声与教化危机: 黄巾起义的根源: 本章详尽考察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思想内核,分析了道教信仰如何在民间疾苦中扎根,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我们辨析了张角兄弟的领导策略,以及起义初期不同地区农民的诉求差异。这不仅仅是一场“宗教起义”,更是对中央集权衰弱后,地方治理真空状态下民间秩序重构的尝试。 儒学体系的僵化与士族的保守: 我们探讨了东汉后期,以“清议”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如何从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逐渐演变为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通过分析《德行标准》的制定与实际执行中的矛盾,揭示了儒家思想在面对极端社会危机时的局限性。 二、军事力量的重塑与地方割据的萌芽: 州牧制度的功与过: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州牧制度,本意在于加强地方控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有能力的军阀迅速异化为个人权力扩张的工具?我们对比了陶谦治理徐州的相对温和与董卓专权后的残酷景象,分析了地方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之手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边疆军事力量的反噬: 凉州、幽州等地的边防军在长期与外族作战中形成的强大战斗力和相对独立的政治诉求,是东汉中央权力衰落的直接推手。对韩遂、边章等地方军事强人的分析,展现了中央对边疆武装的控制力是如何一步步丧失的。 第二部分:群雄逐鹿——势力格局的动态演变与战略博弈 本部分集中展现了自董卓入洛阳至曹操统一北方前夕,各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兴衰轨迹与战略决策的细微差别。 一、董卓的统治与反董卓联盟的瓦解: 权力真空的填补: 董卓的进入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对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失控的必然反应。我们详细梳理了董卓集团的内部构成(以吕布、李儒为代表的不同派系)以及其在洛阳推行的经济政策(如铸造劣币、强征物资)对社会造成的即时冲击。 初平年间的权力分散: 反董卓联盟的失败,关键在于各路诸侯的战略目标不一致。袁绍的保守、袁术的急躁、公孙瓒的固执,共同导致了联盟的内耗。本章将重点分析“酸枣会盟”中各方势力在军事部署和政治意图上的分歧如何促使联盟迅速溃散。 二、中原核心区的争夺与曹魏势力的崛起: 曹操的早期战略定位: 曹操如何通过迎汉献帝这一关键步骤,实现了政治合法性的最大化?我们对比了曹操在迎帝前后的用人策略转变,特别是对荀彧、郭嘉等谋士的倚重,展示了其政治手腕的高超之处。 官渡之战的深度解析: 官渡之战不再是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后勤补给、战略情报(如许攸的投奔)和主帅心理素质的全面较量。通过对战役时间线和关键节点(如粮草被焚)的重新构建,揭示了袁绍阵营内部的结构性缺陷,是如何被曹操精确打击的。 三、南方的格局化与荆州的战略价值: 江东基业的奠定: 孙坚、孙策的英武事迹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在江东建立起一套既能依靠地方士族、又能有效整合地方武装的治理模式。对其在丹阳、会稽的屯田和水军建设的分析,是理解东吴稳定性的关键。 刘表与荆州的“缓冲带”作用: 荆州在三国鼎立形成前夕扮演了重要的战略枢纽角色。刘表看似无为而治的方针,实则为其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但也为后来的内部分裂埋下了隐患。分析刘表晚年,特别是其子嗣间的权力交接混乱,如何为曹操和刘备南下提供了契机。 第三部分:鼎足之势的形成与地缘政治的较量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探讨了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格局的确立,以及三国之间在内部治理和外部扩张上的持续竞争。 一、赤壁之战的决定性因素: 军事部署与技术优势: 除了周瑜的指挥艺术,本章还重点分析了长江水战的特点、火攻的科学原理,以及黄盖“苦肉计”背后的心理战布局。对曹操军队在水土不服和瘟疫流行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看待战败的全新视角。 政治遗产的分配: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如何分配荆州的控制权?这部分将详述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早期发展,以及孙权对荆州南部(四郡)的实际控制力度,为后续的“荆州之争”埋下伏笔。 二、三国各自的内政建设与国策差异: 曹魏的制度化: 曹丕代汉后,曹魏政权如何通过《九品中正制》来稳定士族关系,以及其在屯田制和法律建设上的集权化努力。分析曹魏内部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张力。 蜀汉的理想与现实: 刘备集团在益州立足后,如何平衡“外来者”与“益州本土势力”的关系?诸葛亮在《出师表》之外,在赋税、法制以及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上的具体实践,揭示了蜀汉政权在有限资源下追求的“理想国”模式的艰难。 东吴的“江左传统”: 孙权集团如何长期依赖江东本地士族的支持,以及其在对外战争中对水军的绝对依赖。分析东吴在魏蜀争斗中的“平衡术”,以及其在统治后期地方豪强坐大的困境。 三、最终的宿命:三国归晋的必然性分析: 本书最后将超越具体的战役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三国最终归于司马氏一族的内在逻辑进行总结。这包括曹魏政权内部权力传承的制度性缺陷,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致命伤,以及东吴在地理优势耗尽后的结构性衰弱。核心观点在于:三国鼎立是历史的暂时状态,而非终点,任何无法解决内部权力核心矛盾的政权,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更具组织效率的力量所取代。 --- 本书特色: 注重社会经济层面: 深入分析土地、赋税和人口流动对军事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平衡视角: 对魏、蜀、吴三方的得失进行同等强度的剖析,避免任何一方的“神化”或“妖魔化”。 史料考证严谨: 综合运用《三国志》、《资治通鉴》及出土简牍文物信息,还原复杂的历史现场。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三国解读”类的书籍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它们大多是在重复已知的内容,无非是换个包装,卖弄一些“独家秘闻”的小伎俩。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文化侧写”的独到见解。它不仅仅关注战争和政治,更深入地探讨了东汉末年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士族阶层的生态以及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变异与重塑。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乱世中的选择困境,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名士风度”背后的权力逻辑,揭示了魏晋风度是如何在曹魏政权建立的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塑造和利用的。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社会文化肌理的分析角度,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三国,光靠记住谁砍了谁、谁娶了谁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理解支撑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色”。这种对史料的深挖和对文化现象的解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让人忍不住在读完一段后,会停下来深思许久,甚至要去查阅相关的文献佐证作者的论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主动性。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情绪曲线”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大师级别。它不是一味的激昂或沉闷,而是巧妙地在宏大叙事的高潮和微观人物命运的低谷之间进行切换。例如,在连续分析了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之后,作者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某个小人物,比如一个默默无闻的谋士或是一个地方小吏,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些插叙的片段,虽然在全局战役中影响甚微,却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人味儿”。它们像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个体在巨大历史压力下的无奈与抗争。这种情感上的张弛有度,使得读者在智力被充分调动的同时,心灵也能得到必要的慰藉与共鸣。我读到一些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论述时,那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冲击力,是很多堆砌辞藻的文学作品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成为了一部关于人性复杂性的伟大史诗,每次合上书本,都会留下一种深长的回味和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到近乎偏执的读者,很多历史著作在描述具体场景时,往往会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掉历史的真实感,或者在细节上留下太多可以被挑刺的漏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展现出一种近乎“考古式”的还原精神。比如,在描述早期战役的后勤补给线时,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去推测当时粮食的运输效率、兵士的疾病控制,甚至连不同兵种的盔甲重量对行军速度的影响都有所提及。这种对“生活史”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沉浸感。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泥土的味道,能感受到军队在炎热的夏季行军时的煎熬。更令人佩服的是,当作者遇到史料记载模糊不清的地方时,他从不含糊其辞,而是坦率地指出“此处存疑,或为后人附会”,然后给出基于现有证据的最合理推测,并明确区分了哪些是确凿史实,哪些是合理的历史想象。这种尊重事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抱有极高的信任度,它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有着学术严谨性,却又不失可读性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简直像是在品鉴一部结构极其精妙的古典建筑群。它的章节安排和逻辑推进堪称教科书级别。与其他同类书籍惯常采用的“时间线索”或“人物传记”的单一结构不同,这本书采用了主题式和专题式的混合叙事方法,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生的事件能够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对比。例如,当它讨论“人才战略”时,会同时穿插分析曹操在北方如何招揽寒门,刘备在益州如何巩固士族支持,以及孙权在江东如何平衡地方豪强,这种跳跃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引用时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过度依赖《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单一来源,而是广泛参考了出土文物、地方志以及后世的注疏,使得论证过程扎实而有力。每一次翻页,都感觉是在进入一个新的、被精心规划过的知识空间。这种严谨的结构设计,使得即便是复杂的军事部署和官僚体系变迁,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对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无形的,但效果显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三国历史半懂不懂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以前看三国故事,总是被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层出不穷的计谋搞得晕头转向,总觉得很多事情只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性上,缺乏深度的理解。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陈述,更像是带着你一步步走进历史的现场,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剖析那些看似高深的战略和权谋。比如,它对赤壁之战前后的局势分析,没有一味地堆砌数字和战报,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心理博弈和资源分配的现实考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中的具体体现。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善于捕捉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微妙情绪变化,使得那些教科书上刻板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三国鼎立的格局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和逻辑支撑,尤其是在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霸主”的决策失误与成功之处时,作者提供的多维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从民间传说到严谨史实的桥梁,让晦涩的历史变得可亲近、可感悟。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看。

评分

很喜欢田旺,苍耳,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很不错,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是市场唯一一本雷军公关部审阅的传记!雷军精神的最全面阐释,引领千万创业者的拼搏梦!振奋千万青年的创业史诗,搜狐财经鼎力推荐!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记录了雷军从大学时期,到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到小米手机成功的历程,揭露了雷军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的每次转折的心路,最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了解雷军及其团队。从带金山打市场到创立网站,到投资凡客诚品和乐淘,投资语音,到亲自创立小米手机并获得成功。雷军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困惑、喜悦等心路。雷军创业的迷茫,成功的激情,压力下的坚持,理想的牵引,全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雷军和他团队的风采。小米曾经很艰辛要做出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必须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开工厂不是雷军的强项,所以雷军希望小米和苹果一样走代工的道路。于是,他开始寻求合作。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却异常艰难。手机供货方一般都有一个习惯,总是希望合作方大批量地生产,他们可以大批量地供货。但这样当然会有风险,一旦产生大量库存,有可能会拖垮一个新成立的公司。雷军当然不希望小米手机一开始就大批量生产。但这样供货商就难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刚刚初创的小米的生产难度。刚开始的时候,雷军对供货商恨得牙痒痒,但是转念一想,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手机的很多器件都是定制的,需要供货方自己掏研发费用,而小米只是个雏形,供货商也不了解小米。这些供货商看过太多的公司破产,自然有了心理防备。即便是和供货商十分熟悉的周光平,供货商也只是热情地将他请进去,然后绕着弯子再将他请出来。雷军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供货商,一家一家地和他们谈,让他们足够了解自己,了解小米。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情况才慢慢开始好转,终于为小米找齐了供货商,包括夏普、三星、、和德赛等,多数都是苹果的供应商。供货商敲定后,在检测环节,雷军对质量是精益求精的。小米手机生产出来之后,在几个月的漫长测试过程中,要经历高低温测试、水冲、粉尘、五轮抗摔实验等各种严格的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这样,小米的供应商和质量问题暂时性地解决了。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发布会后,小米手机就一直处于疯狂的销售火爆状态。按照以往国内手机销售的经验,雷军给小米定下的销售目标是30万台,两周内他备了10万台手机的货,感觉这个量已经是上限了。一般国内手机单款能达到这个成绩就很不错了,所以,他在供货商那边下的订单并不多。但是小米手机一经发售,其火爆的场面远远超出他的预料。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却让雷军有些哭笑不得,他没有时间享受喜悦的心情,因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小米的产能问题。这是

评分

写的诙谐,很客观,不错,期待再出佳作

评分

1、初读三国: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连环画,谈到《三国演义》,它的连环画不得不提;谈到连环画,《三国演义》又不得不说。《三国演义》连环画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之一,由解放后最优秀的几位画家联合绘制,图案惟妙惟肖,内容精简,引人入胜,可以说小学里就深深为《三国演义》所吸引。那时候的阅读注重的是对英雄人物的欣赏崇拜,五虎大将的驰骋疆场盖过了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

评分

很喜欢田旺,苍耳,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很不错,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是市场唯一一本雷军公关部审阅的传记!雷军精神的最全面阐释,引领千万创业者的拼搏梦!振奋千万青年的创业史诗,搜狐财经鼎力推荐!雷军世界需要我的突围记录了雷军从大学时期,到毕业后参加工作,一直到小米手机成功的历程,揭露了雷军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他的每次转折的心路,最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了解雷军及其团队。从带金山打市场到创立网站,到投资凡客诚品和乐淘,投资语音,到亲自创立小米手机并获得成功。雷军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困惑、喜悦等心路。雷军创业的迷茫,成功的激情,压力下的坚持,理想的牵引,全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雷军和他团队的风采。小米曾经很艰辛要做出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必须要有一流的软、硬件。开工厂不是雷军的强项,所以雷军希望小米和苹果一样走代工的道路。于是,他开始寻求合作。但是没有想到,这个过程却异常艰难。手机供货方一般都有一个习惯,总是希望合作方大批量地生产,他们可以大批量地供货。但这样当然会有风险,一旦产生大量库存,有可能会拖垮一个新成立的公司。雷军当然不希望小米手机一开始就大批量生产。但这样供货商就难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刚刚初创的小米的生产难度。刚开始的时候,雷军对供货商恨得牙痒痒,但是转念一想,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手机的很多器件都是定制的,需要供货方自己掏研发费用,而小米只是个雏形,供货商也不了解小米。这些供货商看过太多的公司破产,自然有了心理防备。即便是和供货商十分熟悉的周光平,供货商也只是热情地将他请进去,然后绕着弯子再将他请出来。雷军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供货商,一家一家地和他们谈,让他们足够了解自己,了解小米。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情况才慢慢开始好转,终于为小米找齐了供货商,包括夏普、三星、、和德赛等,多数都是苹果的供应商。供货商敲定后,在检测环节,雷军对质量是精益求精的。小米手机生产出来之后,在几个月的漫长测试过程中,要经历高低温测试、水冲、粉尘、五轮抗摔实验等各种严格的性能测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这样,小米的供应商和质量问题暂时性地解决了。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发布会后,小米手机就一直处于疯狂的销售火爆状态。按照以往国内手机销售的经验,雷军给小米定下的销售目标是30万台,两周内他备了10万台手机的货,感觉这个量已经是上限了。一般国内手机单款能达到这个成绩就很不错了,所以,他在供货商那边下的订单并不多。但是小米手机一经发售,其火爆的场面远远超出他的预料。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却让雷军有些哭笑不得,他没有时间享受喜悦的心情,因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小米的产能问题。这是

评分

你知道吗?在中国,因为教育体制的问题,“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从小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虽然我们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却缺乏创新。更搞笑的是,还有人自称是你忠实的粉丝还说自己是“乔布斯专家”,给自己起个名字叫“创新工场”,但却只会山寨别人的创新,自己涂脂抹粉后再去忽悠别人的钱,我觉得,你对这种人自然会不屑一顾的,甚至,都不值得不屑的吧——因为曾经令你不屑的那些人,也比这种只会抄袭却打着创新旗号的人值得不屑。  还有,你知道吗,据说几个中国互联网的所谓“大佬”,争着要为即将出版的《乔布斯传》中文版写序,并且据说为此还争着付出了高额的费用——我知道,你肯定像看待“麻瓜”一样看待他们做的诸如此类的事,做这种事的人,永远无法做出苹果那样的公司,因为他们需要用别人的名字给自己贴金,而你则永远不会做这种拉虎皮做大旗的事,你只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名字,所以,你是Steve Jobs,他们只是xxx。  我最喜欢的是你说的这几句话: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这本书的序看完了,不错

评分

谈谈我读三国的经历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