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柱是指自方钻杆至钻头以上的钻具管串的总称。钻柱由方钻杆、钻杆、钻铤、接头和稳定器等钻具组成。在钻井过程中,通过钻柱把钻头和地面连接起来。
钻头是钻井过程中用于破碎井底岩石的工具。根据不同的地层、不同的钻井方法和目的,选用不同的钻头。
钻铤是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两端有连接螺纹的厚壁无缝钢管,主要用于给钻头施加钻压、传递扭矩、形成钻井液循环的通道和井眼轨道控制。
稳定器是一段中间局部加大、具有控制钻具轴线作用的工具,在结构上分为直棱、螺旋和辊子三种形式。
减振器是一种安装在钻柱上的,能改变钻柱振动特性的工具。在钻井过程中,井下钻具要产生纵向和旋转的冲击振动,在严重情况下钻头的实际载荷(钻压与转矩)可能超过平均值的2倍,直接危害钻头、钻具和地面设备。大多数减振器只能改变纵向振动特性,某些减振器也同时改变扭转振动特性。
震击器是一种安装在钻柱上的能产生向上或向下冲击振动的工具。在深井、海上钻井,尤其是定向钻井中,时常在下部组合中安放随钻震击器,以便一旦下部钻具组合被卡,即可操纵震击器,通过向上或向下的震击作用解卡。随钻震击器有液压式和机械式两种,其结构一般都较复杂,但作用原理却较简单:当需要上击时,快速提拉钻柱,钻柱伸长积蓄很大的能量,一旦锁定机构解脱,钻柱的弹性力使震击头碰撞产生强大的上击作用;当需要下击时,只需迅速下放钻具,利用上部钻具的重量即产生向下的震击作用。
方钻杆是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截面外形为四方形或六方形,而内为圆孔的厚壁管子,两端有连接螺纹。方钻杆下加厚端和钻头之间的全部连接均为右旋。方钻杆主要用于传递扭矩和承受钻柱的拉力。
钻杆和加重钻杆均是用高级合金钢制成的两端有连接螺纹的无缝钢管,后者比前者壁厚,用于加深井眼、传递扭矩并形成钻井液循环的通道。
井底马达又称井底动力钻具,是装在井下钻具底部用于驱动钻头转动的动力机。井底动力钻具主要包括电动钻具、涡轮钻具、螺杆钻具三类。螺杆钻具根据外壳的形状可分为普通螺杆钻具、弯外壳螺杆钻具、反向双弯外壳螺杆钻具、同向双弯外壳螺杆钻具、可调单弯外壳螺杆钻具、固定式同向双弯外壳螺杆钻具等。连续导向动力钻具组合是一套能连续完成定向、造斜、增斜、扭方位、降斜等钻进程序的井底动力钻具。
……
作为一名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业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石油工程(第2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书中关于“石油工程概论”的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让初学者迅速对石油工程这个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石油工程的学科内涵、发展历程、主要分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对石油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石油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的介绍,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新的技术,而是对这些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其原理、优势、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石油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石油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石油工程这个行业,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决心。
评分我是一名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石油工程(第2版)》。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领略到了石油工程的无穷魅力。尤其是书中关于“炼油化工基础”的部分,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是从原油的组成和性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不同组分在原油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原油的加工性能。然后,再逐步引入了炼油的主要工艺,如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书中对于这些工艺的讲解,不仅仅是罗列设备和操作参数,更是深入分析了每个工艺的原理、目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产物分布,并且配有大量的流程图和设备示意图,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催化裂化”的讲解,作者详细解释了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优化裂化产物的组成,从而生产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催化技术在现代炼油工业中的重要性。书中还对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以及它们的利用和处理进行了介绍,这让我意识到炼油工业不仅是资源的转化,更是循环经济的体现。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炼油化工这个看似神秘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关注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
评分作为一名在石油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生,我对各种专业书籍都有一定的了解。《石油工程(第2版)》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有资格对其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书中对于油气藏工程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油藏的产量和开发效果,如何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来最大化油气采收率。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优化设计,这对于我们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还对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技术,如页岩气、致密油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特殊的储层特性、开发技术和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油气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水驱、气驱、化学驱、热力采油等多种EOR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结合了大量实际生产数据,对这些技术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EOR技术,延长油田寿命,提高油气产量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非常精准,并且在第一次出现时通常会给出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极大地减少了理解上的障碍。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扎实的石油工程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油气藏工程各个方面知识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石油工程专业的老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工程知识,并且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在比较了市面上众多的教材之后,我选择了这本《石油工程(第2版)》,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本书在“油气藏评价”方面的阐述,尤其令我赞赏。作者在介绍储层评价的各种方法时,不仅详细讲解了地质统计学、数值模拟等理论方法,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油气藏类型中运用这些方法来进行精准的储层评价。例如,书中对于复杂断块油藏、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的介绍,就非常有针对性,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思路和技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储层参数的获取与不确定性分析”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各种测井资料、岩心分析数据、试油解释等数据的获取方法,并且对这些数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减小不确定性,提高评价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至关重要。书中的图表丰富,数据详实,充分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引导研究的优秀著作,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石油工程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在石油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常常需要翻阅各种专业书籍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石油工程(第2版)》这本书,已经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油气储运”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各种储运方式,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储运方式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例如,对于原油储运,书中详细比较了罐式储运、管道储运和船运等方式,从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条件下最优储运方案的选择建议,这对于我们进行储运方案的经济技术评估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储罐设计与安全”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储罐(如固定顶罐、浮顶罐)的设计原则、结构特点、安全要求,并重点介绍了储罐的防火防爆措施、防腐蚀技术以及安全监测和管理规程,这对于我们保障油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油气管道的选址、设计、施工、维护等全过程,并且对管道的强度计算、水力学计算、应力分析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书中的语言专业、严谨,但又不失条理,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石油工程工具书,它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石油工程(第2版)》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毕竟“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肃和枯燥。然而,当我真正翻阅之后,这种顾虑荡然无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极具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在讲解钻井工程部分时,没有一味地堆砌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而是更加注重对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风险的分析,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和规避这些风险。例如,在讲解井下复杂问题的处理时,书中列举了地层垮塌、井涌、井喷等几种常见的难题,并详细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判断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还配有详细的流程图和应急预案,这对于即将踏入油田一线工作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救命稻草”。而且,书中对于钻井液的配方设计和性能测试,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甚至给出了不同地层条件下的钻井液推荐配方,这让我对钻井液在保障钻井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定向钻井”和“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介绍,作者不仅讲解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还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它们在复杂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贴近工程实际,很多概念的解释都结合了生动的工程场景,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他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导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
评分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对石油工程这个专业既好奇又感到些许迷茫。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石油工程(第2版)》,可以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专业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的魅力所在。书中关于油气集输和储存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管道的铺设和设备的选择,而是深入分析了油气在集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输量波动、管线腐蚀、堵塞等,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设备以及采取有效的监测和维护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书中对于输油管道的设计标准、防腐蚀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的阐述,都非常具体和实用,让我对保障油气运输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油气处理”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原油、天然气在进入长输管线之前需要进行的各种分离、净化处理,包括脱水、脱盐、脱硫等工艺,并且分析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原理、设备和优缺点,这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干净整洁的成品油和天然气,背后是多么复杂和精密的工程。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流程图和设备示意图,让原本枯燥的工艺流程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石油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石油工程不仅仅是钻探和炼油,更是一项集工程、技术、管理和环保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石油工程(第2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讲解“油气田开发”部分时,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开发技术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方案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水平井、多分支井、注水开发、三次采油等技术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的油田开发案例,分析了不同开发方案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油藏的特点和经济性来选择最优的开发方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物理驱、化学驱、热力驱等多种EOR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技术难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际生产数据,对这些技术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EOR技术,延长油田寿命,提高油气产量至关重要。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贴近工程实际,很多概念的解释都结合了生动的工程场景,让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油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石油工程师,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大门,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充满了学习下去的动力。
评分拿到这本《石油工程(第2版)》的时候,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憧憬与迷茫。这本书,就像是我职业启蒙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关于“油气井工程”的介绍,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解钻井的过程,而是深入剖析了钻井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钻头的设计与选择、钻井液的性能与功能、井筒的稳定与固井等。书中对于钻头磨损机理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地层性质选择最优钻头的建议,对我非常有启发。同时,书中对于钻井液在平衡地层压力、携带岩屑、润滑钻头、保护井壁等方面的多重作用的讲解,也让我对这种看似简单的“泥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固井工程”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固井的目的、固井材料的选择、固井工艺的流程以及固井质量的评价方法,并且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固井质量不合格可能带来的后果,如井漏、套管腐蚀等,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固井设计和施工来保证固井质量。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书中的语言专业而严谨,但又不失逻辑性和条理性,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和概念背后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石油工程理论基础,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石油工程(第2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怀揣石油梦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宝典!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而严谨的风格深深吸引。翻开第一页,那清晰的目录就如同为我指明了方向的灯塔,从石油地质基础到勘探开发,再到炼油化工,几乎涵盖了石油工程的每一个关键领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勘探技术的讲解,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地震勘探、测井等方法的原理,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示和案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领悟其中的奥秘。例如,在讲解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通过生动的类比,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然后再逐步引入公式推导,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让我不再对那些看似高深的专业术语望而却步。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与时俱进,接触到石油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更清晰地眺望行业的未来。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也充满了逻辑性和条理性,作者会先提出问题,然后层层剖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储层评价”那一章节的阐述,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价指标,还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根据这些指标来评估一个储层的商业价值,这对于我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石油工程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充满了学习下去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