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主要是指纳粹德国) 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蒋介石与希特勒》将揭示这一时期的中德关系。
马振犊,男,1961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著有《血染辉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等。
戚如高,男,1964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民国档案》杂志副主编,研究员。著有《国共和谈秘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澜与中国民主同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日本占领南京后,急于沟通南北两大战场,使其占领区连成一片,于是发动了旨在打通津浦线南北两端的作战。1938年4月,在鲁南重镇台儿庄,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所部,击溃日本精锐部队的进攻并成功地围歼了孤军深入我内线的日军一万余人,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法肯豪森在前线指挥部协助了我军作战指挥工作,他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方法加以聚歼,他将此战役与1914年德军在塔恩堡战役中围歼俄军的经验相提并论,宣称:“这是我们给敌军致命一击的最后战机。”此役给予日军以迎头痛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并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卫国决心,受到了国内外正义舆论的热烈欢呼。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各国驻华武官纷纷前往战地参观,当时史迪威为美国驻华武官,他会见了法肯豪森,与他讨论了战果”。美国女作家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在她的《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这样记载:“德国首席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将军因中国军队没按他的计划行动,气得狠命揪自己的头发。他说:‘我告诉委员长要向前推进,要发动进攻,要乘胜前进,可是,他们什么行动也没有采取,日军很快就会把8到10个师的部队调到徐州前线,到那时就来不及了。’白崇禧同史迪威和德国顾问们一道分析了这场战斗,白崇禧对进攻的经验不感兴趣,仍念念不忘靠拖垮日军取胜的理论。”“这位了解日军个性颇深的德国顾问对史迪威预料,日军将会卷土重来进攻徐州,果然不出所料,徐州不久即陷于敌手,日军转而进攻河南。”
法肯豪森在台儿庄“很可能施展了他们对中国人战略的最大影响”。
……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建立起,直至1941年对德断交以后数年之内,与德国前期魏玛共和国及后来的纳粹政权第三帝国政府之间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尤其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中华民国政府与第三帝国之间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曾保持了十分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从希特勒、蒋介石直至双方所属军政大员之间都有密切友好的私人交往,德国通过其驻华军事经济顾问及德国政府在华代表,沟通了中德间军事、经济贸易的密切合作。德国政府在国民政府“攘外”与“安内”的军事建设以及军工、交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影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而中国则以大量的战略原料供应德方,在其重建经济及重整军备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德双方在这种合作中都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中德间的此种合作,有出自政治上的基本因素。其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于纳粹组织及铁腕独裁统治方式的极端推崇与效仿;其二是当时中德双方都处于摆脱困境重建国家的相似地位,在思想及心理上产生了共鸣。虽然两国的具体环境及发展基础并不相同,而且,纳粹党人从其法西斯主义“种族理论”出发,对中国这个远东弱国的歧视心理并未消除,德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态度上也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希特勒出于对华战略原料输入及其全球策略之考虑,在1941年以前,德方的对华友好与合作方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愿看到中日两国火并而对其全球霸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希望日本侵华得利即止,最好能联合中国共同反苏反共,配合德方的全球战略,因而就有了1938年陶德曼“调停”中日战争之举。
“调停工作”失败以后,德国被迫在中日之间进行了一次艰难的选择。最后,希特勒从其世界战略需要出发,在日方的压力及要挟之下,终于选择了日本而抛弃了中国。1938年7月,德国政府召回了驻华军事顾问团。1941年7月1日,中德断交,德国正式承认汪伪政权。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国民政府对德宣战。然而由于客观地理等因素,中德两国并没有直接交战,更因国民政府与纳粹政权之间并没有什么大宿怨,故而双方在断交宣战之后依旧保持了一定的秘密接触,国民政府对留华德侨之遣送与安置都给予了照顾,而德国与汪伪政权之间的合作也并不愉快。重庆与柏林之间实际上保持了一种“面不和心和”的关系。
令人意外的是,蒋介石在二战后期竟然通过在美国的宋子文和在德国做暗中联系人的齐焌渠道,向德国内部克兰、托马思等反希特勒势力提供了经济支持,资助他们推翻纳粹政权的活动,希望亲华派上台以恢复中德关系。虽未成功,但却成为中德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
战争结束后,纳粹政权灭亡,中国政府显要人物对于一些有“交情”的流亡在华的前纳粹分子,给予了一些庇护,而德方战前与中国合作过的人物,如法肯豪森、克兰等人与中方上层人物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信使往来,这种关系甚至一直持续到国民党人退居台湾之后。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蒋介石与希特勒’,这个题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复杂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全球格局动荡不安的年代,东方巨龙与西方强权,是如何在各自的命运漩涡中,找到了某种短暂的交集?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两国领导人个人的性格、政治抱负,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国内外压力,是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彼此的态度和两国关系的走向?例如,蒋介石为了国家生存,是否在与德国结盟和寻求西方援助之间有过艰难的权衡?而希特勒,又是否将中国视为牵制日本、消耗盟友,或是实现其自身战略野心的棋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为什么’的深入解答,而非仅仅是‘是什么’的罗列。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已被熟知的事件,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渴望通过阅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两位风云人物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抉择。”
评分“拿起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脑海中浮现出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舞台。‘蒋介石与希特勒’——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故事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挖掘出支撑起两国领导人之间关系的证据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当时两国的外交官员、军事顾问、甚至民间组织是如何在两国之间穿梭,传递信息,洽谈合作?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初期,如何依靠德国的军事技术与顾问支持,以及后来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因国际局势的变化而走向终结的。作者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蒋介石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希特勒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与中国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如果书中能够呈现一些罕见的历史照片、书信原文,甚至是当时的内部备忘录,那将是极大的惊喜,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对这段关系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究,以及它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
评分“提到‘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蒋介石与希特勒’,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年代。一个急于摆脱列强欺凌、寻求国家独立的中国,与一个野心勃勃、意图称霸欧洲的德国,它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一段曲折的历史?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两国关系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从早期的友好合作,到后来的逐渐疏远,乃至最后的敌对。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关系’的,是基于军事协议、经济往来、还是政治立场?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德国顾问团在中国军事建设中的实际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最终是如何受到国际政治风向变化的影响而改变的。同时,我也想知道,蒋介石和希特勒在各自的国家战略中,是如何看待对方的?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否仅仅是权宜之计,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史料发现,或者颠覆一些既有的历史认知,那我将感到非常欣喜。我期待的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历史探索,能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那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次翻阅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在民国时期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将目光聚焦于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与德国元首希特勒这两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并试图剖析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对当时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的互动进行深入的梳理与解读。毕竟,二战前后,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以及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某种默契,都曾深刻影响了东亚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作者能否抽丝剥茧,揭示这些互动背后隐藏的战略考量、利益交换,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人情感因素,将是衡量本书价值的关键。从书名来看,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史料,而是力图构建一种宏观的叙事框架,将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这种研究视角,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动荡年代提供了全新的维度,也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精彩论述充满期待,渴望通过阅读,填补我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坦白说,‘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蒋介石与希特勒’这样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无法想象,在那个充满民族危机的时代,中国最高领导人与纳粹德国元首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一种形式的‘关系’。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两国政治体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合作与对抗?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德国在中国的军事工业投资、技术转移,以及对中国军队训练的实际帮助。这些物质层面的联系,往往是理解两国深层政治关系的基础。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探讨,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的某些契合度,比如对民族主义的推崇,以及这种契合度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他们之间的接触。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论点,并进行严谨的辩证分析,那将更加引人入胜。我希望读到的,是一部既有扎实史料支撑,又富有思想深度的研究著作,能够带领我走进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图景。”
评分国民党人对德国的友好渊源
评分第四章 中德关系渐趋密切
评分比较冷门的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可以关注
评分书还不错,收货巨慢,慢得让我受不了
评分这样的专门研究,可以体现作者的功力
评分德国军火与中国内战
评分了解蒋介石,可以翻阅看看,值得购买。
评分买过作者的其他书,正好jd活动,下单。感谢送货师傅。
评分希特勒会见中国特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