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 [Geschichte eines Deuts 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 [Geschichte eines Deuts 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哈夫纳 著,周全 译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德国历史
  • 一战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崛起
  • 个人经历
  • 历史传记
  • 20世纪德国
  • 社会历史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536057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88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eschichte eines Deuts 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没有将自己呈现为纯粹的纳粹受害者,而是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中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最生活化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

作者简介

  赛巴斯提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1999),法学博士,1938年移居英国,在《观察家报》担任记者。1954年返回德国后,曾先后为《世界报》及《明星周刊》撰稿,成为德国著名政论家。哈夫纳著有一系列历史题材的畅销书,其中包括《丘吉尔》(1967)、《希特勒》(1978)、《不含传说的普鲁士》(1979)、《历史变奏曲》(1985)、《从俾斯麦到希特勒》(1987)。
  译者简介:
  周全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6国语言。译者旅居欧美20年,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学教师、俄罗斯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及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为自由职业者,从事创作与翻译。译作有《白玫瑰一九四三》。

精彩书评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与歌德的《浮士德》及《少年维特的烦恼》、卡夫卡的《审判》及《短篇小说集》、马丁·路德翻译的《马太福音》、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施笃姆的《白马骑士》等书都应列入学生必读的50本书籍之林。
  --德国《时代报》
  这本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让人明白,希特勒为何能够上台。
  --德国《法兰克福通论报》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中部德国广播电台
  哈夫纳撰写伟大历史论述并将读者如身历其境般带入当时日常生活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本非凡的……每个人都必须一读的著作。
  --新西兰旺格努衣图书馆

目录

第一部 序幕
1.哑谜
2.历史事件的不同强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一场国家大戏
5.十一月革命与德皇退位
6.革命的破坏者与“义勇军”
7.内战的“战火洗礼”
8.卡普政变
9.拉特瑙部长遇刺身亡
10.群魔乱舞的1923年
11.平淡的史特雷斯曼时代
12.“体育病”
13.史特雷斯曼之猝逝——末日的开端
14.严峻的布吕宁时代
15.准备就绪

第二部 革命
16.我的父亲——普鲁士清教徒
17.假革命(1933年2月)
18.柏林的嘉年华舞会
19.国会大厦纵火案
20.“第三帝国”的诞生(1933年3月)
21.生活正常如昔
22.真革命
23.柏林高等法院的沉沦(1933年3月31日)
24.查莉——两段奇特的插曲
25.抵制犹太人的行动与法朗克·兰道之流亡

第三部 告别
26.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27.与狼共嗥(1933年4月)
28.旧世界的解体:
29.三种“置身事外”的诱惑
30.一群朋友的分崩离析与“科佩尼克大屠杀
31.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32.异族统治是否胜过纳粹统治?
33.不真实的夏天
34.泰蒂重返柏林
35.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国”的精髓
36.抵达裕特堡候补文官营区
37.裕特堡的“世界观教育”
38.“我”而今安在?
39.被“同志化”的德国人
40.两个狂欢晚会
后记
年表

精彩书摘

  我对此满怀着希望,而且从本书迄今所叙述的一切即不难看出,我全心全意反对革命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然而第二天我就已经失望了——原来那是一场不同革命派系之间的失控射击事件,原因就只是其中的每一派都认为自己有权占据皇家马厩罢了。抵抗的迹象完全付诸阙如,显然革命已经获得了胜利。
  那么现在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至少会像过节一样闹哄哄,什么事情都乱七八糟,而且到处都在偷鸡摸狗,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个样子。
  学校里面最令人畏惧的老师——他是一个易怒成性,眼睛骨碌碌转来转去的暴君——反而在那个星期一公开宣布:“这里”,也就是在这所学校里面,可没有发生任何革命,这里还是照样维持秩序。为了强调此点,他还将一些在下课之后把“革命游戏”玩过头的同学按到凳子上,用教鞭好好抽打一番来杀鸡儆猴。我们这些亲眼目睹“行刑”过程的人,心头都浮现一片乌云,觉得那是大事不妙的前兆。如果连小孩子都在革命爆发两天以后,就因为玩“革命游戏”而在学校惨遭毒打,那么革命好像真的是有些不对劲。这样的革命决不会有前途,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那时停战的时刻尚未到来。但无论是我还是别人的心中都十分清楚,革命实际上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显然不会有“最后胜利”出现。本来大家只需要再多加把劲就成了,可是不知何故却没有人这么做。这种没有“最后胜利”的终战会是什么个样子,我对此可完全没有概念。我必须先要看见报道以后才有办法想象出来。
  战事进行于遥远法国的不知名角落,发生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只有战情快报才会从那边传回来,那就仿佛彼岸带给我们的讯息一般。正因为如此,战争的结束对我而言也就不具有确切的真实感。我周遭可以用感官来认知的环境更没有出现任何变化。每个事件纯粹发生于伟大战争游戏的梦幻世界之中,4年以来,我就生活在其中……但不可讳言的是,相较于真实的世界,那个世界对我产生了更加重大的意义。
  11月9日及10日两天仍然有战情快报出现,它们的语气也和往常一样:“敌军企图突破之行动已遭击退”、“我军于奋勇还击后返回预先备妥之阵地……”到了11月11日,当我和往常一样按时抵达的时候,派出所的黑板上面已经没有了战情快报。它只是黑漆漆地空出一大块,我在惊恐之余心中想着:如果我连续几年下来每天汲取精神食粮和幻想素材的地方,永远只剩下一块空空如也的黑板的话,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时我继续向前步行,寻找不可能不出现的战况报道。既然战争已成过去(这是每个人都不难想象出来的事情),那么它至少总该有过结束的时刻吧?这就好像比赛终场时有裁判鸣笛收兵一样,至少也值得说明一下。再过几条街还有另一个派出所,说不定那边就会有快报出现。
  那里同样没有张贴出任何文字,看来警方也已被革命感染,而且旧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我还是不死心,于是冒着11月的蒙蒙细雨沿着大街小巷继续走下去,一心只想找到任何有关的讯息。结果我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不知怎的,我在一家贩卖报纸的小店铺橱窗前面发现了一小群人。我小心翼翼地挤了进去,终于读到其他人正在默默阅读,而且让他们觉得大不以为然的东西。那里张贴出一份号外,上面的大标题写着:“停战协定业已签署”,其下还列出了各个条件。那是一份长长的清单,读着读着,我不觉目瞪口呆起来。
  我该拿什么来比拟自己当时的感受呢?——那是一个11岁男童,在自己的幻想世界完全破灭以后的感受。事后回想起来,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里面,很难找得到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事物。某些有如梦境般的灾难事件也唯有在梦幻世界之中才可能发生。假设有个人多年以来向银行账户存入了大笔金钱,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向银行索取收支明细表,却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巨额存款,反而还积欠了一身的债,那么他心中的感受可能就会类似我当时的情况。然而这种事情只可能存在于梦境之中。
  ……
  P18-19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 书名: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个体,他们的生命轨迹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他们的个体经验折射出宏大的社会变迁。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的《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不是一个虚构的传奇,也不是一个宏大的史诗,而是一位经历者对一段关键时期德国历史最真切、最深刻的回顾。本书以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德国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勾勒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到魏玛共和国覆灭,纳粹党崛起并掌权的惊心动魄的十二年。哈夫纳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和亲历者的体温,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德国社会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以及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迷茫、挣扎与选择。 时代背景:动荡的黎明与破碎的和平 本书的叙述始于1914年,这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年份。萨拉热窝的枪声,瞬间点燃了积蓄已久的欧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迅速笼罩。对于年幼的哈夫纳来说,战争的到来并非遥远的新闻,而是切身感受到的巨大震动。他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初期的狂热与乐观,以及随后而来的是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对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物资的匮乏、亲人的离去、社会秩序的瓦解,这些都深刻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战争结束,和平的曙光并未真正照亮德国。随之而来的是《凡尔赛条约》严苛的条款,巨额的战争赔款、领土的丧失以及背负的“战争罪责”,这一切都像沉重的枷锁,将德国推入了深深的泥沼。本书细致地展现了战后德国的经济困境,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政治上的不稳定。街头充斥着不满与绝望,各种政治派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互倾轧,使得这个新生共和国始终无法站稳脚跟。 个人的视角:童年与青春的烙印 哈夫纳的回忆录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个人视角。他并非从宏大的政治分析出发,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一个青年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书中那些关于家庭生活、学校教育、街头巷尾的琐碎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却又无声地揭示着时代的变迁。 童年时期,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家庭,父亲的缺席,母亲的坚韧,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都勾勒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家庭图景。他描述了战时物资的稀缺,人们如何在困境中互相扶持,以及那些曾经熟悉的日常被战争如何无情地打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哈夫纳进入青年时期,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到社会和政治现实。学校里,他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也目睹了青年一代在政治光谱中的分化。他观察到,当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和失望时,人们多么渴望一种能够带来秩序、力量和希望的“救世主”。 走向深渊:魏玛共和国的衰落与纳粹的崛起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它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是如何在人们心中发酵,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整个社会走向最终的悲剧。哈夫纳深刻地分析了魏玛共和国为何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政治上的不稳定,频繁的内阁更迭,以及左右翼势力的持续对峙,都使得这个民主政体显得软弱无力。 而在这个真空期,纳粹党的崛起显得尤为触目。哈夫纳以一种惊人的敏锐度,揭示了纳粹党如何利用民众的普遍不满、对《凡尔赛条约》的怨恨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来吸引支持者。他描述了希特勒的演说如何能够轻易地煽动群众的情绪,以及那些看似“正常”的德国人是如何被纳粹的宣传和意识形态所蛊惑。 书中并没有刻意渲染纳粹党的残暴,而是通过哈夫纳的观察,展现了纳粹党是如何一步步渗透社会,如何用一套看似清晰的逻辑和强有力的承诺来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他记录了身边的人们对纳粹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怀疑、不屑,到后来的默许,甚至狂热。这种转变过程,比单纯的控诉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知识分子的视角与沉默的代价 作为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哈夫纳对当时德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角色和处境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观察到,许多知识分子要么选择沉默,要么被卷入意识形态的洪流,而能够保持清醒独立思考并发出警醒之声的人,却显得微不足道。 他描述了在纳粹掌权初期,那些曾经鼓吹进步和自由的知识分子,如何面临艰难的选择。是流亡海外,还是留在故土?是坚持原则,还是屈服于新的现实?书中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现了这种困境的复杂性。 哈夫纳的叙述也隐含着一种对知识分子责任的追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知识分子是否有义务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抵制非理性的潮流?而当他们选择沉默时,又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写作风格:冷静、精准与人文关怀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冷静、精准的写作风格。哈夫纳在回忆时,极少流露出过度的情感宣泄,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态度,将事实呈现给读者。这种冷静并非冷漠,而是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记忆的严谨打磨。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使其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感受。无论是描绘战争初期的街道景象,还是描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集会,亦或是纳粹宣传的场景,他都能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鲜明的画面。 同时,本书也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尽管哈夫纳在书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疯狂,但他从未放弃对人性的探究。他理解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也看到了在绝望中闪烁的人性微光。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这部回忆录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写照。 结论:历史的镜子与未来的警示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是一面映照德国历史的镜子,它清晰地折射出一段充满动荡、分裂和转折的岁月。通过哈夫纳的个人叙述,读者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命运如何被宏大历史所裹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走向并非命中注定,而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和集体心理共同塑造。它提醒我们,当社会出现裂痕,当极端思潮抬头时,保持警惕和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哈夫纳的回忆录更是一份珍贵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历史的悲剧并非遥不可及,而常常潜藏在看似寻常的日常之中。通过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并为构建一个更理智、更包容、更和平的未来而努力。这部作品,以其真诚、深刻和不加修饰的力量,将继续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历史,去反思人性,去审视我们身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有幸捧读《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这部作品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哈夫纳,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而这个个人史又与德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十二年紧密相连。1914年,一个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巨大变革的起点。战争的阴影笼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混乱。我想象着,哈夫纳的青年时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他是否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体会了战败的屈辱?他是如何在一个四分五裂、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回忆录的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1933年,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我想,哈夫纳的回忆,一定清晰地记录了从一个看似充满希望的共和国,一步步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程。他一定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如何碰撞、蔓延,看到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与恐惧是如何被利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德国人的复杂心态,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的失落与迷茫、他们的盲从与反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之前就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机会翻阅,这次终于拿到了《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光是看书名,就觉得这一定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个人史诗,它将目光聚焦在一位名叫哈夫纳的德国人身上,时间跨度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直到纳粹党上台前的关键时期。这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德国而言,无疑是风起云涌、剧烈动荡的年代。我想,通过哈夫纳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历史洪流裹挟、改变的。从战前的繁荣与希望,到战后的屈辱与困顿,再到魏玛共和国的挣扎与分裂,直至最后,一种更为黑暗的力量开始抬头……我想象着,书中一定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有家庭的温馨与烦恼,有个人的理想与幻灭,更有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氛围,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交谈,还是报纸杂志上的激进言论,抑或是政治舞台上的起伏跌宕,都应该会在哈夫纳的回忆中留下印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之间关系的思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回忆录,能够站在一个更为贴近地面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德国人的喜怒哀乐,去体会那些历史转折点带给个体生命的深远影响。

评分

当我看到《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关于德国那个特殊时期的画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性起点,紧接着是随之而来的战争创伤、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而1933年,纳粹党上台,又标志着一个更加黑暗时代的降临。哈夫纳,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的回忆录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我特别想知道,在这十五年间,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经历这些风云变幻的?他对于战争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战后的共和国,他有怎样的期待和失望?对于那个时代弥漫的各种思潮,他又是如何看待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更是折射出了整个德国社会的变迁。通过哈夫纳的眼睛,我希望能看到那个时代德国人真实的情感,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恐惧,以及最终的抉择。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宏大的历史转型,去体会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这本书,我一直对它充满好奇。书名中“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和“哈夫纳”这两个词语,就勾勒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视角,而“1914-1933”这个时间段,更是让我联想到了德国历史上那段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我想象着,哈夫纳的童年和少年,一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和战后艰难的重建中度过的。他会如何看待家国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巨大的年代,他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书中所描绘的“1914-1933”,这正是魏玛共和国从诞生到覆灭的关键时期。我想,哈夫纳的经历,一定能为我们揭示出那个共和国的脆弱之处,以及孕育出极端主义思潮的社会土壤。他也许会记录下街头巷尾的政治辩论,家庭中的不同政治倾向,以及普通人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就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原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中,让我们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为什么历史会走向那个方向。我期待着,通过哈夫纳的视角,去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单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叙事色彩。从1914年到1933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对于德国而言,是经历了一战的惨痛,战后共和国的短暂尝试,以及最终走向极权主义的黑暗。我想象着,哈夫纳的这部回忆录,一定像一部私人史诗,将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浓缩到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之中。他经历了什么?是战争的残酷,还是战败的屈辱?是经济的动荡,还是政治的混乱?我想,他一定看到了社会中各种力量的角逐,听到了各种声音的呼唤。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但从哈夫纳这个名字出发,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我期待着,通过他的回忆,去感受那个时代德国人内心的挣扎与彷徨,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或随波逐流,或奋力前行。这本书,我相信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那个复杂时代深刻的注解,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历史的真实温度。

评分

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对德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啊

评分

很喜欢的书啊,在这买到了,我爱京东

评分

老版本的性价比

评分

老版本的性价比

评分

一次大戰是擦槍走火的戰爭,今天我們看《八月砲火》,多少可以明白當年的國際困境。戰爭失敗後,德國在物質與精神上均嚴重受創,政權的更替和瘋狂的貨幣貶值,使當時的德國人彷彿「被摘除了心靈上的器官」,許多掛著「救世主」牌子的人,在各個地方冒了出來,他們說著各自的「救國論」,希特勒也是其中之一。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没有将自己呈现为纯粹的纳粹受害者,而是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中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最生活化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1914~1933回忆录》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

评分

好书永远是最好的陪伴

评分

即将在此讲述的故事,具有一种“决斗”的性质。

评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与歌德的浮士德及少年维特的烦恼、卡夫卡的审判及短篇小说集、马丁·路德翻译的马太福音、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施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