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Benjamin Franklin &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美国历史
  • 传记
  • 启蒙运动
  • 18世纪
  • 政治家
  • 科学家
  • 外交家
  • 美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澜瑞外文Lanree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Magdalene Press
ISBN:9781897384572
商品编码:1112114719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Autobiography of B...
出版时间:2015-12-07
页数:186
正文语种:英语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作者: Benjamin Franklin;
ISBN13: 9781897384572
类型: 平装(简装书)
语种: 英语(English)
出版日期: 2015-12-07
出版社: Magdalene Press
页数: 186
重量(克): 281
尺寸: 22.86 x 15.24 x 1.0922 cm

商品简介
This edition is cleanly formatted for easy reading. 12 point Garamond, 1.15 spacing.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is the account of Benjamin Franklin's life from 1771 to 1790.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nfluential autobiographies ever written and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cclaim for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its literary style. It is often considered by Europeans to be among the first pieces of true American literature. ""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以外的传记:探寻历史的另一侧面 (一) 聚焦“实践者”的时代:18世纪英伦的社会实验与精神图景 我们眼前这部传记,并非聚焦于那位以风筝、电学和政治智慧闻名遐迩的美国国父。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同一片大西洋两岸,但却身处截然不同社会结构的另一位“富兰克林”——托马斯·富兰克林(Thomas Franklin,1719-1784),一位活跃于18世纪中叶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实用主义思想家与地方慈善家。 本书深入剖析了托马斯·富兰克林对地方治理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他在新兴工业城镇布里斯托尔(Bristol)所推行的社会改革。与本杰明·富兰克林致力于宏大政治建构不同,托马斯将其精力投注于“微观的、可触摸的”改进:他如何组织当地的济贫院(Workhouse),如何引入更人道的劳动改造方案,以及他如何周旋于传统贵族势力与日益壮大的工商业精英之间。 传记细致描绘了18世纪英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道德困境。随着羊毛和航运业的蓬勃发展,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托马斯·富兰克林坚信,知识与秩序是解决社会动荡的良方。书中详述了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印刷作坊,不仅印制商业账簿,更积极出版小册子,向普通市民普及基础的商业伦理和节俭之道。他不是一位抽象的哲学家,而是一位手握活字排版、面对实际烟尘的改良者。 我们探究了托马斯与当时英国宗教团体,特别是卫理公会(Methodism)的复杂关系。他既欣赏其对底层民众的道德感召力,又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社会激进倾向。传记通过大量的私人信件和地方议会记录,重构了那个时代,在一个没有统一国家福利体系的背景下,个体精英如何通过私人倡议来构建社会安全网的艰辛历程。托马斯·富兰克林的故事,是关于“英国式务实主义”在地方层面如何运作的生动案例。 (二)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沉默的革命家”:约翰·富兰克林爵士的北极探险及其后世影响 本书的另一核心人物是海军军官约翰·富兰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1786-1847),他以其壮烈且充满谜团的北极探险而载入史册。这部传记避开了对本杰明·富兰克林政治成就的任何提及,而是将焦点完全置于探险史的“人性的极限”主题上。 传记的第一部分详述了约翰·富兰克林早年作为海军军官,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经历,但很快便转入他两次横渡北美大陆的探险任务。详细描述了1819年至1822年第一次科维奇河(Coppermine River)的探险,这是一次灾难性的经历,船员因饥饿和严寒,被迫转向人吃人的绝境。传记并未回避这些残酷的事实,而是以历史病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在极地生存知识和物资准备上的系统性缺陷。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1845年“无畏号”(HMS Erebus)和“幽灵号”(HMS Terror)失踪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船只失踪”的传统叙事,而是整合了后世发现的少量遗骸、遇难者日记残片以及因纽特人的口述历史。传记探讨了富兰克林本人在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是坚持了过时的“探险家荣誉准则”,还是在面对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时的无力回天?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分析了“富兰克林失踪事件”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心理的巨大冲击。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更催生了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与悲剧英雄崇拜。富兰克林成为了一个“沉默的殉道者”的象征,其形象被后世的画家和诗人不断重新诠释,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帝国野心与冰冷现实之间的矛盾。本书旨在揭示,约翰·富兰克林之死,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创伤和文化母题。 (三) 侧翼观察:19世纪末的女性植物学家,埃莉诺·富兰克林(Eleanor Franklin) 为了提供更广阔的“富兰克林”家族谱系视角,本书的第三部分引入了一位几乎被科学史抹去的人物:埃莉诺·富兰克林(Eleanor Franklin,1840-1902),一位定居于苏格兰高地的自学成才的植物学家。 埃莉诺的生命跨越了达尔文主义兴起和女性受教育权利初步抬头的关键时期。她并非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而是通过与一位退休的苏格兰地质学家的婚姻,才获得了接触图书馆和显微镜的机会。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高山苔藓和地衣的系统分类研究。 传记展示了埃莉诺在缺乏正式学术机构支持下,如何通过秘密的通信网络,与欧洲大陆的男性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书中重点分析了她如何巧妙地利用当时的性别规范——将自己的发现包装在“家庭园艺笔记”或“业余爱好记录”之下,以规避科学界对女性研究者的偏见。 我们分析了她留存的数千份植物标本卡片,这些卡片不仅记录了物种的拉丁名和采集地点,还包含着细腻的个人观察,例如光照强度变化对花期细微影响的记录,这些细节远超当时主流“物种采集”式的研究范式。埃莉诺·富兰克林的故事,是对“谁有权进行科学发现”这一深刻问题的侧翼回应。她代表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通过非传统路径积累知识、最终却难以获得官方认可的先驱者。 综上所述,这部传记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且立体的“富兰克林群像”,通过聚焦三位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却同样肩负实践使命的同姓者,展示了18至19世纪英美文化圈内部的社会结构、科学探索的艰难性以及个体如何在严苛的社会框架内寻求突破的复杂历程。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传记视角,探索了历史舞台上被聚光灯遗漏的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双重维度:既是一个人的自传,也是一部观察十八世纪美洲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报告。作者在回顾其作为发明家和科学家身份的经历时,那种对自然规律的好奇心和实验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讲述的那些关于电力和实用工具的发明故事,虽然在今天的技术背景下显得有些稚拙,但却充满了那个时代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纯粹的求知欲。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在追求科学理性的同时,又深谙人情世故。他穿梭于欧洲的宫廷和美洲的乡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游刃有余地扮演着外交官、发明家、出版商等多重角色,这种适应性和圆融性令人惊叹。阅读这些章节,我仿佛能听到知识分子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感受到理性思辨的力量是如何逐步瓦解传统束缚的。他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叙述重大政治事件时显得庄重,而在描述个人生活中的小挫折时又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自嘲。

评分

不得不说,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种对“美国精神”的重新审视。它没有宏大叙事下的矫揉造作,而是从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出发,展现了那个时代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某种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描述他作为外交官在欧洲斡旋的经历时,那种精明的政治手腕和对国家利益的无私奉献交织在一起,让人看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政治人物形象。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也是那个时代的清醒旁观者。关于他在异国他乡如何处理文化隔阂、如何筹集军费、如何赢得国际支持的种种细节,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感独立建国之路的艰辛与不易。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的微观行动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自传范畴,成为了解那个革命年代不可或缺的文本。那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创造力的能力,是这本书给予我最深刻的启示。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沉闷的政治宣言或者乏味的商人日记,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描绘他早年定居费城、创办报纸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细节时,那种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他对于社区建设的热情,对于消防、图书馆这类公共设施的先见之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城市规划者的一面。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十七、十八世纪新大陆特有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对新秩序的渴望。他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那种老辣而又充满智慧的斡旋技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化解那些反对意见,如何利用幽默和逻辑构建自己的论点,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社交智商。这本书并非只是回顾过去,它更像是在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示,一个有远见的人是如何通过点滴的努力,将自己的理想蓝图逐渐落地,最终影响整个时代的进程。那种将个人抱负与公共福祉紧密结合的叙事主线,令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简直像是直接从历史的尘封卷轴中走出来,那种带着智慧光芒的平实,将一个年轻的学徒如何一步步蜕变为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国父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自己早年挣扎和困顿时的坦诚,那种不加粉饰的自我剖析,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个白手起家的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的冷酷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他对于道德原则的坚持,以及如何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日常的商业实践和公民活动中去,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应用伦理学教材。读着那些关于如何“完善自我”的清单和规划,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印刷作坊里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那种对自我提升的执着追求,即便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成功论调的社会里,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作者毫不避讳地记录了自己如何克服懒惰、如何与人建立联系、如何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找到自己的声音,这种对个人成长的精细记录,远超了一般的自传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详细操作手册,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智慧和对启蒙时代理性精神的忠诚。

评分

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在回顾自己晚年生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平静与超脱。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热衷于争辩或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后代的教诲上。这种从积极入世到逐渐转向沉思的过程,写得非常自然,毫无刻意拔高之感。他对于人生的经验总结,对于时间管理、健康维护乃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都带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是古老的英语,但其逻辑的清晰度和观点的直白,丝毫没有阅读障碍。它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壁炉边,用他一生的阅历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勤奋且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真言。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日常习惯,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础,让人相信通过审慎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留下有价值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