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消毒学进展(第1卷)》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消毒学导论、现代消毒学术语详解、德国和欧盟关于检验和批准清洁剂、消毒剂和防腐剂的统一规则、常用化学消毒剂有效含量分析方法进展、植物提取物有效杀菌成分的测定方法、现代消毒学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及研究方法、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研究进展、细菌对聚六亚甲基双胍抗药性研究进展、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消毒灭菌器械研究进展等。
作者简介
薛广波,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市消毒品协会会长。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著名消毒学家、流行病学家和疾病预防学家,是我国消毒学和疾病预防学的奠基人。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世纪宝鼎奖,1998年获全军预防医学基金奖,2000年被评选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薛广波教授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和消毒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学习刻苦,治学严谨,成绩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军队和地方各种科技奖18项。主编学术著作16部。其中他主编的《实用消毒学》是我国消毒学的奠基专著,1988年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6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疾病预防学专著《现代疾病预防学》,首次提出疾病预防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这部书为我国疾病预防学的学科建立奠了基,1998年获全军优秀图书提名奖。1993年主编出版的《灭菌·消毒·防腐·保藏》和2002年主编出版的《现代消毒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消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我国消毒和国际接轨,促进了我国消毒学的发展,2003年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主编出版的其他著作有:《灭菌消毒防腐保藏》(第二版,2010),《病毒性出血热》、《军队流行病学》(全军统编教材)、《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疾病预防学辞典》,《公共场所现代技术规范》(2006年第一版,2010年第二版)。作为副主编、主审出版的专著有:《流行病学简明教程》,《现代临床病毒学》,《现代老年护理学》。作为编委、编者、审者出版的著作15部。
他设计和组织完成的“中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消毒灭菌理论和技术研究、细菌抗药性研究、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神经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防治研究方面,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并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薛广波教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98委员会(消毒灭菌委员会)专家。也是国际流行病学协会(IEA)会员,曾任和现任学术职务50多个,包括全军医学科技成果奖评委,全军流行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消毒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消毒产品专家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标准委员会全国消毒设备与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消毒)剐主任委员等,以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消毒学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等10多家杂志的编委或特邀编审。
作为著名专家,他多次应邀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这些国家有澳大利亚、泰国、日本、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爱尔兰、埃及、土耳其、阿联酋、德国、法国等。作为国内许多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他多次主持召开全国和全军消毒学、流行病学和疾病预防学学术会议,举办多期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研究生和大批专业人才。
内页插图
目录
1 现代消毒学导论
2 现代消毒学术语详解
3 德国和欧盟关于检验和批准清洁剂、消毒剂和防腐剂的统一规则
4 常用化学消毒剂有效含量分析方法进展
5 植物提取物有效杀菌成分的测定方法
6 现代消毒学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
7 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及研究方法
8 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9 细菌对聚六亚甲基双胍抗药性研究进展
10 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11 消毒灭菌器械研究进展
12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技术及应用现状
13 微波消毒与灭菌研究进展
14 一种新的应用于预防医学的等离子体研究
15 冻干保存法
16 国内外消毒剂应用现况
17 醛类消毒剂及其进展
18 环氧乙烷灭菌应用及发展
19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研究进展
20 含氯消毒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1 二溴海因消毒剂研究进展
22 新型消毒剂——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
23 含碘消毒剂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24 酚类消毒剂及其进展
25 醇类消毒剂研究进展
26 胍类消毒剂及其进展
27 季铵盐类消毒剂研究进展
28 生物消毒剂研究进展
29 纳米消毒剂研究进展
30 碘类消毒剂发展简史
3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及管理研究进展
32 医院预防性消毒进展
33 医疗废物消毒研究进展
34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研究进展
3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毒
36 空肠弯曲茵感染的消毒
37 细菌性性病的消毒
38 关于朊病毒的消毒
39 甲型流感的消毒
40 亲脂性肝炎病毒消毒进展
41 艾滋病消毒进展
42 病毒性性病的消毒
……
精彩书摘
18.3.1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
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对整个灭菌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具有控药、控温、控时、控湿及残余气体处理等功能,具有微机监控和灭菌数据自动存储及打印的功能。
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多采用双层内腔结构,夹套用来预热灭菌物品,预热采用热水强制循环技术,两端的灭菌器门也同步升温,充分使灭菌温度均匀。循环水加热有电加热和蒸汽加热两种方式,设多组温度探头分别检测预热水温度及灭菌室温度。
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采用水环式真空泵实现真空,可根据实际情况如灭菌物品的包装等设定抽空一下限。
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的加湿采用注入脉冲式饱和蒸气方式,并保证一定的湿度驻留时间。通过湿度传感器对灭菌室内的相对湿度进行量的控制。
使用混合环氧乙烷灭菌器的工厂多设有专门放置环氧乙烷气罐的储藏室,并保证室内足够的空气换气量,以保障操作安全。气罐与灭菌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进药量通过时间和流量计来控制,并监控灭菌器内腔压力,保证灭菌气体浓度。进入灭菌器的环氧乙烷混合气体首先由气化器预热,预热温度适时检测,并设下限报警。
环氧乙烷灭菌参数如温度、相对湿度、环氧乙烷气体浓度和时间需经过严格的灭菌验证,即通过物理和生物实验的方法,证明所设定的灭菌工艺过程及参数,能够保证产品灭菌工艺要求。
灭菌器对残余环氧乙烷采用水混合排放方式,真空泵排气口外接水箱,使环氧乙烷混合气与水充分混合,以防气体逸出。
18.3.2100%环氧乙烷设备
由于采用了100%纯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时间减短,灭菌效果好。100%环氧乙烷灭菌器是在混合环氧乙烷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不同之处在于灭菌器灭菌全过程采用负压运行,环氧乙烷灭菌浓度由浓度探头实时监控,浓度降低会自动加注环氧乙烷气体,保证灭菌时环氧乙烷浓度在设定范围内。
另外,为了使灭菌器腔内环氧乙烷气体分布更均匀,灭菌器腔内安装有搅拌系统,搅拌系统会使腔内的环氧乙烷气体流动起来,达到气体分布均匀的目的。
在安全性能方面,灭菌器腔内设有自动运输系统,在灭菌结束时,设备自动开门,并将物品运送到解析室内,减少了人员操作,降低了操作人员环氧乙烷中毒的风险。另外,为了有效降低工作环境中环氧乙烷气体浓度,灭菌器设有大功率的排风系统和多点的环氧乙烷浓度探头。
这些变化使得工业环氧乙烷灭菌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灭菌质量,降低安全风险。
……
前言/序言
《现代消毒学进展(第1卷)》:探寻守护健康的科学前沿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长河中,疾病的威胁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从远古的瘟疫到当代的流行病,微生物的无形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消毒,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手段,其发展历程亦是一部与病原体斗智斗勇的智慧篇章。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消毒学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时期,其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以及应用范畴都在不断拓展。《现代消毒学进展(第1卷)》正是这一时代浪潮中的一份珍贵记录,它汇集了消毒学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理论洞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守护健康科学世界的大门。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消毒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现代消毒学背后 the fundamental scientific principles。它从微生物学的最新发现出发,揭示了不同类型病原体的结构、生命周期及其对各类消毒剂的敏感性。读者将了解到,理解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是制定高效、精准消毒策略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从传统的化学消毒剂,如氯系、季铵盐类,到新兴的物理消毒方法,如紫外线、臭氧、等离子体技术,以及生物消毒的最新进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对消毒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打破“一刀切”的消毒模式,针对具体场景和目标病原体,选择最适宜、最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案。 《现代消毒学进展(第1卷)》尤为强调科学研究在推动消毒学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书中不仅介绍了当下热门的消毒技术,更着重于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实验验证过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例如,在探讨新型消毒剂的研发时,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子设计、结构修饰来提高消毒剂的杀菌效力、降低其毒副作用;在分析物理消毒技术时,则会深入解析其作用的能量转换过程、对微生物细胞的损伤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参数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了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前瞻性。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的深度,更在于其对消毒学应用层面的广泛关注。消毒学并非孤立存在于实验室的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本书可能通过多个章节,详细探讨了现代消毒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本书将深入剖析医院感染控制的最新策略。从手术室、ICU的严格环境消毒,到医疗器械的灭菌与消毒,再到医护人员手部卫生规范的科学依据,都将有详细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新型传染病的爆发,传统的消毒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本书将展现消毒学如何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精细化的管理,来应对这些挑战,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 在公共场所的消毒方面,本书也将提供宝贵的参考。从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到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何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维护公共健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将可能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案,例如,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空气净化与消毒技术,以及表面消毒技术,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本书还可能关注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中的消毒问题。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消毒措施,杜绝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在水处理领域,如何利用消毒技术,去除饮用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保障公众健康。这些看似日常的领域,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消毒学知识。 《现代消毒学进展(第1卷)》的出版,无疑将为消毒学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以及对公共卫生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前沿动态、深化专业认知的重要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现代消毒学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是科学智慧守护生命健康的一份有力见证。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消毒学并非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领域,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我们离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生存环境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