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反调

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反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炜 著,陈青,于是 译
图书标签:
  • 文学
  • 社科
  • 文化
  • 思想
  • 反思
  • 批判
  • 人文
  • 经典
  • 文集
  • 现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纪出版集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8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7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睿智洞彻世事,文学关照人生

触角文丛系列:

《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反调》是一本无意时尚、无暇传统、无视市场、无关老套的西方文化散文集!

内容简介

  《世纪文睿人文典藏·触角文丛:反调》集结作者十三篇讨论西方文学、哲学、音乐以及艺术的文章,展现西方文化中最经典却又鲜为人知的人事物,从避世独居的阿根廷美学家到维也纳天才的少年诗人,从哀郁的法国文字玩家到擅长灰色调的德国画家,从缺乏进取力的波兰作家到善于激怒对手的奥地利写作者……作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写文艺史上的事件典故,写傲慢的忧郁,写不可逆转的命运,写致命的完美……他的笔触犹如精细的雕刻刀,使得这些被遗忘在历史星河中的人物、轶事、创作风格变得可触、可叹、可感。

作者简介

  李炜,出生于台北,靠优异的数学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后转读文学系,开始苦修英、法、德、意、拉丁以及古希腊语。近年长住国内,并于《书城》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出版有《4444》等四种书。
  
  陈青,四川外语学院毕业,主修英语语言文学翻译。2005年毕业后常住上海,一直从事专职翻译工作,迄今已译有数百万字。
  
  于是,居于上海,写字为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著有小说散文四五本,译作十数本,包括《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杜马岛》、《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等。

精彩书评

  不管是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哲学,在(李炜)笔下往往一两段,立刻理出重点。
  ——台湾《联合报》
  
  李炜虽然年轻,西学之博中有精却相当惊人,令我想到钱钟书……
  ——上海《文汇报》
  
  李炜约取的慢慢拿出来肚子里的庞大素材,是旁证主题,是风趣铺陈,是亲切抒情,是活泼对话,更是研究文学者少见的幽默想象……
  ——台湾《吾爱吾家》
  
  李炜用英语写作,写的是侵袭人灵魂的音乐,写的是傲慢的忧郁,他将身心灵肉糅进音符,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海《新闻晨报》
  
  芝加哥大学英美文学系毕业的李炜,博览群书,他在书写的时候,将世界各国的文学经典,以及作家对人生哲学层面的思考,全部自然融入书中……
  ——台湾《人间福报》
  
  (李炜)尝试,把大师精髓用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情境写出来,希望愿意花一点时间读书的人,都能理解。
  ——台湾《中国时报》

目录

在哲学的边缘
双情记
愚人动物园
死胡同里的冷幽默家
月亮上最高的人
魔鬼与天使
致命的完美
哀郁的文字玩家
灰色手记
失败的脱身术
职业恶人
黑暗之旅
后记
进一步的参考读物

精彩书摘

  老实说,就算是双手沾满鲜血的贵族,也未必足以让一个人的恶名在死后继续远扬。
  所以在1956年,当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前去亲王在韦诺萨的故居朝拜时,会发现破败的城堡已被当地的村民占据,而且房客对城堡的故主也一无所知。
  奇怪的是,到了1995年,德国导演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前往同一个地方拍摄纪录片《死亡的五重唱》,却发现有不少当地人自愿向他提供有关这位贵族凶手的详细信息,甚至还清楚指出了据称婴儿被强烈摇晃致死的具体地点。
  这样大幅的转变只需两个字解释:名气。也就是说,杰苏阿尔多在作曲家和导演到访的四十年间突然声名大噪。
  这样的经历——在辞世三百多年后又死灰复燃,确实少见。不过,历史上像杰苏阿尔多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多。他不单单是一名杀人犯,还精通鲁特琴,有男高音的嗓子,更是一位艺高胆大的作曲家,风格独特到可以赢得以创意著称的现代作曲家的赞赏。斯特拉文斯基、施尼特凯以及匈牙利的利盖蒂(Gyorgy Ligeti)都是他的仰慕者。
  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凶手怎能成为一一按利盖蒂的说法——“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呢?
  除了剌死自己的妻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谋杀案后,他马上离开那不勒斯,前去韦诺萨老家的城堡避难。虽然当时的法律允许遭到背叛的丈夫采取极端手段,但他处死的两名人士都来自有权有势的家族,不得不小心应付。于是,他只能在恐惧和悔恨中惶惶度日,藉着创作来释放痛苦。从他笔下流泄而出的正是他那独特的音乐,充满了激烈的对比以及起伏跌宕的心情,糅合了刺耳的不协和音与甜美的协和音。
  当连这种音乐都不能缓和他的情绪时,他就独自一人前往城堡的周围,发疯似地砍倒一棵又一棵树,直至树林被夷为平地为止。
  这是个精致的细节——砍树,虽然也有人认为,亲王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便于发现来往城堡的复仇者。不论目的如何,这则掌故唯一的问题在于:不可能。光从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就能看出,这片树林大到一个人要用至少二十辈子才能砍完。
  ……

前言/序言

   后记

   不久之前,我的一部小品得了个奖,继而也让它的作者面临了一个有关母语的问题: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为何选择用英语写作?

   琢磨了半天,最终我只能说,因为我的英文比中文好,所以更适合用来写作。

   事实上,我不仅是英文写作更好,就连一般思考也都是用英语。但我并不是所谓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生华裔]的缩写)。其实,使用英语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自然——至少一开始不是。

   为了改变语言,我十五岁移居美国后就一头扎进了英语。像一名船难中的水手,与其祷告救援在船沉前抵达,不如一个猛子地扎进水里,奋力划动四肢,游向最近的陆地,因为这几乎是唯一的生机。转换语言的人都如此,必须在源源不绝的文字中急流勇进,试着不被险恶的语法暗流冲走,不被无穷无尽的词汇淹没。

   回头去想,这么做还真得有点勇气。但一个遭难的人很少会有当英雄的念头,他一心一意只想要存活。对一个青少年来说,“存活” 就是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在学校里不做那种不敢张口说话、老是被取笑的可怜虫。

   因此我在英语上投注了不少功夫。这让我没有变成那种一眼就能认出来的移民。即使是在纽约这个出名的文化大熔炉里,还是有不少外国侨民从未被“熔化”过。他们成天和同胞黏在一起,只读母语报纸,看那些从遥远国度传来的电视剧,除了祖国的传统饮食什么都不碰,就连衣着好像也从未随着潮流更换过。

   我年轻时常想,这样的人去了异国有什么意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他们仍不能用第二语言拼凑出一个像样的句子。

   但现在的我却不再那么肯定那些人需要怜悯,更不会去鄙夷他们。也许他们有意识的做出了抉择,也许仅仅出于恐惧、甚或懒惰,无论如何,他们拒绝被“熔化”,因而妥善保存了自己的母语;他们的发音依然清晰,提笔时仍可运用大量的词汇。这难道不值得褒奖吗?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更改了他的主要语言,就切断了自己和母国文化的重要纽带。偶尔,还可能被垢斥为抛弃同胞和故国。

   实际上,更换语言这种事频繁发生,并不见得有太多寓意。为了开展一段新生活,人们往往需要同步接收一种新语言。

   真该问个究竟的是,以我们使用的语言来“界定”我们的身份,这么做是否合理?例如,一个女人必须说出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才能被认定为“阿拉伯人”吗?难道只因为她更擅用另一种语言,就不再能属于她的出生地?

   不应该这样吧?至少,我希望不是。理由很简单:我们使用哪种语言通常都是由“命运”所摆布。这一点在犹太作家贝克(Jurek Becker)的生平故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阐释:

   如果,今天站在你们面前的我被看作是一名德国作家,这只是出于一系列的巧合。我出生在枯燥乏味的波兰小城罗兹……如果我出生后不久德军没有入侵;如果我的国家没有沦陷;如果后来我和父母没有被赶进犹太人居住区、然后又从一个集中营送入另一个;如果苏俄红军没有解放我最后被关进的那个集中营,那么,我倒很想知道,今天我会站在谁面前,又会被看作是哪一国人……

   战后,我父亲——也是我们家除了我之外的唯一幸存者——莫名其妙地在柏林住下了。如果他移民去了布鲁克林,我岂不是成了美国作家?要是他选择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或是特拉维夫?可是他没有。在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里,他做出最惊人的选择:他留在这里……并安排我成为一个德国人。

   贝克如此,可能我也相差无几。或许我用英文写作的“真正”原因在于,我母亲在纽约生活了许多年。

   如果她不是个作家;如果她没有和我父亲离婚;如果纽约的文化没有那么丰富;如果当初台湾的教育体制没有那么糟糕,从头到尾只强调死记硬背;那么,我也不大可能会改变我使用的语言。

   然而,生命中的重大决定往往都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所以今天用英文写作的我,才常被称为“美国作家”,虽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

   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仍旧是个说汉语的人。陷入沮丧绝望时,我依然仰仗这最初的语言来吼叫和哀泣。
《触角文丛》系列(世纪文睿人文典藏):探索现代社会精神图景 “世纪文睿人文典藏”所收录的“触角文丛”系列,是一套致力于深度挖掘现代社会个体生存体验与精神困境的文学丛书。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纯粹的虚构想象,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涌动、却又深刻影响着个体心灵的“触角”。这些“触角”可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能来自于社会变迁带来的焦虑,可能来自于科技发展对人性边界的挑战,也可能来自于个体在喧嚣世界中对自我价值的迷茫与追寻。 本系列丛书的特点在于其“在场感”与“穿透力”。它力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代人在复杂社会结构下的真实生存状态,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属于我们时代的独特呼吸。作者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与暧昧,而是选择直面它们,并试图在这些看似琐碎、甚至日常的表象之下,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精神肌理。 “触角文丛”的选本,在风格与题材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对现代性症候的深刻反思。这里有对城市生活压抑与异化的描绘,展现了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个体如何挣扎着维持自己的独立意志;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的刻画,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诚的连接变得何等艰难;也有对技术浪潮下人类情感与意识边界模糊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困境。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对现代精神图景的局部扫描,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丛书的编辑团队,怀揣着对人文关怀的执着,精选了一批既有文学品格,又富含时代精神的作品。他们相信,文学的力量在于其唤醒个体意识、激发思考的能力,而“触角文丛”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它希望通过文学的独特方式,触及那些被现实日常所遮蔽的、属于现代人特有的敏感与脆弱,同时,也发掘出在困境中蕴藏的希望与生机。 本系列丛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精神的“解剖刀”: “触角文丛”并非提供廉价的慰藉或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把精神的“解剖刀”,冷静地剖析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冲击与挑战,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自身。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当下环境中,如何才能保持清醒与独立。 个体生存的“地图”: 在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感到迷失方向。“触角文丛”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一幅关于个体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地图”。它记录了不同个体在相似困境中的独特体验,这些经验汇集起来,为读者提供了参照,也可能为读者指引出一条走出迷茫的道路。 人文关怀的“回响”: 丛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它关注个体的心灵需求,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声音。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也与更广阔的人文传统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切的“回响”。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温度与对意义的追寻,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文学审美的“实践”: 尽管关注的现实问题尖锐,但“触角文丛”并未放弃文学的审美追求。作者们以精湛的叙事技巧、细腻的人物塑造,以及独具匠心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在揭示问题时,依然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本系列致力于呈现当代文学的活力与创造力,让读者在深刻的阅读体验中,同时感受到文学的独特魅力。 “触角文丛”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它适合那些对现代社会抱有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的读者,适合那些愿意深入思考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读者,适合那些在阅读中寻求共鸣、启发与慰藉的读者。如果你希望透过文学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理解现代人复杂而敏感的心灵,那么,“触角文丛”系列无疑是一个值得你认真探索的阅读宝藏。它邀请你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倾听心灵的低语,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变迁的散文集,风格极其细腻婉约,读起来有一种老电影的胶片质感。作者的笔触温柔而有力,她似乎拥有能捕捉时间流逝痕迹的特殊天赋。那些对旧街道、老建筑、消失的市井生活的回忆,不只是简单的怀旧,更是一种对“场所精神”的深刻探寻。她笔下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灵魂,每一个被遗忘的细节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对日常琐碎的珍视和提炼,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周遭,去发现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匆匆忽略的美。全书的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感,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下午,配上一杯热茶,慢慢地沉浸其中。读完后,我对“家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温暖和敬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传记文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怕落入俗套,无非是歌颂伟人光环下的刻意美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显然在资料收集上下了血本,不仅挖掘了大量的公开档案,更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和访谈片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仅仅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它勇敢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局限性、挣扎与矛盾,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感染力。通过这位时代弄潮儿的视角,我们仿佛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时的那种宿命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感到好奇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虚构作品,简直是知识的饕餮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其平易近人的笔触,将一个原本晦涩难懂的领域阐释得清晰透彻。最让我赞叹的是其严谨的考据和丰富的案例支撑,每一论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和一手资料之上。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越了历史的长廊,触摸到了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社会的关键转折点。它不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批判性的反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

评分

好的,这是一些不同风格的图书评价,旨在模仿读者的真实感受,并且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信息。 --- 这本小说简直是把现实世界撕开了一条口子,然后把我们拉进了一个完全由作者构建的、光怪陆离的迷宫。开篇的叙事节奏就让人屏住呼吸,仿佛一下子被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描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和对话,其实都埋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迫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他们做出艰难抉择的时刻,我常常会停下来,扪心自问: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强迫读者去直面人性的复杂与模糊。故事的高潮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有戏剧性的张力,又不失情感的真实性,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

评分

这部诗集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漫游,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隐秘的共鸣。诗人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韵味的沉静悠远,又不乏现代主义的锐利和碎片感。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篇章,那些意象的组合简直鬼斧神工,比如“苔藓上的月光”或者“风穿过铁轨的声音”,读起来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的捕捉。每读完一首,我都忍不住要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韵味和留白。对于那些在喧嚣生活中渴望片刻宁静和深度情感交流的读者来说,这本诗集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低调而丰富的好书,幽默而冷静的文笔。反调有时候也会如此耐看,真想不到。

评分

还没看,买的时候京东给我推荐的啊

评分

低调而丰富的好书,幽默而冷静的文笔。反调有时候也会如此耐看,真想不到。

评分

还没看,买的时候京东给我推荐的啊

评分

低调而丰富的好书,幽默而冷静的文笔。反调有时候也会如此耐看,真想不到。

评分

低调而丰富的好书,幽默而冷静的文笔。反调有时候也会如此耐看,真想不到。

评分

低调而丰富的好书,幽默而冷静的文笔。反调有时候也会如此耐看,真想不到。

评分

书本印刷质量很差,像盗版的

评分

书本印刷质量很差,像盗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