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地山 著
图书标签:
  • 语体文法
  • 近代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民国
  • 语言学
  • 文学
  • 教材
  • 名著
  • 中国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04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93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字数: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共12章,讲述句法及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词的种类、构造及其他的相关用法。后附图表法、文法略表等。内容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文法的纲领。定义、举例等都以简单为主,无繁长难读之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马氏文通》和《中等国文典》都是文言文语法,至于白话文语法,有许地山的《语体文法大纲》(1921),共十二章,前三章论句法,后九章分论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
  ——廖序东
  
  我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妥切的道出地山在学术上的成就何如,我只知道,他极用功,读书很多,这就值得钦佩,值得效法。
  ——老舍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句法
第二章 句底种类
第三章 仂语与子句
第四章 名词
第五章 代名词
第六章 形容词
第七章 动词
第八章 副词
第九章 介词
第十章 连词
第十一章 助词
第十二章 感叹词
附录
图表法
文字底 理想的 写法
文法略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乙情
  五十五,情就是表明说者底口气,和所言事实底虚实底。情可以分为实情,虚情,愿情三种。
  (子)实情或实指语气凡直指事实,或问,或答,言下无疑底,都归这类。
  [例](一)我教他到你那里去。
  (二)你说得很好。
  (三)谁欺负你呢?
  (丑)虚情或虚拟语气凡所指事实只在思想之中底,都归此类。
  [例](一)纵使给他千万金,他也不晓得要怎样化。
  (二)中国底财政若不澈底地整顿一下,恐怕就会灭亡了。
  (三)如果你定要这样做,我就与你绝交。
  (寅)愿情或祈使语气凡属于使令,祈求等等句法,都归此类。
  [例](一)请你们都望那边走。
  (二)愿我们底前途顺利!
  (三)把他带过来。
  五十六,在动词三情之外,还有所谓无定,两用二式;无定式底字像名词,两用式像形容词。
  (例]无定式
  (一)我要引他笑。
  (二)你可以站起来。
  (三)做坏事就是罪恶。
  两用式(一)这是我所爱底孩子。
  (二)那是用来钞写底笔。
  (三)他画着底图案很好看。
  丙时
  五十七,时,就是表明动作底时间,可以分为现在,过去,未来三种。
  (子)现在
  [例](一)我正写着哪。
  (二)他在屋里念书。(丑)过去
  [例](一)我吃过饭了。
  (二)这事已经办了。
  (三)他曾当过校长。
  (寅)未来
  [例](一)我将要和你们离别。
  (二)你明天一定要来才好。
  (三)恐怕他要生气。
  动词底位置
  五十八,外动词常加在主词和宾词中间。(别个使他动叫双动)
  [例](一)我指示他。
  (二)他在屋里写字。
  五十九,外动词有时加在宾词后面。
  [例](一)我把他带走。
  (二)你去把门关上。
  (三)钱财,我已化完了。
  六十,内动词常加在句底后面。(他本体自动叫内动)
  [例](一)鸟飞。
  ……

前言/序言


风雨铸就的文脉:一部解析民国语言艺术的探索史 民国,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思想巨匠、艺术大师的土壤上,语言文字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是一场语言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重要载体。人们开始审视,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最有效地承载新思想、传播新知识,才能最贴切地表达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言学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本书旨在描摹民国时期语言学研究的宏伟画卷,聚焦于当时学者们对“语体”这一核心概念的探索与梳理。我们并非简单罗列一部部著作,而是要深入探究,在那段充满挑战与创新的岁月里,学者们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对汉语的语体特征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分析与阐释的。他们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不同语体所蕴含的时代印记、社会背景、情感色彩和思维方式?他们又如何尝试构建一套既能反映汉语实际运用,又能指导语言教学与创作的理论框架? 时代的呼唤: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自觉 民国初年,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旧的文言文体系因其在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教育方面的局限性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语言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更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这其中涉及到深层的语法结构、句法习惯、表达方式乃至思维模式的改变。 学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革带来的语言学研究新课题。他们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而“语体”正是这种实际运用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作者,都会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即不同的语体。因此,对语体的研究,就成为理解和把握语言本质、推动语言规范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体的边界与维度:学者们的多元视角 在民国学术的广阔天地中,关于语体的讨论是多元而活跃的。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侧重点出发,对语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有的学者,如(此处可插入一些民国时期著名语言学家及其代表作的模糊提及,但避免直接点出与“语体文法大纲”这本书名直接相关的著作),他们着眼于语言形式的严谨性。他们深入分析不同语体的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试图建立一套量化的、具有操作性的语言分析框架。他们关注的,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最精准、最有效地传达信息。例如,在学术著作中,他们会强调逻辑的严密、术语的准确;在文学作品中,则会关注情感的抒发、意境的营造;而在日常交流中,则强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有的学者,则更侧重于语体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维度。他们认为,语体的形成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问题,更是社会文化、作者心理、读者接受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所处的群体、情感的起伏,都会在语言的使用中留下印记。因此,语体的研究,也成为理解社会现象、洞察个体心理的一面镜子。例如,他们会分析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士的语言习惯差异,以及在特定历史事件中,公众舆论和个人情感如何在语言中得以体现。 还有一些学者,将语体的研究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他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语体运用得当的典范。他们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作家如何运用独特的语体风格,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壮丽的社会图景,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学理论,也为当时的青年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方法论的探索:科学与人文的交织 民国时期语言学研究的另一大特点,是其方法论的探索。在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入和启发下,中国学者们积极尝试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汉语研究。 他们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大规模的收集与整理的同时,也开始借鉴语言统计学、实验语言学等方法。例如,通过统计不同语体中词汇的出现频率,分析句法结构的倾向性,从而揭示语体之间的差异。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为语体研究注入了科学的严谨性。 然而,民国的语言学研究并非全然以科学方法为导向。人文主义的精神同样贯穿其中。学者们深知,语言是承载人类文化、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任何脱离人文关怀的语言研究,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他们在进行形式分析的同时,也始终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他们试图在科学的客观性与人文的深刻性之间找到平衡,构建一种既符合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温度的语言学理论。 挑战与展望:为现代汉语奠定基石 民国时期的语体研究,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相对初步、研究领域存在空白等,但其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正是这些先行者们,以其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和筚路蓝缕的探索,为现代汉语语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对语体的分类,虽然不尽完美,但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他们提出的研究方法,虽然有待发展,但开启了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之路。他们对语体与社会、文化、文学等关系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语体研究的梳理与解读,呈现出那个时代学者们在语言探索上的智慧与努力。我们相信,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学术营养,为当代汉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这不仅是对一段学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语言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出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学术风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那可是个大变革的时期。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古典的装帧吸引住了,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我期望它能带我深入到那个时代学者的思维深处,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构建和梳理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毕竟,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语法规范,很多都是那个时期奠定的。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早年间已经失传或者被边缘化的学术观点,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未经后世过多修订的原始思想的碰撞,那才叫过瘾。如果能配上一些相关学者的生平和著作背景介绍,那就更好了,能让我对这些理论的诞生有一个更立体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罗列,而是能融入时代背景,让读者感受到那段时期学术探索的艰辛与热烈。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角度非常刁钻,直击要害,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冲着“民国名著”这个标签去的。我期待的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能让我理解当时语言规范化进程的脉络。比如,那个时候“白话文”刚刚兴起,书面语和口语的界限在哪里?语法规则是如何从文言文的框架中挣脱出来的?这本书如果能用相对平易近近的语言,梳理出这条脉络,哪怕是引用的原始材料稍微难懂一些,我也能跟着它走。我更关注的是,当时人是如何看待和应用这些新旧交替的语法的。想象一下,老一辈的文人如何别扭地学习新的语法规则,那画面感一定很强。这本书若是能穿插一些当年的教学范例或者报刊文章的分析,就完美了。毕竟,理论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脱离了实际语言运用的语法讨论,总感觉少了点烟火气。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这让我对内容也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们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他们研究语法,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的在为建立一门独立、系统的现代汉语科学而努力。所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大量引用原始文献中的细节描述,那种充满那个时代特有表达习惯的文字。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语体”分类的早期尝试,比如小说语体、政论语体、学术语体之间的语法差异的比较研究,那就太棒了。这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信息传播方式尚未完全现代化的年代,不同文体为了适应不同的表达目的,是如何在底层语法结构上进行微妙调整的。我追求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学府里,那些充满激情的讨论声。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民国,那段历史充满了复杂性和创造力,学术成果往往也带着一种别样的光辉。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多于“实用价值”。我希望它能揭示出一些被后世主流教材忽略掉的、具有时代烙印的语言特征。比如,某些在当时被广泛接受的语法现象,后来为何被淘汰了?是语言发展使然,还是学术风向的转变?如果这本书能够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探讨,提供多角度的解读,那就体现了它作为“名著汇编”的厚重感。我不太在意它是否提供了标准的现代语法教程,我更想知道,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学者们对“标准”是如何定义和实践的。这是一次对历史深层结构的考古挖掘,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

翻开这册《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学术气场所笼罩。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旧时光的门,里面充斥着那个时代学者们严谨细致的考据精神。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呈现方式,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那种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索的学术挣扎,才是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希望能看到对于具体语法现象,比如句法结构、词类划分等,不同学者之间那种针锋相对的辩论记录。这本书如果能像历史文献汇编那样,把那些重要的、互相引证的段落清晰地呈现出来,那对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希望它不只是一个“大纲”,而是一个微观的剪影,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思想激荡的火花。那种为了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义的归属而进行的长篇论述,才体现了真正的学术深度。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经典书籍经典书籍

评分

凑单买的 很薄的一本书

评分

文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语体文法大纲》共12章,讲述句法及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词的种类、构造及其他的相关用法。后附图表法、文法略表等。内容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文法的纲领。定义、举例等都以简单为主,无繁长难读之弊。

评分

东西不错,给朋友用券加满减得到的,还挺好的,送货很快,就是京东的神券太少了…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的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