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律文庫·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法學教育 [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美國法律文庫·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法學教育 [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羅伯特·斯蒂文斯(Robert C.Stevens) 著,閻亞林,李新成,付欣 譯
圖書標籤:
  • 美國法律史
  • 法學院教育
  • 法律教育
  • 19世紀美國
  • 20世紀美國
  • 法律史學
  • 美國高等教育
  • 法律專業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0251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13426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2
字數: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國法律文庫”是“中美元首法治計劃”(Presidential Rule of law Initiative)項目之一,該項目計劃翻譯百餘種圖書,全麵介紹美國高水平的法學著作,是迄今中國最大的法律圖書引進項目。“美國法律文庫”著作將陸續推齣,以饗讀者。

內容簡介

  《美國法律文庫·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法學教育》的部分章節以《美國曆史透視》1970年第5捲的“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喝彩:美國的法學院”一文及伯納德·貝林和唐納德·弗萊明在1973年重新編輯齣版的《美國曆史中的法律》一書的研究為基礎。其它材料,特彆是第6章的部分內容,原來曾以“1879-1979年期間的法學院和法學教育:紀念瓦爾帕萊索法學院成立100周年的演講”為題,發錶於《瓦爾帕萊索大學法律評論》1980年第15期第179頁。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前言

第一章 迴顧法學教育的曆史
第二章 法律、律師和法學院
第三章 哈佛創設瞭法學教育的模式與內容
第四章 哈佛確立瞭法學教育的風格
第五章 法學教育市場的迅速擴展
第六章 當權派力圖控製市場
第七章 旁觀者:雷德裏剋、裏德與路特
第八章 法律文化與法律理論:社會科學及其他
第九章 針對少數人的學術興奮:現實主義與現實
第十章 提高法學教育的標準
第十一章 追求卓越:普通人的觀點
第十二章 1945年以後的法學院:規範的結構與法學教育軌道的重建
第十三章 法律職業與法學院:激進主義、富裕和歐佩剋(OPEC)
第十四章 律師、法律理論與信仰

著作及論文
索引

精彩書摘

  但是,蘭戴爾在任期間,哈佛法學院發生的各種改革都以他的名義進行並很快擴散到與法學教育有關的領域。蘭戴爾和艾略特發現,哈佛法學院的2年製的運行機製使學生可以隨時入學。蘭戴爾作為院長在哈佛法學院設立瞭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課程——後來被稱為有等級分的課程。然而,其長期目標更為宏大。除瞭發展和重視訴訟案例分析的教學體係外,蘭戴爾的目標是把法律職業變成受過大學教育的職業——不是本科生的水平,而是在獲得3年製大學學士學位後的水平上進行。他所提齣的3年製大學學位在法律被視為研究生課程之前已經成現實。1871年,法學學士學位的期限從18個月被延長到瞭2年。1876年,管理委員會同意製定用以鼓勵學生學習3年而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的製度。到瞭1899年,強製性的3年製目標實現瞭,盡管這在哈佛法學院還有一定的靈活性。
  其他法學院在經過最初搖擺不定地選擇2年製的學士學位後也逐漸接受瞭3年製的要求。但把法律變成研究生課程的步驟則更加緩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隻有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聲稱把法律課程視為研究生的課程,至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有人設想在法學院作為學生和在律師事務所作為職員的學習可以同時進行。當斯坦福等大學把法律納入已有的課程體係時,他們采納瞭傳統的模式,把法律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分支,像文學和科學一樣可授予學士學位。但到瞭1921年,當艾爾弗雷德·Z·裏德嚮卡內基基金會提交第一份法學教育的報告時,斯坦福、哥倫比亞、西瑞捨夫和耶魯等法學院都要求學生有學院學位,除非是同一所大學注冊的本科學生。
  這一期間所發生的變化並不都是這個樣子。在全國範圍內,20世紀初期最主要的變化是把法學院的入學標準提高到大學其他專業本科生的水平。這一點對於那些著名的學校也容易做到。例如,1899年,當康奈爾法學院把入學資格標準提高到與大學的其他學院一樣,都要求接受4年的高中教育時,它招收的學生數從125人下降到瞭62人。當各學院的入學標準提高到高中畢業以上時,又發生瞭同樣的“下降”現象。當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1909年開始要求有1年的學院學習經曆時,一年級的學生人數從203人下降到瞭69人。
  ……

前言/序言



《美國憲法史話:從建國先驅到聯邦最高法院的演變》 導言:憲法的血脈與靈魂 本書深入剖析瞭美國憲法自誕生之日起,其文本、解釋與實踐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被塑造、挑戰與重塑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對《美國憲法》條文的枯燥羅列或對關鍵判例的簡單迴顧,而是一部關於權力製衡、公民權利抗爭以及國傢認同形成的動態史詩。我們將追蹤這部“活的文本”如何適應一個不斷擴張與變革的聯邦,並探討憲法原理如何在政治哲學、社會思潮與司法實踐的交織中,形成其獨特而強大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開端與奠基 (1787-1830s) 本部分聚焦於憲法的起源時刻——費城製憲會議的妥協與爭論,以及聯邦主義者與反聯邦主義者之間關於中央集權與州權邊界的首次激烈交鋒。 第一章:無中生有的契約:製憲會議的博弈 詳細描述瞭在喬治·華盛頓的主持下,各國代錶為解決《邦聯條例》的弊端所進行的復雜談判。我們將考察大妥協(The Great Compromise)、奴隸製問題(三五人條款)的道德睏境與政治必需性,以及最終文本中對三權分立與製衡機製的精妙設計。特彆關注詹姆斯·麥迪遜在構建權力框架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聯邦黨人文集與憲法的理性辯護 深入解析《聯邦黨人文集》中漢密爾頓、麥迪遜和傑伊的論證策略。重點分析第十篇(關於派係)和第五十一篇(關於製衡)如何為這部新憲法提供瞭堅實的政治哲學基礎。同時,探討反聯邦黨人對個人權利保障缺失的擔憂,以及最終《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如何被迅速納入,以安撫民眾的疑慮。 第三章:早期的司法權威建立:馬伯裏訴麥迪遜案 本章是美國憲法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詳述瞭首任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如何巧妙地利用“馬伯裏訴麥迪遜案”(Marbury v. Madison, 1803)確立瞭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的原則。分析瞭這一判決如何將最高法院置於與其他兩權平等的地位,並為未來聯邦法律的閤憲性裁決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石。 第二部分:分裂的張力與憲法的極限 (1830s-1877) 隨著國傢嚮西擴張,奴隸製問題日益尖銳,憲法文本在維護聯邦統一與保障個體自由之間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第四章:州權至上與聯邦權力的衝突 探討瞭傑剋遜時代州權主義的興起,特彆是南卡羅來納州“廢止危機”(Nullification Crisis)的爆發。分析瞭丹尼爾·韋伯斯特與約翰·C·卡爾霍恩在憲法解釋上的根本分歧:聯邦是不可分割的“人民”的結閤,還是自願加入的“州”的集閤? 第五章:最高法院的“至暗時刻”:德雷德·斯科特案 極其詳盡地還原瞭“德雷德·斯科特訴桑福德案”(Dred Scott v. Sandford, 1857)的背景、審理過程及其毀滅性的判決。分析瞭首席大法官羅傑·B·托尼如何裁定非裔人士無論自由與否均非美國公民,以及國會在任何領土內無權禁止奴隸製的觀點。此案如何直接加速瞭南北戰爭的爆發,並暴露瞭憲法在處理根本性道德危機時的局限性。 第六章:戰爭時期的憲法:林肯的擴張與重建的序幕 審視瞭亞伯拉罕·林肯在內戰期間為維護聯邦統一而采取的激進措施,如暫停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和頒布《解放奴隸宣言》。討論瞭這些行動在憲法授權範圍內的爭議性,以及它們如何為戰後憲法修正案的通過鋪平瞭道路。 第三部分:重塑聯邦:重建時期的憲法革命 (1865-1900) 美國憲法結構因內戰而劇變,後通過瞭“重建修正案”,首次明確將個體權利的保護義務置於聯邦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第七章:重建修正案的誕生與承諾 細緻解讀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修正案。重點分析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Due Process Clause)和“平等保護條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的深遠影響。探討瞭國會試圖通過這些修正案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公民身份和州與公民關係的目標。 第八章:從平等承諾到“隔離但平等”的衰落 分析重建失敗的政治和法律原因。深入剖析最高法院在19世紀末如何通過一係列判例(如“屠宰場案件” Slaughterhouse Cases)削弱瞭第十四修正案的力度,最終在“普萊西訴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 1896)中確立瞭“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原則。本章揭示瞭憲法理想與種族隔離現實之間殘酷的鴻溝。 第四部分:嚮現代過渡的邊緣 (1890s收尾) 本部分簡要概述瞭20世紀初自由經濟理論對憲法解釋的初步影響,為進入20世紀的經濟監管與社會權利的擴張做好鋪墊。 第九章:洛剋納時代的陰影:經濟自由主義的初步滲透 考察瞭“洛剋納時代”(Lochner Era)早期,最高法院如何傾嚮於使用“正當程序條款”來保護契約自由(Liberty of Contract),反對政府對工作時間和工資的經濟規製。雖然該現象在本書的時間跨度內尚處於萌芽階段,但其對州警察權(Police Power)的限製,預示瞭未來憲法解釋中對個人經濟權利的過度強調。 結語:永恒的對話 憲法並非靜止的紀念碑,而是持續進行的國傢對話。本書結束於19世紀末,此時的美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劇變之中,憲法體係也正為迎接20世紀的社會革命和人權鬥爭做著最後的結構調整。這部憲法史,就是美國人民關於自由、平等與秩序的永恒、未竟的對話記錄。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美國法律教育演變的書,雖然它聚焦於19世紀的早期發展,但這本書的筆觸之細膩,讓我對整個法律學科的根基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沒有直接談論現代法學院的課程設置或教學方法,而是迴溯到瞭那個法律實踐與學院教育尚未完全分離的時代。作者通過大量的原始文獻和學者的書信,生動地展現瞭當時那些“學院”是如何孕育齣第一代真正的美國律師的。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將枯燥的曆史材料轉化為如此引人入勝的敘述,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從學徒製嚮半正規教育過渡的艱難時期。書中關於律師如何自學成纔、如何在實踐中摸索理論的描寫,讓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某些寶貴的學習精神?那些早期的法律啓濛者,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規則的敬畏,至今仍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這本書雖然不直接解決當今法學院麵臨的某些具體問題,但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法學院”這個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成形的,這種“溯源”的價值,遠比直接的“治標”更為深遠。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想象著那些身著黑袍、手捧厚重法典的先驅們,他們如何在一片混沌中為後人開闢道路,這種敬意油然而生。

評分

這本關於美國法律教育史的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關於“如何構建一個知識體係”的絕佳案例研究。作者並沒有直接列舉現代法學院的課程清單,也沒有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劣分析,而是選擇瞭一個更宏大、更根本的視角——追溯其起源。通過對19世紀中葉及之前的曆史文獻的挖掘,作者生動地展現瞭早期美國律師是如何通過實踐、閱讀和非正式的學徒製來學習法律的。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當時社會環境中法律知識傳播方式的描述,比如律師之間的書信往來、私人藏書的價值,以及那些早期“法律講座”的性質。這些細節勾勒齣瞭一個與我們今天截然不同的學習圖景,也讓我反思,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某些耐心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知識。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成功秘訣”,但它通過展示一個領域如何在相對有限的資源和不確定的環境下,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係和人纔培養模式,為我們理解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提供瞭深刻的啓示。它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成熟的學科,都必然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而理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不止於法律教育本身,更是關於知識體係是如何在特定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形態的。作者並沒有直接描繪現代意義上的“法學院”——那種有著標準化課程、入學考試和學位授予的機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個更為混沌但充滿活力的時期。他通過細緻入微的史料梳理,揭示瞭早期美國律師是如何進行專業訓練的,以及那些為數不多的法律教育嘗試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的。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不成文法”和“判例法”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的討論,這與我們今天強調的“法典化”和“體係化”有著顯著的區彆,也讓我對法律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學徒製”和“導師製”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律師之間的師徒傳承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成為知識傳遞的重要途徑。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和知識的口傳心授,與如今高度依賴書本和數字資源的學習方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引發瞭我對“學習的本質”的深層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前身”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而來,其過程充滿瞭篳路藍縷的艱辛和智慧的閃光。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於任何一個學科的理解,都不應該止步於其當下形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迴避19世紀早期美國法學教育中的那些“不完美”,反而以一種史詩般的視角,展現瞭製度是如何在挑戰和局限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它不是一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的指南,也不是對現代法學院優劣的評判,而是對一個領域“從無到有”的深度挖掘。作者對當時法律從業者的培訓方式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從早期的私人授課到逐漸形成的法律學院雛形,每一步都充滿瞭曆史的印記。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法律知識傳播渠道的探討所吸引,在沒有大規模印刷和便捷交通的年代,信息是如何流轉,知識是如何被傳承的?書中對這種“慢時代”的學習模式的描寫,與我們如今的“快節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我反思我們是否為瞭追求效率而犧牲瞭深度和沉澱。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及任何現代法律理論或案例,但它所構建的曆史語境,為理解這些理論和案例的起源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它讓我們明白,今天的法律教育,是無數代人探索、試錯、改革的結果,每一份成就背後,都有著漫長而麯摺的故事。

評分

我最近讀的一本關於美國法律教育的書,與其說是一本“教程”,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思想如何演進”的曆史畫捲。它沒有提供現成的學習方法或課程建議,而是將讀者帶迴到瞭19世紀,那個美國法律體係還在初步建立、法律教育也遠未現代化的時代。作者通過對大量原始材料的考證,細緻地描繪瞭那個時期律師是如何學習和成長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自學”和“經驗”在法律教育中占據的中心地位的論述。那些早期的律師,很多都沒有接受過係統性的高等教育,他們更多的是通過在資深律師門下實習,以及大量閱讀法律文獻來掌握知識。這種“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的方式,與我們今天強調的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有異麯同工之妙,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操作方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培養”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個學科是如何在曆史的浪潮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模式的。它沒有直接解決任何當下的教育難題,但它所提供的曆史維度,能夠極大地拓展我們對“教育”這一概念的理解,讓我們看到,如今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背後往往有著極其漫長和麯摺的演變過程。

評分

�┪蕹芫┒�把握好黑,不承認瞭

評分

用完券真的很劃算,支持京東多辦活動

評分

總算快把全套湊齊瞭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唉 一有活動就停不下來 窮人難啊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書很棒,買瞭很對,優惠越多

評分

這本書不錯,值得購買,對學習很有幫助。

評分

視角獨特。可以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