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文库·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学教育 [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美国法律文库·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学教育 [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斯蒂文斯(Robert C.Stevens) 著,阎亚林,李新成,付欣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法律史
  • 法学院教育
  • 法律教育
  • 19世纪美国
  • 20世纪美国
  • 法律史学
  • 美国高等教育
  • 法律专业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25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426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aw School 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580s to the 1890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 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美国法律文库·法学院: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学教育》的部分章节以《美国历史透视》1970年第5卷的“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喝彩:美国的法学院”一文及伯纳德·贝林和唐纳德·弗莱明在1973年重新编辑出版的《美国历史中的法律》一书的研究为基础。其它材料,特别是第6章的部分内容,原来曾以“1879-1979年期间的法学院和法学教育:纪念瓦尔帕莱索法学院成立100周年的演讲”为题,发表于《瓦尔帕莱索大学法律评论》1980年第15期第179页。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回顾法学教育的历史
第二章 法律、律师和法学院
第三章 哈佛创设了法学教育的模式与内容
第四章 哈佛确立了法学教育的风格
第五章 法学教育市场的迅速扩展
第六章 当权派力图控制市场
第七章 旁观者:雷德里克、里德与路特
第八章 法律文化与法律理论:社会科学及其他
第九章 针对少数人的学术兴奋:现实主义与现实
第十章 提高法学教育的标准
第十一章 追求卓越:普通人的观点
第十二章 1945年以后的法学院:规范的结构与法学教育轨道的重建
第十三章 法律职业与法学院:激进主义、富裕和欧佩克(OPEC)
第十四章 律师、法律理论与信仰

著作及论文
索引

精彩书摘

  但是,兰戴尔在任期间,哈佛法学院发生的各种改革都以他的名义进行并很快扩散到与法学教育有关的领域。兰戴尔和艾略特发现,哈佛法学院的2年制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可以随时入学。兰戴尔作为院长在哈佛法学院设立了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课程——后来被称为有等级分的课程。然而,其长期目标更为宏大。除了发展和重视诉讼案例分析的教学体系外,兰戴尔的目标是把法律职业变成受过大学教育的职业——不是本科生的水平,而是在获得3年制大学学士学位后的水平上进行。他所提出的3年制大学学位在法律被视为研究生课程之前已经成现实。1871年,法学学士学位的期限从18个月被延长到了2年。1876年,管理委员会同意制定用以鼓励学生学习3年而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的制度。到了1899年,强制性的3年制目标实现了,尽管这在哈佛法学院还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他法学院在经过最初摇摆不定地选择2年制的学士学位后也逐渐接受了3年制的要求。但把法律变成研究生课程的步骤则更加缓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只有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声称把法律课程视为研究生的课程,至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有人设想在法学院作为学生和在律师事务所作为职员的学习可以同时进行。当斯坦福等大学把法律纳入已有的课程体系时,他们采纳了传统的模式,把法律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像文学和科学一样可授予学士学位。但到了1921年,当艾尔弗雷德·Z·里德向卡内基基金会提交第一份法学教育的报告时,斯坦福、哥伦比亚、西瑞舍夫和耶鲁等法学院都要求学生有学院学位,除非是同一所大学注册的本科学生。
  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变化并不都是这个样子。在全国范围内,20世纪初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把法学院的入学标准提高到大学其他专业本科生的水平。这一点对于那些著名的学校也容易做到。例如,1899年,当康奈尔法学院把入学资格标准提高到与大学的其他学院一样,都要求接受4年的高中教育时,它招收的学生数从125人下降到了62人。当各学院的入学标准提高到高中毕业以上时,又发生了同样的“下降”现象。当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1909年开始要求有1年的学院学习经历时,一年级的学生人数从203人下降到了69人。
  ……

前言/序言



《美国宪法史话:从建国先驱到联邦最高法院的演变》 导言:宪法的血脉与灵魂 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宪法自诞生之日起,其文本、解释与实践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被塑造、挑战与重塑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美国宪法》条文的枯燥罗列或对关键判例的简单回顾,而是一部关于权力制衡、公民权利抗争以及国家认同形成的动态史诗。我们将追踪这部“活的文本”如何适应一个不断扩张与变革的联邦,并探讨宪法原理如何在政治哲学、社会思潮与司法实践的交织中,形成其独特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开端与奠基 (1787-1830s) 本部分聚焦于宪法的起源时刻——费城制宪会议的妥协与争论,以及联邦主义者与反联邦主义者之间关于中央集权与州权边界的首次激烈交锋。 第一章:无中生有的契约:制宪会议的博弈 详细描述了在乔治·华盛顿的主持下,各国代表为解决《邦联条例》的弊端所进行的复杂谈判。我们将考察大妥协(The Great Compromise)、奴隶制问题(三五人条款)的道德困境与政治必需性,以及最终文本中对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的精妙设计。特别关注詹姆斯·麦迪逊在构建权力框架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联邦党人文集与宪法的理性辩护 深入解析《联邦党人文集》中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的论证策略。重点分析第十篇(关于派系)和第五十一篇(关于制衡)如何为这部新宪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同时,探讨反联邦党人对个人权利保障缺失的担忧,以及最终《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如何被迅速纳入,以安抚民众的疑虑。 第三章:早期的司法权威建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本章是美国宪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详述了首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如何巧妙地利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 Madison, 1803)确立了司法审查权(Judicial Review)的原则。分析了这一判决如何将最高法院置于与其他两权平等的地位,并为未来联邦法律的合宪性裁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第二部分:分裂的张力与宪法的极限 (1830s-1877) 随着国家向西扩张,奴隶制问题日益尖锐,宪法文本在维护联邦统一与保障个体自由之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四章:州权至上与联邦权力的冲突 探讨了杰克逊时代州权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南卡罗来纳州“废止危机”(Nullification Crisis)的爆发。分析了丹尼尔·韦伯斯特与约翰·C·卡尔霍恩在宪法解释上的根本分歧:联邦是不可分割的“人民”的结合,还是自愿加入的“州”的集合? 第五章:最高法院的“至暗时刻”:德雷德·斯科特案 极其详尽地还原了“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Dred Scott v. Sandford, 1857)的背景、审理过程及其毁灭性的判决。分析了首席大法官罗杰·B·托尼如何裁定非裔人士无论自由与否均非美国公民,以及国会在任何领土内无权禁止奴隶制的观点。此案如何直接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并暴露了宪法在处理根本性道德危机时的局限性。 第六章:战争时期的宪法:林肯的扩张与重建的序幕 审视了亚伯拉罕·林肯在内战期间为维护联邦统一而采取的激进措施,如暂停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和颁布《解放奴隶宣言》。讨论了这些行动在宪法授权范围内的争议性,以及它们如何为战后宪法修正案的通过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重塑联邦:重建时期的宪法革命 (1865-1900) 美国宪法结构因内战而剧变,后通过了“重建修正案”,首次明确将个体权利的保护义务置于联邦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第七章:重建修正案的诞生与承诺 细致解读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修正案。重点分析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Due Process Clause)和“平等保护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国会试图通过这些修正案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公民身份和州与公民关系的目标。 第八章:从平等承诺到“隔离但平等”的衰落 分析重建失败的政治和法律原因。深入剖析最高法院在19世纪末如何通过一系列判例(如“屠宰场案件” Slaughterhouse Cases)削弱了第十四修正案的力度,最终在“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 1896)中确立了“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原则。本章揭示了宪法理想与种族隔离现实之间残酷的鸿沟。 第四部分:向现代过渡的边缘 (1890s收尾) 本部分简要概述了20世纪初自由经济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初步影响,为进入20世纪的经济监管与社会权利的扩张做好铺垫。 第九章:洛克纳时代的阴影:经济自由主义的初步渗透 考察了“洛克纳时代”(Lochner Era)早期,最高法院如何倾向于使用“正当程序条款”来保护契约自由(Liberty of Contract),反对政府对工作时间和工资的经济规制。虽然该现象在本书的时间跨度内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对州警察权(Police Power)的限制,预示了未来宪法解释中对个人经济权利的过度强调。 结语:永恒的对话 宪法并非静止的纪念碑,而是持续进行的国家对话。本书结束于19世纪末,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剧变之中,宪法体系也正为迎接20世纪的社会革命和人权斗争做着最后的结构调整。这部宪法史,就是美国人民关于自由、平等与秩序的永恒、未竟的对话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美国法律教育演变的书,虽然它聚焦于19世纪的早期发展,但这本书的笔触之细腻,让我对整个法律学科的根基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没有直接谈论现代法学院的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而是回溯到了那个法律实践与学院教育尚未完全分离的时代。作者通过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学者的书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那些“学院”是如何孕育出第一代真正的美国律师的。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枯燥的历史材料转化为如此引人入胜的叙述,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从学徒制向半正规教育过渡的艰难时期。书中关于律师如何自学成才、如何在实践中摸索理论的描写,让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某些宝贵的学习精神?那些早期的法律启蒙者,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规则的敬畏,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这本书虽然不直接解决当今法学院面临的某些具体问题,但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法学院”这个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成形的,这种“溯源”的价值,远比直接的“治标”更为深远。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着那些身着黑袍、手捧厚重法典的先驱们,他们如何在一片混沌中为后人开辟道路,这种敬意油然而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解,都不应该止步于其当下形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回避19世纪早期美国法学教育中的那些“不完美”,反而以一种史诗般的视角,展现了制度是如何在挑战和局限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不是一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的指南,也不是对现代法学院优劣的评判,而是对一个领域“从无到有”的深度挖掘。作者对当时法律从业者的培训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早期的私人授课到逐渐形成的法律学院雏形,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印记。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法律知识传播渠道的探讨所吸引,在没有大规模印刷和便捷交通的年代,信息是如何流转,知识是如何被传承的?书中对这种“慢时代”的学习模式的描写,与我们如今的“快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反思我们是否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深度和沉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任何现代法律理论或案例,但它所构建的历史语境,为理解这些理论和案例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们明白,今天的法律教育,是无数代人探索、试错、改革的结果,每一份成就背后,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故事。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美国法律教育的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程”,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演进”的历史画卷。它没有提供现成的学习方法或课程建议,而是将读者带回到了19世纪,那个美国法律体系还在初步建立、法律教育也远未现代化的时代。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材料的考证,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期律师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自学”和“经验”在法律教育中占据的中心地位的论述。那些早期的律师,很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高等教育,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在资深律师门下实习,以及大量阅读法律文献来掌握知识。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方式,与我们今天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操作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学科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的。它没有直接解决任何当下的教育难题,但它所提供的历史维度,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对“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如今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背后往往有着极其漫长和曲折的演变过程。

评分

这本关于美国法律教育史的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知识体系”的绝佳案例研究。作者并没有直接列举现代法学院的课程清单,也没有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劣分析,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视角——追溯其起源。通过对19世纪中叶及之前的历史文献的挖掘,作者生动地展现了早期美国律师是如何通过实践、阅读和非正式的学徒制来学习法律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当时社会环境中法律知识传播方式的描述,比如律师之间的书信往来、私人藏书的价值,以及那些早期“法律讲座”的性质。这些细节勾勒出了一个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的学习图景,也让我反思,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某些耐心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知识。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成功秘诀”,但它通过展示一个领域如何在相对有限的资源和不确定的环境下,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理解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而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法律教育本身,更是关于知识体系是如何在特定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形态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现代意义上的“法学院”——那种有着标准化课程、入学考试和学位授予的机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更为混沌但充满活力的时期。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梳理,揭示了早期美国律师是如何进行专业训练的,以及那些为数不多的法律教育尝试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成文法”和“判例法”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的讨论,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法典化”和“体系化”有着显著的区别,也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学徒制”和“导师制”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律师之间的师徒传承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成为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和知识的口传心授,与如今高度依赖书本和数字资源的学习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发了我对“学习的本质”的深层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前身”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来,其过程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和智慧的闪光。

评分

视角独特。可以看看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六一八的活动,320-220,不是最低,但经典译著,原价三折也还可以了!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书不错,值得购买,对学习很有帮助。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这一套买了几本,多学习一下。

评分

用完券真的很划算,支持京东多办活动

评分

�┪蕹芫┒�把握好黑,不承认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