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向教师介绍如何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予以帮助性的介入。在传统的写作课上,通常由教师命题,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写作,之后是教师批改作文,讲评作文。而在所谓的“过程写作法”中,通常是学生先写出初稿,然后由同伴或教师进行评论,*后学生根据这些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但这种“写作―修改”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提供词汇和就内容提供某些思想的方法,学生经常是在完成了作文之后,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写得不好。因此,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准确地说,是挑错儿,而不是教授写作。对于学生而言,在完成了初稿之后才得到反馈就太迟了。我最近为了提高自己的课程设计能力,阅读了一本关于“项目式学习(PBL)的组织与评估”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从一个真实的公司案例开始,展示了一个跨学科的PBL项目是如何从零开始构思、招募资源到最终交付成果的。这比那些纯理论的讲解要生动得多。它强调了“真实性”在项目中的核心地位,并提供了详细的步骤来确保项目任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紧密。书中关于“评估”的部分尤其精彩,它提供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估矩阵,包含了对“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最终产品质量”的量化指标,这彻底解决了PBL教学中难以量化成果的痛点。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设计了一个关于社区环境改善的PBL项目,在学生展示成果的那一天,社区代表都到场了,那种场面带来的激励效果是传统考试完全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坚信,PBL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优化学习体验的有效路径,前提是你得掌握科学的组织和评估方法,而这本书正好提供了这些方法论。
评分这个学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触动我、启发我教学实践的书,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关于“有效课堂管理”的著作。它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课堂纪律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老掉牙的“管住学生”的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课堂动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书中详细探讨了“非语言暗示”在建立学生尊重感中的巨大作用,远远胜过大声呵斥。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设计“过渡活动”,让学生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时保持专注,避免了常见的混乱。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三步走”过渡法,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们居然自己学会了安静等待指令。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提倡的不是惩罚文化,而是建立一种积极的、互相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那些场景感极强,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学习到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如何不动声色地化解冲突,将负面能量转化为积极学习动力的。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参考资料,而是我愿意时常翻阅、在备课时对照思考的“行动指南”。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课堂管理,是关于建立关系,而非制定规则。
评分最近读的这本关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教材,简直是为我们这种面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老师量身定做的。我过去总觉得要照顾到班里每一个孩子,最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拖慢了整体进度,要么优秀的孩子感到无聊。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首先提出了差异化教学的理论基石,引用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论证其必要性,然后立刻转向了实操层面。我尤其欣赏它对“任务设计”的细致指导。书中不仅提供了模板,还展示了如何利用一个核心概念,设计出“基础探究”、“进阶挑战”和“创新应用”三个不同层级的作业包。我最近在教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就采用了书中推荐的“菜单式学习”方法,结果发现那些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孩子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外,书中关于“形成性评估工具箱”的那一章也极其宝贵,里面介绍的“三分钟快速反馈卡”和“同伴互评量规”,极大地减轻了我的批改负担,同时反馈的质量和及时性都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将宏大理念落地到日常教学的坚实桥梁。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教师专业阅读与反思实践”的著作,它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鼓励教师多读书,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阅读-反思-行动”闭环流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将阅读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课堂上的微小改变,并记录这些改变的效果。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精妙的反思工具,比如“事件日志分析法”和“教学叙事建构”,这些工具帮助我跳出了日常琐事的泥潭,从更高、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决策。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同伴互助式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构建指南,它不仅仅是组织几次会议那么简单,而是强调了分享脆弱性、共同承担风险的重要性。我尝试在我的教研组内引入了书中的“双向观察”模式,让两位老师互相走进彼此的课堂,带着特定的观察焦点进行反馈,这种真诚且有结构的反馈机制,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准。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导师在耳边低语,引导我走上一条持续自我成长的道路。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起初有点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是罗列工具的说明书。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把技术的应用置于“深度学习目标”的框架之下。作者的核心论点是:技术不应该成为教学的装饰品,而必须是实现认知突破的催化剂。书中没有过多纠缠于最新的APP名称,而是聚焦于教学法——比如如何利用协作技术(如在线白板)来促进学生建构复杂的概念模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反转课堂”的讨论,它没有像其他书那样把它神化,而是非常务实地指出了在家预习阶段应该关注什么、在课堂互动中应该重点突破什么。我曾尝试过书中建议的“知识点微视频+小组辩论”的组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深度远超以往。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技术背后的“教育伦理”问题,比如数据隐私和数字鸿沟,这让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更加审慎地选择和使用工具。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工具的“操作性”与教育理念的“深刻性”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