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安娜 著
图书标签:
  • 中共情报
  • 沈安娜
  • 口述实录
  • 情报战
  • 冷战
  • 历史回忆
  • 红色间谍
  • 地下工作
  • 人物传记
  • 纪实文学
  • 国家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党史(1)
ISBN:9787509838907
商品编码:11138858873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作者:沈安娜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6.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09838907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0

内容提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安娜受中国共产党派遣,潜伏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主要为国民党重大会议和重要人物做速记工作。她的丈夫华明之一直配合、掩护她的情报工作。她打入敌人心脏14年,得到敌方高度信任,虽然经历多次暴露风险,但始终没有被识破,为党获取了大量国民党中央高层内幕情报和核心机密,其中有些是具有战略、预警价值的。2010年95岁的沈安娜辞世。她生前亲笔撰写了工作史料,并同女儿华克放、作家李忠效进行了多次谈话,回忆自己跌宕传奇的一生,特别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经历。《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是李忠效、华克放根据沈安娜亲笔材料和口述回忆整理而成的实录,并配有上百幅罕见的历电照片,包括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档案照片,重现历史,弥足珍贵。

目录

引子 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一、“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1922年秋-1932年春 在泰兴)
幼年的反抗
启蒙教育
离家求学

二、人生的十字路口(1932年夏-1934年冬 在上海)
考入“南洋高商”
播“火种”的人
在恩师家的邂逅
白色恐怖下的“亭子间”
明之*初的情报工作
一锤定音改变人生轨迹

三、在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1935年初-1937年夏 在杭州)
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
“**炮打响了!”
与“江湖小姐”周旋
认科长太太做“干娘”
西子湖畔的爱情之花
“一定要与党组织保持好联系”
一二·九冲击波
取得蒋介石亲信朱家骅的信任
短暂的温馨和欢乐
八一三后和党组织的联系中断了

四、千里找党(1937年冬-1938年春 在金华和长沙)
“到武汉去找党!”
在长沙参加妇女训练班

五、打人国民党中央党部(1938年春-1938年夏 在武汉)
武汉街头巧遇“革命引路人”
三次被捕的鲁大哥
在八路军办事处
初见邓颖超
接受周恩来、董必武的秘密派遣
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
担任国民参政会速记员

六、获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情报(1938年夏-1939年夏 在重庆)
雾罩陪都
“特别入党”——打入国民党
王明与华明之接党的关系
党组织派来直接领导人_一吴克坚
心向延安
在国民党“中常会”上
董必武说:“你去了延安,我们这里就没有小速记了”
周恩来、邓颖超说:“要甘当无名英雄”
……
七、坚持在核心机要部门获取大量情报(1939年夏-1942年秋 在重庆)
八、生死考验(1942年秋-1943年夏 在重庆)
九、与党组织暂时中断联系的日子(1943年夏-1945年夏 在重庆)
十、恢复与党组织联系迅速准确送出情报(1945年夏-1946年春夏 在重庆)
十一、新形势、新考验、新任务(1946年春夏-1948年初 在南京)
十二、黎明前抓紧搜集重大情报(1948年初-1949年初 在南京)
十三、从“地下”走到“地上”(1949年春 在上海)
结语 向无名英雄致敬
附录:无形战线——红岩村抒怀肖克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白色恐怖下的“亭子间”
1933年8月,鲁自诚介绍舒日信入党之后,便将舒日信交给“中央特科”①的王学文②直接领导,做秘密情报工作。自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从1933年5月至1935年秋,中央特科的负责人先后由武胡景、刘子华、王世英担任。此时,王学文在中央特科专做秘密情报工作,他发现舒日信聪慧好学,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性格开朗又不失沉稳,便有意培养他,让他在中央特科担任情报工作的内勤,负责搜集资料和整理编辑情报等工作。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同志,工作和生活都很艰难。舒日信没有掩护职业,党内称为“职业革命者”。党组织每月给他很少一点生活费,有时只有8至10元,只够租住上海弄堂石库门里***的小阁楼,俗称“亭子间”,伙食费等开支必须自己想办法。因为他与地主家庭脱离了关系,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所以生活十分清苦,好在他会写文章,经常给报纸和杂志投稿,卖文补贴生活用度。
我们姐妹俩在刚刚认识舒日信和华明之时,还不知道他们二人的政治身份,只觉得他们热情、诚恳,充满激情,是两位可以信赖的学长。
舒日信进入中央特科以后,便搬出“南洋高商”的学生宿舍,在上海的弄堂房子中,找***又比较安全的亭子间租住。有时因交不起房租或有安全隐患,又不得不另找住处,但毕竟有了一个“小窝”。这样,我们姐妹俩经常在舒日信的小亭子间和两位学长聚会。
亭子间很小,上面是水泥晒台,下面是厨房,夏天亭子间像个大蒸笼,冬天像冰窖。舒日信为了抄写情报,夏天不管天气多热,必须放下窗帘,屋内闷得透不过气来。到了冬天,因为窗户朝北,终日不见阳光,室内比户外还冷。
亭子间里摆设极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和两只凳子,一开始连床也没有,只能睡地铺。当我们四个人聚会的时候,两人有凳子坐,另两人就只好坐在桌子上或者地上。
四个年轻人相识于1934年春节后,在亭子间相聚时,差不多是上海一年中*冷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又阴又冷,可就是这个简陋的亭子间,却成了我们四个热血青年的避风港,充满了温馨……
四个年轻人在一起,渐渐形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已经是中共党员的舒日信就像个小组长。我们一同学习社会发展史,探索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十分热烈。
华明之说: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学会思考社会问题。我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到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租界和飘扬着的“万国旗”;看到了“攘外必先安内”!于是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是为什么?将来怎么办?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我问:学习了社会发展史,我知道了现在的中国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并存,什么都有,但到底算什么社会?
华明之说:从理论上,我讲不清。反正是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和次殖民地的中国,到处一片黑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光明的未来是共产主义。
舒日信说:光是向往未来不行,还要投入社会变革的活动中去。他进一步启发大家说,一个人单枪匹马,什么事也干不成,要有组织,要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才行。
对于我们姐妹俩来说,“组织”和“组织起来”这些词语很新鲜,也很吸引入。
……


密档风云:一个时代侧影的深度挖掘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中,一群隐秘的奉献者及其所经历的复杂图景。它并非一部单纯的谍战传奇,而是一份饱含历史温度的口述实录,通过对特定人物生命轨迹的回溯与剖析,力求还原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地下工作者群体的精神世界、决策逻辑以及其个人命运的沉浮。 全书以编年史与主题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叙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它深入探究了特定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个体如何做出抉择,如何在刀尖上行走,以及信仰如何支撑他们在极端压力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第一部分:萌芽与觉醒——理想的播种之地 本部分追溯了主人公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详细描绘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激荡,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危亡之际,如何从迷茫走向清晰的政治选择。叙事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层面,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例如,对当时进步思潮的介绍,对早期秘密组织发展模式的细致观察,以及主人公在特定事件中的首次触动与转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细致描摹了早期革命活动的艰辛与浪漫交织的特质。如何利用看似平凡的社会身份作为掩护,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秘密联络网络,这些都以生动的细节呈现出来。它揭示了在信息闭塞、物质匮乏的年代,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坚定的个人信念是如何相互依存,成为行动的基石。 第二部分:潜行者的日常——模糊地带的生存哲学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详细记录了主人公在敌后和复杂环境中长期潜伏的经历。本章的叙述风格侧重于“日常化”的描摹,避免将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它剖析了“双重生活”对个体心理的持续侵蚀与重塑。 内容详实地展现了情报工作的具体操作层面,包括: 1. 信息获取与传递的艺术: 描述了在严密监控下,如何设计和运用复杂的密码系统、交通工具和接头暗号。这些技术层面的描述,力求展现其精妙与风险并存的特点。 2. 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探讨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何在政治光谱的两端建立必要的、甚至是危险的联系。这部分深刻揭示了情报人员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们必须具备的极高情商和应变能力。 3. 心理韧性的维持: 通过对特定高压时刻(如被怀疑、遭遇突发事件、目睹同伴牺牲等)的记录,展示了主人公如何调适自己的焦虑与恐惧,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书中对“孤独感”与“使命感”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部分:风暴中心——关键节点的抉择与影响 本部分着重于叙述主人公参与的几次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情报行动。这些事件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被置于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下进行解读。 详细分析了在特定战役或重大决策制定过程中,情报所起到的“助推”或“警示”作用。例如,书中可能会穿插对某次重要会议的“幕后观察”,对某份关键电文的“精准破译”,这些叙事旨在说明地下工作如何将个人的微小努力汇聚成改变宏观局势的力量。 同时,本部分也直面了历史的复杂性。在某些模糊不清的时刻,情报工作的道德困境和取舍也得到了呈现。它探讨了在“绝对正确”与“生存必要”之间,情报人员必须做出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分:历史的余温——回归与反思 随着历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本书的叙事视角转向了“回归”与“重建”。这部分关注的是,当硝烟散去,曾经置身于隐秘战线的人们,如何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内容包括: 1. 身份的重塑与适应: 探讨了长期隐蔽生活带来的后遗症,例如对日常安宁的不适感,以及如何重新建立家庭和社会信任。 2. 口述的价值与局限: 主人公对自身经历的总结与反思。她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她认为哪些记忆是必须被记录下来的,哪些是必须被时间消磨的。 3. 时代的印记: 通过对家庭、朋友等周边人物命运的侧写,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社会横截面,从而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对普通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总结而言, 本书通过一位亲历者的视角,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带有深刻个体烙印的史料。它不是一部浪漫化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责任、隐忍、智慧与信仰的编年体考察,力求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深处,那些为了宏大叙事而选择沉默与奉献的普通人的真实面貌。其价值在于其口述的真实性、细节的丰富性,以及对复杂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一位在暗影中默默奉献的巾帼英雄。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我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我尤其好奇“丹心”和“素裹”这两个词的组合,它究竟暗示了怎样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轨迹?是热血忠诚,还是历经风雨后的淡泊宁静?阅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一次对信仰与选择的深度探讨。我想要了解,在那个极端复杂、充满未知和危险的环境下,一个人是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在谍海沉浮中保持清醒和勇气,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牺牲,为国家和人民书写篇章。这本书,就像是历史老人翻开的一页泛黄的日记,字里行间,或许就藏着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脉搏,以及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灵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紧张与压抑,也能体会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坚定与温暖。

评分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有一种独特的历史质感和人物的鲜明特征。我非常喜欢“丹心素裹”这个词语的组合,它似乎在描绘一种内在的炽热情感与外在的低调内敛之间的张力,这让我对书中沈安娜的形象充满了想象。我迫切想要了解,在那个充满政治斗争和生死考验的年代,一位女性情报员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行动的。这本书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呈现,这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仿佛能够直接聆听沈安娜本人的声音,感受到她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所见所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词,它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革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视角。

评分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图景:一位怀揣赤诚之心(丹心)的女性,在动荡的年代里,以一种低调、朴素(素裹)的方式,悄然完成着党交给她的任务。这种反差和融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引人入胜的张力。“口述实录”四个字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经过后人加工提炼的历史叙述,而是直接来自当事人的亲口讲述,充满了第一手的鲜活细节和真实情感。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位女性情报员所面对的具体挑战是什么?她的每一次潜伏、每一次传递情报,又蕴含着怎样的惊心动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将通过沈安娜的视角,为我们揭示出那个时代地下斗争的真实面貌,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他们身上那种为了信念而无惧一切的伟大精神。

评分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深藏功与名的情怀。“丹心”象征着忠诚与热血,而“素裹”则暗示着低调、朴实,或许还有历经风霜后的淡然。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沈安娜这位中共情报员的人生经历。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口述实录”,这意味着我们将直接听到她自己的声音,感受到她最真实的情感和思考,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转述或历史的过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那个年代地下工作的艰辛与危险,以及像沈安娜这样的革命者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之下,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度的警惕。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同行的机会,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波澜壮阔,去体会一个普通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做出的不平凡选择。

评分

拿到《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这本书,第一感受就是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书中主人公所处的那个年代的质朴与庄重。我尤其对“口述实录”这几个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意味着我们将直接听到一位亲历者的声音,没有任何转述或加工,而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叙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亲眼见证历史的进程。沈安娜,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并不如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那样广为人知,但一个“口述实录”的书名,却暗示了她故事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我好奇她在那个年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她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视那个时代特有的地下工作者的生活,感受他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以及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评分

网上宣传与实体书一到,快递给力。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网上宣传与实体书一到,快递给力。

评分

内容十分精彩。值得一读。

评分

历史书,比较客观,值得一读。

评分

内容十分精彩。值得一读。

评分

历史书,比较客观,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