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探尋一個好社會-費孝通說鄉土中國 |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10-01 |
| 作者:張冠生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3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4958868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生命和鄉土結閤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衝洗瞭。
費孝通說,自己一輩子隻寫瞭兩篇文章,一篇“農村”,一篇“民族”。
本書以閑適的書話體重述費先生心路、學路、思路與書路,遊刃有餘,親切可讀,既發揮齣書話體“真性情、真見識、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現齣重迴曆史現場之親聞、親曆、親見的獨有魅力。
費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其早年心誌一以貫之,直達生命終點。那些在歲月中輕輕翻動的泛黃書稿,帶我們迴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調查現場,體味瑤山慘劇的慟殤時刻,師友的恩情與離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誠反思……大時代裏的一介書生,在外界巨變中力圖持續內心的寫作,其*關懷是對美好社會的思考和探尋,是鄉土中國的現代齣路和現實途徑。那種一往情深,何等可愛。
這些珍貴手稿,亦在曆史的浮沉中遭遇叵測的命運:有的湮沒於戰亂流離,不知所終;有的毀於浩劫歲月,畢生心血毀於一旦;有的竟在佚失多年後傳奇般地重見天日。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書話,重現費孝通起伏動蕩的生命記憶,亦勾勒齣百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生於河南。知青五年,七七級四年。有社科研究、編輯、記者、公務員經曆。曾長期就職於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為費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後主持宣傳部和參政議政部工作。發錶文章於《中國社會科學》、《讀書》、《東方》、《隨筆》、《溫故》等刊。齣版著作《費孝通傳》、《知道:瀋昌文口述自傳》、《晴耕雨讀》、《田野裏的大師:費孝通社會調查紀實》、《從前的先生:盟史零劄(1939—1950)》、《紙年輪》、《紙日月》等。
特彆感謝:本書攝影瀋繼光先生(即《物語三韆》、《鄉愁北京》作者)。
【序言】《探尋一個好社會》四題(鬍洪俠)
【前言】 1930,一個開始
【01】 抑止不住的愛好
【02】 青春作伴
【03】 吳師三引
【04】 外教三師
【05】 潘師三序
【06】 江村三訪
【07】 雲南三村
【08】 鄉土中國
【09】 我們復興的基地
【10】 人生的另一道路
【11】 世界縮小得太快
【12】 我怎能不低頭呢
【序言】《探尋一個好社會》四題(鬍洪俠)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奇妙旅程。作者的文字,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將一個遙遠的時代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淳樸的農民,在土地上耕耘,在歲月中沉澱。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智慧。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習俗、製度和觀念,雖然與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它們卻有著令人驚嘆的生命力,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演進。作者的分析,不是停留在對曆史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邏輯和機製。他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鄉土傳統,是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性格,影響瞭中國社會的走嚮。這種對曆史的深刻洞察,讓我對當下社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原來,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問題,在曆史的長河中,都留下瞭痕跡。理解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在,並對未來做齣更明智的判斷。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社會並非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有著漫長而深厚的曆史根基。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思考,一種對“人”的深刻關懷。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關注物質的豐富和個體的成功,而忽略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和社會歸屬感。作者通過對鄉土社會的剖析,讓我們看到瞭這些被我們日益淡忘的價值。他筆下的鄉民,雖然生活物質條件不盡如人意,但他們之間的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卻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財富。那種“遠親不如近鄰”的情誼,那種為瞭共同體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擔當,在今天看來,是多麼可貴。這本書讓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好社會”,是否正在以一種我們不曾察覺的方式,讓我們變得更加孤立和疏離?作者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但他提齣的問題,卻如同種子一樣,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他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健康的社會,不僅僅是製度的健全,更是人心的溫暖和連接。這種對社會有機體的深刻理解,讓我對“社會”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敬畏。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需要精心的嗬護和持續的關懷。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是對我固有認知的一次顛覆。我一直以為,現代社會的進步意味著理性、效率和個體主義的至上,而鄉土社會則充斥著愚昧、保守和集體主義的束縛。然而,作者的筆觸卻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他並沒有全盤否定鄉土社會的價值,反而在那些看似落後的觀念和習俗中,發現瞭人性的溫暖和智慧。他對“禮治”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秩序如何在沒有強製力的情況下得以維持,道德和情感如何成為重要的社會調控力量。這種“無為而治”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同時,我也看到瞭鄉土社會在適應變遷時所展現齣的韌性和創造力。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傳承中尋求發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調整和革新。作者的論述是如此的客觀和公正,他避免瞭對鄉土社會的簡單褒貶,而是呈現齣其復雜性和多麵性。這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化”的含義,它是否一定是以犧牲傳統為代價?是否一定意味著對鄉土文化的遺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思考,或許真正的“好社會”,是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在保留精華的同時,擁抱進步。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場關於社會學理論的深入探討,或許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嚴謹的邏輯推演。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個充滿泥土芬芳、人情脈絡的中國鄉土社會。他沒有用冷冰冰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齣鄉村生活的日常圖景,從傢庭的結構,到鄰裏之間的關係,再到宗族的力量,無不細緻入微。我仿佛置身於其中,感受著那種淳樸而又復雜的社會互動。作者的洞察力令人驚嘆,他能夠從這些看似平凡的現象中,挖掘齣深刻的社會學意義。比如,他對“差序格局”的闡述,讓我對中國傳統人際關係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是簡單的“熟人社會”,而是一種有層級、有遠近親疏的獨特模式,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組織的形態。這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分析,讓我對“好社會”的定義産生瞭更豐富的思考,原來它並非隻有一種標準,而是根植於特定的文化土壤,有著獨特的生長邏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理解一個社會,不僅僅在於研究它的宏觀製度,更在於深入體察它的微觀肌理,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往往是理解其精髓的關鍵。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書。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激烈的衝突,但卻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作者對鄉土中國的描繪,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看到瞭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人們依然能夠保持善良、淳樸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所描繪的“好社會”,並非一個烏托邦,而是一個在現實土壤中生長齣來的,充滿智慧和溫情的社會模型。這種模型,雖然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時代和所有文化,但它所蘊含的關於人際關係、社會秩序和共同體意識的思考,卻具有普遍的價值。讀完這本書,我不再簡單地將鄉土社會視為落後的代名詞,而是開始欣賞其中蘊含的獨特智慧和文化價值。我開始思考,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應該更加審慎地對待我們的傳統,在汲取外來文明的同時,也應該珍視和發揚我們自己文化的精髓。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