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和《柯剋斯評論》力薦本書。 阿瑟·赫爾曼著的《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一書告訴我們,沒有甘地與丘吉爾的抗爭和妥協,就沒有現代印度和大英帝國的未來。 他們一位是印度“國父”,以堅持印度自治與自我約束原則的一緻性為畢生準則;一位是英國*偉大的政治傢,認為隻有強大的人民纔能打造齣強大的**。為瞭各自民族與**的利益,兩人進行瞭幾十年的較量,不僅為瞭大英帝國而戰,*是為瞭人類的未來而戰。在時代洪流的推動下,他們為世人留下瞭一部精彩*倫的曆史大劇。
甘地齣生在印度偏遠小鎮,虔奉宗教,丘吉爾誕 生於英國貴族傢庭。兩人隻有一麵之交,卻終生都在 為本民族的利益與對方博弈。他們之間的鬥爭與妥協 塑造瞭20世紀的曆史。《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 的政治史詩)(精)》作者阿瑟·赫爾曼以非凡的筆力 精彩呈現瞭他們交織在一起的生活、事業和殊死較量 。他們領導各自的民族承受瞭種種痛苦 ,經曆兩次 世界大戰;他們之間意誌力的比拼,*終決定瞭兩個 **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兩位巨人獲得瞭巨大的成 功,也同時遭到慘痛的失敗。《甘地與丘吉爾》是一 部史詩般的曆史巨著,也是一部獨特新穎的比較傳記 。
阿瑟·赫爾曼,美國**曆史學傢、暢銷書作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史學博士,曾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訪學。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期他在美國天主教大學、喬治城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現任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2007年至2009年,他作為**個非英籍人士被任命為蘇格蘭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有:《文明衰落論:西方文化悲觀主義的形成與演變》《甘地與丘吉爾:對抗與妥協的壯麗史詩》《拼實業:美國是怎樣贏得二戰的》等多部暢銷曆史讀物。赫爾曼的著作主題宏大、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暢銷不衰,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楔子
**章 丘吉爾傢族·英國統治印度時期
第二章 倫道夫勛爵掌權
第三章 權力的幻滅:甘地傢族·印度·英國的統治
第四章 覺醒(一):甘地在倫敦和南非,1888—1895
第五章 覺醒(二):丘吉爾在印度,1896—1899
第六章 戰爭中的男人,1899—1900
第七章 殊途同歸,1900—1906
第八章 短暫的會晤,1906—1909
第九章 突破點,1909—1910
第十章 分道揚鑣,1911—1914
第十一章 遠在天邊的橋頭堡,1914—1915
第十二章 甘地的戰爭,1915—1918
第十三章 殺戮事件,1919—1920
第十四章 不閤作主義,1920—1922
第十五章 命運的逆轉,1922—1929
第十六章 戰爭前夜,1929
第十七章 食鹽運動,1930
第十八章 圓桌大會·裸體托鉢僧,1930—1931
第十九章 對抗世界,1931—1932
第二十章 *後一道防綫,1932—1935
第二十一章 逆流而上,1936—1938
第二十二章 黑暗的邊緣,1938—1939
第二十三章 衝突的爆發,1939—1940
第二十四章 從納爾維剋到巴爾多利,1940年4月—1941年12月
第二十五章 慘敗,1941—1942
第二十六章 退齣印度,1942
第二十七章 攤牌,1943
第二十八章 勝利與悲劇,1943—1945
第二十九章 踽踽獨行,1945—1947
第三十章 花園·溘然長辭,1947—1948
第三十一章 雄獅的暮年,1948—1965
尾聲勝利與悲劇
大事年紀
術語對照錶
緻謝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我最近入手瞭《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光看封麵設計就覺得很有分量,那種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要翻開。這本書的主題,甘地與丘吉爾,這兩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represent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力量。甘地,我一直把他視為一個精神的象徵,他所代錶的非暴力哲學,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給無數被壓迫的人民帶來瞭希望。而丘吉爾,則是那個時代另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他的演講激昂人心,他的決策影響著世界格局。 這本書的副標題“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更是點明瞭它探討的核心。這不僅僅是兩個偉人的傳記,更像是對一段復雜政治鬥爭的深刻剖析。我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他們各自在麵對重大曆史事件時,是如何運用“抗爭”與“妥協”的策略的。甘地是如何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巧妙地運用非暴力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丘吉爾又是在怎樣的壓力下,做齣瞭哪些艱難的“妥協”,又在哪些問題上堅持瞭不容置疑的“抗爭”?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也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評分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光是這兩個名字放在一起,就充滿瞭戲劇張力。甘地,那個瘦弱卻意誌如鐵的聖雄,代錶著非暴力不閤作的哲學;而丘吉爾,那個慷慨激昂、捍衛大英帝國的鐵腕首相。一個是追求獨立解放的精神領袖,一個是維護舊秩序的堅韌守衛者。他們的名字交織在一起,預示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他們之間的復雜關係。他們是宿敵嗎?還是說,在某些時刻,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互理解或製約?“抗爭與妥協”,這兩個詞完美地概括瞭政治的本質,也恰恰是他們人生軌跡中最核心的鏇律。甘地的“抗爭”是毋庸置疑的,他用非暴力的方式對抗著強大的殖民統治;而丘吉爾,雖然常以強硬形象示人,但作為政治傢,他必然也經曆過無數次的“妥協”,隻不過他的妥協或許更多地體現在戰略調整和權衡利弊上。這本書會挖掘齣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展現他們各自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我很期待。
評分《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憑書名,就已經讓我浮想聯翩。甘地,一個精神的圖騰,他所代錶的非暴力抵抗,是一種深刻的思想革命;丘吉爾,一個政治的巨匠,他的言論和決策,深刻地影響瞭世界格局。這兩個名字並列,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張力,仿佛預告著一場跨越文化、意識形態乃至曆史時空的深刻對話。 “抗爭與妥協”這四個字,簡直是政治學最精闢的總結。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描繪這兩個人物在這兩個維度上的錶現。甘地,他的“抗爭”是顯而易見的,但他的“妥協”體現在哪裏?是為瞭民族解放的最終目標,而在某些戰術上做齣調整嗎?而丘吉爾,雖然以強硬著稱,但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政治傢,他必然經曆過無數次的“妥協”。這本書是否會揭示他在哪些重大議題上,是寸步不讓地“抗爭”,又是在哪些方麵,為瞭大局而選擇瞭“妥協”?我對書中所要呈現的,是他們各自的政治智慧,還是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都充滿瞭好奇。
評分拿到《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精”這個字吸引瞭,這通常意味著內容會更加考究,裝幀也會更加精美。甘地和丘吉爾,這兩個名字本身就自帶瞭史詩感。一個代錶瞭東方智慧和民族解放的覺醒,另一個則象徵著西方力量和帝國餘暉的掙紮。他們的政治生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格局變遷的一個縮影。 “抗爭與妥協”這幾個字,恰恰是政治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考驗智慧的地方。甘地那種“以柔剋剛”的抗爭方式,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政治哲學。而丘吉爾,作為一個傳統的政治傢,他在麵對曆史潮流時,是如何在維護自身立場和實現國傢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本書可能會詳細梳理他們之間每一次的交鋒,每一次的博弈,以及在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時刻,他們各自展現齣的“抗爭”的決心和“妥協”的藝術。我非常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全新的解讀和視角。
評分我對《甘地與丘吉爾——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精)》這本書充滿瞭期待,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名字所代錶的曆史重量。甘地,毋庸置疑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靈魂人物,他所倡導的非暴力不閤作,改變瞭整個世界的反抗模式。而丘吉爾,那個二戰時期的靈魂人物,他的雄辯和勇氣,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元素。將他們兩人放在一起,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張力的敘事框架。 “抗爭與妥協的政治史詩”,這個副標題更是直擊核心。曆史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偉大的政治傢也必然在原則與現實之間搖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們在各自政治生涯中,是如何平衡“抗爭”的堅定與“妥協”的智慧的。甘地是如何在保持非暴力的前提下,一次次地給強大的殖民者施加壓力?丘吉爾在麵對德國的侵略時,又是如何展現齣不屈的抗爭精神,同時又在戰後的世界秩序構建中,與其他國傢進行怎樣的妥協?這些細節的展現,將是這本書最大的看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