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投資與收藏價值

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投資與收藏價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牟衛東 著
圖書標籤:
  • 書畫投資
  • 藝術品收藏
  • 中國近現代藝術
  • 書畫市場
  • 收藏價值
  • 投資指南
  • 文化藝術
  • 鑒賞
  • 藝術品估價
  • 藏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30389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398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書畫的投資與收藏可以分為三個闆塊:一是古代書畫;二是近現代繪畫;三是當代繪畫。《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投資與收藏價值》收錄瞭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趙叔孺、陳師曾等三十多位名人畫傢的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任伯年(1840-1896)
吳昌碩(1844-1927)
齊白石(1864-1957)
黃賓虹(1865-1955)
趙叔孺(1874-1945)
陳師曾(1876-1923)
陳半丁(1876-1970)
金城(1878-1926)
何香凝(1878-1972)
高劍父(1879-1951)
蕭謙中(1883-1944)
賀天健(1891-1977)
劉子久(1891-1975)
鬍佩衡(1892-1965)
吳湖帆(1894-1968)
徐悲鴻(1895-1953)
溥心佘(1896-1963)
秦仲文(1896-1974)
潘天壽(1898-1971)
豐子愷(1898-1975)
徐燕蓀(1898-1961)
黃君璧(1898-1991)
張大韆(1899-1983)
錢鬆凸(1899-1985)
李苦禪(1899-1983)
王雪濤(1903-1982)
傅抱石(1904-1965)
蔣兆和(1904-1986)
李可染(1907-1989)
陳少梅(1909-1954)
陸儼少(1909-1993)
謝稚柳(1910-1997)

前言/序言


琉璃的記憶:宋代官窯瓷器的鑒藏之道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瓷器的曆史淵源、工藝特徵、審美旨趣及其在當代收藏市場中的價值定位與鑒彆要點。不同於聚焦於近現代書畫投資的視角,本書將目光聚焦於中國陶瓷藝術的巔峰時期,對這些傳世珍品進行一次全麵的梳理與剖析。 宋代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高度成熟的時期,這種成熟不僅體現在文人詩詞、繪畫領域,更在日常器物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瓷器,作為那個時代“一色入魂”的極緻追求,是理解宋人生活哲學與藝術精神的絕佳載體。 第一章:五窯源流——時代背景與窯址變遷 本章首先追溯宋代瓷器發展的宏大曆史背景。北宋立國,承接五代餘緒,在審美上追求內斂、含蓄的“雅”,這對瓷器的燒製提齣瞭極高要求。我們首先細緻考察汝窯的短暫而輝煌的曆史。汝窯的燒造時間極短,據考證可能僅二十餘年,其禦用性質使其存世數量稀少,是名副其實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極緻體現。本章將結閤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重構汝窯的燒製地點——河南寶豐清涼寺,分析其獨特的胎土、釉料配方與還原焰氣氛的科學原理。 隨後,我們將轉嚮官窯。宋徽宗時期,為追求極緻的審美體驗,官方設立瞭兩座官窯——汴京官窯與修內司官窯(或稱南宋官窯)。汴京官窯的命運與北宋的覆滅緊密相連,其遺址至今仍在探尋中,其特徵往往需要與傳世的“紫口鐵足”特徵進行對比推斷。而南宋官窯,則繼承瞭北宋的衣鉢,在杭州鳳凰山一帶設立。南宋官窯的特徵,如開片(冰裂紋、蟹爪紋等)的形成機製、釉層的厚度與層次感,將作為重點解析內容。 哥窯的獨特性在於其“金絲鐵綫”的開片紋路。哥窯的歸屬問題曆來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有觀點認為它是北宋遺存,也有觀點認為它是南宋朝廷為模仿汝窯或官窯而設立的窯場。本章將詳細辨析哥窯的紋飾特徵,特彆是其“紫口鐵足”與官窯的異同,並嘗試解釋其獨特的雙層或多層釉麵結構如何導緻瞭如此奇妙的開片效果。 定窯的工藝,則代錶瞭宋代刻花、劃花技法的巔峰。定窯以其白瓷的潔淨和覆燒法帶來的“淚痕”,在當時與汝窯齊名。本章將重點區分唐代和宋代的定窯産品,特彆是宋代流行的口沿覆燒的“金口”現象,以及定窯在刻花、劃花、印花等不同裝飾手法上的演變,例如嬰戲圖、花卉紋的構圖特點。 鈞窯,則以其變幻莫測的窯變藝術獨樹一幟。鈞窯的藍釉,是鐵、銅等著色劑在特定氣氛下産生的奇妙反應。本章將深入探討“入窯一色,齣窯萬彩”的科學奧秘,解析“蚯蚓走泥紋”、“月白”與“鈞紅”的産生條件,並對比分析鈞窯在造型上的厚重古樸與紋飾上的浪漫奔放。 第二章:技術透視——胎、釉、火的藝術密碼 本章著重於從技術層麵剖析宋代官窯瓷器的核心技術指標,這是區分真僞、確定等級的關鍵。 胎土的精煉與淘洗: 宋瓷的“薄”與“透”是其區彆於前代的顯著標誌。我們將分析汝窯的香灰胎,其細膩程度如何達到瞭近乎玉質的觀感;官窯胎土中的含鐵量,如何影響瞭圈足部位的“鐵足”現象。胎土的淘洗工藝,決定瞭器物錶麵的平整度和細膩度,這是對宋人“格物緻知”態度的物質體現。 釉色的哲思與配方: 釉色是宋瓷的靈魂。本章將詳細拆解“雨過天青”的化學基礎,探討釉中含有多少百分比的氧化鐵、氧化鈦等微量元素,如何在還原氣氛中呈現齣那種深邃的、內斂的光澤。我們將對比不同窯口釉層的厚度、光澤(如汝窯的溫潤如酥,定窯的晶瑩似雪)和流平性。 燒成的氣氛控製: 火候的拿捏是決定瓷器最終品貌的決定性因素。本章將對比氧化焰與還原焰對不同色釉的影響,特彆是鈞窯的“窯變”過程,這是一個需要精確控製溫度麯綫和氣氛變化的復雜過程。覆燒法(定窯)與支釘燒法(汝窯、官窯)如何影響瞭器物底部的形態,也將被納入技術分析的範疇。 第三章:審美意趣——文人化與器物造型 宋代審美高度推崇“天然去雕飾”的境界,這種審美傾嚮深刻地影響瞭瓷器的造型設計。本章將側重於造型的分析。 器型源於生活與模仿: 宋代瓷器大量模仿瞭青銅器、玉器和金銀器的造型,如鼎、斝、洗、盞等。我們將選取幾件典型的器型進行剖析,如汝窯的橢圓形洗、官窯的葵口瓶,分析它們如何將古代禮器造型,通過陶瓷的材質,轉化為日常可賞的文玩。 紋飾的“不顯眼”藝術: 相比元明清瓷器繁縟的裝飾,宋瓷的紋飾往往是含蓄內斂的。定窯的劃花、哥窯的開片本身就是裝飾。本章將探討這些紋飾是如何服務於器型本身,而不是喧賓奪主。對定窯刻花細節的微觀分析,將揭示工匠如何以極簡的綫條勾勒齣靈動的生命力。 “素麵為美”的極緻追求: 對於汝窯和南宋官窯而言,純粹的釉色是最高的藝術成就。本章將討論,在沒有過多繪畫裝飾的情況下,如何僅憑釉色的微妙變化(如光照下呈現的深淺差異)來構建視覺的豐富性,這也是宋瓷難以被完全模仿的核心原因。 第四章:收藏鑒彆——真僞辨識與市場價值評估 本章將麵嚮實際的收藏者,提供一套嚴謹的鑒彆方法論。 開片與“泥骨”的辨識: 針對哥窯和官窯的開片,我們將提供詳細的圖解,區分“金絲鐵綫”的自然裂紋與後仿的膠狀或刻劃裂紋。同時,對胎土的“泥骨”進行觸感和視覺上的分析,判斷其陳年感。 款識與銘文的解讀: 對比宋徽宗時期留下的少量銘文(如定窯的刻款),以及南宋官窯中可能齣現的底款特徵,分析其與曆代仿製的款識之間的差異。 窯口風格的綜閤判斷: 收藏宋瓷,絕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個特徵。本章將提供一個綜閤判斷框架,要求收藏者從“時代感”、“釉色”、“胎質”、“工藝難度”四個維度進行交叉驗證,以確定一件器物的真實性與曆史地位。 當代市場定位: 探討在當前全球藝術品市場中,五大名窯的相對稀缺度和市場流通性。汝窯與南宋官窯作為“硬通貨”,其價值的構成因素;以及定窯、鈞窯因其相對産量和風格的獨特性,在特定闆塊中的價值體現。本書旨在為嚴肅的鑒藏者提供一套基於曆史事實和技術分析的評估體係,幫助藏傢穿越曆史的迷霧,真正領略宋代陶瓷藝術的永恒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傳承”與“斷裂”這兩個概念的探討,處理得極其富有張力和思辨性。它沒有將曆史簡單地視為一條平滑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係列激烈的碰撞與轉摺。作者似乎對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或邊緣化的藝術傢抱有一種近乎悲憫的關注,通過對他們生平片段的重構和對遺存作品的細緻比對,揭示瞭在權力更迭和審美轉嚮的巨大慣性中,個體纔華是如何被暫時埋沒的。這種對“失聲者”的重新發掘和定位,不僅豐富瞭我們對曆史麵貌的認知,更引發瞭我們對於“何為經典”這一深刻命題的反思。它讓我開始質疑,我們今天所推崇的“正統”,是否真的就是那個時代最強音的全部?這種打破既定框架、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勇氣和深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知識普及層麵,真正達到瞭啓發思想、拓寬視野的境界,讀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那種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敘事風格,這本書的行文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慢燉”藝術。作者顯然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像一位資深的導遊,不疾不徐地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宏大的曆史場景。他習慣於用細膩的筆觸去勾勒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氛圍、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麵貌,甚至是氣候與地域對藝術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敘事的好處在於,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藝術品”的認知邊界,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幅畫或一件雕塑,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曆史的洪流之中去理解其價值的源頭。很多章節的過渡處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生硬的章節連接,而是通過一個共同的主題、一個相似的創作動機,自然而然地引齣下一段論述,讓人讀起來思路連貫,一氣嗬成,仿佛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全程毫無尿點。這種將知識點融化在流暢敘事中的能力,著實令人佩服。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嚴密,簡直是一部結構精巧的建築學傑作。我發現它並沒有采用常見的“朝代時間軸”或者“流派分類法”來展開,而是構建瞭一套非常獨特的、以“價值構建”為核心的分析框架。首先,它會從宏觀的文化土壤入手,剖析社會結構如何孕育瞭特定的審美標準;接著,筆鋒轉嚮微觀的材料學和技術創新,探討工藝的進步如何催生瞭藝術錶達的新維度;最後,再迴歸到市場機製與人際網絡對藝術品流通和曆史定位的影響。這種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螺鏇上升式論證,使得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支撐,互相印證,形成瞭一個密不透風的理論體係。閱讀過程中,你不會覺得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參與一場復雜的邏輯推理遊戲。每當我覺得似乎理解瞭某個概念時,作者總能提供一個更深層的視角,將原本看似簡單的現象,解構齣其復雜而迷人的內在關聯,讓人大呼過癮。

評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好的學術著作,其語言必然是精準而富有張力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充滿瞭知識分子的那種剋製而又鋒利的錶達欲。它避開瞭那些華而不實的空洞口號,每一個用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寶石,閃爍著精確的光芒。比如在描述某種筆法的神韻時,作者會恰當地引用古代文獻中的某一詞匯,既展現瞭深厚的文本功底,又使得描繪的畫麵感瞬間立體起來,絕非泛泛而談。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能做到深入淺齣,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一位有求知欲但非專業齣身的讀者進行有效溝通,絕不會讓讀者因為術語過多而望而卻步。他的文字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現象的錶皮,直指核心的結構,但刀刃上卻淬著一層溫和的智慧之光,讓人既感到被挑戰,又感到被溫柔地引導著前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透著厚重的質感,仿佛一打開就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封麵選用的材質,觸感細膩,光影之下,浮雕般的紋理若隱若現,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內頁的紙張磅礴大氣,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銅版紙,而是略帶啞光和肌理感的特種紙,即便是印刷的綫條和色彩,也因為紙張的特性而顯得格外沉穩大氣。我尤其欣賞它在版式編排上的用心,字體的選擇兼顧瞭易讀性和藝術性,大片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嚴肅的主題閱讀起來毫無壓迫感,反而有一種呼吸的從容。裝幀的細節,比如鎖綫裝訂的工藝,結實而精美,翻閱時書脊的彎摺自然流暢,讀到一半閤上時,那種書本與手的完美貼閤感,簡直是為深度閱讀者量身定做。這種對物質載體的極緻追求,已經超越瞭一般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在還沒細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這部作品抱有瞭極高的敬意和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饋贈,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

評分

#20 埃爾文·史密斯

評分

楊陽洋終於投訴成功,他心滿意足地迴到場邊,繼續看球。

評分

#13.5(總結篇) 從那一天開始

評分

3.這是我一貫的主張,我認為最有效的管教就是疼痛,現在你最需要的不是語言上的教育,而是教訓。(必要的演齣)

評分

動畫截圖

評分

★爸爸的愛:冒險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評分

#17 女型巨人

評分

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作業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實值得迴味 無論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

評分

看書,品人,收獲!值得大傢關注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