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投资与收藏价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卫东 著
图书标签:
  • 书画投资
  • 艺术品收藏
  • 中国近现代艺术
  • 书画市场
  • 收藏价值
  • 投资指南
  • 文化艺术
  • 鉴赏
  • 艺术品估价
  • 藏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8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98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画的投资与收藏可以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古代书画;二是近现代绘画;三是当代绘画。《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投资与收藏价值》收录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赵叔孺、陈师曾等三十多位名人画家的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任伯年(1840-1896)
吴昌硕(1844-1927)
齐白石(1864-1957)
黄宾虹(1865-1955)
赵叔孺(1874-1945)
陈师曾(1876-1923)
陈半丁(1876-1970)
金城(1878-1926)
何香凝(1878-1972)
高剑父(1879-1951)
萧谦中(1883-1944)
贺天健(1891-1977)
刘子久(1891-1975)
胡佩衡(1892-1965)
吴湖帆(1894-1968)
徐悲鸿(1895-1953)
溥心畲(1896-1963)
秦仲文(1896-1974)
潘天寿(1898-1971)
丰子恺(1898-1975)
徐燕荪(1898-1961)
黄君璧(1898-1991)
张大千(1899-1983)
钱松凸(1899-1985)
李苦禅(1899-1983)
王雪涛(1903-1982)
傅抱石(1904-1965)
蒋兆和(1904-1986)
李可染(1907-1989)
陈少梅(1909-1954)
陆俨少(1909-1993)
谢稚柳(1910-1997)

前言/序言


琉璃的记忆:宋代官窑瓷器的鉴藏之道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瓷器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审美旨趣及其在当代收藏市场中的价值定位与鉴别要点。不同于聚焦于近现代书画投资的视角,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时期,对这些传世珍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与剖析。 宋代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高度成熟的时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文人诗词、绘画领域,更在日常器物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瓷器,作为那个时代“一色入魂”的极致追求,是理解宋人生活哲学与艺术精神的绝佳载体。 第一章:五窑源流——时代背景与窑址变迁 本章首先追溯宋代瓷器发展的宏大历史背景。北宋立国,承接五代余绪,在审美上追求内敛、含蓄的“雅”,这对瓷器的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我们首先细致考察汝窑的短暂而辉煌的历史。汝窑的烧造时间极短,据考证可能仅二十余年,其御用性质使其存世数量稀少,是名副其实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极致体现。本章将结合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重构汝窑的烧制地点——河南宝丰清凉寺,分析其独特的胎土、釉料配方与还原焰气氛的科学原理。 随后,我们将转向官窑。宋徽宗时期,为追求极致的审美体验,官方设立了两座官窑——汴京官窑与修内司官窑(或称南宋官窑)。汴京官窑的命运与北宋的覆灭紧密相连,其遗址至今仍在探寻中,其特征往往需要与传世的“紫口铁足”特征进行对比推断。而南宋官窑,则继承了北宋的衣钵,在杭州凤凰山一带设立。南宋官窑的特征,如开片(冰裂纹、蟹爪纹等)的形成机制、釉层的厚度与层次感,将作为重点解析内容。 哥窑的独特性在于其“金丝铁线”的开片纹路。哥窑的归属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它是北宋遗存,也有观点认为它是南宋朝廷为模仿汝窑或官窑而设立的窑场。本章将详细辨析哥窑的纹饰特征,特别是其“紫口铁足”与官窑的异同,并尝试解释其独特的双层或多层釉面结构如何导致了如此奇妙的开片效果。 定窑的工艺,则代表了宋代刻花、划花技法的巅峰。定窑以其白瓷的洁净和覆烧法带来的“泪痕”,在当时与汝窑齐名。本章将重点区分唐代和宋代的定窑产品,特别是宋代流行的口沿覆烧的“金口”现象,以及定窑在刻花、划花、印花等不同装饰手法上的演变,例如婴戏图、花卉纹的构图特点。 钧窑,则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艺术独树一帜。钧窑的蓝釉,是铁、铜等着色剂在特定气氛下产生的奇妙反应。本章将深入探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科学奥秘,解析“蚯蚓走泥纹”、“月白”与“钧红”的产生条件,并对比分析钧窑在造型上的厚重古朴与纹饰上的浪漫奔放。 第二章:技术透视——胎、釉、火的艺术密码 本章着重于从技术层面剖析宋代官窑瓷器的核心技术指标,这是区分真伪、确定等级的关键。 胎土的精炼与淘洗: 宋瓷的“薄”与“透”是其区别于前代的显著标志。我们将分析汝窑的香灰胎,其细腻程度如何达到了近乎玉质的观感;官窑胎土中的含铁量,如何影响了圈足部位的“铁足”现象。胎土的淘洗工艺,决定了器物表面的平整度和细腻度,这是对宋人“格物致知”态度的物质体现。 釉色的哲思与配方: 釉色是宋瓷的灵魂。本章将详细拆解“雨过天青”的化学基础,探讨釉中含有多少百分比的氧化铁、氧化钛等微量元素,如何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那种深邃的、内敛的光泽。我们将对比不同窑口釉层的厚度、光泽(如汝窑的温润如酥,定窑的晶莹似雪)和流平性。 烧成的气氛控制: 火候的拿捏是决定瓷器最终品貌的决定性因素。本章将对比氧化焰与还原焰对不同色釉的影响,特别是钧窑的“窑变”过程,这是一个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曲线和气氛变化的复杂过程。覆烧法(定窑)与支钉烧法(汝窑、官窑)如何影响了器物底部的形态,也将被纳入技术分析的范畴。 第三章:审美意趣——文人化与器物造型 宋代审美高度推崇“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种审美倾向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造型设计。本章将侧重于造型的分析。 器型源于生活与模仿: 宋代瓷器大量模仿了青铜器、玉器和金银器的造型,如鼎、斝、洗、盏等。我们将选取几件典型的器型进行剖析,如汝窑的椭圆形洗、官窑的葵口瓶,分析它们如何将古代礼器造型,通过陶瓷的材质,转化为日常可赏的文玩。 纹饰的“不显眼”艺术: 相比元明清瓷器繁缛的装饰,宋瓷的纹饰往往是含蓄内敛的。定窑的划花、哥窑的开片本身就是装饰。本章将探讨这些纹饰是如何服务于器型本身,而不是喧宾夺主。对定窑刻花细节的微观分析,将揭示工匠如何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灵动的生命力。 “素面为美”的极致追求: 对于汝窑和南宋官窑而言,纯粹的釉色是最高的艺术成就。本章将讨论,在没有过多绘画装饰的情况下,如何仅凭釉色的微妙变化(如光照下呈现的深浅差异)来构建视觉的丰富性,这也是宋瓷难以被完全模仿的核心原因。 第四章:收藏鉴别——真伪辨识与市场价值评估 本章将面向实际的收藏者,提供一套严谨的鉴别方法论。 开片与“泥骨”的辨识: 针对哥窑和官窑的开片,我们将提供详细的图解,区分“金丝铁线”的自然裂纹与后仿的胶状或刻划裂纹。同时,对胎土的“泥骨”进行触感和视觉上的分析,判断其陈年感。 款识与铭文的解读: 对比宋徽宗时期留下的少量铭文(如定窑的刻款),以及南宋官窑中可能出现的底款特征,分析其与历代仿制的款识之间的差异。 窑口风格的综合判断: 收藏宋瓷,绝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特征。本章将提供一个综合判断框架,要求收藏者从“时代感”、“釉色”、“胎质”、“工艺难度”四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以确定一件器物的真实性与历史地位。 当代市场定位: 探讨在当前全球艺术品市场中,五大名窑的相对稀缺度和市场流通性。汝窑与南宋官窑作为“硬通货”,其价值的构成因素;以及定窑、钧窑因其相对产量和风格的独特性,在特定板块中的价值体现。本书旨在为严肃的鉴藏者提供一套基于历史事实和技术分析的评估体系,帮助藏家穿越历史的迷雾,真正领略宋代陶瓷艺术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叙事风格,这本书的行文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慢炖”艺术。作者显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导游,不疾不徐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他习惯于用细腻的笔触去勾勒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氛围、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面貌,甚至是气候与地域对艺术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叙事的好处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艺术品”的认知边界,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幅画或一件雕塑,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历史的洪流之中去理解其价值的源头。很多章节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生硬的章节连接,而是通过一个共同的主题、一个相似的创作动机,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段论述,让人读起来思路连贯,一气呵成,仿佛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全程毫无尿点。这种将知识点融化在流畅叙事中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传承”与“断裂”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处理得极其富有张力和思辨性。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视为一条平滑的河流,而更像是一系列激烈的碰撞与转折。作者似乎对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或边缘化的艺术家抱有一种近乎悲悯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生平片段的重构和对遗存作品的细致比对,揭示了在权力更迭和审美转向的巨大惯性中,个体才华是如何被暂时埋没的。这种对“失声者”的重新发掘和定位,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面貌的认知,更引发了我们对于“何为经典”这一深刻命题的反思。它让我开始质疑,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正统”,是否真的就是那个时代最强音的全部?这种打破既定框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勇气和深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普及层面,真正达到了启发思想、拓宽视野的境界,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学术著作,其语言必然是精准而富有张力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那种克制而又锋利的表达欲。它避开了那些华而不实的空洞口号,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精确的光芒。比如在描述某种笔法的神韵时,作者会恰当地引用古代文献中的某一词汇,既展现了深厚的文本功底,又使得描绘的画面感瞬间立体起来,绝非泛泛而谈。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能做到深入浅出,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位有求知欲但非专业出身的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绝不会让读者因为术语过多而望而却步。他的文字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现象的表皮,直指核心的结构,但刀刃上却淬着一层温和的智慧之光,让人既感到被挑战,又感到被温柔地引导着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简直是一部结构精巧的建筑学杰作。我发现它并没有采用常见的“朝代时间轴”或者“流派分类法”来展开,而是构建了一套非常独特的、以“价值构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首先,它会从宏观的文化土壤入手,剖析社会结构如何孕育了特定的审美标准;接着,笔锋转向微观的材料学和技术创新,探讨工艺的进步如何催生了艺术表达的新维度;最后,再回归到市场机制与人际网络对艺术品流通和历史定位的影响。这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螺旋上升式论证,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支撑,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理论体系。阅读过程中,你不会觉得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一场复杂的逻辑推理游戏。每当我觉得似乎理解了某个概念时,作者总能提供一个更深层的视角,将原本看似简单的现象,解构出其复杂而迷人的内在关联,让人大呼过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厚重的质感,仿佛一打开就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细腻,光影之下,浮雕般的纹理若隐若现,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内页的纸张磅礴大气,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铜版纸,而是略带哑光和肌理感的特种纸,即便是印刷的线条和色彩,也因为纸张的特性而显得格外沉稳大气。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兼顾了易读性和艺术性,大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严肃的主题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反而有一种呼吸的从容。装帧的细节,比如锁线装订的工艺,结实而精美,翻阅时书脊的弯折自然流畅,读到一半合上时,那种书本与手的完美贴合感,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做。这种对物质载体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还没细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作品抱有了极高的敬意和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馈赠,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

随便看看,真心不喜欢,看了之后更加不喜欢了。

评分

★爸爸的爱:冒险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评分

2.你已经十分活跃了。然后……从今以后也会继续活跃下去。因为你留下的意志将会赋予我“力量”。我跟你约定,我一定会,将巨人灭绝!!(握住即将死去的部下沾满鲜血的手)

评分

很好。 很不错。 很有用。

评分

#20 埃尔文·史密斯

评分

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评分

#13.5(总结篇) 从那一天开始

评分

#21 铁槌

评分

#09 左臂的下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