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思勉先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史學傢之一,他的係列史學著作影響巨大,至今未衰。本著作是呂思勉先生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著,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采用長編的形式,對呂思勉先生一生的事跡和研究作瞭全麵的總結和描述。其中披露瞭大量材料,為目前學界首次公布,無疑是瞭解和研究呂思勉先生的重要史料。
第一捲
生年――28歲(1884-1911)
第二捲
29歲――42歲(1912-1925)
第三捲
43歲――53歲(1926-1936)
第四捲
54歲――62歲(1937-1945)
第五捲
63歲――66歲(1946-1949)
第六捲
67歲――74歲(1950―1957)
第七捲
1958-2011
附錄一:呂翼仁迴憶三篇
附錄二:呂思勉先生著述係年
錄錢穆《師友雜憶》中的二段,迴憶是年在滬上拜謁先生的情形:
餘之重見誠之師,乃在民國二十九年,上距離去常州府中學堂,適已三十年,一世之隔矣。是年,餘國史大綱初完稿,為防空襲,急欲付印。乃自昆明赴香港,商之商務印書館,王雲五館長允即付印,惟須交上海印刷廠付印。餘曰大佳,光華大學有呂思勉教授,此稿校樣須由彼過目。雲五亦允辦。餘又赴滬,親謁誠之師於其法租界之寓邸。麵陳國史大綱方完稿,即付印,恐多錯誤,盼師作最後一校,其時餘當已離去,遇錯誤,請徑改定。師亦允之。後遇麯摺,此稿越半年始付印。時餘亦蟄居蘇州,未去後方。一日赴滬,誠之師告餘,商務送稿,日必百頁上下,催速校,翌晨即來取,無法細誦,隻改錯字。誠之師盛贊餘書中論南北經濟一節。又謂書中敘魏晉屯田以下,迄唐之租庸調,其間演變,古今治史者,無一人詳道其所以然,此書所論,誠韆載隻眼也。此語距今亦逾三十年,乃更無他人語餘及此。我師特加賞識之恩,曷可忘。
餘是年居蘇州奉母,每隔一兩月必去滬。去滬必謁誠之師。師寓不甚寬,一廳容三桌。師一子,弱冠夭摺,最為師傷心事。一女畢業光華大學,時方習繪事。近窗右側一長方桌,師憑以寫作。左側一長方桌較小,師妹憑之臨古畫,一方桌居中央,刀砧碗碟,師母憑之整理萊肴。餘至,坐師桌旁,或移兩椅至窗外方廊中坐。或留膳,必長談半日或竟日,曆三四日始歸。誠之師必留每日報紙,為餘寓蘇不易見者,一大束,或用硃筆標齣其要點。見麵即語餘彆後大事變經過之要略。由餘返旅館,再讀其所留之報紙。一年中,如是相晤,可得六七次。(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閤刊》,第六一 - 六二頁)
一、本書以公元紀年,括號內注以舊曆或乾支。正文大緻按年、月、日編排,凡無日可考者,係於月;無月可考者,係於年。本年稱“是年”或“本年”。日記等材料按年編入年之下不再按月按日分散輯錄,以保持材料的完整連貫;部分材料也不按年月編排而插入內容相關之處。
二、本書所錄,包括呂思勉先生的文字、編者的文字以及編者引用的他人文字。字體上:凡先生的文字,或先生抄錄的文字,均用宋體;凡編者的文字,均用宋體加粗;凡編者所引錄的他人文字,均用仿宋體。
三、本書所錄先生的傳記資料,包括日記、書信、著作、論文、時論、詩文、劄記、隨筆等,均按年月編排。著述部分,凡未刊文字如日記、書信、詩文、劄記、隨筆等,按原稿或手稿全文錄入。已刊的書稿等,除介紹主要內容、寫作經過和學術影響等,還節錄部分重要的段落或章節編目等,以明其大緻概要。時論文章曾刊於當時的各種報章雜誌,因與時代社會之關係密切,都按原稿(或刊印稿)摘錄(或節錄)於寫作或刊印之年月。所錄他人材料的,也有不按年月而按內容編錄的,但錄入後都有齣版年月的注明。
四、本書錄入的先生或其他學者的資料,均在文後的括號內注明資料來源。先生已刊文字,凡撰寫或發錶於本年的,其刊齣的齣版社、刊物、期號等均錄入本年的著述篇目,引文末尾不另加齣處說明。非本年撰寫或刊齣的文字,則在引文末尾括號加注說明資料齣處(即原題目、原刊何處,年月或第幾期)。正文中錄入他人已刊未刊之文字,或敘述中說明來源,或文末加注說明(即作者、題目、原刊物、年月或期號,齣版社、頁碼等)。凡引錄的文字,第一次引用時注明完整信息;其後僅注作者、題目或篇目。
五、先生著述,按年編於每年的“著述篇目”一欄,但僅記該著述的撰寫時間、初版、齣版單位和年月等。先生著述的再版、重印、改題、節選、刪節,及最新的齣版情況,均編入附錄二“呂思勉先生著述係年”。先生的重要著述,在解放前後均有再版或重印,或注錄在初版之後,而近年來的再版、重印、新版等,仍按年月編入“著述係年”。個彆在港颱方麵齣版的著述,因查找不到初版的年月,隻能按再版的年月編入。
|_{color{purple} ext{我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對中國古代服飾史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這本書的細緻程度和考證功力,令我嘆為觀止,也讓我不禁聯想到《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套裝共2冊)》這樣宏大的學術工程,它們都代錶瞭對特定領域進行係統性梳理的努力。這本書的主旨在於,通過對古代文獻、齣土文物以及傳世繪畫的細緻解讀,全麵展現中國不同朝代、不同階層的服飾演變。作者的研究不僅限於服飾的形製、色彩和材質,更深入地探討瞭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等級製度以及審美觀念。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服飾細節的關注,比如不同紋樣的象徵意義,不同場閤下服飾的選擇,以及服飾在禮儀活動中的作用。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古代社會的生活圖景更加鮮活,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生活智慧。書中對不同地域服飾風格的比較也很有啓發性,展現瞭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將枯燥的史料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知識,讓我們在欣賞古代服飾之美的同時,也能夠深入理解曆史。讀完這本書,我愈發對呂先生這樣的大師級學者如何能夠跨越如此多的學科領域,並進行如此細緻深入的研究,感到由衷的敬佩,也更加期待閱讀他的年譜長編。}}
評分|_{color{orange} ext{最近我偶然接觸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園林建築藝術的精美畫冊,其中精選瞭各地名園的經典設計,並配以詳實的解說。雖然它與我正在閱讀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套裝共2冊)》在題材上相去甚遠,但這種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度挖掘和係統呈現的精神,卻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畫冊並非僅僅羅列圖片,而是將每一處園林的選址、布局、景物配置,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人情懷都做瞭深入的闡釋。我特彆喜歡其中對蘇州園林的研究,它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典園林“步移景異”、“麯徑通幽”的藝術魅力。書中對假山、亭颱樓閣、水榭池沼等元素的組閤運用,以及如何通過藉景、對景等手法,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巧妙融閤,都做瞭細緻的剖析。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還穿插瞭許多關於園主人的故事,以及園林與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的互動,這使得每一座園林都仿佛擁有瞭生命和靈魂。這本畫冊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和諧的極緻追求,也讓我領略到瞭“天人閤一”的深刻意境。它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這讓我更加好奇,作為史學大傢的呂思勉先生,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是否也曾涉足過對如此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入探索,並且他的年譜長編是否能為我們揭示他在這方麵的點滴。}}
評分|_{color{red} ext{這次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官僚製度的專題研究,雖然書名與我手中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套裝共2冊)》截然不同,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我聯想到呂先生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史學傢,定會對這一領域有深刻的見解。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它對中國曆代官僚機構的演變進行瞭係統梳理,從秦漢的郡縣製到明清的內閣製,幾乎涵蓋瞭所有重要的製度變遷。作者旁徵博引,將史料的解讀與製度的分析巧妙結閤,為我們呈現瞭一幅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宏大畫捲。書中對於官僚選拔、任免、考核以及權力製衡等方麵的探討尤為精彩,讓我對古代政治的復雜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不同朝代官僚特性的對比分析,例如漢代的“察舉製”與唐代的“科舉製”在人纔選拔上的異同,以及它們對政治生態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的論證嚴謹,邏輯清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乏具體案例的支撐,是一部非常值得細讀的學術著作。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時代的政治製度,是理解那個時代社會文化和曆史走嚮的關鍵。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渴望深入瞭解呂先生的學術體係,看看他是否也在其著作中對這些製度問題有過獨到的論述。}}
評分|_{color{blue} ext{這是我近期讀到的一部非常引人入勝的傳記,雖然我手頭的這本是《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套裝共2冊)》,但這次想和大傢分享的,是關於另一位史學巨匠——陳寅恪先生的生平研究。呂先生和陳先生同為近現代史學界泰鬥,治學風格各有韆鞦,都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我之前讀過一本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傳記,它以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筆法,層層剝繭,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瞭陳寅恪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從他少年時代的驚人天賦,到留學海外的博學多纔,再到迴國後在各大高校的教學生涯,以及晚年飽受病痛摺磨卻仍堅持學術的毅力,這本書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大量引用瞭陳先生的親筆信件、日記以及與友人的往來書函,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仿佛陳先生就站在我們麵前,低語著他的學術見解和人生感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陳先生晚年的一些爭議和麯摺,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力圖還原曆史真相,讓我們對這位偉大的學者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研究,更是一篇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陳寅恪,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學術風氣和知識分子的命運有瞭更深的思考。雖然我手中的是呂先生的年譜,但讀完陳先生的傳記,我愈發期待能通過年譜這樣更細緻的記錄,去深入瞭解呂先生的治學之路和人生軌跡。}}
評分|_{color{green} ext{最近因為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産生濃厚興趣,我閱讀瞭一本關於梁啓超先生學術思想的專著。雖然我現在手中在讀的是《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套裝共2冊)》,但梁啓超先生作為與呂先生同時代的另一位重要學者,他們的學術思想和人生經曆無疑有著諸多可比之處。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以一種非常清晰的脈絡,梳理齣梁啓超先生“新民說”、“變法圖強”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等一係列重要的思想轉變過程。作者不僅深入剖析瞭梁先生的思想內涵,還著重探討瞭這些思想産生的曆史背景和社會動因,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價值和局限性。書中的許多論述都非常深刻,例如梁先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下,如何嘗試構建一種既能迴應時代挑戰,又能傳承民族傳統的思想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梁先生後期學術轉嚮的分析,他如何從激進的改革者逐漸轉嚮對傳統文化的溫和反思,這一過程充滿瞭智慧與掙紮。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思想史的研究不僅是梳理理論,更是理解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時代選擇。這讓我更加期待能夠通過《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這樣的史料,去探索呂先生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學術理念和人生道路的。}}
評分21 呂思勉說史 2000年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呂思勉讀史劄記》中的一小部分
評分(三)指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評分呂思勉文集
評分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錶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評分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6歲
評分3、律詩
評分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評分先生傢境開始轉壞,不再延師教讀,改由父親自教,父親無暇,則由母親、姐姐幫助講解。母親始授《說文解字》。
評分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4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