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加工实用手册

钣金加工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翔山 编
图书标签:
  • 钣金加工
  • 钣金技术
  • 金属加工
  • 机械制造
  • 工业技术
  • 实用手册
  • DIY
  • 手工艺
  • 金属工艺
  • 制造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2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548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钣金加工实用手册》针对饭金加工的工作性质,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饭金加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饭金加工技术基础、饭金展开的原理与方法、常见饭金件的展开计算、钣金的展开放样技术、钣金的预加工及辅助加工、钣金下料加工技术、饭金成形加工技术、饭金连接加工技术、饭金构件的装配等。
  《钣金加工实用手册》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为从事饭金加工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钣金加工技术基础
1.1钣金加工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2钣金用钢材的品种及规格
1.2.1钣金用钢材的品种、规格
1.2.2钣金用钢材的理论质量计算
1.3常用钣金材料的工艺性能
1.4钣金加工的工作内容和工艺流程
第2章
钣金展开的原理与方法
2.1求构件实长线的方法
2.2钣金构件的展开
2.2.1可展表面的三种展开方法
2.2.2不可展表面的近似展开
2.3求作相贯体交线的方法
2.4板厚处理和加工余量
2.4.1板厚的处理方法
2.4.2加工余量的确定
第3章
常见钣金件的展开计算
3.1常见圆管构件的展开计算
3.1.1等径直角弯头的展开计算
3.1.2等径任意角度弯头的展开计算
3.1.3三节等径直角弯头的展开计算
3.1.4三节蛇形管的展开计算
3.1.5异径斜交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1.6等径直交三通补料管的展开计算
3.1.7等径Y形管的展开计算
3.1.8等径Y形补料管的展开计算
3.1.9等径人字形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1.10异径直交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1.11异径斜交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1.12异径偏心直交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2常见圆锥管构件的展开计算
3.2.1正圆锥的展开计算
3.2.2正截头圆锥管的展开计算
3.2.3斜切圆锥管的展开计算
3.2.4斜圆锥的展开计算
3.2.5斜圆锥管的展开计算
3.2.6圆管�苍沧豆苤苯峭渫返恼箍�计算
3.2.7两节任意角度圆锥管的展开计算
3.2.8裤形管的展开计算
3.2.9方管直交圆管三通的展开计算
3.2.10方管斜交圆管三通的展开计算
3.2.11方锥管直交圆管三通的展开计算
3.2.12圆管平交方锥管的展开计算
3.3常见异形管台的展开计算
3.3.1长方曲面罩的展开计算
3.3.2变径长圆台的展开计算
3.3.3圆顶细长圆台的展开计算
3.3.4长圆直角换向台的展开计算
3.3.5任意角度变径连接管的展开计算
3.3.6圆顶方底台的展开计算
3.3.7圆顶长方底台的展开计算
3.3.8圆方偏心过渡连接管的展开计算
3.3.9圆长方直角过渡连接管的展开计算
3.3.10圆顶方底裤形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4常见多面体构件的展开计算
3.4.1正四棱锥的展开计算
3.4.2矩形台的展开计算
3.4.3斜四棱锥台的展开计算
3.4.4直角曲面方弯头的展开计算
3.4.5直角换向等口矩形台的展开计算
3.4.6两节任意角度方弯头的展开计算
3.4.7方漏斗的展开计算
3.4.8直角换向曲面方弯头的展开计算
3.4.9方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4.10等口斜交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3.5球面、螺旋面的展开计算
3.5.1球面的分块展开计算
3.5.2球面的分带展开计算
3.5.3球体封头的展开计算
3.5.4圆柱螺旋叶片的展开计算
第4章
钣金的展开放样技术
4.1放样的工具
4.2基本图形的作法
4.3型钢弯曲件的切口形状
4.4放样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第5章
钣金的预加工及辅助加工
5.1金属材料的表面清除处理
5.2矫正
5.2.1矫正的要领及方法
5.2.2机械矫正
5.2.3手工矫正
5.2.4火焰矫正
5.3孔的加工
5.3.1钻孔
5.3.2扩孔、锪孔及铰孔
5.3.3螺纹加工
5.4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与表面处理
5.4.1金属材料的热处理
5.4.2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
第6章
钣金下料加工技术
6.1常用的下料方法及其应用
6.2板材的下料
6.2.1板料剪切
6.2.2板料冲裁
6.2.3板料的数控冲切
6.3型材的下料
6.3.1型材锯切
6.3.2型材的冲切
6.4管料的冲切下料
6.5其他下料方法
6.5.1气割
6.5.2等离子切割
6.5.3激光切割
6.5.4高压水切割
6.5.5铣切下料
第7章
钣金成形加工技术
7.1板料的弯曲
7.1.1板料的手工弯曲
7.1.2板料的冲压弯曲
7.1.3板料的折弯
7.1.4板料的滚弯
7.1.5板料的拉弯
7.2管料的弯曲
7.2.1管料的手工弯曲
7.2.2管料的机械弯曲
7.3型材的弯曲
7.3.1型材的手工弯曲
7.3.2型材的机械弯曲
7.4其他手工成形方法
7.4.1拔缘
7.4.2拱曲
7.5板料的拉深成形
7.5.1拉深加工的过程及要求
7.5.2拉深模的结构形式及其选用
7.5.3圆筒形件的拉深
7.5.4常见封头的拉深
7.5.5拉深件的热成形
7.5.6拉深模的安装与调整
7.5.7拉深件常见质量问题分析4987.6起伏成形
第8章
钣金连接加工技术
8.1钣金的焊接加工
8.1.1焊接加工概述
8.1.2焊接接头形式及焊缝
8.1.3焊接的缺陷及检验方法
8.1.4常用金属材料焊接方法的选用
8.1.5焊条电弧焊加工
8.1.6 CO2气体保护焊加工
8.1.7氩弧焊加工
8.1.8气焊加工
8.1.9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加工
8.1.10焊缝强度计算及焊接缺陷的消除
8.2钣金构件的铆接
8.2.1铆接的种类与形式
8.2.2铆钉种类与用途
8.2.3铆接的方法
8.2.4铆接工艺要点及操作注意事项
8.2.5铆接强度的计算
8.3薄板钣金构件的咬接
8.3.1咬接的结构形式
8.3.2咬缝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8.4钣金构件的其他连接方法
8.4.1螺纹连接
8.4.2胀接
第9章
钣金装配加工技术
9.1装配原理
9.2装配夹具及其选用
9.3装配的操作
9.3.1装配场址的选择
9.3.2装配要领
9.3.3装配的测量
9.3.4装配的方法
9.4装配操作实例
9.5装配的检验
9.5.1形位公差检验
9.5.2强度及渗漏检验
附录
附录A钣金常用金属板材的规格尺寸
附录B型钢的规格尺寸及重心距位置
参考文献


现代制造业中的精密连接:先进焊接技术与应用探析 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连接技术——先进焊接工艺。不同于传统的机械连接方法,焊接以其高强度、气密性、和美观的接头特性,成为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高端装备乃至新能源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本书聚焦于当前工业界广泛采用和前沿发展的各类焊接方法,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详细解析了MIG/MAG焊、TIG焊、激光焊接(LBW)、电子束焊接(EBW)以及最新的搅拌摩擦焊(FSW)等工艺的技术特点、适用材料、工艺参数控制、以及质量检测与评估标准。同时,本书也涵盖了焊接过程中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趋势,包括机器人焊接系统、视觉传感器的应用,以及面向工业4.0的焊接数据管理与预测性维护策略。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焊接工艺师、质量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参考书。 --- 第一章:焊接基础理论与材料行为 1.1 焊接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金属连接的本质——原子间的冶金结合。详细阐述了热影响区(HAZ)的形成机制,包括晶粒结构变化、相变动力学以及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分布规律。深入分析了电弧/能量源与工件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作用模式。 1.2 常用工程材料的焊接性评估 焊接性是衡量材料能否成功进行可靠连接的关键指标。本书系统分析了碳钢、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铝及铝合金、钛合金以及特种难焊材料(如镍基高温合金)的焊接性能。重点讨论了材料中化学成分(如碳当量、微合金元素)对焊接裂纹敏感性(冷裂纹与热裂纹)的影响,并介绍了通过预热、后热处理、选择合适的填充金属来改善焊接性的具体工程措施。 1.3 焊接缺陷的成因与分类 焊接缺陷是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本章将焊接缺陷系统地划分为几何缺陷(如未焊透、咬边、凹陷)、组织缺陷(如晶粒粗大、未熔合、再热裂纹)和机械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结合图示和案例,分析了各类缺陷的形成机理,并初步提出了在工艺控制中预防这些缺陷的初步思路。 --- 第二章:主流熔化极与非熔化极焊接工艺精解 2.1 气体保护焊(GMAW/MIG/MAG)的深化应用 MIG/MAG焊因其高效率和易于自动化的特点,是现代工业中最常用的连接方法之一。本章详细解析了不同过渡模式(短路过渡、喷射过渡、脉冲过渡)下的熔滴转移机理及其对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影响。特别强调了脉冲MIG焊在连接薄板和铝合金时如何精确控制热输入。内容包括电源特性、保护气体选择(Ar/CO2/混合气)对电弧稳定性和焊缝成形的影响。 2.2 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GTAW/TIG)的精密控制 TIG焊以其极高的焊缝质量和对材料的广泛适用性著称。本书侧重于直流(DC)和交流(AC)TIG焊的应用差异。对交流TIG焊中钨极“清理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物理模型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脉冲TIG焊在薄壁管道、精密模具修复中的应用技巧,包括如何精确控制引弧、收弧和控制摆动频率。 2.3 埋弧焊(SAW)的高效与厚板连接 SAW作为一种高沉积率的焊接方法,是重型装备制造和厚壁结构件连接的首选。本章分析了焊剂在保护、脱氧和合金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单丝、多丝埋弧焊的工艺配置,以及配方设计(如碱度)对焊缝性能(特别是抗冲击韧性)的决定性影响。 --- 第三章:高能量密度束流焊接技术的前沿探索 3.1 激光焊接(LBW)的精细化操作 激光焊接因其极高的能量密度和极小的热影响区,成为连接异种材料和高精度部件的关键技术。本章细致区分了热导型(键合焊)和深熔型(匙孔焊)激光焊接的机理差异。探讨了关键工艺变量,如焦点位置、光束模式以及同步送丝技术,如何影响匙孔的稳定性和焊缝的成形质量。对激光-MIG复合焊在提升深宽比和降低气孔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3.2 电子束焊接(EBW)的真空环境与超深熔透 电子束焊接(EBW)主要应用于对洁净度和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如核反应堆部件和航空发动机。本章着重分析了高真空环境对焊接过程的必要性,以及电子束偏转系统如何实现快速、精确的焊缝跟踪。并对比了EBW在实现超深熔透结构时,相对于传统电弧焊在残余应力控制上的独特优势。 --- 第四章:固态连接技术:搅拌摩擦焊(FSW)与爆炸焊 4.1 搅拌摩擦焊(FSW):连接难焊材料的革命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非熔化、塑性变形连接技术,特别适用于铝、镁等低熔点合金及异种材料的连接。本章从微观结构角度阐述了搅拌头(刀具)在工件中产生塑性流动的过程,分析了搅拌区、热机械影响区(TMAZ)和热影响区(HAZ)的形成及其力学性能演变。重点讲解了刀具几何形状、转速和行进速度对焊缝质量(如疲劳性能)的调控。 4.2 爆炸焊与其他特种固态连接 爆炸焊接作为实现金属间不可熔复合材料连接的有效手段,在本章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爆炸过程中冲击波的产生、界面扩散和动能转换机制。此外,也简要涉及了扩散焊和超声波焊在特定微电子和真空部件连接中的应用场景。 --- 第五章:焊接质量控制、检测与过程监控 5.1 焊接无损检测(NDT)技术 确保焊接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依赖于严格的无损检测。本章系统介绍了几种主要的NDT方法: 射线检测(RT):对内部缺陷的识别精度和局限性。 超声波检测(UT):重点讲解相控阵超声(PAUT)技术在复杂几何结构和厚大焊缝中的应用,包括声束控制与缺陷定位。 渗透检测(PT)与磁粉检测(MT):用于表面缺陷的快速排查。 5.2 实时焊接过程监控与智能反馈系统 面向未来制造,实时监控是提升焊接一致性的关键。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高速摄像、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及电弧声发射(ASE)技术,实时捕获焊接过程中的瞬态物理信号。阐述了如何构建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焊枪姿态、输入功率和送丝速度的自适应调节,从而保证即使在工件装配误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稳定的焊缝质量。 5.3 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控制 结构焊接完成后,残余应力和变形是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威胁。本章从热循环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变形的产生过程(如弯曲、扭曲)。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供了多种控制策略,包括:工件预变形补偿、合理选择焊接顺序、局部应力释放技术(如应力消除热处理)以及低热输入焊接工艺的选择。 --- 附录:焊接符号标准与常用计算公式 附录收录了国际焊接符号标注标准(如ISO/AWS)的关键图例,以及进行焊接预热温度计算、热输入量核算和初步应力估算所需的核心工程计算公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提升自己技能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我特别喜欢它对钣金结构设计原则的阐述。很多新手设计师往往只关注美观或功能,却忽略了可制造性。这本书却用大量的图例和对比分析,教会我们如何设计出既符合力学要求,又易于加工的结构件。比如,它深入探讨了如何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开裂,如何通过合理的圆角半径来控制板材的拉伸和压缩变形,这些细节的把握,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成败。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书籍,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操作机床”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如何用更优化的设计思路去指导加工”的高度。我发现自己现在看图纸的视角都变了,会主动去思考哪个工艺环节最容易出问题,从而提前在设计阶段进行规避。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号称是“实用”的钣金参考书,但很多要么就是理论过于艰深,要么就是对实际生产中的“痛点”一带而过。直到我翻开这本《钣金加工实用手册》,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贴近一线”。作者的视角非常接地气,他似乎完全理解一线工人、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那些棘手问题。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公差配合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罗列标准,而是结合了实际的装配难点,给出了如何通过微调模具参数来解决干涉问题的经验性技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产品因为侧壁的定位孔出现偏差,返工了好几次,后来我查阅了书中的一个章节,找到了一个处理非标准折弯件尺寸偏差的有效方法,那次之后,我们的废品率明显下降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包含了大量无法从标准规范中直接获取的“行话”和“经验之谈”,这些才是真正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干货”。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流畅,阅读体验极佳。我最欣赏它的章节划分和索引系统,使得查找特定信息变得异常高效。我不是一个有大块时间可以从头到尾啃书的人,通常都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翻查相关的章节寻求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个主题下的子标题都概括得十分精准。例如,当我在处理一个涉及到复杂包边工艺时,我几乎是秒速定位到了关于“卷边与倒角工艺优化”的那一页,里面的步骤分解和注意事项讲解得非常细致,让我避免了因操作失误造成的材料浪费。此外,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标注明确,很多复杂的几何关系通过图示能被瞬间理解,这比纯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即是工具书,也是一本随时可以参考的“操作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简直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刚刚踏入钣金行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一样。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面对那些复杂的图纸和陌生的专业术语,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本手册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为我揭开了钣金世界的神秘面纱。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堆砌理论的教科书,而是非常注重实用性,每一个知识点都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比如,它详细讲解了各种下料、折弯、焊接的工艺流程,甚至连一些常见的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尤其欣赏它对材料性能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受力情况下,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钢板,这对于优化设计和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更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信心也足了不少,不再是那个面对图纸手足无措的新手了。

评分

从一个长期与钣金打交道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新技术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虽然它涵盖了许多基础和经典的加工技术,但其中也穿插了对数控冲床、激光切割、以及现代折弯机编程的一些先进理念的介绍。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主义层面,而是积极引导读者去了解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提升精度和效率。比如,书中讨论到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的初步概念来预测复杂折弯件的变形趋势,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处理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这本书的视野很开阔,它不仅解决了我们“今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明天”行业发展的方向,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制造环境。它绝对称得上是一本与时俱进的行业宝典。

评分

很全面的钣金工具书。资料数据都很详细。

评分

书还可以吧。

评分

很值得一看!!!!

评分

内容还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还好,不过对钣金的介绍不是很全面

评分

嗯,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

价廉物美~~~~~~~~~~~~~~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还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