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共四章节,内容包括清末之边疆治理与周边国际局势、辛亥革命对中国边疆的冲击、列强对边疆政策之调适、民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情势之应对。
本书选择辛亥革命这一具有传承点的时机,从民族国家构筑的视角考察晚清、民初时期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实态和民族心理,乃至该地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状况,将具有诸多共同点的外蒙古、新疆、西藏置于同时代的位置上予以探究。另外,将以往被忽视的、从民族国家构筑的角度对辛亥革命前后边疆政治变迁的整体状况予以究明,具有很高的学术创新价值。
冯建勇,1979年生,湖南永州人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国家边疆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国近代疆域史及疆域理论研究,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生成与民族国家的构筑为研究重心,并将这一理论用于晚清民国时期的边疆政治变迁史研究。同时,还密切关注当前边疆地区社会现实问题。
主持和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多项。主要著作: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藏学学刊》《北方论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多篇。
序章 问题设定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课题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其构成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内容及其构成
第三节 先行研究的检讨
第四节 原始资料及关联资料的检讨
一、中国政府档案及相关官修史料文献
二、外交文书和外文档案资料
第一章 清末之边疆治理与周边国际局势
前言
第一节 清朝“边疆民族自治模式”
第二节 列强对边疆的渗透与清政府之回应
一、俄、英在新疆的博弈
二、俄国对外蒙古的渗透
三、英、俄两国在西藏的角逐
四、清政府的战略回应
第三节 清末边疆地方主义的“政治化”倾向
一、西藏宗教地方主义政治化倾向
二、外蒙古王公贵族地方主义的政治化倾向
三、新疆区域地方主义之发展
小结 近代国家模式下清政府对边疆的统合及成效评价
第二章 辛亥革命对中国边疆的冲击
前言
第一节 新疆——巨变后的“塞外桃源”
一、从迪化起义到伊犁起义
二、新、伊对抗:从战争到和谈
三、哥老会戕官运动与哈密农民起义
四、“新秩序”的构建:杨增新主政
第二节 外蒙古——俄国庇护下的“独立”
一、库伦乱事与外蒙古“独立”
二、外蒙古“独立”与内蒙古之内乱
三、清政府对外蒙古“独立”活动的应对
第三节 西藏——混乱中的“自治”
一、川军入藏与拉萨乱事
二、“驱汉运动”
三、川边局势与川滇出军援藏
第四节 清朝祚灭与边疆民族归属感的迷失——对蒙藏边疆与新疆的比较研究
小结
第三章 列强对边疆政策之调适
第一节 俄、英两国对新疆政策的调整
一、俄国对新疆政策的调整
二、英国对新疆外交政策的延续
三、俄、英对新疆政策分析
第二节 俄国对外蒙政策的调整
一、对外蒙政策演变的背景与依据
二、“两步走”战略之实施与《俄蒙协议》
三、中俄交涉与中俄蒙协议
四、俄国对库伦当局关于内蒙古政策之反应
五、对俄国在外蒙古政策的分析
第三节 英、俄对藏政策的调适
一、英国对西藏政策的演变
二、英国绕开干预藏事之障碍的努力与英、俄的政治交易
三、英、俄对藏政策分析
第四节 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列强对边疆政局之影响评价
一、所谓的边疆“自治”:“自治国”或“自治地方”
二、社会舆论对边疆问题的呼吁与检讨——以西藏问题为中心
三、简单评价
小结
第四章 民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情势之应对
前言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对边疆局势之应对
二、对边疆政策的宣示与颁行
三、南京临时政府统合中央与边疆关系实效评价
第二节 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及边疆之反应——以蒙、藏问题为中心
一、从“独立”到“自治”:民初中央政府对外蒙问题的处置
二、对西藏问题的斡旋
三、北京政府统合中央与边疆关系实效评价
第三节 认同的重构:民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之统合
一、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直至“中华民族”的形塑
二、怀柔蒙、新、藏等边疆民族上层
三、通过立法确立蒙、新、藏等边疆地区的法律地位
四、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蒙、新、藏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五、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统合
六、认同理论框架下的检讨
第四节 辛亥革命以来“省自治”在边疆地方的流与变——对蒙、藏边疆与新疆政治性格的比较研究
一、辛亥革命与各省地方主义的互动:“省自治”的发端
二、“省自治”在边疆地方的流与变
三、民初边疆“自治”的比较分析
结章 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第一节 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边疆政策与边疆社会
第二节 作为“他者”的列强与近代中国边疆意识之构建
第三节 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构建历程中的地位
第四节 本研究的限界、展望及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二、先行研究成果
三、硕博论文
四、外文论著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分量十足的学术著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厚实的纸张和精致的印刷工艺,都透露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对于一个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非常赏心悦目。我尤其欣赏那种老派的、典雅的封面风格,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历史畅销书那样追求花哨的视觉冲击,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和庄重的气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内容的厚重与严肃。当然,外在的包装只是敲门砖,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它所蕴含的知识力量。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尊重,往往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的扎实和严谨,让人对翻开内页后的阅读体验充满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对近代史有所涉猎的读者,我经常发现很多研究在深入探讨某一主题时,往往会陷入过度专业化和晦涩难懂的泥沼。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他会适时地解释一些背景知识,或者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来阐释一个复杂的政治概念,这使得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寓教于乐”的叙事技巧,让我在阅读学术著作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产生了一种持续探索的动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长期影响,非常适合作为深入研究的入门读物。
评分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印象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堆关于过去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变迁的全新视角和分析工具。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意识到在那些高层会议的背后,边疆地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地方精英的动态博弈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最终的走向。这本书成功地将“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进行了富有张力的重新解读,让我明白了“边疆”绝非被动接受指令的区域,而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场域。这种思维上的提升和视野的拓宽,是任何一本平庸之作都无法给予的,它真正体现了高质量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改变读者的认知框架。
评分初读几页,我立刻被作者的行文风格所吸引,那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它没有过多使用煽情的笔触,而是专注于对史料的梳理和逻辑的构建,这对于追求深度分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海纳百川的史料搜集能力,各种一手档案、地方志甚至是一些罕见的私人信函都被巧妙地整合进论述框架,使得整个叙事链条异常坚固,让人难以反驳。这种基于扎实文献基础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身处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那些关键节点的决策与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条理清晰到令人拍案叫绝。它巧妙地将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区域事件编织在一起,使得读者在理解国家层面的战略调整时,也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政策是如何渗透和影响到边疆的具体治理实践中的。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多方利益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脸谱化,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变迁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评分0条
评分¥52.00(7.7折)
评分43条
评分¥25.30(8折)
评分三、英、俄两国在西藏A的角逐
评分二、研究的对象
评分(100%好评)
评分北京的边疆政策Z及边Z疆之反应
评分第二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