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公路女王红尘8万里行走新疆
★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自驾游是新疆深度游酷的方式
★沿着丝绸之路做一次灵魂的壮游
脚尖上的新疆,指尖上的新疆,舌尖上的新疆,心尖上的新疆,车轮上的新疆。古称西域的新疆,地大物博、风情万千,在中国地理的两个神奇的单元里,除了西藏,新疆是值得你去旅行的地方。
国际地理作家红尘,18年间两次重返新疆,重走古丝绸之路。4万公里的风沙之旅,30万字的纯美人文读本,800张美轮美奂的摄影图片,4条背包游、自驾车的手绘地图,国内首本自助游、深度游新疆的读物,全彩精美的印刷设计。新疆不再遥远、神秘、艰难,它一样也弥漫在你的脚尖、指尖、舌尖和心尖……
不管你是开的QQ车、奔奔车,拉风的迷你Cooper、甲壳虫,还是运动型的SUV、四驱吉普,新疆都是中国适合自驾游、越野的地方。或许你是一个背包客、驴友、穷游者、公路搭车者、火车漫游者,那么何不跟随着作者身体力行的脚步、一点一滴积聚的旅行经验,也来一场伟大的新疆地理的大发现呢?!
内容简介
九个远方,越野古西域的新疆
★河西走廊:带上地图和野心走向大漠孤烟
★北疆大环线:越往上越极地越大美
★西疆大环线:我骑着马儿走过伊犁
★南疆大环线:穿越古代丝路到中亚
一本越野越新疆的书,缩短了新疆与你我之间的距离!一种一直在路上的情怀,启动了一个让你我沉醉在新疆的完美旅程!新疆“三山夹两盆”的特有地貌,两千年丝绸之路的醇厚积淀,47个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浪漫之地,不去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去西域,不知道中国之美。
作者行走于新疆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之间,穿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纵贯库姆塔格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荒原,直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直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的边界线。骑马、骑骆驼、骑单车,徒步喀纳斯、夏塔古道、慕士塔格峰大本营,吃野花蜜、乔尔泰狗鱼、面肺子马肠子,喝马奶、骆驼奶、格瓦斯、木赛来斯汁,夜宿月色中的图瓦人木屋、哈萨克族的毡房、塔吉克族的赛然衣;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尼雅古城、楼兰古城、米兰古城在作者的无数次沙漠陷车中乍然出现,楼兰美女、小河公主、罗布泊女王的干尸,“杀人石”突厥王子、草原石人的身影,在作者的星夜奔袭中款款而来……
《越野越新疆》是新疆的大地之旅、绿色之旅、人文之旅、心灵之旅的经典力作,真实生动地写下了行走丝绸之路、环游新疆的美好深刻记忆,阅读中能深度享受到新疆多姿多彩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越野之美。作者贴心地梳理了新疆行的四条黄金线路,按照四大地域不同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景,告诉了你一个不一样的新疆。同时,作者还在每个版块与章节的后面,详细地记录了该区域的吃、住、过路费、油费、加油站、线路、景色、门票、宗教、习俗、血拼、省钱高招等第一手的新资讯,便于旅行者一书在手,实用、方便、清晰、快捷、有选择性地畅游新疆。
只有亲历,才知把不同文明连结在一起的古丝绸之路的震撼;只有前往,才能体悟新疆大地的博大、宽广与感动。如果还有一个女人,一个行者,用脚步、用身体、用深情、用泪水汗水、用眼睛心灵来孜孜不倦地丈量着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用非凡的勇气、意志力、胸怀和力量来打动我们远行的目光、改变着我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那我们为什么不像她一样自由如风地出发呢?!
作者简介
红尘,国家地理作家、达摩流浪学者。因为疯狂而上路,因为疯狂而生活,因为疯狂而写作。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半时间在路上,一半时间在书房。曾做《新女性》杂志执行总编,《希望》杂志总编助理,《西藏旅游》杂志主笔,美国St.Cloud State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出版有《红油纸伞》、《红绢灯笼》等文学著作,以“易签证+费用低”首创“迷你游”概念,身体力行真心倡导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以在路上旅行+红尘式写作推出“迷你游”文化之旅图书《在路上:美国大学生活图本》、《尼泊尔的香气》、《印度瑜伽圣地密码》、《越野越西藏》、《越野越新疆》等。《越野越西藏》获“百本游客最爱图书奖”。
胡虹,油画家、摄影师,驴友称“红尘的哥哥”。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理事,韩国现代人美术协会理事,重庆高校摄影家协会主席。获“中国杰出青年建筑设计师”、“全国有成就的资深室内建筑师”称号。现为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专业书评:
新疆不过是她熟悉的远方
——《越野越新疆》书评
文:五瓣花(《西藏旅游》杂志编辑部主任)
曾经看过刘若英在台湾做的一个节目,当她在台上请她曾经的师傅陈升收下她的唱片专辑时,陈升毫不客气地说:“怎么又把专辑拿来送人。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送。”这句话让刘若英泪水涟涟。
所以总是告诉写书的朋友,自己写的书不要轻易送人,喜欢你的字的人一定会去买来看,并不会顾忌那区区的几十元。因为我深知,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每一粒字,都是经历多少孤寂的时间才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唯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与作者面对面,从那些埋伏在字里行间的情谊里破土而见。
红尘的新书《越野越新疆》出版了,依然第一时间去买来看。因为知道她的每一粒字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绝对的真材实料。带着这本书行走在我春节旅行的途中,虽然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湛江的一座海岛,可是沿途的美景与红尘新书中的大美新疆交替前行,让这一趟旅行,看到了两种景致。
看过红尘著的所有旅行类书籍,很惊讶,红尘此次的写作与以往任何一本书都不太相同。以往的书,包括《越野越西藏》都着重在细腻地描述她所经历的旅程,路上朝圣的队伍带来的震撼,阿里蹚水陷车的无奈,还有她作为“路路通”的本事,在雪顿节上吃酸奶全部家当失而复得的经历……而这一本《越野越新疆》让我们除了看到路上的经历,还看到了大量的史实、传说,以及曾经到过这里的古老的探险家玄奘,近代的斯坦因、当代的探险家余纯顺的故事。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一本书,串起了上下五千年,穿越了十几个世纪,来到我们面前,它早已超出了旅行图书的概念。
是谁说过,行万里路,却从不读书的人,多是个邮差。而红尘每一次出发前都做足了功课。
她在去新疆之前,把能够找到的所有去过新疆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甚至外交官写的回忆录都拿来读了一遍。所以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公元627年从长安出发立志到印度去取经的玄奘,这个老的“驴友”,凭着他“25岁的精壮体力和‘熊心豹胆’,撩起衣裳,手持锡仗,背负油灯,开始了他历时16年的冒险——前往西天取经的旅程”;知道了发现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的是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和瑞典探险家斯文o赫定;知道了斯坦因这个狂热的探险家用少量的钱财将敦煌莫高窟内“9000件写本、画像、绣品等,装了29只箱子平安地运到了万里之外的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知道了常书鸿,为了保护敦煌的文物从法国回国,在敦煌待了51年,直至辞世。
当你置身在千年前的古老佛洞里,与那些穿越十个世纪来到眼前的壁画相见,那样的美感总是非常神奇和震撼。对那些灿若星辰的古迹,我总是醉心而心痛。醉心于他们的美丽,心痛于他们的损毁。而那些一生都致力于保护他们的人,就是懂得与壁画上的人物对话、交谈、交心的幸福之人。
我曾采访过西藏社科学院宗教事务所所长次仁加布,他几乎拍摄完了阿里所有洞窟里的壁画。那些洞窟都在高达200米的土林高处,他曾多少次睡在洞窟中,浑身酸痛地醒来,所有的辛苦,与那些和11世纪文明整夜相守的兴奋相比,都不值一提。那个下午,我与他对坐在办公室里,我对着电脑中那些色泽鲜艳,精美无比的壁画目瞪口呆;我为科迦寺门框上十世纪保留下来的《释迦百行传》和《罗摩衍那》的经文木雕痴迷,要知道这里的木雕经文艺术在全世界都是了。你会为那些历经时间沧桑,辗转来到二十一世纪的自己的眼前而叹服命运转轮的安排。那一刻,我真的怀疑次仁加布就是从古格王朝穿越而来。我相信,有些人,真的注定有这样的前世今生,或许生生世世都带着同样的使命轮回。
而那些去过新疆,正在去新疆途中的探险家、冒险家、考古学家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一直在路上。
红尘的书给我们这些日日坐在办室里朝九晚五的人一扇窗,她告诉我们,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甘愿忍受恶劣的环境,历经艰难的旅程,只为抵达生命的内核,而不是表面虚华地活着,他们的生命让另一些人带着敬仰的目光旁观,注定不能抵达,但仅仅是旁观,都让我们觉得敬佩。
我一边沉醉在这些古迹之中,也一边醉心于伊利的薰衣草田,北屯的金色向日葵花田,也口水滴答地想象来一杯俄罗斯老太的卡瓦斯,或者在街头买一串烧烤狗鱼“乔尔泰”;还两眼发光地逡巡在二道桥的女人“至爱天堂”,眼光迷离地看和田地毯,英吉沙小刀,雕花皮靴。红尘懂得女人的肠肠肚肚,她在书中将爱美,爱自然,爱陶醉的心情抛洒得一路都是。
本质上,这本书带着我们这些整天坐在书房里写作,坐在办公室里写公文,立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从未出发的人,对新疆文明来了一次朝圣。
当然新疆的美景更是不一而足,但是在她笔下的风景不再单纯地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她的笔墨间流淌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博大与精致;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回肠荡气;也有“宝剑配英雄,红粉赠佳人”的侠女豪情与潇洒。
她将我们印象中有关西域的所有印象都铺天盖地地写来:金庸笔下的汗血宝马,张骞出塞的故事、逐水而居的胡杨林、大坂城的姑娘、火焰山、魔鬼城……也有少有人知的云中部落图瓦人,元朝时繁华一世的莎车古城,新疆的“杀人石”,边塞诗人的古轮台,还有哈萨克毡房的一夜……
当她埋头于那些探险家的文字时,她已跟随探险家的脚步深入地探访了一次新疆,亲历,不过是一一去见证那些在脑海里重复千百遍的地方,用自己的感官、呼吸去更深刻地感受那片土地的质感、重量。
所谓的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当四轮驱动出发的那一刻,当回到书房里任心底流淌的文字再次倾巢出动时,当那个远方跳跃在纸上,一次次地重复、上演,那些远方就成了她的伙伴,融于血水,进入骨子,在璀璨的古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中交相辉映合奏而来。
红尘在书的开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世界上有一种美丽,它的界限,带着生与死的忧伤,而那种美丽就叫遥远。”这是她内心对远方的定义,如她所说:“旅行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会让我们一生都认同善待、宽容、坚韧、勇气等品质。”
红尘写这本书时,时断时续,因为母亲身患癌症,病情时好时坏,而她一边陪伴母亲一边希望能将这本书奉献给母亲,是母亲赐予她一生的力量去飞翔。她一直叫身患癌症的母亲等待她将此书出版奉于她床前,而母亲在该书出版的那一天晚上悄然离世,带上了女儿给她的好的礼物。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一次越狱的勇气,越过自身设置的藩篱,在自由中呼吸。而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当我们的灵魂与一本书的灵魂合拍而动时,我们的羽翼拍打在了同样的频率上,我们在这样的频率上,看见彼此。
红尘之旅,让所有无法拔冗而出的人,去了远方,实现所有人的梦想。
目录
九个远方,越野古西域的新疆
Fly Away, Cross Western Region
行走地图索引
4条自驾车线路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图
中国西部公路图
A河西走廊:带上地图和野心走向大漠孤烟
Hexi Corridor: Go to the Desert Vast with Map and Ambition
★河西走廊:出发在312+215国道上
D1兰州:从长安饮酒溯渭水西行
D2酒泉:马踏飞燕大漠追日
D3敦煌:千年梵音遇上沙漠风暴
D4莫高窟:用佛的大藏经念你的名
D5哈密:从玉门关夜袭星星峡
D6吐鲁番: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D7乌鲁木齐:混血的国际大巴扎
B北疆大环线:越往上越极地越大美
North Sinkiang Ring: More Close,More Beautiful
★北疆大环线:出发在216+217国道上
D1可可托海:野马领着骑士穿过月夜
D2布尔津:中国版图“鸡尾”的最高点
D3喀纳斯:列维坦笔下的风景
D4克拉玛依:魔鬼城的幻想
C西疆大环线:我骑着马儿走过伊犁
West Sinkiang Ring: Riding Horse Through Yili
★西疆大环线:出发在312+218国道上
D1伊宁:闭着眼睛在赛里木湖做梦
D2昭苏:丝路上远嫁西域的公主
D3特克斯八卦城:灵魂深处的寂静
D4库尔勒:遗失在时光中的花园
D南疆大环线:穿越古代丝路到中亚
South Sinkiang Ring: Going Along Ancient Silk Road to Central Asia
★南疆大环线:出发在314+315国道上
D1库车: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
D2克孜尔千佛洞:小西天的梵唱
D3喀什噶尔:东方的麦加
D4塔什库尔干:帕米尔的雄鹰
D5麦盖提:刀郎木卡姆之故乡
D6和田:沙漠绿洲的美玉与丝绸
D7民丰:“东方庞培” 尼雅之谜
D8沙漠公路:纵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D9若羌:移动的罗布泊与米兰
尾声: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
《丝路明珠:新疆风物志》 一、 序章: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遇见一个怎样的“西域”? 数千年来,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商贸动脉,以其辉煌的过往,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刻下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交融的熔炉,是思想碰撞的平台。而这条古老道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便是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新疆。 “新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地域的辽阔与历史的悠长。它承载了多少王朝的兴衰,目睹了多少民族的迁徙,又孕育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风物?我们常提及“西域”,那是一个充满想象与传奇的代名词,是汉唐盛世的边疆,是丝绸之路的咽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域”的面貌是如何演变的?古代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习俗,他们的艺术审美,他们的文明成就,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本书并非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出发,也不是对某个朝代的兴衰进行论证。相反,它更像是一次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细致触摸,一次对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旧散发光芒的“风物”的静静打量。它试图从更微观、更具象的视角,去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新疆。在这里,我们不谈国家大事,不追逐时代浪潮,只聚焦于那些构成这片土地独特肌理的元素——那些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听得到、尝得到,甚至感受得到的“物”。 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古老的遗址,聆听它们沉默诉说的故事;我们将驻足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集市,感受生活的气息;我们将穿越那些壮丽的自然风光,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将品味那些独具匠心的美食,体验味蕾的奇妙旅程;我们将欣赏那些精美的工艺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丝路明珠:新疆风物志》,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属于新疆的风物长卷。它是一本关于“物”的书,更是关于“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解读。当我们去了解一件器物、一种食材、一处景致,我们也在了解创造和孕育它们的人们。那些古老的文明,那些独特的习俗,那些坚韧的生命,都凝聚在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土壤,每一缕微风,每一滴泉水中。 准备好,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温情而深邃的“风物”之旅,去发现一个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却依旧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新疆。 二、 尘封的记忆:古道上的物质遗存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以丝绸为起点,但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在这条古老的商业动脉上,无数的商品、技术、文化随着驼铃声远去,也随着络绎不绝的旅人而来。新疆,作为这条道路上的核心枢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遗存,它们是历史最直接、最生动的见证。 1. 织物的低语:丝绸、毛织品与印染工艺 谈及丝绸之路,丝绸自是绕不开的主角。新疆出土的汉唐时期丝织品,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锦、绢、罗、纱等,其工艺之精湛,纹样之华丽,令人惊叹。它们不仅仅是贵族的华服,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唐代的“三花”纹锦,带有浓郁的萨珊波斯风格;而汉代的素绢,则展现了朴素而高雅的东方美学。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丝织品的材质、织造技艺、色彩运用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流通。 然而,新疆的风物并非只有丝绸。作为游牧民族的聚居地,毛织品在新疆的历史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当地出土的羊毛地毯、毛毡、毛衣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抵御严寒的必需品,其精美的图案和扎实的工艺,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我们将追溯这些毛织品的源头,了解当地的养殖业、纺织技术以及不同民族在毛织品制作上的特色。 印染技术也是丝织品和毛织品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出土的彩色纺织品,其鲜艳的色彩历经千年而不褪色,这背后凝聚着古人对植物染料的深刻认识和精湛的染色技艺。本书将尝试揭示这些古老染料的来源,如茜草、靛蓝、栀子等,并探讨当时的印染工艺,如蜡染、扎染、印花等,让读者领略中国古代印染技术的博大精深。 2. 容器的诉说:陶器、金属器与漆器 在新疆的考古遗址中,各类生活用具的发现,为我们勾勒出古代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陶器,作为最普遍的器皿,其造型、纹饰、烧制技术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从汉代的灰陶,到唐代的彩陶、白釉陶,再到后来的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碎片,每一件陶器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将重点介绍新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类型,分析其文化渊源和工艺特点。 金属器的出现,则标志着冶金技术的进步。新疆出土的青铜器、铁器,包括兵器、工具、生活用具等,展现了古代新疆在金属冶炼与加工方面的成就。特别是汉代楼兰、精绝等地的金属器,如铜镜、铜环、铜币等,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了历史信息,如交往的痕迹、宗教信仰等。我们将审视这些金属器的材质、造型、工艺,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漆器,作为一种高雅的工艺品,在丝绸之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新疆出土的漆器,如汉代的漆器残片,精美的图案和光滑的质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这些漆器很可能来自于中原地区,也可能是在当地受到影响而制作,它们见证了东西方工艺的传播与交流。本书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分析其在古代新疆的意义。 3. 建筑的痕迹:夯土、砖石与木构 古老的建筑遗址,是历史最宏伟的“风物”。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到楼兰古城,这些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它们依然以其坚实的结构,向我们展示着古代建筑的智慧。本书将重点剖析新疆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包括: 夯土建筑: 新疆地区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黄土资源,使得夯土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从早期的小型建筑到宏伟的城墙、宫殿,夯土的层层叠叠,记录着时间的印记。我们将探讨夯土技术的演变,以及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砖石建筑: 随着文明的发展,砖石开始被广泛使用。佛教寺庙、清真寺、民居等,都展现了砖石建筑的魅力。我们将介绍不同时期砖石的种类、砌筑方法,以及砖石上雕刻的精美纹饰。 木构建筑: 虽然在干旱地区木材相对稀缺,但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带,木构建筑也占有一席之地。寺庙的梁柱、民居的房梁、精美的木雕门窗等,都体现了木工技艺的精湛。我们将重点介绍新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实例,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装饰艺术。 4. 交通的脉络:车辙、桥梁与水利设施 古老的道路,是文明交流的动脉。虽然许多道路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依然能从一些遗址中窥见其痕迹,如交河故城的车辙,以及古道上的断桥残垣。本书将通过对相关考古发现的梳理,来描绘古代新疆的交通网络,以及随之发展的桥梁、渡口等交通设施。 同时,在干旱的新疆,水利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基。坎儿井、古老的渠道、水磨等水利设施,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也塑造了绿洲文明。我们将深入介绍这些水利工程的构造、原理和历史,以及它们对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细致梳理和解读,本书力图让读者触摸到新疆历史的肌理,感受到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理解这片土地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三、 绿洲的生命:民俗风情与生活百态 新疆,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的文化在此汇聚、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寻常百姓家,去感受这份鲜活的生命力。 1. 舌尖上的新疆:饮食文化与特色食材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新疆的饮食,是融合了来自各地的风味,并与当地物产完美结合的产物。 主食的变迁: 从汉代的粟、麦,到后来的玉米、稻米,再到如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主食——馕、抓饭、拉面、拌面,每一款主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我们将追溯这些主食的起源,了解其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心中的地位。比如,馕的种类繁多,从薄皮馕到厚馕,从甜馕到咸馕,每一种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意;抓饭的香气,是绿洲生活最温馨的符号。 肉食的艺术: 新疆是牛羊肉的天堂。烤全羊的壮观,烤羊肉串的香气,羊肉抓饭的鲜美,羊肉汤的浓郁,都让人垂涎欲滴。我们将介绍新疆地区烹饪牛羊肉的各种方法,从古老的烤制到现代的炖煮,以及不同民族在烹饪上的独特之处。 瓜果的盛宴: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梨、阿克苏的苹果,以及各种香甜的干果,都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我们将介绍这些水果的品种、种植历史、营养价值,以及它们在当地饮食中的应用,例如葡萄干、杏干、核桃等。 香料的魔法: cumin(孜然)、coriander(香菜)、chili(辣椒)、ginger(姜)、garlic(蒜)等香料,是新疆菜肴灵魂所在。它们不仅仅是调味品,更是提升风味、增添特色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这些香料的来源、种植以及在新疆菜肴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如何构成了新疆菜肴独特的风味密码。 饮品的智慧: 除了美酒(如新疆当地的葡萄酒),奶茶、酸奶、凉茶等饮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这些饮品的制作方法,以及它们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 2. 节庆的色彩: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 新疆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习俗,这些共同构成了新疆节日文化的斑斓图景。 农耕文明的脉搏: 汉族、回族等民族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与中原地区的习俗一脉相承,但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我们将描绘这些节日期间的庆祝活动,如祭祀、宴饮、戏曲表演等。 游牧文化的律动: 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维吾尔族的“乃孜尔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等,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些节日围绕着祭祀、祈福、赛马、摔跤、歌舞等展开的丰富活动,展现游牧民族的豪情与活力。 集市的喧嚣: 新疆的巴扎(集市)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信息传递的重要平台。我们将描绘集市上的热闹景象,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再到不同民族的聚会交流,感受集市的独特魅力。 3. 艺术的瑰宝:音乐、舞蹈与手工艺 新疆的艺术,是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是民族情感与生活经验的载体。 音乐的旋律: 新疆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乐器而闻名。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曲、赛乃姆,以及各种乐器如都塔尔、热瓦普、艾捷克等,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介绍这些音乐形式的特点,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并介绍一些重要的音乐家和代表作品。 舞蹈的精灵: 新疆的舞蹈,以其热情奔放、曼妙多姿而著称。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中的舞蹈,热情洋溢;哈萨克族的鹰舞,矫健有力;蒙古族的安代舞,舒展大气。我们将描绘这些舞蹈的动作特点、服饰风格,以及它们在节日庆典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手工艺的传承: 新疆的手工艺,是精湛技艺与生活美学的完美结合。 艾德莱斯绸: 这种色彩斑斓、纹样独特的丝绸,是维吾尔族传统工艺的瑰宝。我们将探究其古老的制作工艺,以及它在服饰、家居装饰中的广泛应用。 花帽: 各民族的刺绣花帽,图案精美,色彩丰富,是新疆民俗文化的代表性物品。我们将介绍不同民族花帽的风格特色,以及其制作技艺。 土陶: 除了前面提到的古代陶器,现代的新疆土陶,依然保留着粗犷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格。我们将介绍一些地区特色的土陶制品,如和田的陶器、喀什的陶器等。 木雕、玉雕、金银器: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体现了当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我们将精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4. 服饰的画卷:民族服饰的演变与特色 新疆各民族的服饰,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它们的设计、色彩、材质、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信息。 维吾尔族服饰: 鲜艳的色彩,精美的绣花,修身的剪裁,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我们将介绍不同款式、不同场合的维吾尔族服饰,以及其上精美的图案和刺绣工艺。 哈萨克族服饰: 粗犷的皮毛,保暖的羊毛,宽大的款式,体现了游牧民族的实用主义和豪迈气质。我们将介绍哈萨克族男女老少的传统服饰,以及其上的装饰元素。 蒙古族服饰: 长袍,靴子,飘逸的围巾,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洒脱与辽阔。我们将介绍蒙古族服饰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季节和场合的穿着方式。 回族、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 尽管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服饰也保留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我们将简要介绍他们的服饰特点。 通过对这些民俗风情和生活百态的细致描绘,本书旨在让读者感受到新疆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智慧的生活态度,以及这片土地上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魅力。 四、 自然的馈赠:地理奇观与生态风貌 新疆,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兼具了辽阔的平原、巍峨的山脉、广袤的沙漠、碧绿的绿洲,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不仅塑造了新疆独特的地貌,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1. 山脉的脊梁:天山、昆仑山与阿尔泰山 天山: 作为新疆最重要的山脉,天山横贯全境,南北将新疆分隔开来,同时又在地理、气候、文化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描绘天山的巍峨壮丽,从雪峰到冰川,从高山草甸到森林峡谷。重点介绍天山南北坡的地貌差异,以及其对当地气候、水系、植被的影响。提及天山作为“丝绸之路”天然屏障的地理意义。 昆仑山: 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雄伟的山势,神秘的传说,都充满了魅力。我们将描绘昆仑山脉的险峻与辽阔,探讨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以及孕育的独特动植物。提及昆仑山在中华文明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新疆南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阿尔泰山: 位于新疆北部边境的阿尔泰山,以其丰富的矿产和秀丽的风光而闻名。我们将描绘阿尔泰山的壮丽景色,包括其独特的山体形态、森林覆盖以及湖泊河流。提及阿尔泰山在古代与中原、西伯利亚的联系。 2. 沙漠的呼吸: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拥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将描绘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无垠,沙丘连绵,以及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生命。探讨沙漠的形成原因,以及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穿越沙漠的艰难险阻,和古人依靠绿洲、水源而生存的智慧。 塔克拉玛干沙漠: 深入描绘其独特的沙丘形态,如新月形沙丘、复合形沙丘等,以及风蚀地貌。探讨沙漠边缘的绿洲形成与演变,以及古代楼兰等文明的兴衰与沙漠的关系。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介绍其不同于塔克拉玛干的地理特征,如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以及其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3. 绿洲的生命: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绿洲 新疆的绿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它们依附于河流和地下水,孕育了繁荣的农业和独特的文明。 伊犁河谷: 被誉为“塞外江南”,伊犁河谷以其丰饶的土地、秀美的风光而闻名。我们将描绘其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以及孕育的丰富农业,如薰衣草、果园等。 塔里木盆地绿洲: 介绍塔里木盆地内一系列大小绿洲,如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吐鲁番盆地绿洲等。分析绿洲的形成机制,以及当地的灌溉系统(如坎儿井)在绿洲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描绘绿洲内丰富的农作物,如棉花、小麦、瓜果等,以及其上形成的独特城镇文化。 4. 湖泊的眼眸:赛里木湖、博斯腾湖、喀纳斯湖 新疆拥有众多美丽的湖泊,它们是大自然的眼睛,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赛里木湖: 这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以其湛蓝的湖水、四周的雪山草甸而闻名。我们将描绘赛里木湖的壮丽景色,以及其独特的生态环境。 博斯腾湖: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水域广阔,物产丰富。我们将介绍其湖泊景观,以及作为重要渔业基地的意义。 喀纳斯湖: 位于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以其神秘的湖怪传说、绝美的秋色而吸引着无数游客。我们将描绘喀纳斯湖的奇幻色彩,以及周围壮丽的自然风光。 5. 生态的画卷:动植物的世界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 从雪豹、北山羊、盘羊等高山动物,到野驴、野骆驼、藏羚羊等荒漠动物,再到各种鸟类、爬行类,新疆的野生动物世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以及它们的生存习性。 植物的繁茂: 从高山草甸的野花野草,到森林中的各种树木,再到沙漠边缘的梭梭、胡杨等耐旱植物,新疆的植物种类繁多。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胡杨“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的精神象征意义。 五、 结语:一叶知秋,一沙一世界 《丝路明珠:新疆风物志》是一场深入的探索,是一次细腻的观察。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疆物质遗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的细致描绘,来呈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每一件古老的器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的低语;每一道地方的美食,都蕴含着一方水土的情怀;每一片壮丽的风景,都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共同交织成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新疆的过去与现在。 我们所关注的“风物”,并非只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理解了这些“风物”,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沧桑,理解他们所创造的辉煌。 愿本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新疆的窗户,让您得以在这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现属于自己的“丝路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