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真相

中国农业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云鹏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中国农业
  • 农村
  • 粮食安全
  • 农业政策
  • 农业经济
  • 乡村振兴
  • 土地
  • 农民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3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67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80%来自美国;
  中国食用油市场,65%以上的份额掌握在外资手中;
  2011年,中国进口棉花336.38吨;
  2010年,美国“先玉335”玉米种的播种面积占中国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3%;
  中国每年生产化肥消耗1000多万吨钾盐,其中600多万吨依赖进口;
  一粒洋种子,竟然可以卖出金子的价格;
  现在,中国农业门户洞开,外资凶猛来袭,大豆、棉花、玉米、猪肉、钾肥、农地、种子、农药、转基因、粮仓等农业产业链将无一幸免。
  我们将如何接招?

内容简介

  社会大众对于真相缺乏了解,有时比真相本身更为可怕。作者希望通过《中国农业真相》把中国农业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这个真相就是外资控制和渗透中国农业的真相。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负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企业?

作者简介

  臧云鹏,中国农业问题专家。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走出部委大院,投身新闻界达10年之久,曾任国内知名大农业产经媒体《大生》杂志总编,长期关注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各领域的运作问题。后从事出版,有《华为真相》《德隆内幕》问世,两书获“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图书”第1名和第10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中国农业真相》将给人们启示,振兴与强大民族种业的发展,让中国的种子不仅能满足自己,还能走出国门。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的农业正处于一个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并存,这需要一批有担当的好企业,和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以此为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中国农业真相》这本书十分详细地解读了国际性农业综合企业在产业链运作方面的经验,对于投资和准备投资农业的企业来说,都十分值得一读。
  ——柳传志 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

目录

第一章 中美对决下的农业竞争
为英国市场而生的美国农业
巨量产能从天而降
倾销法案两遭柯立芝否决
胡佛抓住了牛鼻子:控制种植面积
罗斯福:把多余食品发给城市贫民
农业成为武器

第二章 大豆沦陷祭
疯狂芝加哥
价格过山车掣
压榨业沦陷
压榨企业为啥不买国产大豆?
从封杀到示诚
看起来很美的解决方案
中国数据中心谁来建
国际期货还有多远
真功夫还要靠自己

第三章 棉花配额之战
棉农:棉价太低,不赚钱刃
纺织企业:棉价太高,不赚钱
中国的五个竞争对手
都是补贴惹的祸
四个利益主体的微妙关系
“缺口论”打开国门
数据谜团
悲情2003
中储棉事件
低棉价才有出路

第四章 美国:用玉米打垮世界
2022年:当玉米统治世界
点燃农产品价格导火索
能源独立的观念催生了玉米乙醇
为高油价火上浇油又为哪般
用玉米输出通胀
木薯行动

第五章 挑战国家储备
益海嘉里叫板国家收购价
国储机构率先发难
……
第六章 到中国种地去!
第七章 种子的故事
第八章 转基因内幕
第九章 钾肥争夺战
第十章 饲料:另一种玩法
第十一章 肉业惊魂
第十二章 猪魔咒
第十三章 最痛苦的“最后一千米”

精彩书摘

  读者朋友也许要问了:“12家国内企业既然是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定的价,难道不可以套期保值吗?”要说明的是,中国进口商可以根据自己指定的期货价格进行现货交易,并不等同于做了期货交易。即使今天,中国对境外期货交易限制之严格也是出乎想象的。
  在1994年之前,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主要有四种情况:最早的一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参与主体是国家级大型进出口企业和少数银行,目的是回避国际商品价格和汇率变动的风险,主要做套期保值业务,渠道是国外的期货代理商,后来逐渐演变为帮助本系统下属企业做期货代理:其次是1992年至1994年,各地政府批准成立了3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2/3都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第三类是期货咨询公司和地下经纪公司进行的非法交易;最后一种是一些国外经纪商在国内进行的诈骗活动。
  虽然良莠不齐,但是混乱中活力十足,由于监管能力不足,导致了大量外汇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于是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请示的通知》,明确规定:停止所有期货经纪机构的境外期货业务。随后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工商局、公安部四部门联合发布严厉查处非法期货的通知,全国上下人人喊打,境外期货几乎销声匿迹。按规定,境内注册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可以经过批准开展境外套期保值业务,但是获得此资格难度较大,需要经过证监会和国务院两个层面的审批。到2011年也只有31家国企获批,获批企业也只允许交易自己现货经营的品种,不准进行期权期货交易,此外必须向有关部门汇报交易品种、数量等详细内容。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中国农业真相》第一章

完全打开国门放外资自由进入,还是将其拒之门外闭关锁国?这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主张自由贸易的新自由主义学者与外资一个腔调,只讲理论不谈农业实际,从不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农业是如何从弱小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因此不足为训;主张闭关锁国的新左派们则擅作诛心之论,其理论依据是其认定的外资“阴谋”,但是究竟这“阴谋”由何处来又难以解释清楚,终难让人信服。


尘封的年代: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侧影 作者:李明轩 出版社:鸿蒙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专注于民国时期特定侧面、力求细致入微的社会风物志。作者李明轩以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回那个充满矛盾、活力与动荡的“黄金时代”的夹缝之中,探究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景象。 全书围绕“城市与乡村的断裂”、“新旧思想的碰撞”、“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三大主轴展开,旨在勾勒出一幅复杂、多层次的民国社会画卷。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政坛风云或战争硝烟,而是将目光投向市井巷陌、深宅大院,以及广袤田野上的微观个体。 第一部分:都市的霓虹与底色——1920s-1930s的都会生活 本书开篇聚焦于上海、北平、天津等早期现代化都市的急速变迁。作者并未简单赞美“摩登”与“西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性重塑。 一、消费主义的兴起与“新阶层”的诞生 详细考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南京路、北京前门等地的百货公司如何成为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从西装革履的“白领”到钟表、洋烟的消费习惯,再到新型娱乐方式如电影院、咖啡馆的普及,本书细致描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城市职员阶层如何通过消费来构建其身份认同。例如,书中专门开辟章节探讨“旗袍的演变史”如何折射出女性社会角色的微妙转变,以及“进口家具”背后的中产阶级审美焦虑。 二、城市里的“隐形人”:底层劳工与帮派生态 与光鲜的“摩登”景象相对立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背后默默付出的庞大劳动力。本书通过档案、口述史片段(经文学性处理与重构),还原了码头搬运工、人力车夫、缫丝女工的日常工作强度、居住环境以及他们所依附的帮派组织——如青帮、斧头帮等在城市治理真空中的实际作用。作者力图展示,城市并非铁板一块的进步符号,而是阶层固化与流动性并存的矛盾体。 三、教育体系的渗透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新式学堂对传统士绅教育的冲击。书中对比了教会学校、官办大学与传统私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中如何保持独立性,以及新思潮(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早期传播)如何在大学校园中激起论战,最终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命运轨迹。 --- 第二部分:隔绝的风景——乡村的保守与潜流 如果说城市是民国社会快速变轨的引擎,那么广袤的乡村则是承载传统、缓慢适应变革的基石。本部分将焦点从沿海转向内陆,展示了乡村社会的韧性与脆弱。 一、土地、宗族与地方权威的重构 本书通过分析佃农契约、族规族约等一手材料,重建了民国时期华北、华中地区农村的社会权力结构。描述了宗族长老、地方士绅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权力范围,以及中央政府权力难以有效触及的“权力真空地带”。重点分析了“地主—佃农”关系在新型经济作物推广和苛捐杂税压力下的微妙变化,避免了简单将农民形象脸谱化的倾向。 二、神明、信仰与日常的安抚 与城市中对科学和新事物的追捧不同,乡村的日常生活依然深深植根于传统信仰体系。本书细致描述了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仪式的具体流程,探究了这些仪式如何充当了社会凝聚力和危机缓冲器的作用。书中对迷信的批判并非一味否定,而是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理解其对底层民众心理的支撑价值。 三、乡村的“被掠夺”与“自救” 描述了军阀混战、地方武装割据对乡村资源的掠夺(如粮食征收、壮丁抓捕)。同时,也描绘了乡村内部的自救尝试,例如地方乡绅主持的义庄、小型互助组织,以及早期乡村建设运动(如晏阳初、梁漱溟的实践)在地方层面遭遇的阻力与有限的成功。 --- 第三部分:边缘的生存者——性别、职业与社会流动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那些在社会结构转型中处于边缘地带的群体,他们的经历揭示了时代的复杂性。 一、女性身份的“双重束缚” 本书探讨了民国时期女性解放的复杂性。一方面,新式知识女性开始步入社会,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底层女性仍深陷于缠足的残留影响、童养媳制度以及包办婚姻的枷锁之中。书中对比了都市女工与旧式大家庭内眷在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巨大鸿沟,揭示了“解放”往往首先惠及了城市上层精英的现实。 二、江湖与边缘职业的生态 详细考察了说书艺人、江湖郎中、剃头匠、妓女等传统边缘职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艰难地适应西医的挑战、大众媒体的兴起,以及城市规划对他们传统活动空间的挤压。作者通过对这些“不入流”行业的描摹,勾勒出城市化进程中被主流文明排斥的部分。 三、军人与袍哥:权力的附庸与工具 本书并非聚焦于国民党或北洋军阀的高层决策,而是关注普通士兵、地方保安队和各种非正规武装(如绿林、袍哥会)的构成和行为逻辑。他们是社会结构中最具破坏力也最无依的群体,其忠诚的流动性,深刻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结语:历史的微观切片 《尘封的年代》拒绝给出关于民国时期的单一评价。它力求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细致剖析,呈现出那个时代巨大的能量、深刻的矛盾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韧。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追溯,一部献给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的寻常百姓的史诗。 关键词:民国史、社会风俗、城市化、乡村研究、底层生活、社会结构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主题,我原本以为会是严肃的探讨,或许涉及一些宏观的数据分析,或者对某个具体农业政策进行深度剖析。但它所呈现的,却是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作者像一位耐心倾听的友人,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普通人。我读到了关于一位老农,如何将祖辈传下来的耕作经验,结合现代科技,改良出了高产的品种,他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对丰收的希望。还有一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他放弃了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用创新的理念和营销手段,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他的故事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也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性。书中还讲述了关于农村女性,她们在家庭和农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她们的坚韧、智慧和对家人的爱,让我深感敬佩。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脸上的汗珠,听到他们朴实的乡音,甚至闻到泥土的芬芳。这些人物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构成了这本书最动人的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总觉得里面会揭示一些关于农业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是一些关于农民的辛劳,关于土地的变迁,或是关于食物链的隐秘。然而,当我翻开书页,一股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赞美。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夏秋冬的农事活动,从播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麦田,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听着虫鸣鸟叫奏响的交响曲。书中穿插着一些关于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独特的耕作方式,这些内容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人类与土地之间古老而深厚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关于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的习俗和背后的文化含义,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仿佛在品味一本关于地域风情的风俗志。整本书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知识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农业”这个词汇,不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一些关于农业技术革新方面的内容,比如基因改良、精准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多地聚焦于农业的生态维度。作者以一种非常批判的视角,探讨了传统农业模式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不当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详细阐述了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问题,以及单一化种植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它还深入剖析了大型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社区结构和农民生计的冲击。虽然这些内容读起来有些沉重,甚至令人担忧,但正是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非常有勇气。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困境,而是试图引导读者思考,在追求效率和产量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农业生态的反思,呼唤着一种更加绿色、健康的农业发展模式。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在广告中强调了关于中国农业市场运作的深度分析,我以为会读到关于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等经济学层面的内容。结果,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却围绕着中国农业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价值展开。作者以一种非常温情的笔调,回顾了中国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演变,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书中大量篇幅描写了关于农谚、节气、祭祀等与农业相关的民俗文化,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凝聚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我读到了关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节奏,以及“粒粒皆辛苦”的朴素价值观,这些都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作者还将农业与中国哲学、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探讨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理念在农业实践中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农业不仅仅是物质生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认同。它让我重新理解了“农”字的含义,不仅仅是耕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根基。

评分

最初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政策法规、市场风险以及一些国际化竞争的战略问题。但当我开始阅读,却发现它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游记,讲述了作者在不同地区深入田间的行走见闻。他笔下的乡村,不再是新闻报道中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统计,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土地和人民。他记录了在西北戈壁滩上,农民们如何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绿洲的奇迹;他在江南水乡,体会了小农经济模式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朴生活;他走访了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他们独特的耕作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作物。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他踩着泥泞的田埂,与当地人围炉夜话,倾听他们对土地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观点,它只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记录下所见所闻,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土地的热爱,对农民的尊重,以及对中国乡村深沉的眷恋。它让我感受到,在喧嚣的都市之外,依然有那样一片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土地,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视。

评分

还没有看完,感觉有些地方夸大其词,当然,也可能是我太天真。

评分

中国农业现状触目惊心,这本书能带你了解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控制程度!

评分

书比较旧,感觉库存很久了

评分

这个写的确实很好,在京东买书内容感觉最务实的

评分

书不错,看看对人很有帮助。

评分

书非常棒,装帧精美,很值得购买。

评分

为了这本书买的其他其他,呵呵

评分

挺好的,品相不错。

评分

买了藏云鹏两本书,不同的名字一样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