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在思想或精神领域,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处于万物速生异变纷呈的时代,也有那么一些人愿意就在原地呆着。他们以一辈子的学术人生告诉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而不是别人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去思想,去做事,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地”。在人类所有愿望中,这是多么贴近人之本性的要求,即使遭遇扼颈之危,也无法将其泯灭。
作者简介
樊克宁,1955年10月生,《羊城晚报》高级记者、首席记者。
内页插图
目录
释本焕:百岁老和尚的百年佛缘
杨绛:不愿做敲锣打鼓的事
季羡林:辞了三顶帽朴厚一学人
侯仁之:一个守望大地的人
王为一:中国电影史“活化石”
贾植芳:最后的“胡风案骨干分子”
任继愈:静水深流凤毛麟角
饶宗颐:大隐于市一鸿儒
钱谷融:知识分子要做人民的良心
王元化:容纳王元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叶嘉莹:缪斯神坛的护诗女使
陆广莘:医者最高境界:上工治未病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最重要
乐黛云:与最好的导师相伴同行
李学勤:自述质疑“疑古派”的学术历程
阮仪三:执拗的古城守护者
樊锦诗:保护敦煌,一生就做这一件事
精彩书摘
2008年2月27日上午,七时半。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法堂隔壁小餐厅。引路的小和尚请我稍等,说是本焕老和尚要来同我一起用早餐。实话说,我没料到这么快就要见到这位著名的百岁高僧,而且缘分竟是这样开始的,内心不觉有些紧张起来。
为了这次采访,我提前半年开始做“功课”,又得到了广东省民宗委陈绿平主任的支持,他说内地媒体此前还未曾获得采访本焕的机会,这个 “第一次”给了《羊城晚报》。
在约定的采访时间的头一天下午,我从广州赶到深圳,直接上山住进弘法寺,当晚同应顺大和尚就采访内容作了详细沟通。山里空气好,不需要太多睡眠,自以为起了个大早,却听院里扫地的小和尚说,本老凌晨四点就开始早课了,不觉惭愧。小和尚将我引到小餐厅,本老就在应顺大和尚的陪同下出现了。我说:“方丈好!”本老操一口湖北官话说:“我是个老和尚。”我心领神会,因为应顺大和尚告诉我本老最喜欢的称呼就是 “老和尚”。老和尚的微笑平和而明朗,令人感到了安详。在这过程中,早餐陆续送来。餐桌转盘上,摆放了一大钵水饺,一小钵汤圆,配有四样小菜:豆芽炒木耳、枸杞叶、豆腐皮炒辣椒、土豆丝。小和尚用托盘送来本老的专用早餐,为一小碗饺子,五只;一小碗番茄烧玉脂豆腐,三件;一小碗小米粥。
三人入座。本老、应顺闭目合什祈祷,顷刻毕。
本老捧起了他的小碗饺子,又指着桌上的菜对我说:“吃菜吧。”我正要应答,本老从他碗中夹起一只饺子,送到我的碗里。我受宠若惊,连声说“哎呀,谢谢谢谢!太有福了!”在我不迭声感谢时,印顺为我舀起一勺饺子。我见状忙说:“等等等等,让我先把这只饺子吃了,这是本老给的。”印顺等我吃完这只饺子,为我连舀两勺饺子,我忙不迭声地说: “够了够了,吃不了可要浪费了。”我发现本老和印顺都手捧着碗,低头快快吃,不言语,便问“可以说话吗”,“食不语”,印顺小声说。我知道造次了,小声说“知道了”,赶紧专心吃饭。本老吃完饺子,端起玉脂豆腐,又是先从碗里夹出一颗来给我,才再自己吃。在这连连惊喜中,我紧张的心放下了。本老吃饭,一小碗一小碗地清,每吃完一样,把空碗摞起。
本老饭毕,操着湖北话开始说起了闲话。“今天是对你的特别照顾。”本老说。我指着一桌食物说:“特别为我做的?”“对。平时我在那边吃早餐(手指方丈室),今天你来了,我特意过来陪你。”“哎唷,太有福了,谢谢谢谢!”又似感到不妥,忙说:“我专门从广州跑过来陪您吃早餐。”本老笑起来,问我“你哪里人”。“我湖南人。”“我是湖北的。”“您的胃口很好。我这次采访的都是九十岁左右的老人,多数九十岁以上,您年龄最大,身体最好。”印顺说:“老和尚每天四点钟就起来诵经,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睡,天天如此。” 吃完早餐,我们来到隔壁本老法堂。本老在桌前宽椅上坐下,指着倚在一边的小木椅对我说:“你坐这里。”我乐得紧挨着他坐下,一时间竟模糊了佛门与俗世的区别,就像祖孙一对。
国家领导人尊他为佛门泰斗 记者:我第一次同102岁的人坐得这么近。
本焕长老:我102岁,减去100岁,我两岁。
记者:我的年龄减去整数,也两岁呢。
本焕长老:那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呢? 记者:您的名字原来是释本幻,后来为什么改成了释本焕? 本焕长老:我原来叫本幻,这个“幻”字是幻化的“幻”,佛教认为一切皆是幻象。为什么改成现在这个光“焕”的“焕”呢?1948年,我接法于虚云老和尚宗下,在他的宗门里,我也是排本字辈的,所以虚云老和尚就给我改动一个字,改为光焕的“焕”。你觉得焕发的“焕”好呢,还是幻化的“幻”好? 记者:在您面前不打诳语,以我个人的喜欢,我喜欢原来那个 “幻”。
本焕长老:不错,本来就是幻化啊。呵呵,你还有这种幻化的幻想啊。
记者:那您呢?您自己喜欢哪一个名字? 本焕长老:不是我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当然我喜欢以前那个“幻”。
本来幻化有幻化的作用,光焕有光焕的作用。虚云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光焕佛法。1948年我在南华寺接了他的法,第二年做了南华寺的方丈。那时虚云老和尚111岁了,他从百里之外的云门寺步行来为我送方丈座。
记者: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道场,之后形成了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大流派,因此南华寺有“祖庭”之称。您在南华寺接虚云老和尚的法,成为禅宗临济宗的传人,您是第几代? 本焕长老:第44代。
记者:现在临济宗的规模有多大? 印顺法师(本焕长老的弟子):目前中国禅宗大多数都是临济宗。
记者:本老,在您的经历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果禅师。他对您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本焕法师:来果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齐名,是当代禅宗两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1930年我到了扬州高曼寺,在那里参禅七年。来果老和尚对我最好,教导我苦修苦练。我给他当过侍者,也当过衣钵,他要我在高曼寺当方丈,可是我发愿去五台山修行。
……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 文坛群英谱:历史长河中的思想回响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是一部以文学人物为载体,借古鉴今、穿越时空的对话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上的文学巨匠,而是以一种别出心裁的视角,将这些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灵魂,邀请至一个超越时间维度的“原地”,让他们在此处与当代的读者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深度交流。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拘泥于对作家生平的流水账式梳理,也没有停留在对作品的孤立解读,而是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的精髓、作者的人生哲学,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通过一场场“面对面”的对话,展现出文学大师们不朽的思想光辉。 穿越时空的奇遇:文学殿堂的门扉 想象一下,如果您有机会与中国古代的文学巨擘李白、杜甫对话,聆听他们关于盛唐气象、人生际遇的感叹;或者与明清时期的小说大家曹雪芹、施耐庵探讨《红楼梦》的繁华与衰败,《水浒传》的江湖义气与命运挣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本书正是以这样的奇幻设定为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文学殿堂。在这里,时间不再是阻碍,空间失去了意义,那些曾经在书本中、在历史记载中遥不可及的身影,鲜活地站在你面前,用他们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洞察,为你剖析文学的奥秘,解答人生的困惑。 本书的视角并非单向的叙述,而是双向的互动。每一位“世纪学人”的出场,都伴随着他们最经典的作品片段,以及对其人生经历、思想形成的重要事件的精炼回顾。然而,这些回顾并非冗长的史料堆砌,而是精心挑选的、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引子”。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谙其道的引路人,在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引导对话。这些问题,既有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探寻,也有对创作动机、艺术手法、时代局限性的追问,更有触及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 例如,当读者沉浸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कविता中时,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李白先生,您笔下的山河如此壮丽,气势磅礴,这是否反映了您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封建体制压抑的反抗?”而李白的回应,或许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学史分析,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带着酒气的、对自由的深切呼唤。又或是,当人们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扼腕叹息时,书中可能会出现:“曹雪芹先生,您笔下的女性形象如此丰满,命运却又如此悲凉,这是否是您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控诉,抑或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哲学式感慨?”曹雪芹的回应,将可能揭示出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家族兴衰的无奈,以及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对话的艺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对话的艺术”。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作家的话语进行罗列,而是通过精妙的提问,引导对话朝着更深层次发展。这些提问,既体现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它们如同钥匙,轻轻一转,便能开启作家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灵感、人生感悟,甚至是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来。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自然会产生新的疑问,与作者的提问产生共鸣,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中与这位“世纪学人”展开另一番对话。这种开放式的对话模式,让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室,一个精神的交流平台。读者可以在这里,与伟大的灵魂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借鉴中反思,在对比中成长。 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范畴,它还可能将目光投向世界文学的殿堂,邀请那些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想象一下,与莎士比亚谈论人性的复杂与永恒,与托尔斯泰探讨信仰与救赎的意义,与海明威对话生命中的孤独与勇气。这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思想巨匠,汇聚于“原地”,他们的思想火花碰撞,将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原地”的哲学:当下与永恒的交织 “呆在原地”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它并非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倡导一种“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的姿态。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眼前的喧嚣所裹挟,忽略了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智慧。本书正是要提醒我们,在追逐未来的同时,不妨“呆在原地”,静下心来,倾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 这些“世纪学人”,无论他们的生命早已消逝,他们的作品却以一种永恒的方式存在着。他们的思想,如同古老的星辰,即使穿越了亿万光年,依然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通过与他们的“面对面”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深度,理解那些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并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生动、活泼、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将文学与哲学、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它以散文的流畅,随笔的灵动,诗歌的意境,小说的人物塑造,将那些宏大的思想,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对话片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思想画廊,与一位位传奇人物共舞,在他们的智慧中徜徉,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感受人生的厚重。 思想的传承与启迪:照亮前行的路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思想的传承与启迪。通过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提问,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文学大师们的人生经历、创作心得、哲学思考,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面对的困境,或许与我们今日的挑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人生智慧,或许能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本书,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历史的光芒,映照出当下的现实,更指引着我们未来可能的方向。 它是一次对文学经典的回溯,更是一次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欲望、追求,始终有着共通之处。那些伟大的思想,如同深埋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而“呆在原地”,正是那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沉淀,一份与伟大灵魂对话的契机。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文学的普及,更在于其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它让我们看到,文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智慧结晶的宝贵财富。通过与这些“世纪学人”的“面对面”,读者将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在与这些不朽灵魂的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滋养,精神的升华。 《呆在原地:与世纪学人面对面》,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次回味,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将引领你走进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让你在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地”,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