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UG NX 8.0基礎知識
1.1 瞭解UG NX 8.0
1.1.1 UG NX的主要技術特點
1.1.2 UG NX的功能模塊
1.1.3 UG NX 8.0的新增功能
1.2 UG NX 8.0操作界麵
1.3 UG NX 8.0基本操作
1.3.1 打開和保存文件
1.3.2 鼠標的使用
1.3.3 模型的視圖顯示方位和顯示樣式
1.3.4 模型的顯示和隱藏
1.3.5 對象的選取
1.3.6 信息查詢和分析
1.4 圖層設置
1.5 坐標係的操作
1.6 入門引例
1.7 本章小結
1.8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UG NX 8.0建模基礎
2.1 草圖
2.1.1 草圖環境
2.1.2 創建草圖
2.1.3 草圖的約束
2.1.4 草圖的編輯
2.1.5 草圖的操作
2.2 實體建模
2.2.1 實體建模概述
2.2.2 基準特徵
2.2.3 基準體素特徵
2.2.4 成型特徵
2.2.5 掃描特徵
2.2.6 布爾運算
2.3 特徵操作
2.3.1 拔模
2.3.2 抽殼
2.3.3 邊倒圓
2.3.4 倒斜角
2.3.5 修剪體和拆分體
2.3.6 陣列特徵
2.4 特徵編輯
2.4.1 編輯特徵參數
2.4.2 編輯位置
2.4.3 移動
2.5 實體建模實例--儀錶蓋造型設計
2.6 麯綫
2.6.1 麯綫的繪製
2.6.2 麯綫的編輯
2.6.3 麯綫的操作
2.7 麯麵建模
2.7.1 麯麵概述
2.7.2 由點構造麯麵
2.7.3 由麯綫構造麯麵
2.7.4 由麯麵構造麯麵
2.7.5 修剪片體
2.8 麯麵建模實例--咖啡壺造型
2.9 裝配設計
2.9.1 裝配概述
2.9.2 裝配過程
2.10 建模綜閤實例--充電器下蓋造型設計
2.11 本章小結
2.12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UG NX 8.0 模具設計概述
3.1 注射模具的基本結構
3.2 UG NX 8.0/Mold Wizard工作界麵
3.3 UG NX 8.0模具設計流程
3.3.1 初始化項目
3.3.2 模具坐標係
3.3.3 設置收縮率
3.3.4 創建模具工件
3.3.5 型腔布局
3.3.6 模具分型
3.3.7 模架的設置
3.3.8 標準件管理
3.4 入門引例
3.5 本章小結
3.6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模具設計準備
4.1 入門引例
4.2 初始化項目
4.3 模具坐標係
4.4 設置收縮率
4.5 創建工件
4.5.1 工件類型
4.5.2 工件方法
4.6 型腔布局
4.6.1 矩形布局
4.6.2 圓形布局
4.6.3 編輯布局
4.7 綜閤實例--電動車充電器下蓋模具設計準備
4.8 本章小結
4.9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注塑模工具
5.1 注塑模工具概述
5.2 入門引例--接綫盒零件模型修補
5.3 實體修補工具
5.3.1 創建方塊
5.3.2 分割實體
5.3.3 實體補片
5.4 片體修補工具
5.4.1 邊緣修補
5.4.2 修剪區域補片
5.4.3 編輯分型麵和麯麵
5.4.4 擴大麯麵補片
5.4.5 拆分麵
5.5 實體編輯工具
5.5.1 替換實體
5.5.2 延伸實體
5.6 綜閤實例
5.6.1 電動車充電器下蓋模型修補
5.6.2 濕度儀下殼模型修補
5.7 本章小結
5.8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分型設計
6.1 模具分型概述
6.1.1 分型麵介紹
6.1.2 UG NX 8.0/Mold Wizard 分型過程
6.1.3 分型工具介紹
6.2 入門引例
6.3 設計區域
6.4 創建區域和分型綫
6.5 創建麯麵補片
6.6 設計分型麵
6.6.1 編輯分型綫
6.6.2 創建過渡對象
6.6.3 引導綫設計
6.6.4 創建分型麵
6.7 創建型腔和型芯
6.8 交換模型
6.9 備份分型/補片片
6.10 綜閤實例
6.10.1 電動車充電器下蓋的分型設計
6.10.2 濕度儀下殼的分型設計
6.11 本章小結
6.12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模架庫與標準件
7.1 入門引例
7.2 模架設計
7.2.1 模架的選用
7.2.2 UG NX 8.0/Mold Wizard模架的加載
7.3 標準件
7.3.1 標準件的加載和編輯
7.3.2 標準件的後處理
7.4 滑塊和斜頂
7.4.1 滑塊設計
7.4.2 斜頂設計
7.5 鑲塊設計
7.6 綜閤實例--電動車充電器下蓋模具標準件設計
7.7 本章小結
7.8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澆注係統和冷卻係統設計
8.1 澆注係統的設計
8.1.1 澆注係統概述
8.1.2 分流道設計
8.1.3 澆口設計
8.2 冷卻係統的設計
8.2.1 冷卻係統概述
8.2.2 冷卻係統設計
8.3 綜閤實例--充電器下蓋模具澆注係統和冷卻係統設計
8.3.1 澆口設計
8.3.2 分流道設計
8.3.3 冷卻係統設計
8.4 本章小結
8.5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模具設計綜閤實例
9.1 設計要求
9.2 設計步驟
9.2.1 模具設計準備
9.2.2 分型設計
9.2.3 添加模架
9.2.4 斜頂設計
9.2.5 添加標準件
9.2.6 澆注係統設計
9.2.7 冷卻係統設計
9.2.8 建腔
9.3 本章小結
9.4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老實講,一開始讓我有點犯嘀咕。它不像那些市麵上流行的網絡教程那樣,動輒使用“一招鮮吃遍天”、“30分鍾精通”這類吸引眼球的口號。相反,它的語言非常書麵化,甚至在某些地方顯得有些晦澀和冗長。比如,講解拉伸特徵的邊界控製時,它會引用大量的幾何拓撲學的定義和術語,這對於隻想快速完成作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門檻。但是,當我耐下性子,逐字逐句地去理解這些描述後,我發現這種嚴謹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它迫使你不能隻是機械地點擊鼠標,而是必須停下來思考:這個麯麵是如何由無數個控製點和邊界綫構成的?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深挖,極大地提升瞭我對軟件內核的理解深度。我發現,當我對一個特徵的數學本質有瞭清晰認識後,即便是麵對一個全新的、書中沒有齣現過的復雜造型,我也能舉一反三地找到最有效的建模方法,而不是被教程的固定案例所束縛。這本教材,與其說是操作手冊,不如說是UG工程師的“內功心法秘籍”。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上去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種傳統的藍白配色和略顯陳舊的字體排版,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本多年前的教學參考書,而不是麵嚮當前主流設計軟件的最新指南。我原以為“UG NX 8.0”這個版本號在現在看來可能已經有些過時瞭,但翻開目錄後,我發現內容組織得異常紮實,尤其是在模具設計的基礎理論闡述上,作者的處理非常細緻入微,完全不像很多市麵上流於錶麵的“速成”教程那樣隻講操作步驟。比如,關於型腔和型芯的分割原則,書中用瞭足足好幾頁的篇幅,結閤復雜的幾何分析圖例,深入剖析瞭拔模斜度、冷卻流道布局對零件成型質量的決定性影響,這部分內容對於一個剛從基礎CAD轉入專業模具設計領域的學習者來說,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教你怎麼在軟件裏畫綫畫麵,更重要的是讓你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種設計思想的灌輸,遠比記住幾個快捷鍵重要得多。而且,隨書附帶的光盤,雖然光盤這個媒介本身現在看來有點復古,但裏麵的教學案例文件組織得井井有條,每一個步驟都有對應的初始文件和最終結果文件,這大大降低瞭初學者因操作失誤而卡住的挫敗感。總體而言,雖然包裝略顯樸素,但內裏的乾貨密度非常高,是那種值得放在手邊,時不時翻閱的工具書。
評分關於那本附帶的光盤,我得單獨提幾句。我原本以為光盤裏的內容無非就是些練習文件,可能質量參差不齊。但齣乎意料的是,光盤中收錄的“典型復雜麯麵模具拆分案例”集閤,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正在負責一個汽車側圍內闆的模具設計,其麯麵自由度極高,傳統的分型麵處理簡直是噩夢。書本上針對這類復雜麯麵處理的章節相對理論化,我嘗試瞭好幾次都失敗瞭。正是光盤中那個專門針對類似麯麵高精度分型的案例,我得以一步步跟著裏麵的中間文件和特定設置,終於成功地完成瞭我的分型。作者在案例的選擇上,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們挑選的都是那些在實際生産中,能暴露軟件和設計者局限性的“硬骨頭”問題,而不是那些簡單的方塊或圓柱體。這種以解決行業痛點為導嚮的案例庫,是這本書價值的集中體現,它體現瞭作者不僅懂軟件,更懂模具車間的實際需求和挑戰。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遠的印象,是它對“規範化”的執著。在工程設計領域,一個項目最終能否順利轉入加工環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設計文件是否規範、圖層管理是否清晰、命名規則是否統一。這本書在每一個章節的末尾,都會有一個簡短但極其重要的“規範提示”小欄目。比如,它會強調在進行特徵倒圓時,應當先使用“修剪邊界”而不是直接輸入半徑,以確保後續修改的可靠性;再比如,它對公差標注的選取標準,都嚴格遵循瞭國標(GB)的要求。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讓這本書超越瞭普通的技術書籍,上升到瞭職業素養教育的層麵。我以前總覺得這些是“細枝末節”,但在遵循書中的規範進行項目整理後,我發現我的齣圖效率和後續與鉗工溝通的順暢度都得到瞭顯著提升。這說明作者在編寫時,已經將一個優秀工程師應有的職業習慣,融入到瞭每一個操作指令的講解之中,這纔是真正高等院校規劃教材應該具備的深度和遠見。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快速上手NX 8.0的界麵和基本操作流程,畢竟現在行業裏很多老牌工廠的設備和軟件環境可能還停留在比較穩定的舊版本上,需要一個可靠的“復習資料”。然而,這本書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對“數字化工藝鏈”的理解和融入。它並沒有將模具設計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將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的概念融入到設計流程中。比如,在講解注塑模的排氣係統設計時,作者會穿插介紹如何利用軟件內置的分析工具對壓力分布進行初步預判,而不是等到試模階段纔發現問題。這種前瞻性的設計思維,在我看來是這個版本教程的一大亮點。很多新書為瞭追求時髦,會堆砌很多花裏鬍哨的新功能演示,但往往忽略瞭設計背後的工程學原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用一種非常嚴謹的學術態度,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符閤實際生産邏輯的設計框架。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手把手地帶你走過一個完整的項目周期,每一個決策點都有理有據,這讓我的學習過程更加踏實,也讓我對未來獨立承擔項目更有信心。
評分不錯的東西,希望內容寫得更詳細點
評分內容詳細,按部就班,適閤入門
評分適閤新手,無教學視頻,忘改進
評分課程太少,學不多少。
評分內容詳細,按部就班,適閤入門
評分好
評分慢慢看。。。。。。。。
評分買迴來打開後纔發現光盤是裂掉的,包裝什麼都沒有,就一個袋子。裏麵的光盤不壞纔怪。沒光盤我光隻有書怎麼搞,差評
評分很好用,學瞭半個月全用上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