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矿生产

烧结矿生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海芳 编
图书标签:
  • 烧结矿
  • 冶金
  • 矿物加工
  • 粉末冶金
  • 工业工程
  • 材料科学
  • 生产工艺
  • 冶金工程
  • 矿产资源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8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9682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烧结矿生产》从烧结技术人员及操作工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出发,按照烧结生产的工艺流程,系统地介绍了烧结生产原料、烧结生产配料、烧结生产混料、混合料烧结、烧结矿的处理、烧结矿质量评价、烧结生产节能与新工艺等内容。全书内容点多、面广,突出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
  《烧结矿生产》既可作为高职院校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钢铁冶金企业从事烧结生产的技术人员、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烧结生产概述
1.1烧结的目的及意义
1.2烧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烧结生产的发展历史
1.2.2烧结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烧结工艺的新特点
1.3烧结工艺流程及技术指标
1.3.1烧结生产工艺流程
1.3.2烧结厂技术经济指标
第2章 烧结生产原料
2.1烧结原料的特性
2.1.1含铁原料
2.1.2熔剂
2.1.3燃料
2.1.4返矿
2.1.5其它含铁原料
2.1.6铁矿资源分布
2.2烧结原料的准备及管理
2.2.1烧结原料的检测
2.2.2烧结原料的接受、贮存
2.2.3含铁原料的中和
2.2.4熔剂、燃料的破碎、筛分
2.3原料准备设备结构及操作
2.3.1原料的接受设备
2.3.2原料的贮存与中和设备
2.3.3原料的破碎设备
2.3.4原料的筛分设备
第3章 烧结生产配料
3.1烧结配料工艺
3.1.1烧结配料目的、要求
3.1.2烧结配料方法
3.1.3烧结配料方式
3.1.4影响配料准确性的因素
3.1.5自动配料技术
3.2烧结配料计算
3.2.1简易理论配料计算
3.2.2现场配料计算
3.2.3烧结物料平衡
3.3烧结配料设备
3.3.1配料矿槽
3.3.2配料装置
3.3.3配料室的配置
3.4烧结配料操作及配料调整
3.4.1烧结配料操作
3.4.2配料操作调整
第4章 烧结生产混料
4.1烧结料混合的目的与要求
4.2烧结料中的水分
4.2.1烧结混合料中水的来源
4.2.2一定量的水分在烧结过程中的作用
4.2.3水分控制方法
4.2.4混合料的给水装置
4.3混匀与制粒效果的评价
4.3.1混匀效果
4.3.2粒度组成
4.4影响混匀和制粒的因素
4.4.1原料性质的影响
4.4.2加水量和加水方法的影响
4.4.3混合时间与设备工艺参数的影响
4.4.4返矿的数量和质量
4.4.5混合料内添加剂
4.5混料设备结构及操作
4.5.1混料设备结构
4.5.2混料操作
第5章 混合料烧结
5.1混合料布料
5.1.1布铺底料
5.1.2布混合料
5.2点火与保温
5.2.1点火参数
5.2.2烧结点火温度与火焰长度的调节与控制
5.3混合料烧结过程
5.3.1抽风烧结过程概述
5.3.2烧结过程中燃料的燃烧和热交换
5.3.3烧结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分解与冷凝
5.3.4碳酸盐的分解及氧化钙的矿化作用
5.3.5金属氧化物的分解、还原与氧化
5.3.6烧结料层中的气体力学
5.3.7烧结过程中的固相反应
5.3.8液相生成与冷却结晶
5.3.9烧结过程有害元素的去除
5.3.10烧结作业的工艺控制
5.4强化烧结过程的途径
5.4.1双层烧结
5.4.2厚料层烧结
5.4.3大风量、高负压烧结
5.5布料设备及操作
5.5.1布料设备
5.5.2布料操作与压料
5.6点火设备及操作
5.6.1点火装置
5.6.2点火操作
5.7烧结设备及操作
5.7.1带式烧结机
5.7.2烧结机操作
第6章 烧结矿的处理
6.1烧结矿的热破碎和热筛分
6.1.1烧结矿的热破碎
6.1.2烧结矿的热筛分
6.2烧结矿的冷却
6.2.1烧结矿冷却概述
6.2.2烧结矿冷却设备
6.3烧结矿的整粒
6.3.1烧结矿整粒概述
6.3.2烧结矿整粒流程
6.3.3烧结矿整粒设备
第7章 烧结矿质量评价
7.1烧结矿的矿物组成、结构
7.1.1烧结矿的矿物组成
7.1.2烧结矿的结构
7.1.3影响烧结矿矿物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7.1.4烧结矿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对其质量的影响
7.2烧结矿的质量检验
7.2.1化学成分及其稳定性
7.2.2粒度组成
7.3.3转鼓强度与筛分指数
7.2.4落下强度
7.2.5还原性
7.2.6低温还原粉化率
7.2.7高温还原软化熔融特性
第8章 烧结生产节能与新工艺
8.1烧结生产的能耗与节能
8.1.1烧结生产的能耗指标
8.1.2烧结生产的节能方向和措施
8.1.3日本的烧结节能技术
8.2烧结生产新工艺
8.2.1低温烧结
8.2.2热风烧结
8.2.3小球烧结和球团烧结
8.2.4增压烧结
8.2.5烧结混合料中燃料分加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目前,在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向高精度、连续化、自动化、高效化快速发展。而铁矿石烧结造块技术的进步为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据统计,我国现有烧结机近500台,其中180~660m2烧结机125台,其烧结面积达38590m2。已投产的大于360m2的烧结机28台,其中2011年7月投入生产的太钢660m2烧结机是最大的,该烧结机在国际上可称为巨型烧结机,它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工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装备水平。至此,我国大中型烧结机面积在全国烧结机总面积之中已占明显优势,烧结矿的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烧结生产技术的发展,满足广大烧结工作者的需要,本书从烧结技术人员及操作工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及基本技能出发,按照烧结生产的工艺流程,系统地介绍了烧结原料工序、配料工序、混料工序、烧结看火工序(包括布料、点火、抽风烧结、除尘)、烧结矿处理工序(包括烧结矿的热破碎及筛分、烧结矿的冷却、烧结矿的整粒)和烧结矿的质量检验及烧结节能与新工艺等内容。
  全书内容点多、面广,突出实用性,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力求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既介绍了基本理论及工艺,又介绍了生产设备及技术操作。因此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院校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钢铁冶金企业从事烧结生产的技术人员、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的参考用书。
  全书由徐海芳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董建君、赵紫玉、赵静、孙雅平、孟建荣、马琼、齐玉珍、王淑敏、陈学英、贾继华、吴庆瑜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种相关技术资料,在此,对资料的作者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难免,恳请同行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穿越历史的齿轮: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交织 这本书并非专注于某种特定工业生产流程的枯燥技术手册,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人类历史上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如何如同齿轮般咬合,驱动着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思想的旅程,穿越古老文明的曙光,抵达蒸汽时代的轰鸣,再到信息洪流的奔涌。 第一部分:火的启示与金属的低语——文明的黎明 故事始于人类对火的早期认知与利用。远古先民如何从自然火灾中汲取灵感,学会驯服火焰,这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种能源,更是开启了烹饪、取暖、防御乃至更复杂工艺的可能。从简单的陶器烧制,到冶炼技术的萌芽,火的使用逐渐让物质世界发生深刻改变。 我们会审视早期农业文明如何依托简单的工具和灌溉技术,实现定居与人口增长。犁的出现,不仅仅是改变了耕作方式,更是影响了土地所有权、社会分工乃至社区结构的演变。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青铜时代的到来。青铜,这种人造合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物质成分的初步驾驭。它带来的更坚固的武器、更精美的器皿,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更重塑了权力格局,催生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随后,铁器的普及将是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相较于铜,铁矿石的广泛分布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铁器得以大规模生产。这不仅带来了更高效的农具,解放了生产力,也意味着更具杀伤力的武器,对军事和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还会探讨,这些早期技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以何种速度传播和演化,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甚至宇宙观的潜移默化。 第二部分:机械的心跳与工业的脉搏——近代世界的孕育 当目光转向近代,我们将重点考察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如何汇聚,最终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熊熊烈火。从精密的钟表制造,到水力、风力等自然能源的巧妙利用,人类开始尝试用机械代替人力,实现更高效、更规律的生产。 蒸汽机的发明,无疑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能源利用方式的巨大飞跃,更像是一颗强有力的机械心脏,驱动着工厂的巨轮,运输的火车,以及远洋的轮船。我们将详细解析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陋模型到瓦特改良后的高效原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模式、城市形态和社会阶层。 电力时代的到来,更是将工业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峰。电灯照亮了夜晚,电报缩短了时空距离,电动机则在工厂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大量新材料的涌现,如钢材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宏伟的建筑和更复杂的机械提供了可能。 同时,我们不会忽略科技进步背后的人类社会互动。新技术的出现如何催生了工厂制度,雇佣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工人运动。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环境的改变,以及教育体系的调整,都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经济思想,并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信息的洪流与智能的触角——当代的图景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从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基础科学的突破,到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将聚焦信息时代的到来。晶体管的发明如何开启了微电子革命,使得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升。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的诞生,则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商业的全球化以及人际的连接。 本书还将探讨通信技术的演进,从早期的电话、广播,到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每一次的进步都极大地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社交方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更是将科技的影响推向了新的维度。我们不仅会审视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还会探讨它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就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类自我认知的改变。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前沿科技,如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这些正在塑造我们未来世界的新兴力量。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将更加复杂,我们如何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对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万能公式,而是力图通过梳理科技发展脉络,展示技术与社会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引发读者对技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它邀请您一同去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技术背后,承载着人类怎样的智慧、创造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图景的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管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烧结矿的生产,不仅仅是依靠经验,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精密的控制。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烧结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章节。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烧结厂开始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自动化设备和控制技术,例如 DCS系统、PLC系统、专家系统等。我能够想象到,在现代化的烧结车间里,操作人员只需要坐在控制室里,通过电脑屏幕就能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并且能够随时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书中关于“烧结矿在炼铁过程中的作用”的讲解,也让我认识到,烧结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炼铁的效率和成本。优质的烧结矿,能够提高高炉的透气性,降低燃料消耗,从而提高生铁产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既严谨又不失亲切。虽然它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化学反应时,会加入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将高温氧化还原反应比作一场“化学的盛宴”。这种写作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化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非专业读者理解。书中关于“固相反应”的描述,让我对物质在高温下的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能够想象,在烧结炉的高温环境下,那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坚固的烧结矿。作者对于“熟料”的定义和判定标准,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烧结矿并非简单的“烧熟”就好,而是需要达到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指标,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熟料”。书中关于“烧结矿的抗碎强度”的讲解,也让我对这个关键指标有了更深的理解。高强度的烧结矿,能够更好地承受高炉内的压力和高温,从而提高炼铁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都体现了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精细的流程图和设备剖面图,它们以一种直观而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烧结设备和工艺流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关于烧结机本身的设计,从炉蓖的结构到漏矿的排除,再到抽风系统的优化,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关于“固结”和“返矿”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烧结过程中物质形态变化的奥秘。特别是对“烧结料层”的讲解,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积,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当高温和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中发生时,原本松散的粉末是如何转化为坚硬、多孔的烧结矿,这个过程的描述,让我对物质的转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甚至能联想到,在那些巨大的烧结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和高温的辐射,正是这些化学反应在无声地进行着。书中对于“脱硫”和“脱磷”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污染物是如何被有效去除的,以及在烧结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钢铁生产的“绿色化”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烧结矿生产》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工艺环节时,都力求做到最严谨、最准确。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烧结矿的质量控制”的章节所吸引。从原料的入厂检验,到过程的中间控制,再到最终产品的出厂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检验设备和技术,例如X射线荧光光谱仪、粒度分析仪、强度试验机等。我能够想象出,在每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里,都有一个设备精良、技术过硬的质量检测中心,他们就像是“啄木鸟”,时刻监测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病灶”,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书中关于“烧结矿的冷却”的工艺介绍,也让我对整个生产流程有了更完整的认识。烧结完成后的高温矿,需要经过合理的冷却,才能保证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稳定。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冷却设备,还详细阐述了冷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评分

《烧结矿生产》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烧结生产理论和实践体系。作者从原料的准备,到烧结的工艺控制,再到产品的质量检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返矿”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未烧结的物料重新利用,而是需要根据返矿的成分和性质,进行科学的配比和处理,以避免对新烧结矿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作者甚至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来指导返矿的添加量。我能想象到,在实际生产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是如何根据这些公式和自己的经验,精确地控制返矿的比例,确保生产的稳定和高效。书中关于“烧结过程的热平衡”的分析,也让我对能量的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产生的热量,降低外部能源的消耗,是烧结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作者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一些节能降耗的建议。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烧结矿生产》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工业制造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这本书满足了我对烧结矿生产工艺的求知欲。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烧结机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的描述所吸引。从最基础的炉蓖设计,到复杂的抽风系统,再到关键的撒料装置,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巨大的烧结机上,物料是如何一层一层地被送入,然后被高温的火焰所“洗礼”,最终变成坚硬的烧结矿。书中关于“烧结料配比”的章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配比”的重要性。不同成分的矿石、燃料、助剂,它们之间的比例一旦失调,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烧结温度过高或过低,烧结时间过长或过短,最终影响到烧结矿的质量。作者不仅给出了各种配比的原则,还分享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总结,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评分

《烧结矿生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贯穿始终的“问题导向”和“解决思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介绍生产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烧结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漏矿”问题时,作者就从炉蓖的设计、物料的特性、操作的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漏矿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烧结矿粒度”的分析,它详细阐述了粒度分布对下游炼钢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料和工艺参数来获得理想的粒度。作者甚至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设备型号和技术参数,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我能想象出,在实际生产中,质检人员是如何利用各种筛分设备,精确测量每一批烧结矿的粒度分布,并将数据反馈给生产一线,指导他们进行工艺调整。书中关于“烧结料的透气性”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透气性差,会直接导致抽风不畅,温度难以均匀,进而影响烧结质量。作者不仅解释了影响透气性的各种因素,还给出了提高透气性的建议,例如优化粒度配比、控制水分等。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烧结矿的生产,看似是简单的“加热”过程,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原料的粒度、水分,到点火的温度、时间,再到抽风的压力、风速,每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烧结矿的强度”的分析。高强度的烧结矿,不仅能够承受高炉内的巨大压力,还能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保持完整,减少粉尘的产生。作者不仅解释了影响强度的因素,还给出了提高强度的建议,例如优化配料、控制烧结温度等。我能够想象,在实验室里,质检人员是如何利用各种力学试验设备,精确地测量烧结矿的抗压强度和抗碎强度,并将数据反馈给生产一线,指导他们进行工艺调整。书中关于“烧结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讲解,也让我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高温环境下,铁的氧化物是如何被还原成金属铁,这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化学过程。

评分

这本《烧结矿生产》的封面设计,虽然不算惊艳,但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在如今电子书泛滥的时代,反而显得尤为珍贵。翻开它,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的气息,似乎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作者对这个行业的深厚理解和多年沉淀。我并不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但对钢铁冶金及其相关的基础工业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钢铁制品,其背后的生产过程才是真正令人着迷的。而烧结矿,作为炼钢的重要原料,其生产工艺无疑是整个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烧结矿生产》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这个复杂而精密的工业世界的大门。我被书中对原料性质的分析所吸引,各种矿石的成分、粒度、水分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烧结矿质量。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讲解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工艺控制,来优化烧结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烧结料制度”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组分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想象出,在一望无际的烧结机上,火焰与矿石交织,温度与湿度精确丈量,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在悄悄地改变着产品的命运。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看似粗犷的工业生产,实则蕴含着精妙绝伦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

评分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它更多地像是作者在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行业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某些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行业内的经典案例或者实际生产中的趣闻轶事。比如,在讲到“料层高度”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时,作者就分享了一个因为料层过高导致“偏析”问题,最终影响了整个生产批次的经典案例。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冰冷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其中的道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水分控制”时的细致入微。一点点的水分差异,就可能导致烧结速度的差异,甚至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强度。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影响水分的因素,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测定和调节水分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在真实的生产线上,操作人员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测量和调整每一批次物料的含水量,他们就像是精密的调酒师,用最科学的方法,调配出最完美的“烧结酒”。书中关于“点火”和“焙烧”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对烧结机的运行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瞬间将低温物料转化为高温固结体的过程,充满了能量的释放和物质的重塑,真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工业奇观。

评分

还好,详细

评分

不好,还挺贵的

评分

………………………………………………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给同学买的,很喜欢,第二次买了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    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    策名委质本为国,岂但空取黄金印。    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磷。    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    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    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分

此书很不错的,内容很丰富

评分

………………………………………………

评分

正是需要的知识 毕业之后也要多学学专业知识

评分

京东买放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