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丛序言
中文版序言
译者前言
前言
序言
第4篇 制造工艺
第1章 金属冶炼
矿产和矿石的开采
选矿
采掘工艺流程图
高温冶金工艺
湿法冶金工艺
电冶金工艺
第2章 铸造
第1节 概论
铸造流程图
铸造合金
第2节 金属和合金的凝固
纯金属
合金
共晶相
缺陷
浇冒口系统
第3节 造型方法
造型方法的分类
砂模
陶瓷模
金属模
第4节 熔化方法
感应熔化
冲天炉熔炼
电弧炉
坩埚熔化
反射炉
反应热熔炼
真空熔化
熔化金属的处理
第5节 铁合金的铸造生产
铸铁概论
灰铸铁
球墨铸铁
蠕墨铸铁
可锻铸铁
高合金白口铸铁.
铸钢
第6节 非铁合金的铸造生产
铝合金
铜合金
锌合金
镁合金
超合金
钛合金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铸造
第7节 铸件设计和质量保证
设计依据
铸造公差
凝固模拟程序
快速成形技术
铸造厂中的质量保证
第3章 成形加工
第1节 薄板、带料和平板的成形加工
薄板金属成形加工的冲压和辅助设备
薄板金属成形加工模具材料的选择
薄板金属成形加工中润滑液的选择和使用
低碳钢的落料
低碳钢的冲孔
精密冲裁
电工薄钢板的冲裁
低碳钢的压力机折弯
折弯机成形加工
低碳钢的冲压成形
高碳钢的冲压成形
镀层钢板的冲压成形
带钢在多滑块机床上的成形加工
深拉深
拉深成形法
旋压成形
橡胶垫成形加工
三辊成形加工
型辊成形加工
落锤成形加工
爆炸成形加工
电磁成形
超塑成形(SPF)
第2节 棒材、管材和线材的成形加工
线材、圆棒和管材的拉制
棒材和圆棒形截面的弯曲
管材的弯曲和成形加工
管材的旋压加工
棒材、型材和长形零件的矫直
管材的矫直
线材的成形加工
第3节 剪切、切割和切断
中厚板和薄板的剪切
成卷薄板和带材的切割和剪切
棒材和型材的剪切
氧气切割
等离子弧切割
吹气碳电弧切割和刨削
氧气电弧切割
激光束切割
第4节 不锈钢和耐热合金的成形加工
不锈钢的成形加工
耐热合金的成形加工
难熔金属的成形加工
第5节 非铁金属的成形加工
铝合金的成形加工
铍的成形加工
铜和铜合金的成形加工
镁合金的成形加工
镍合金的成形加工
钛合金的成形加工
铂系金属的成形加工
第4章 锻造
第1节 锻造设备、模具和工艺
锻造的锻锤和压力机
模具设计和材料
铸造工艺
第2节 特种金属和合金的锻造
碳素钢和合金钢的锻造
不锈钢锻造
耐热合金的锻造
铝合金的锻造
铜和铜合金的锻造
镁合金的锻造
钛合金的锻造
第5章 粉末冶金
粉末冶金定义
粉末特性
粉末生产工艺
粉末处理
粉末固结
二次加工
第6章 切削加工
第1节 概论
第2节 切削加工工艺要素
切削形成的力学原理
金属切削中的刀具磨损
切削加工参数
切削力与功率
第3节 切削刀具材料
第4节 切削液
第5节 表面粗糙度和表面质量
第6节 微观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
铸铁
钢
铝合金
第7节 切削加工数据的推荐
切削速度和进给量
刀具几何尺寸
切削液
第8节 磨削
第9节 特种加工工艺
第7章 热处理
第1节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准则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的热处理设计
第2节 钢的热处理
钢的消除应力热处理
钢的正火
钢的退火
钢的奥氏体化温度
钢的淬火
钢的回火
钢的马氏体等温淬火
钢的贝氏体等温淬火
钢的冷处理和深冷处理
……
第8章 连接
第9章 表面工程
第10章 回收和寿命周期分析
第5篇 试验、检测、特征分析和质量控制
第1章 失效分析
第2章 断口分析
第3章 无损检测
第4章 力学、磨损和腐蚀试验
第5章 金相分析
第6章 材料特征分析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方面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识大门。它不仅仅罗列了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常规测试方法,更是深入讲解了这些测试方法的原理、操作规程,以及测试结果的解读。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和蠕变试验的详细介绍。它不仅解释了如何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更是对蠕变行为的预测和评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测试案例,分析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差异,以及蠕变寿命的影响因素。例如,书中提到过一种航空发动机涡轮盘材料,通过精确的高温拉伸试验和蠕变试验,能够预测其在长期高温运行下的使用寿命,从而为设计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在选择高温合金材料时,面临的困境。通过学习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高温合金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测试和评价,来选择最适合特定工况的高温合金,从而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掌握材料性能的评价,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本书在金属表面工程和涂层技术方面的详尽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涵盖了从传统的渗碳、氮化,到现代的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多种表面处理技术,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善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其他表面性能。我对于书中关于PVD和CVD涂层的详细介绍尤为感兴趣。它不仅解释了各种涂层(如TiN, Al2O3, DLC)的制备原理、微观结构,更是对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表面处理技术在提高零件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例如,书中提到过一种刀具材料,通过PVD涂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其切削效率和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切削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少了能耗。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在某些易磨损的机械零部件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表面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优势,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涂层方案,来解决零部件的磨损问题,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更换频率,并提升整体设备的可靠性。
评分对于金属疲劳和断裂力学部分,本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疲劳裂纹的萌生、扩展机制,以及断裂韧性等关键概念。我一直对材料的疲劳寿命问题很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书中详细阐述了应力幅、应力比、表面粗糙度、材料内部缺陷等因素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大量的图示和数学模型来解释疲劳裂纹是如何在应力集中处萌生,并逐渐扩展,直至最终导致结构断裂的过程。这些模型虽然复杂,但书中提供了解释,并给出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来提高材料疲劳性能的思路。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关于飞机起落架部件的疲劳寿命评估项目,当时我们面临着数据不足和模型选择困难的困境。在阅读了本书关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以及Paris定律的内容后,我茅塞顿开。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材料的断裂韧性(KIC)和载荷谱来预测裂纹的扩展,从而评估结构的剩余寿命。通过书中提供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估算出起落架部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疲劳寿命,并为提前更换或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除了微观组织,本书在金属连接技术方面的详实内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关于焊接工艺及其影响的论述,涵盖了从电弧焊到激光焊,再到固态连接的各种技术。书中对于不同焊接方法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可能产生的冶金问题,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搅拌摩擦焊(FSW)的内容很感兴趣。尽管我个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焊接领域,但FSW作为一种新兴的固态连接技术,其在连接难熔金属和异种金属方面的潜力,以及避免了熔化焊接带来的气孔、裂纹等缺陷,让我看到了未来连接技术的发展趋势。书中对FSW的工艺参数、工具设计,以及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并配有大量的实例照片和数据图表。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焊接缺陷成因分析,套用到最近一次进行的铝合金焊接项目中。我们遇到了焊缝区域出现细小裂纹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归咎于焊材问题,但在阅读了书中关于焊接应力、热影响区组织变化与裂纹萌生的章节后,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焊接工艺参数设置不当,导致了局部过热或冷却速度过快,从而引发了应力集中和脆性相的形成。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诊断思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焊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通过调整焊接速度和后热处理工艺,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能力,是任何简单技术手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金属塑性加工部分,无疑是本书的基石之一,而下册在这方面的内容,我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深入探讨了冷加工、热加工、以及半固态加工等多种塑性变形方式,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轧制和锻造工艺的详细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工艺流程介绍,而是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属在变形过程中,晶粒的流变、位错的运动和缠结,以及相结构的转变。书中对于轧制过程中“魏氏组织”的形成,以及锻造过程中“流线”的分布,都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图解和案例分析。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高强度钢板的研发项目,在试制过程中,我们发现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指标始终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在阅读了本书关于热轧过程中晶粒细化机制的章节后,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轧制温度和冷却速率的控制上。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轧制温度和冷却速率,来获得细小均匀的奥氏体晶粒,并在随后的相变过程中保留细小的铁素体和贝氏体组织,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个工艺参数会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并指导我们进行更有效的工艺优化。
评分本书中关于金属材料的失效分析部分,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指南。它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详细剖析了金属材料在各种工况下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如疲劳断裂、蠕变断裂、过载断裂、以及腐蚀失效等。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金属材料失效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失效现象,更是从宏观的断口形貌,到微观的组织分析,再到环境因素的评估,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找出失效的根本原因。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断口表面的特征,例如河流状纹理、疲劳台阶、以及准解理断裂面等,来判断材料的断裂机制。同时,也强调了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在失效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关于桥梁钢索断裂的失效分析项目。在阅读了本书关于应力腐蚀断裂的章节后,我豁然开朗。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个类似案例,指出在高强度钢材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应力腐蚀断裂,表现为腐蚀坑与疲劳裂纹的结合。通过对照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钢索断裂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后续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类似结构的安全。
评分书中关于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论述,虽然可能不像传统金属加工技术那样篇幅巨大,但其内容的前瞻性和深度,绝对值得称赞。它不仅介绍了金属3D打印的基本原理,如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打印工艺对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表面质量的影响。我对于书中关于金属3D打印中存在的挑战,例如残余应力、内部孔隙、以及打印件性能离散性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读。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控制和优化策略,例如预热、后处理热处理、以及改变打印参数等。我最近刚接触到一些关于增材制造在航空发动机复杂零件制造方面的应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书中对于不同金属合金(如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在3D打印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和组织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和控制打印件的最终性能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打印过程中晶粒生长和织构形成的内容,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方向的力学性能会优于其他方向,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打印路径和参数来获得所需的材料织构。这本书让我对金属3D打印技术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并且更加理解了这项技术在未来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下册中,关于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内容,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并且分析得相当透彻。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腐蚀类型,比如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更是深入剖析了腐蚀发生的机理,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腐蚀速率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海洋环境下金属腐蚀的章节。我们公司有不少海洋工程装备,长期暴露在海水侵蚀和盐雾环境中,腐蚀问题一直是个棘手的挑战。书中对于不同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以及牺牲阳极法、电化学保护法等防护措施的原理和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认真学习了书中关于不锈钢在氯离子介质中点蚀和缝隙腐蚀的章节。通过书中提供的腐蚀电位-pH图,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不锈钢在特定环境下会更容易发生局部腐蚀,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合金成分或采取防护措施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腐蚀失效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提到过一种桥梁钢结构在沿海地区出现严重锈蚀的问题,分析认为除了大气环境的影响外,局部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积水,加速了腐蚀的发生。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的一些海上平台,在某些区域的设计上确实存在容易积水的缺陷,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评估和改进方法,让我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解决腐蚀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金属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在本书下册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它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以及磁粉检测等多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规程,以及在不同材料和缺陷类型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超声波检测(UT)和射线检测(RT)的详细阐述。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检测方法如何通过声波或X射线的传播和反射来发现材料内部的缺陷,更是对各种缺陷(如裂纹、夹杂、气孔)在检测图像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检测案例,分析了缺陷的成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书中提到过一个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的超声波检测案例,发现了一个微小的内部裂纹,正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才得以在早期发现并修复,避免了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无损检测技术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学习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能够更准确地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方法来评估材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的质量风险,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评分终于读完了《国际机械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金属手册(案头卷 下册)》的下册,虽然这本书的篇幅浩瀚,内容包罗万象,但依旧在某些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我不得不提的是其在金属材料组织学方面的深度阐述,对于理解不同金属合金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下的微观结构演变,这本书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图谱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钢铁显微组织的文章,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相变点和相图,而是深入到原子层面的结合机制,以及这些微观结构如何直接影响宏观力学性能,比如屈服强度、韧性、疲劳寿命等等。书中对于晶界、位错、析出相的描绘,配合高质量的金相显微照片,仿佛让我亲眼见证了金属的“生命周期”。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结论应用到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上,那就是一种长期服役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出现早期失效的现象。通过对照书中关于高温氧化和蠕变损伤的章节,我初步判断失效原因可能与材料在长期高温高压环境下,晶界处的氧化物侵蚀和析出相的粗化有关,这导致了材料整体的强化效应下降,更容易产生裂纹。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但它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极大地启发了我后续的实验设计和材料选择方向,让我不再是盲目地尝试,而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依据。这种从基础理论到应用联想的启发性,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困境时,为你指点迷津。
评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书很不错,专业权威,值得收藏。
评分比较好的参考资料,值得关注
评分通俗易懂,好书,就是 有点小贵
评分书很不错,专业权威,值得收藏。
评分专业性强,图书品质一流,权威书籍。
评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京东活动送的卷买的,很优惠
评分快递神速,书很优惠,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